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的影响:工作反刍和工作自主性的作用
1
作者 赵琛徽 汤昊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33,共13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组织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依靠员工智慧,即员工建言。基于压力认知激活理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的影响机制,验证工作反刍的中介作用和工作自主性的调节作用。为提高研...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组织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依靠员工智慧,即员工建言。基于压力认知激活理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的影响机制,验证工作反刍的中介作用和工作自主性的调节作用。为提高研究内外部效度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情景实验和三阶段问卷调研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增加问题解决沉思,正向影响员工建言,负向影响员工沉默;(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增加情感反刍,负向影响员工建言,正向影响员工沉默;(3)工作自主性提升会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的正向影响,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沉默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建言和沉默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为组织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积极效应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问题解决沉思 情感反刍 员工建言 员工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制造业企业就业效应研究——基于1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新娥 喻子君 +1 位作者 夏静 唐少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7-286,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和管理的融合,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了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过程。然而机器换人的担忧,以及机器替代人工引发的岗位结构和技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制造业企业1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和管理的融合,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了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过程。然而机器换人的担忧,以及机器替代人工引发的岗位结构和技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制造业企业1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规模、结构、收入、学历水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制造业企业的员工规模和生产人员结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财务人员结构比例、销售人员结构比例、行政人员结构比例的关系不明显,与员工学历水平和员工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制造业 就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创”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双融合、双精准、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英杰 李乐 刘玉倩 《河南农业》 2021年第30期35-36,39,共3页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尤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三创”视角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双融合、双精准、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尤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三创”视角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双融合、双精准、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平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创”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益还是损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恒 高中华 李慧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11,共11页
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给组织行为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深入回答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应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采用情境实验法和两阶段问卷法开展两个独立研究,... 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给组织行为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深入回答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应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采用情境实验法和两阶段问卷法开展两个独立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工作要求,可通过增强工作不安全感的损耗路径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工作资源,可通过增强工作自主性感知的增益路径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员工学习目标导向是开启上述不同影响效应的关键“钥匙”。具体来说,学习目标导向的增强会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损耗路径,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增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工作不安全感 工作自主性感知 学习目标导向 创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 被引量:8
5
作者 林雨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数据获取、使用及处理方面存在侵害集体法益和个人法益的刑事风险。数据安全在受到刑法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冲突以及罪名适用难以统一的困境,其原因在于立法上数据安全并未受到刑法的专门化保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数据获取、使用及处理方面存在侵害集体法益和个人法益的刑事风险。数据安全在受到刑法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冲突以及罪名适用难以统一的困境,其原因在于立法上数据安全并未受到刑法的专门化保护,司法上数据犯罪的法益识别困难。解决困境的重点是平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数据安全治理需求。对此,立法可以将数据安全作为经济管理秩序法益进行专门化刑法保护,综合评价破坏数据安全行为对数据管理秩序的侵害,形成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的“主线”。司法应根据行为的不法本质进行犯罪认定,并保留必要的出罪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数据安全 刑事风险 法益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用其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公司市场价值——基于中共二十大数字中国建设的微观识别 被引量:9
6
作者 邓云峰 张年华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智能化制造的核心驱动力,为增进公司经营绩效和提升市场价值提供了持续动能。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利用大数据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代理指标体系,以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公司市场...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智能化制造的核心驱动力,为增进公司经营绩效和提升市场价值提供了持续动能。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为样本,利用大数据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代理指标体系,以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因企业自身所在行业、所有制属性和所处区域异质性影响而不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优化创新要素投入、提升公司营运效率、维护财务环境稳定和改善公司内外预期,驱动公司市场价值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劳动力错配情景中也可有效助力公司发展。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创新要素行业间配置效率,构建企业内外部多元联动保障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公司价值 文本识别 劳动力错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零售企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周广秀 《商业经济研究》 2025年第20期161-164,共4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市场竞争格局。本文基于我国2010-2022年A股上市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机理层面和实证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零售企业韧性的...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市场竞争格局。本文基于我国2010-2022年A股上市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机理层面和实证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零售企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显著推动零售企业韧性水平的提升,且经过相关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对零售企业韧性产生积极影响。据此,提出鼓励企业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与应用、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引进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零售企业韧性 劳动生产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智能社会公民素养奠基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被引量:17
8
作者 苗逢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共12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9月颁布了全球首份《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文是对该能力框架的解读。世界各国将先后步入智能社会的新时代,以理念引领和公民素养培养为核心职责的教育系统须预前构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社会所需的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9月颁布了全球首份《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文是对该能力框架的解读。世界各国将先后步入智能社会的新时代,以理念引领和公民素养培养为核心职责的教育系统须预前构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社会所需的智能社会公民素养,主动定义和培养学生人工智能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主张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人工智能的负责应用者、合作设计者和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社会公民。为此,相关能力框架应以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价值观取向为出发点,综合界定人工智能伦理知识和智能社会公民责任、服务于终生学习的可迁移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面向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能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智能社会公民素养奠基的主渠道,课程规划机构应论证超学科人工智能能力结构和核心课程体系,探索跨学科课程群和螺旋上升的课程序列,推进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发展,并建构人工智能领域的效标参照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人工智能能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 智能社会公民素养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 人工智能伦理 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应用技能 人工智能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