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整合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谭志雄 向斯曼 +1 位作者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1,共17页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用不具有截距项的“S”型模型拟合形成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9年整合夜间灯光时间序列数据,并通过收缩像素提取开展城市收缩测度;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开展稳健性、异质性相关讨论,并构建非线性模型从“劳动收入”与“环境质量”两条路径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存在倒“U”型关系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与“竞争模仿效应”形成,空间溢出效应甚至超过了直接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中部地区的城市不显著,中东西三大板块各具优势,但要素资源流动性不强;非资源型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效果显著,资源型城市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就业吸纳效应、环境污染效应等途径影响城市收缩。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关注城市收缩本质,转变城市收缩传统价值误区认识。倡导“精明收缩”理念,在保持城市基本活力的同时,合理调整城市规模与功能布局。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异质性,实行差异化外资引入策略。东部地区进一步优化外资吸引政策,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引进;而西部与中部地区则应注重外资对本地产业升级和就业吸纳的促进作用,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竞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开发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外资导向和城市发展目标协同。研究对长江经济带正视“精明收缩”问题,构建具有包容性、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外商直接投资 夜间灯光数据 长江经济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基于相关多样性和城际联系的解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铁山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4,共12页
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是城市应对结构性危机中两种相关联的特征。文章以2010—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特征,并从城市自身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外部城际联系两方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城市... 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是城市应对结构性危机中两种相关联的特征。文章以2010—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特征,并从城市自身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外部城际联系两方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增长正相关,但也存在经济韧性和人口增长相背离的城市,中国城市据此可以分为人口扩张—韧性强、人口扩张—韧性弱、人口收缩—韧性强、人口收缩—韧性弱四种类型。实证结果表明:相关多样性和城际联系都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变动,对于人口收缩型城市来说,经济韧性提升的关键是城市自身的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城市网络联系,而“中心—腹地”联系的极化效应会导致腹地和边缘城市的人口收缩,但城市自身的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城市网络联系则可能帮助抑制人口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人口收缩 相关多样性 城际联系 城市网络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燕 唐瑄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66,共6页
城市收缩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且城市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文章首先结合自然城市的定义使用NPP-VIIRS夜灯数据及LandScan人口数据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44个城市节点的收... 城市收缩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且城市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文章首先结合自然城市的定义使用NPP-VIIRS夜灯数据及LandScan人口数据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44个城市节点的收缩情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完善城市收缩与更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文章分析典型节点的动态耦合情况,根据耦合协调类型判断城市更新是否有效应对城市收缩,从而预测不同收缩程度的城市发展重点,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城市更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耦合协调度模型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率分别向服务业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升级,并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②2010年以后全省区县人口缩减的范围和程度加剧,呈现“珠三角增长−粤东西北缩减”以及“城区增长−县市缩减”的空间分化;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经济结构的服务业化和经济效率的高效化对人口缩减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实现人口增长;④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效果和显著程度与区县所在地区和所属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升级 人口缩减 收缩城市 多样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人口收缩的特征、经济效应与政策回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程瑶 张松林 +1 位作者 刘志迎 黄性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28,共8页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种经济要素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将会更加自由地在城市间流动,从而放大大城市对区域内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加重这些城市的人口收缩。如何促进人口收缩城市与整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势必...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种经济要素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将会更加自由地在城市间流动,从而放大大城市对区域内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加重这些城市的人口收缩。如何促进人口收缩城市与整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势必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9-2018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对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识别发现,长三角地区已有中小城市出现人口收缩,且常住人口规模越小,收入水平越低,距离区域内中心城市越远,出现人口收缩的可能性越大;城市人口收缩对城市生产率具有负效应,主要缘于城市人口收缩引致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下降。据此,人口收缩城市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在最大范围内与区域内城市产生交互作用,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城市群的集聚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城市人口收缩 潜在城市人口收缩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的经济效应与对策响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秀霞 崔永静 +2 位作者 陈奇 刘春艳 李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6,共16页
东北地区人口收缩问题具有典型性,全面审视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空间格局,科学判断人口收缩程度,探讨人口收缩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口收缩内涵入手,利用收缩指数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进行人口收缩的测度,利... 东北地区人口收缩问题具有典型性,全面审视东北地区人口收缩空间格局,科学判断人口收缩程度,探讨人口收缩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口收缩内涵入手,利用收缩指数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进行人口收缩的测度,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人口收缩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除长春市、沈阳市和大连市外,其他91.18%的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人口收缩最典型的区域;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南向北递增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哈—大经济带,“低—低”集聚区位于北部资源枯竭型城市,少数“低—高”集聚区主要位于“高—高”集聚区外围,没有形成明显集聚中心;城市人口收缩“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南北”分异现象;沈阳市和大连市是未来东北地区人口集聚的集中区域;东北地区人口收缩引起负面的经济效应;科教投入水平在沿海型和资源型城市对经济产出率的影响作用力相反;人口收缩制约了经济密度、就业密度、能源供应水平的提高,加深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据此,应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明确精明收缩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城市群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寻求人口收缩地区城市发展的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收缩 经济效应 空间自相关 人口收缩—城市经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人口收缩城市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共13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速当前呈现出整体性放缓、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突显以及人口“局部收缩”的社会现象。文章采用熵值法计算了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指数,并以人口指数的变动识别人口...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速当前呈现出整体性放缓、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突显以及人口“局部收缩”的社会现象。文章采用熵值法计算了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指数,并以人口指数的变动识别人口收缩城市,最后使用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城市处于人口指数缓慢增长阶段;按照收缩程度和收缩尺度进行划分发现,53个城市经历了暂时收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展现向下游地区扩张的趋势;3个城市表现为持续收缩,以中游南部最为集中;35个城市出现了间歇性收缩;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收缩城市抱团和零星发展皆有,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且具有向周边溢出的趋势,人口收缩城市日趋泛化;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收缩城市主要受到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收缩城市 识别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孙平军 刘菊 +1 位作者 罗宁 彭雅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6,共11页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续收缩的发展迹象;②空间上,除成都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城市外,都是收缩城市,且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形成中间区域城市收缩强度的“塌陷区”,全面诠释了地理定律之地理区域关联及其距离衰减效应,“双核”规模聚集加剧了对紧邻区域的空间剥夺;③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及产业经济、投资消费、财政保障等的“双核”极化和地形本底约束,是导致收缩城市及其格局形成与发展的主因所在.提出了“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重视收缩城市转型发展、落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缩响应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多元线性回归 空间自相关 人口普查数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孔晓妮 邓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42,共11页
基于2005-2013年全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人口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通过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的消费能力、技... 基于2005-2013年全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人口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通过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的消费能力、技术溢出及扩散能力拉动经济的增长。人口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渠道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化主要通过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来驱动经济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主要通过显著影响技术溢出、扩散能力、政府的消费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主要通过显著影响所设定的全部渠道驱动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 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玥 徐盈之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8年第10期44-47,共4页
文章主要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及相关检验方法,对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人口城市化水平长期决定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没有长期决定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的... 文章主要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及相关检验方法,对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人口城市化水平长期决定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没有长期决定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的结论,同时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提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述评 被引量:24
12
作者 钱陈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一命题的理论来源,介绍了“聚集经济”这一核心概念,并对三类主要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总结。
关键词 城市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聚集经济 发展经济 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外部性规模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城市试点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颖 周健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0-91,共12页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厘清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文章采用2006—2018年14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机制检验表...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厘清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文章采用2006—2018年14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口集聚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异质性研究表明,科教水平和政府规模较低的城市其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两者较高的城市其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东部、中部和非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并促进省会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抑制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并扩大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对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和探寻经济增长新动能具备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试点 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模型 技术创新 人口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上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来自陕西省107个区县的经验证据
14
作者 赵璟 党兴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1-378,共8页
论文提出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假说,根据陕西省107个区县2000—2015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不显著,简单地调整户籍... 论文提出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假说,根据陕西省107个区县2000—2015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不显著,简单地调整户籍并不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2)人口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以此二者为中介促进了经济增长;(3)人口城市化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正向调节了工业化进程、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是针对工业化进程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而针对后三者的调节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 经济增长 作用机制 县级尺度 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局部城市收缩、发展分异与空间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玉博 张学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43,179,共16页
局部城市收缩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甄别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并分析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进一步地基于“中心—外围”范式,利用交通时长数据... 局部城市收缩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甄别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并分析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进一步地基于“中心—外围”范式,利用交通时长数据,探讨不同区位城市收缩的空间作用机理,其结论显示:(1)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有51个收缩城市,其中26个延续了自2000年以来的人口负增长趋势;(2)收缩城市在人口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方面,与非收缩城市出现系统性差异,伴随人口选择性流失,长江经济带局部城市收缩可能形成了除东中西和城乡以外的另一种区域差距的类型,即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3)与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非线性地影响城市规模:与中心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小于50分钟的城市,倾向于实现人口正增长,大于50分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呈非线性变化,更容易出现城市收缩。基于上述结论,有关方面应当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加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交通路网建设,引导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合理地“瘦身健体”,从而推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城市收缩 区域差距 “中心—外围”范式 人口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及对长沙市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顺娟 陈群元 游胜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借鉴传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自下而上的运行规则,通过引入规划控制层,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2种运行规则结合起来,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简化了传统城市空间扩展模型计算的数据量。以长沙市为例,采用1996,1999,2002,2005年城市规划资料数... 借鉴传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自下而上的运行规则,通过引入规划控制层,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2种运行规则结合起来,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简化了传统城市空间扩展模型计算的数据量。以长沙市为例,采用1996,1999,2002,2005年城市规划资料数据,运用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将长沙城市空间分为12个组团分片模拟,并结合人口经济模型,预测了2020年长沙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人口经济与各个片区城市空间扩展等状况,为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模型 城市空间扩展模型 人口经济模型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 被引量:28
17
作者 韦亚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7,79,共9页
“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战略机遇,但是,人口转变同时也对健康城市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对经济结构的考察,提出了一个城市化的空间经济概念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扩展推演指出,中国可以利用区域跨度和发展梯度... “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战略机遇,但是,人口转变同时也对健康城市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对经济结构的考察,提出了一个城市化的空间经济概念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扩展推演指出,中国可以利用区域跨度和发展梯度来折衷城市化的“城乡二元不对称”,使得城市化能以较快的速度健康发展。最后提出了未来城市化空间导向的一组政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转变 健康城市 空间经济模型 城市空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永龙 陈忠暖 刘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8,共7页
选择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的北京市、苏州市和重庆市等18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人均GDP为修正数据,修正了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运用修正后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测度珠三角城市群整体以及城市群内部广州市... 选择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的北京市、苏州市和重庆市等18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人均GDP为修正数据,修正了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运用修正后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测度珠三角城市群整体以及城市群内部广州市、深圳市和佛山市等9个城市之间2005—2014年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并分析经济承载力水平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趋于小幅波动状态,但城市群内部极化效应显著,涓滴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承载力等级分化严重,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和佛山市为第一层级,东莞市和中山市为第二层级,惠州市、江门市和肇庆市分列第三~五层级的经济承载力等级体系;地理空间上,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为核心的三大区域,三大区域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变化趋势为: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广佛肇),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深莞惠),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珠中江);近1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呈东高-西低的发展状态,西岸塌陷的阴影效应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 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 测度 经济承载力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惠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31,共7页
文章基于30个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VAR模型,并就经济增长以及人口城市化对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人均GDP、人口城市化均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其中人口城市化是影响公共... 文章基于30个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VAR模型,并就经济增长以及人口城市化对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人均GDP、人口城市化均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其中人口城市化是影响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针对结论,文章提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 公共图书馆 经济增长 面板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系统模型仿真研究
20
作者 李阳 张兆同 周建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204-208,211,共6页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域、分年龄组的人口发展模型,建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系统模型,并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2006)有关数据,运用MATLAB...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域、分年龄组的人口发展模型,建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系统模型,并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2006)有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的参数因子进行仿真研究,继而完成对我国中短期(50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力系统模型仿真.仿真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7.36%,2020年为56.70%,2050年为7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动力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仿真 社会发展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 人口发展模型 城市化水平 MATLAB软件 重要标志 中国人口 统计年鉴 仿真研究 仿真结果 地区经济 参数因子 不同地域 中短期 年龄组 数据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