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杉醇对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骆高江 陈智理 姜昌浩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DR),混...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紫杉醇处理的DC表面CD1a、CD86、HLA-DR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下降(均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均P<0.05),凋亡细胞数增加(均P<0.01);MLR中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浓度降低(均P<0.01)。结论紫杉醇对DC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CCR7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腾飞 苏崇宇 +3 位作者 黄刚 付小龙 余佩武 赵永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s)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D14+磁珠分离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加...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在IL-6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s)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D14+磁珠分离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加入rh GM-CSF和rh IL-4在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LPS用于刺激mo DCs表达CCR7,RT-PCR检测不同浓度IL-6处理后再用LPS刺激后的mo DCs CCR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6处理mo DCs和IL-6预处理后再加入STAT3磷酸化特各异性抑制剂JSI-124的mo DCs STAT3、p-STAT3表达。IL-6预处理并抑制STAT3磷酸化后,LPS刺激48 h,RT-PCR检测mo DCs CCR7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mo DCs CCR7蛋白表达,细胞迁移实验检测mo DCs细胞迁移功能。结果与单独LPS刺激组比较,IL-6明显抑制LPS刺激的mo DCs CCR7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独LPS刺激组比较,IL-6导致mo DCs细胞内STAT3高度活化;而抑制STAT3信号高度活化后,与IL-6+LPS处理组比较,mo DCs CCR7 mRNA表达、蛋白分子表达、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升高(P<0.05),与LPS刺激组无差异(P>0.05)。结论 IL-6通过高度活化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CCR7表达,导致树突状细胞的迁移能力受损,而靶向干预STAT3通路可能成为纠正树突状细胞迁移障碍的潜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细胞介素-6 STAT3 趋化因子受体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军 王捷 +3 位作者 杨太成 赖晃文 郑文岭 王晓怀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3,89,共3页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rhGM-CSF 100μg/L+CI 10μg/L及rhGM-CSF+CI各100...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rhGM-CSF 100μg/L+CI 10μg/L及rhGM-CSF+CI各100μg/L。体外培养40 h后,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上述分子对自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CI各100μg/L的条件下培养40 h,就可看到典型的DC形态,其表面CD14分子表达减少,HLA- DR、CD40、CD83及CD86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具有明显 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CI有显著加速GM-CSF 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载体 外周血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被引量:7
4
作者 彭卫斌 沙卫红 +1 位作者 李瑜元 聂玉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01-1704,共4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L-4)100ng/mL体外诱导。第二阶段:第5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100ng/mL,继续培养2d,刺激D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83、CD1a、CD86、CD40、CD14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及rhIL-4诱导培养5d后,多数细胞呈集落生长,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14.3%、12.8%、20.1%、19.9%及16.2%。加入rh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7天,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29.8%、18.2%、33.6%、28.1%及8.0%(与第5天比较,均P<0.05)。成熟后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rhGM-CSF联合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rhTNF-α,继续培养2d,可诱导出成熟的DC,成熟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核细胞亚群来源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曲春枫 杜君 孙宗棠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1-215,共5页
树突状细胞由多种表型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特性不同的亚群组成,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群体。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内外周血单核细胞由CD14++CD16-和CD14+CD16+两个群体组成,小鼠体内则由CD115+Ly6Chigh和CD115+Ly6Clow组成... 树突状细胞由多种表型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特性不同的亚群组成,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群体。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内外周血单核细胞由CD14++CD16-和CD14+CD16+两个群体组成,小鼠体内则由CD115+Ly6Chigh和CD115+Ly6Clow组成;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可发育分化成为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内外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反应。小鼠体内CD115+Ly6Clow群体是机体稳定状态下外周组织器官树突状细胞的重要前体细胞,CD115+Ly6Chigh单核细胞是炎症状态下外周淋巴器官中树突状细胞的重要来源。CD115+Ly6Chigh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呈外周摄取的抗原,另一方面还可将MHC-Ⅰ/抗原肽复合物传递给淋巴组织中原住性树突状细胞。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间的协同和交互作用确保机体诱发针对不同外源抗原刺激的有效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交叉提呈 肿瘤免疫 炎症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源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感染rAAV-HBsAg后的功能改变 被引量:6
6
作者 胡贵方 吴小兵 +2 位作者 俞守义 康禹 侯云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6-698,701,共4页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经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感染后的功能改变。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感染rAAV-HBsAg后的DCs (rAAV-HBsAg-DC)分泌IL-12水平以及rAAV-HBsAg-DCs与淋巴细胞...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经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感染后的功能改变。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感染rAAV-HBsAg后的DCs (rAAV-HBsAg-DC)分泌IL-12水平以及rAAV-HBsAg-DCs与淋巴细胞共孵育后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采用混合白细胞反应(MLR)检测rAAV- HBsAg感染前后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用FACSort流式细胞仪检测rAAV-HBsAg-DCs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和HLA-DR的变化。结果rAAV-HBsAg感染可促进DCs分泌IL-12(P<0.05),感染后的DCs刺激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显著提高(P<0.01),感染前后的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其特征性表面分子无明显改变。结论rAAV介导HBsAg基因感染的DCs能诱发淋巴细胞朝Th1型细胞分化,且不明显改变DCs的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值的功能,rAAV载体介导HBsAg基因体外遗传修饰的DCs可以进一步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感染 重组腺相关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芳 乔艳艳 +4 位作者 薛洋 杜芳芳 张俊 张红英 王学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8-592,共5页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经体外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脂多糖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未经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增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Mo 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外周血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子 诱导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和成熟标志物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钱继红 陈同辛 +2 位作者 王玺 金莹莹 朱建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多糖(LPS)的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CD11c、CD1a、CD80、CD86、CD40、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CD11c阳性细胞和MHCⅠ类分子在CBMC来源DC和PBMC来源DC的表达率非常接近(P>0.05)。CBMC来源的DC上CD40的表达率低于PBMC来源DC[(34.80±7.77)%vs(54.37±9.57)%](P<0.01)。经LPS诱导后,CBMC来源DC上CD80、CD86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PBMC来源DC[(3.72±1.63)%vs(7.82±0.81)%、(28.53±4.67)%vs(45.62±5.16)%](均P<0.01)。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均低于PBMC来源DC(P<0.01)。结论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MC来源DC,可能是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脐带血移植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表面标志物 脐血 外周血 新生儿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晨 刘元林 +5 位作者 梁晓雷 朱恒 李红 吴英 毛宁 张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010-1014,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RPM I1640和IMDM两种培养液对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发育分化的影响。利用GM-CSF+IL-4细胞因子组合,在培养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改变培养液种类,通过对成熟、未成熟DC形态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和吞... 本研究旨在探讨RPM I1640和IMDM两种培养液对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发育分化的影响。利用GM-CSF+IL-4细胞因子组合,在培养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改变培养液种类,通过对成熟、未成熟DC形态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和吞噬能力、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悬浮芯片技术检测DC与同种异体T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所含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不同培养液对DC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液培养所得的DC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异,DC的吞噬能力以及CD14和CD83的表达亦无显著差异,但应用IMDM培养的DC的CD1a表达明显降低,且对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也显著降低;IMDM培养的DC高表达IL-6、IL-8和IL-10,而IL-12的表达则显著降低。结论:不同的培养体系可获得功能不同的DC,IMDM培养的DC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本研究结果为DC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MI 1640 IMDM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量人外周血体外培养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方法初探
10
作者 陈静思 王华 罗晓燕(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68,374,共6页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Mo DC生长,并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成熟,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培养第4天和第7天用流式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抗原递呈能力。结果:Mo DC呈类圆形,聚集成团,悬浮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有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检测Mo DC高表达CD11c、CD1a,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表面MHCⅡ、CD80、CD83、CD86表达均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本实验方法可从少量人外周血中获得成熟Mo DC,为其在多种变态反应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疫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蔡凯 高艳荣 +4 位作者 柯燕 张大亮 马丽华 薛慧 贾绍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细胞技术层面对其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探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动员后外周...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细胞技术层面对其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探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动员后外周血单核细胞(monocyte,Mo)来源DC疫苗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行Mo-DC疫苗治疗的59例肿瘤患者,其中32例进行了采集前的rhG-CSF动员,同期27例未动员患者作为对照。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行rhG-CSF皮下注射(1.25μg/kg×1d或×2d或×3d),动员前后均检测血常规;分析rhG-CSF动员组和对照组采集效率、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数量及活力变化;比较相同采集循环量下2组Mo-DC细胞计数、得率、纯度及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动员组和对照组Mo-DC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IL-10浓度。结果 rhG-CSF动员3 d后外周血Mo计数与动员前相比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动员组和对照组采集效率、血小板丢失率和采集终产品中MNC活力差异无统计意义,但相同采集循环量时rhG-CSF动员3 d后采集终产品中MNC数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采集循环量时rhG-CSF动员组DC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DC细胞得率、纯度和存活率差异无统计意义。rhG-CSF动员组和对照组DC细胞HLA-DR、CD11c、CD80、CD86、CD83及CD54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DC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12和IL-10表达差异亦无统计意义。结论 Mo-DC疫苗治疗的肿瘤患者采集前进行至少3 d的rhG-CSF动员可以有效提升DC疫苗产量,有助于提高疫苗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疫苗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细胞 癌症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4
12
作者 谢芳艺 姚堃 +2 位作者 王胜军 彭光勇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以细胞因子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M- CSF)、白细胞介素 - 4 ( IL- 4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诱导...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以细胞因子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M- CSF)、白细胞介素 - 4 ( IL- 4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诱导培养获得 DC,电镜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 DC刺激 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从正常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 ,体外经重组人 GM- CSF、IL - 4、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 ,得到大量成熟 DC。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 DC特征 ;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 ( FACS)检测表明 ,诱导的 DC高表达 HL A- DR( 96 % )、CD83( 94.2 % )、CDla( 94.2 % )分子 ,同时也高表达 CD40 ( 97.7% )、CD80 ( 98.2 % )分子。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 ,诱导的 DC具有很强的激发同种 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贯序诱导培养 ,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 DC,为进一步开展 DC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不同时期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树突样细胞刺激T细胞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晓洁 季晓辉 +1 位作者 何敏 陈赛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妊娠阶段胎盘源性树突样细胞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特点的差异,为分析胎盘免疫细胞在妊娠耐受和分娩发动中的可能作用提供线索。方法:机械分离中、晚期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以内皮逆穿越系统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将... 目的:观察不同妊娠阶段胎盘源性树突样细胞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特点的差异,为分析胎盘免疫细胞在妊娠耐受和分娩发动中的可能作用提供线索。方法:机械分离中、晚期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以内皮逆穿越系统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将不同妊娠阶段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DC样细胞与同种异体T细胞共育,以CCK-8法检测其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及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所产生的胞内细胞因子,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样细胞表型。结果:足月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经过内皮单层正逆双向穿越诱导培养后,细胞出现树突状形态改变,并高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有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CD86、HLA-DR。足月妊娠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DC样细胞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同种异体淋巴细胞活化时细胞内IFN-γ+亚型的表达十分明显,但几乎不出现IL-10+亚型。但相比之下,中期妊娠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DC样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却很弱(P<0.05),被刺激的同种异体T细胞中CD8-(即CD4+)亚群IFN-γ+细胞显著减少(P<0.05),而CD8-和CD8+亚群中IL-10+细胞亚群却显著增多。对细胞的表型分析结果显示,中期妊娠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DC样细胞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均显著低下(P<0.05)。结论:不同妊娠时期胎盘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形成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树突状细胞的能力不同,提示其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其可能与妊娠耐受和分娩发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胎盘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促进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活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育坤 梁春 +4 位作者 黄东 许从峰 贾庆哲 王克强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densitylipoprotein ,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 tylipoprotein ,LDL)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 (monocytederiveddendriticcells,MDCs)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densitylipoprotein ,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 tylipoprotein ,LDL)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 (monocytederiveddendriticcells,MDCs)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 + 单核细胞 ,经含rhGM CSF(10 0ng/mL)和rhIL - 4 (2 0ng/mL)的Cell gro培养 ,使其分化为MDCs。分别以PBS和LPS(5 0 0 μg/mL)作阴性和阳性 (成熟 )对照 ,观察经5 0 μg/mL的oxLDL和LDL干预 4 8h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MDCs表型 (CD1a、CD4 0、CD86、HLA DR) ,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DCs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FITC Dextran检测MDCs吞噬功能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 (IL -12、IL - 10和TNF α)浓度。结果 与PBS相比 ,5 0 μg/mLoxLDL干预的MDCs,不但可明显上调共刺激分子CD86的高表达 ,而且反映MDCs成熟程度的CD1a也表达增强 ,与此同时经oxLDL处理的MDCs吞噬作用却明显减弱 ,进一步的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显示经过oxLDL刺激的MDCs促T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 (P <0 .0 5 ) ;此外 ,oxLDL可明显促进MDC分泌细胞因子TNF α、IL - 10和IL - 12 (P <0 .0 5 ) ,但明显弱于LPS组 ,而LDL无此作用。结论 oxLDL在促进DCs成熟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L 人单核细胞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MDC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CD86 增强 混合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子凯 钟文亮 +2 位作者 丘毅铭 李志樑 曹龙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7-1162,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以及...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25例)60例,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外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评价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与外周血浆MCP-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m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mDCs实际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MCP-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并且与外周血mDCs比例呈负相关(r=-0.707,P<0.001)。结论 MCP-1可能促进了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DCs向AS斑块病变部位迁徙并介导了斑块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加剧了AS斑块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微观流变特性并导致免疫应答恶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柱 王国涛 +8 位作者 许晓风 龙金华 邢俊杰 张颖娱 肖俊 段学燕 唐岩 唐军民 孙大公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现已证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司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存在缺陷和紊乱,从而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显著受抑和肿瘤的免疫逃逸.为了探索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利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肿瘤来源因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 现已证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司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存在缺陷和紊乱,从而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显著受抑和肿瘤的免疫逃逸.为了探索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利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肿瘤来源因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分化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因子等成分,导致DCs的渗透脆性增加、细胞膜脂流动性显著下降,而且细胞的转录水平和能量状态也明显改变,导致DCs的抗原摄取能力和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所以,DCs的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也许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 免疫逃逸机制 渗透脆性 膜流动性 细胞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能量状态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不同时期胎盘单核-巨噬细胞来源树突样细胞刺激脐血T淋巴细胞的特性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云华 何敏 +2 位作者 季宁东 张晓洁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观察妊娠不同阶段胎盘来源的树突样细胞(DC样细胞)刺激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特点的差异,进一步研究胎盘免疫细胞在妊娠耐受及分娩发动中的作用。方法:机械分离妊娠中、晚期胎盘中的单个核细胞,用磁珠分离法获取CD14+细胞,以内皮(逆... 目的:观察妊娠不同阶段胎盘来源的树突样细胞(DC样细胞)刺激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特点的差异,进一步研究胎盘免疫细胞在妊娠耐受及分娩发动中的作用。方法:机械分离妊娠中、晚期胎盘中的单个核细胞,用磁珠分离法获取CD14+细胞,以内皮(逆)穿越系统诱导其分化为DC样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IL-10水平,CCK-8法检测其激发脐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其所刺激的脐血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结果:足月妊娠胎盘来源的经诱导的细胞高表达与免疫激活有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CD86;培养上清中检出较高水平的IL-12,极低水平的IL-10,具有较强的刺激脐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能刺激脐血T淋巴细胞分化形成较多的IFN-γ产生细胞,而分化形成的IL-10产生细胞则较少。但相比之下,中期妊娠胎盘来源的经诱导的细胞则低表达CD80、CD86(P<0.05),培养上清中检出较高水平的IL-10(P<0.05),但检测出的IL-12浓度极低(P<0.05),刺激脐血淋巴细胞的能力较弱(P<0.05);刺激脐血T淋巴细胞分化形成较多的IL-10产生细胞(P<0.05),而分化形成的IFN-γ产生细胞较少(P<0.05)。结论:妊娠不同时期胎盘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形成的DC样细胞免疫学特性不同,高表达CD80、CD86、IL-12的DC样细胞细胞在妊娠免疫耐受中止及分娩发动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低表达CD80、CD86,高表达IL-10的细胞可能参与了妊娠过程中的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胎盘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 脐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产生(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元林 江小霞 +5 位作者 苏永锋 霍思维 朱恒 吴英 毛宁 张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80-484,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树突状细胞(DC)发育的影响。首先,利用酶消化法从人脐带分离获得HUVEC,从细胞形态、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进一步将获得的HUVEC结合细胞因子配伍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对CD14+细胞向DC...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树突状细胞(DC)发育的影响。首先,利用酶消化法从人脐带分离获得HUVEC,从细胞形态、表型和功能进行鉴定;进一步将获得的HUVEC结合细胞因子配伍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对CD14+细胞向DC分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细胞的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分化细胞的免疫学功能;采用中和抗体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调控作用的IL-6和VEGF以及ERK和p38MAPK通路的改变。结果表明,从脐静脉分离获得的细胞呈长梭形形态,细胞表型为vWF+CD31+CD73+CD45-HLA-DR-CD86-CD34low,Dil-Ac-LDL吸收实验为阳性,且细胞可诱导形成血管样结构,提示分离获得了HUVEC;进一步将HUVEC与CD14+单核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HUVEC可抑制CD14+单核细胞向DC的分化,诱导获得的细胞CD1a表达显著降低,混合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HUVEC共培养获得的DC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中和抗体实验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表明,IL-6和VEGF在CD14+单核细胞向DC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说明其主要通过ERK和p38通路完成调控作用。结论:人内皮细胞参与DC的发育,且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内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翁霞 邓晓辉 +2 位作者 马静秋 余金妹 梁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骨髓采集物培养的DC(P<0.01)。DC表型CD1a-PE、HLA-DR-PE、CD54-FITC、CD80-FITC的阳性率平均值在骨髓组和外周血组分别为23.3±3.6和25.8±2.2、95.0±2.1和96.9±1.0、54.4±1.4和56.1±1.2、40.5±2.7和41.7±1.8(P>0.05)。结论 外周血组DC表型的阳性率稍高于骨髓组,但获取费用较昂贵,适用范围有限;骨髓来源则较简便,但培养成熟时间较长,且受个体差异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研究方法 材料来源 细胞培养 DC表型检测 骨髓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月胎盘单核-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赛英 张戎 +1 位作者 张明顺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448,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人类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是否能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方法:机械分离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加入内皮细胞单层中,经正逆两次穿越内皮,48h后收集返回到内皮单层上方得到的细胞,以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 目的:研究人类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是否能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方法:机械分离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加入内皮细胞单层中,经正逆两次穿越内皮,48h后收集返回到内皮单层上方得到的细胞,以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3H-TdR检测DCs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经过(逆)穿越内皮系统后,具有典型的DCs的形态学特征,相对于胎盘单核-巨噬细胞而言高表达CD80、CD86以及HLA-DR,并具有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足月胎盘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在内皮(逆)穿越系统中可以分化为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内皮(逆)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