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系统耦合振动特性
2
作者 高建敏 王谢堂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1,共15页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车体柔性振动作用下不同座位处人体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人体生物力学特性会增大车体某些柔性模态频率;满座工况下,基于人车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出的5 Hz频率以上的共振峰频率和横向共振峰幅值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大,而垂向共振峰幅值则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小;车体振动响应的1阶峰值频率明显降低,而幅值则略有增加;人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尼吸振的作用,在300 km·h^(-1)行车速度和满座工况下,人体可明显抑制车体5 Hz频率以上的高频垂向振动,而弹性车体的振动则会激发人体垂向5.25 Hz和横向2.13 Hz频率左右的固有模态,使人体在该频域下的振动能量有所增加。因此,若以车体地板振动加速度代替人体响应评估高速动车组的振动舒适性,会与真实的人体振动程度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耦合振动特性 轻量化车体 坐姿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地铁车辆-道岔动力学性能分析
3
作者 李华伟 许孝堂 +1 位作者 刘韦 何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167,共8页
[目的]为探究地铁车辆侧向和正向通过12号道岔时的安全性问题,为道岔结构优化与维护提供理论依据,需对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包含车辆、轮轨、道岔等3个子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目的]为探究地铁车辆侧向和正向通过12号道岔时的安全性问题,为道岔结构优化与维护提供理论依据,需对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包含车辆、轮轨、道岔等3个子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车辆侧向与正向通过道岔工况,对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及动态轮重减载率等核心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车辆在侧向和正向两种通过道岔方式下,轮轨垂向力最大值未超过容许阈值,轮轨横向力与轮轴横向力均处于动态平衡范围内;脱轨系数稳定在临界限值以下,动态轮重减载率始终低于安全限值。研究证实,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构建的地铁车辆-道岔耦合模型能够有效评估车辆通过道岔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辆-道岔动力学性能 刚柔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尺车辆-轨道试验平台研制
4
作者 陈晨 蔡世生 +4 位作者 肖俊恒 张欢 闫子权 孙林林 刘炳彤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了完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试验手段,对1∶4缩尺轨道系统和二系悬挂缩尺车辆系统开展设计,研制了缩尺车辆-轨道试验平台,并在缩尺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车辆-轨道试验平台实车运行试验。结果表明:缩尺车辆-轨... 为了完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试验手段,对1∶4缩尺轨道系统和二系悬挂缩尺车辆系统开展设计,研制了缩尺车辆-轨道试验平台,并在缩尺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车辆-轨道试验平台实车运行试验。结果表明:缩尺车辆-轨道系统的横向平稳性指标、垂向平稳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整车倾覆系数最大值分别为1.671、1.628、0.549、0.544、0.368,均满足相关标准;实车运行状态良好,轨道及车辆零部件没有出现损坏,相关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设计的试验平台为进一步开展车辆-轨道系统的探索性试验提供了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系统 缩尺模型 现场试验 动力学性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磊 朱雪燕 +3 位作者 金浩然 刘鹏飞 闫斌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50,共9页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 为从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预测及其可靠度计算角度分析车辆系统行车安全、衡量系统可靠程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概率理论,提出一种车轨系统动力极值预测及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采用轨道不平顺累计概率谱确定具有不同激振能量的随机不平顺序列;依据离散Parseval定理,建立轨道不平顺时域序列和功率谱间的对应关系;将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相结合,从随机动力计算中提取车辆-轨道的动力极值及可靠度信息;随后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及二维插值算子,根据谱线能量关系实现动力极值预测;此外,基于此系统激励输入与响应输出间的概率等效性,导出了动力极值的可靠度计算式。以实测的轨道不平顺和车体加速度数据及4种类型不平顺在不同累计概率下的谱组合计算得出的轮轨横向力和钢轨垂向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样本,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时程的分布趋势基本与实测时程一致,动力极值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动力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由于轨道不平顺随机性的存在使得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存在随机离散及方差特征,但通过轨道不平顺的幅频及能量特性预测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极值的方法是较为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随机不平顺 动力极值 可靠度评估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风作用下车-桥系统的气动特性——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永乐 胡朋 +1 位作者 张明金 廖海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考虑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车-桥系统气动绕流的特点,研制了一套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在风洞中实现了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过程中桥梁和车辆各自气动力的同步测试.该系统可以较方便地改变来流风速... 为考虑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车-桥系统气动绕流的特点,研制了一套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在风洞中实现了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过程中桥梁和车辆各自气动力的同步测试.该系统可以较方便地改变来流风速、车辆运动速度、测试对象以及车辆与桥梁的相对位置等.根据测试信号时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车辆运动过程中桥梁和车辆动态气动力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桥梁和车辆的气动力信号较稳定,试验结果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系统 移动车辆模型 风洞试验 风荷载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零刚度隔振器的车-座椅-人耦合模型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勇 李舜酩 程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90-196,共7页
准零刚度隔振器能克服线性被动隔振器中存在的降低固有频率与提高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将准零刚度隔振器运用到汽车座椅的隔振中,建立了考虑准零刚度隔振器的8自由度车-座椅-人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法分析了此耦合动力学模型在受到路面... 准零刚度隔振器能克服线性被动隔振器中存在的降低固有频率与提高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将准零刚度隔振器运用到汽车座椅的隔振中,建立了考虑准零刚度隔振器的8自由度车-座椅-人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法分析了此耦合动力学模型在受到路面冲击激励及随机激励下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当采用准零刚度隔振器作为汽车座椅悬架时,整车乘坐舒适性得到有效改善,汽车悬架行程及座椅行程在允许的行程取值范围内。研究内容对将准零刚度隔振器设计成汽车座椅悬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零刚度 非线性隔振器 -座椅-人耦合模型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任务-网络模型的装甲车辆乘员脑力负荷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维平 聂俊峰 +1 位作者 金毅 白雅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05-1810,共6页
以多资源理论(MRT)为基础,充分考虑装甲车辆乘员作业特点,从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入手建立了基于信息执行通道的乘员任务-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任务-网络模型的装甲车辆乘员脑力负荷评价方法。以装甲车辆炮长发现目标并射击任务操作为实例进... 以多资源理论(MRT)为基础,充分考虑装甲车辆乘员作业特点,从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入手建立了基于信息执行通道的乘员任务-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任务-网络模型的装甲车辆乘员脑力负荷评价方法。以装甲车辆炮长发现目标并射击任务操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清楚地描述乘员全任务过程中脑力负荷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找出脑力负荷异常的时间节点和产生原因,量化评估乘员的脑力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装甲车辆 多资源理论 任务-网络模型 脑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人体系统振动时域模拟及悬架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岩松 何辉 耿艾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39,112,共5页
建立了整车-人体振动系统十二个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钢板弹簧和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的离散化,在四轮相关随机路面激励的条件下,采用分步线性化法对整车-人体的振动进行了时域模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非线性模型分步线... 建立了整车-人体振动系统十二个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钢板弹簧和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的离散化,在四轮相关随机路面激励的条件下,采用分步线性化法对整车-人体的振动进行了时域模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非线性模型分步线性化算法较传统线性模拟方法更精确,更可靠。还分析了悬架非线性因素对车辆振动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人体系统 时域模拟 悬架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的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谢伟平 冯金鹏 何卫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8-33,共6页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下行人过桥运动方程,提出了考虑步频主谐和亚谐分量的单人步行力模型,并通过单人过桥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人-桥竖向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体步频亚谐... 基于自激励人体模型,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下行人过桥运动方程,提出了考虑步频主谐和亚谐分量的单人步行力模型,并通过单人过桥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人-桥竖向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体步频亚谐可能与结构的基频相近,从而引起较大的结构响应;结构固有频率和人/结构质量比对人-结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当结构频率与步频及其主谐波分量频率接近时,耦合效应最显著,其对人体足底力影响最大。随着人/结构质量比的增加,人-结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致振动 竖向人体动力学模型 -结构相互作用 足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车辆-轨道垂向动力学模型功率流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宁 任尊松 +1 位作者 薛蕊 李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5,共11页
基于4种不同精细化程度的车辆-轨道垂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解析方法建立了形式统一的系统相邻部件间功率流传递函数,给出了车辆一系悬挂、二系悬挂、轮轨间以及钢轨和轨枕间的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模型的精细化和弹性化对于各部件间功... 基于4种不同精细化程度的车辆-轨道垂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解析方法建立了形式统一的系统相邻部件间功率流传递函数,给出了车辆一系悬挂、二系悬挂、轮轨间以及钢轨和轨枕间的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模型的精细化和弹性化对于各部件间功率流传递特征的影响。以精细化程度最高的模型为研究对象,讨论车辆悬挂参数和部件惯性参数的改变对部件间功率流传递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车辆低频传递特性,但对中、高频传递特性的表达与复杂精细模型相差较大;位于激励源附近位置的轮对和钢轨,在其固有频率附近的振动能量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性;簧下质量的变化对轨枕至道砟的传递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 功率流传递函数 悬挂参数 惯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垂向动力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亮星 乔世范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1,共4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根据秦-沈客运专线车辆的结构形式、悬挂特性及轨道结构特点,建立了具有两系悬挂的(客车)车辆-(有碴)轨道-路基垂向统一模型。采用研制的动力分析计算程序,对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车辆-轨道-路基的动态响...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根据秦-沈客运专线车辆的结构形式、悬挂特性及轨道结构特点,建立了具有两系悬挂的(客车)车辆-(有碴)轨道-路基垂向统一模型。采用研制的动力分析计算程序,对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车辆-轨道-路基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将路基基床表层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工点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车辆、轨道和路基垂向相互作用的基本力学特征,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路基 动力分析模型 试验验证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自由度“人体-座椅”系统的动态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平清 邢彦锋 赵波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6-59,共4页
以座椅动态舒适性为目标,建立三自由度的"人体-座椅"动态模型及其振动方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人体-座椅"动态模型的幅频特性曲线和阻尼系数、固有频率对幅频特性的影响关系曲线。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建立振动响应... 以座椅动态舒适性为目标,建立三自由度的"人体-座椅"动态模型及其振动方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人体-座椅"动态模型的幅频特性曲线和阻尼系数、固有频率对幅频特性的影响关系曲线。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建立振动响应功率谱密度函数和由路面车速确定的路面谱函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座椅减振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的影响。根据汽车座椅平顺性评价标准和随机优化方法,对座椅动态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从而使座椅振动响应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座椅 舒适性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金属模型静电放电电流波形小波去噪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翔 魏明 +2 位作者 王雷 杨楠 王向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17,共4页
为提高静电放电能量耦合模型的精度,使用小波收缩去噪法对采集到的人体-金属模型静电放电电流波形进行处理。使用脉冲函数仿真人体-金属模型的静电放电电流波形,并叠加高斯白噪声模拟真实放电情况。采用去噪后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去噪效果... 为提高静电放电能量耦合模型的精度,使用小波收缩去噪法对采集到的人体-金属模型静电放电电流波形进行处理。使用脉冲函数仿真人体-金属模型的静电放电电流波形,并叠加高斯白噪声模拟真实放电情况。采用去噪后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去噪效果优劣的依据,分析得知,分解层数选取对去噪效果有重大影响。根据仿真得出的结论指导对实测电流波形的去噪,结果表明,去噪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放电 人体-金属模型 小波变换 阈值去噪 分解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车辆叉臂式座椅刚度-阻尼特性及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占龙 赵钧铎 +2 位作者 高山铁 秦园 杨强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74,共6页
为掌握特种车辆叉臂式座椅的刚度-阻尼特性,建立了叉臂式座椅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其D级路面条件下不同车速(5 km/h、15 km/h、25 km/h、35 km/h)的时频响应进行了分析;以ISO2631-1:1997规定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指标,讨论了不同的刚度-... 为掌握特种车辆叉臂式座椅的刚度-阻尼特性,建立了叉臂式座椅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其D级路面条件下不同车速(5 km/h、15 km/h、25 km/h、35 km/h)的时频响应进行了分析;以ISO2631-1:1997规定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指标,讨论了不同的刚度-阻尼系数匹配下的座椅舒适性;同时开展了实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车速下座椅的垂直加速度响应呈随机非平稳特性,且车速越大,座椅振动加剧;各个车速下座椅前两阶模态频率集中在3 Hz~10 Hz,包含人体敏感频段,乘坐舒适性较差;实验结果与仿真舒适性评估结果接近,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特种车辆座椅全路面舒适性的刚度-阻尼参数多目标匹配优化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车辆 座椅 舒适性 刚度-阻尼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护车-担架-卧位人体系统振动模型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启国 李苏平 +1 位作者 罗天洪 胡海波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34,38,共5页
为分析在路面随机激励作用下担架的振动特性,利用白噪声过滤方法模拟路面随机激励,考虑了车辆前后轮激励的迟滞性和左右轮辙激励的相关性,建立路面随机激励时域模型,根据拉格朗日原理建立救护车-担架-卧位人体系统十自由度振动动力学方... 为分析在路面随机激励作用下担架的振动特性,利用白噪声过滤方法模拟路面随机激励,考虑了车辆前后轮激励的迟滞性和左右轮辙激励的相关性,建立路面随机激励时域模型,根据拉格朗日原理建立救护车-担架-卧位人体系统十自由度振动动力学方程。利用Simulink工具,建立救护车-担架-卧位人体系统受路面随机激励作用的仿真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担架放置位置因素对担架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担架左右支撑到车身质心距离对担架的振动特性没有影响;前后支撑到车身质心的距离只影响担架的垂直振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护车-担架-卧位人体系统 十自由度 路面随机激励 振动模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模型修正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亮 姜涵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7,共8页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提出1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模型修正方法。以高速铁路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为模型修正对象,建立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模型,基于现场实测的轴箱加速度和仿...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提出1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模型修正方法。以高速铁路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为模型修正对象,建立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模型,基于现场实测的轴箱加速度和仿真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建立多目标模型修正函数,采用拉丁超立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获得待修正参数。基于多岛遗传算法,对多目标模型修正函数进行全局寻优,完成模型的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仿真模型既能准确地反映轴箱加速度的时域分布特征,又能准确地模拟轨道及桥梁结构的动态响应,因而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模型修正是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系统 模型修正 灵敏度分析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车道公路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宇彬 肖凌云 王婉秋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2-38,共7页
为探究双车道公路弯道事故机理,对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针对驾驶行为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问题,建立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的驾驶人模型,然后选用12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汽车动力学分析模型(VDANL),针对其非线性... 为探究双车道公路弯道事故机理,对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针对驾驶行为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问题,建立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的驾驶人模型,然后选用12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汽车动力学分析模型(VDANL),针对其非线性特征研究综合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弯道的道路三维模型建立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基于迭代思想提出系统误差补偿计算方法,最后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仿真分析了警告标志、附着系数等环境因素对行车稳定性和驾驶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 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 非线性汽车动力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瞄-优化驾驶员模型的多轴车辆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
19
作者 万芳 张军伟 +2 位作者 李辰 乔杰 杨波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多轴特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是其机动性能的关键性能指标,而且是保证车辆安全的前提。在UG中建立某8轴车辆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预瞄-优化理论,在Fortran语言环境下建立驾驶员模型,嵌入到ADAMS中实现人-... 多轴特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是其机动性能的关键性能指标,而且是保证车辆安全的前提。在UG中建立某8轴车辆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预瞄-优化理论,在Fortran语言环境下建立驾驶员模型,嵌入到ADAMS中实现人-车-路闭环的控制系统仿真。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别进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双移线和蛇行的车辆操纵稳定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驾驶员模型能够有效地控制车辆位置和速度进行轨迹跟踪,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瞄-优化 驾驶员模型 多轴车辆 操纵稳定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振动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彦博 刘秀波 +1 位作者 魏剑梅 陈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基于周期性结构振动理论,分别建立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和车辆-无砟轨道有限元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锤击试验,分析了车辆耦合作用对轨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轨道长度、扣件刚度、扣件阻尼、扣件间距、轮对位置和转向架轴距对轨道振动... 基于周期性结构振动理论,分别建立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和车辆-无砟轨道有限元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锤击试验,分析了车辆耦合作用对轨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轨道长度、扣件刚度、扣件阻尼、扣件间距、轮对位置和转向架轴距对轨道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轨采用梁单元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出Pinned-Pinned共振特征;无车辆耦合作用时,轨道出现了199 Hz的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峰和由周期性支撑导致的966 Hz的Pinned-Pinned共振峰,扣件阻尼、轨道长度和扣件间距基本不会影响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频率,扣件阻尼和刚度基本不会影响Pinned-Pinned共振频率,轨道长度大于42.9 m后轨道长度对Pinned-Pinned共振频率影响较小,扣件间距是影响Pinned-Pinned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扣件刚度是影响轨道一阶垂向弯曲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车辆耦合作用会影响轨道振动特性,轨道出现了P2共振峰和二阶—五阶垂向弯曲共振峰,扣件阻尼、扣件刚度、轮对加载位置和扣件间距对该5阶共振频率的影响不大,转向架轴距是影响该5阶共振频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轨道 振动特性 车辆-无砟轨道耦合模型 频响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