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展开更多
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法研究影响I_(CHB)的气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I_(CHB)的等级主要为微冷和比较舒服,整体为冷凉特征,没有热及以上等级.②人体感觉最不舒适的季节为冬季,区域内各地区的I_(CHB)差异较小,体感为寒冷和冷;最为舒适的季节为夏季,京津冀地区全境I_(CHB)处于比较舒适的范围.除邢台市、邯郸市以及河北省南部的I_(CHB)等级为比较舒适,夏季其他大部分地区的I_(CHB)等级为舒适.I_(CHB)在春季上升剧烈,冬季下降较缓慢,秋季年际波动最小;③1989—2018年,京津冀地区年均I_(CHB)呈缓慢上升趋势,I_(CHB)平均值为49.5,多年变化趋势为0.014 a-1.1989—2000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大部分年份的I_(CHB)小于平均值;2000—2006年,I_(CHB)基本保持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2014年后,I_(CHB)均处于平均值以上.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I_(CHB)年际变化与该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波动性相似.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I_(CHB)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57(P<0.05),说明温度是I_(CHB)的主要影响因子;湿度次之,与I_(CHB)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1);风速对于I_(CHB)的影响较小.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文摘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法研究影响I_(CHB)的气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I_(CHB)的等级主要为微冷和比较舒服,整体为冷凉特征,没有热及以上等级.②人体感觉最不舒适的季节为冬季,区域内各地区的I_(CHB)差异较小,体感为寒冷和冷;最为舒适的季节为夏季,京津冀地区全境I_(CHB)处于比较舒适的范围.除邢台市、邯郸市以及河北省南部的I_(CHB)等级为比较舒适,夏季其他大部分地区的I_(CHB)等级为舒适.I_(CHB)在春季上升剧烈,冬季下降较缓慢,秋季年际波动最小;③1989—2018年,京津冀地区年均I_(CHB)呈缓慢上升趋势,I_(CHB)平均值为49.5,多年变化趋势为0.014 a-1.1989—2000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大部分年份的I_(CHB)小于平均值;2000—2006年,I_(CHB)基本保持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2014年后,I_(CHB)均处于平均值以上.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I_(CHB)年际变化与该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波动性相似.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I_(CHB)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57(P<0.05),说明温度是I_(CHB)的主要影响因子;湿度次之,与I_(CHB)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1);风速对于I_(CHB)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