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产量指数设计及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秀芳 杨子毅 +1 位作者 潘耀忠 代佳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51-161,共11页
针对传统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对于同一时期处于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缺乏可比性,以及NDVI的高低不能直接代表产量的高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动态反映作物长势和... 针对传统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对于同一时期处于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缺乏可比性,以及NDVI的高低不能直接代表产量的高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动态反映作物长势和产量变化的具有时空可比性的统计指数(作物产量指数)。以黑龙江省为例,基于单产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作物分布数据,对3种作物分别进行估产分区,综合使用随机森林重要性评价方法和留一法为各估产分区筛选最优估产建模变量,构建动态估产模型和产量指数计算模型,并在2022年作物生长季(6—9月)进行了大豆、玉米、水稻的动态估产和产量指数预报和分析。结果显示:1)建模指标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趋势单产、遥感植被指数、气候类指标。2)3种作物整体单产预测精度最高的为水稻,其平均绝对相对精度(mean absolute relative precision,MARP)为95.20%,其次是玉米(MARP为93.81%),最后是大豆(MARP为92.73%)。3)以历史5 a为基期计算的3种作物的6—9月的产量指数的对比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县3种作物各月的产量指数差异处于“平”状态。4)生长季产量指数的月环比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县产量指数的月环比值处于-0.01~0.01之间。该研究设计的作物产量指数可用于比较某一统计单元(如县、市或省)在特定评估时间点相对于其历史平均单产的增减状况,也可以环比相邻两个评估时间点的产量变化情况;在空间维上可以比较同处于某个特定评估时间点的不同统计单元的单产指数的高低情况,在长势监测、产量预报等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产量指数 随机森林 估产分区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黄褐土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梦媛 张佳宁 +3 位作者 李慧 李培培 韩燕来 吴名宇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为探究提升豫南黄褐土地力的良好施肥模式,研究了黄褐土上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稳产高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基于201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配施粪肥(NPKM)和化肥配施秸秆(NPKS... 为探究提升豫南黄褐土地力的良好施肥模式,研究了黄褐土上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稳产高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基于201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配施粪肥(NPKM)和化肥配施秸秆(NPKS)共4个处理,采集成熟期植株、土壤样品,测定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均显著提高,小麦季产量提高53.70%~64.50%,玉米季产量提高44.54%~58.31%,其中NPKM处理的产量最高(小麦8162.61 kg/hm^(2)、玉米8836.33 kg/hm^(2)),NPKS处理与NPKM处理无显著差异;NPKM处理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最高,其小麦季和玉米季SYI值分别为0.84,0.82;作物产量及其SYI值均表现为NPKM>NPKS>NPK>CK,表明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其可持续性。同时,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NPKM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关系发现,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SOC相关性最为显著;随着SOC含量提升,作物SYI值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其拐点为15.15 g/kg。综上,化肥配施粪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并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是实现黄褐土生态区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生产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长期施肥 产量 土壤肥力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楚 黄晶 +8 位作者 申哲 李继文 韩天富 艾栋 颜俊 孙耿 陈金 柳开楼 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0-99,共10页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水稻 产量 典型县域 可持续产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分等中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令超 宋艳华 +2 位作者 宋富强 王磊 杨喜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5-261,共7页
为提高农用地分等中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确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文以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为基础,应用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的小麦投入产出调查数据,将样点小麦单位面积产量(kg/hm^2)作为土地报酬递减曲线中的总产量(纵坐标),将样... 为提高农用地分等中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确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文以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为基础,应用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的小麦投入产出调查数据,将样点小麦单位面积产量(kg/hm^2)作为土地报酬递减曲线中的总产量(纵坐标),将样点小麦单位面积投入(元/hm^2)作为土地报酬递减曲线中的总投入(横坐标),从而使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中的平均产量(kg/元)与产量-成本指数具有相同的内涵。依据边际产量曲线的变化,分2种情况最高单产的确定:1)边际产量曲线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没有与横坐标轴相交即边际产量仍大于0,这时单产曲线最右端的产量为最高单产;2)边际产量曲线向下与横坐标轴相交即边际产量递减为0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坐标轴相交点对应的产量为最高单产。依据产量-成本指数和边际产量2条曲线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最高产量-成本指数:产量-成本指数曲线向上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点的产量-成本指数为最高产量-成本指数,并建立了异常产量-成本指数的修正方法。采用研究数据和验证数据确定的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分别相差0.12%、0.50%,表明该研究方法确定的区域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具有相对稳定性。该研究为确定最高单产和最高产量-成本指数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作物 报酬递减 农用地分等 最高单产 最高产量-成本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武强 倪超 +4 位作者 范莉 唐余学 罗孳孳 方丽 蔡国强 《农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69-75,共7页
为做好重庆重要特色经济作物茎瘤芥的产量预报,本研究耦合光、温、水与茎瘤芥产量形成的供需关系,以预报日前不同生育期气象资料作为参考数据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建立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茎瘤芥幼苗—... 为做好重庆重要特色经济作物茎瘤芥的产量预报,本研究耦合光、温、水与茎瘤芥产量形成的供需关系,以预报日前不同生育期气象资料作为参考数据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建立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茎瘤芥幼苗—瘤茎膨大期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相关性优于仅考虑瘤茎膨大期的分析结果。采取幼苗—瘤茎膨大期以及仅瘤茎膨大期两类参考数据集建立茎瘤芥瘤茎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模型,幼苗—瘤茎膨大期作为参考数据集的计算模型表现更佳,不同起报时间瘤茎产量预报准确率平均值92.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值0.196;丰歉趋势准确率平均值68.2%。说明幼苗期气象条件对茎瘤芥瘤茎产量形成有一定贡献,考虑幼苗期气象要素的气候适宜指数能够更好地解释气象条件对茎瘤芥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2017—2019年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对产量丰歉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各年度产量预报准确率基本在90%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能够以较高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茎瘤芥产量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预报 气象产量指数 气候适宜度指数 茎瘤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Smith-Hazel指数对大豆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的产量改进效果
6
作者 韩锋 凌以禄 +1 位作者 顾和平 盖钧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8-13,共6页
评价了几类非Smith-Hazel指数在大豆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的株行世代改进产量的实际效果,包括:以遗传力作指数系数的I_h型指数,以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作指数系数的I_r型指数以及无权指数等。结果表明:只要指数性状构成适当,指数选择均可... 评价了几类非Smith-Hazel指数在大豆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的株行世代改进产量的实际效果,包括:以遗传力作指数系数的I_h型指数,以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作指数系数的I_r型指数以及无权指数等。结果表明:只要指数性状构成适当,指数选择均可取得高于直接产量选择的实际效果;文中I_h型和I_r型指数的最佳构成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无权指数的最佳构成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产量(10%选择强度),用作I_h型和I_r型指数的指数系数可采用非选择作用群体性状遗传力的平均值和性状与产量相关系数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产量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观尺度的产量—土地质量指数方法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梦洁 庄舜尧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6年第3期201-204,共4页
长期以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乃至基本的土地评价方法通常是静态的,评价结果是结论式的,与土地利用者的实际需求脱节,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被人为分割。Bouma等人提出的产量—土地质量指数方法不仅反映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态内涵,其... 长期以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乃至基本的土地评价方法通常是静态的,评价结果是结论式的,与土地利用者的实际需求脱节,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被人为分割。Bouma等人提出的产量—土地质量指数方法不仅反映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态内涵,其评价结果也是动态的,是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地产量、经营风险和水土资源质量的组合,从而把研究和应用有机地结合。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缺点是需要长期大量的观测数据,使得其应用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推广。因此依据其理论基础,立足于中观尺度,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改进并构建了产量—土地质量指数模型框架,该模型需要的数据较少,以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为主,因此还可对社会经济可持续性作进一步分析。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土地质量指数 中观尺度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要素的逐日玉米产量气象影响指数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维 宋迎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74,共11页
利用1981—2020年5—9月气象数据与玉米产量数据,通过改进逐日降水适宜度并构建逐日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基于相似年逐日气象要素的作物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序列,利用气象产量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模型,设计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以表征气... 利用1981—2020年5—9月气象数据与玉米产量数据,通过改进逐日降水适宜度并构建逐日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基于相似年逐日气象要素的作物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序列,利用气象产量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模型,设计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以表征气象条件对作物的影响程度,基于该指数构建东北地区玉米逐日产量预报模型并分析其逐日预报准确率,用以表明该指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3个相似年预报结果加权集成综合相似年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可提高逐日预报准确率,黑龙江年尺度逐日预报准确率年际间波动小于东北其他地区。综合相似年月尺度下,随着玉米发育期的推进和实时气象数据的引入,月尺度平均预报准确率逐渐提高。东北地区玉米产量8月31日的日尺度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7月31日;辽宁日尺度预报差异较大,但随着玉米发育期推进逐日预报产量和实际产量接近,准确率也提高。基于气象要素构建的逐日作物产量影响指数和同期气象影响指数可以定量评估不同时段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农业气象业务定量化评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日气象要素 相似年 逐日作物产量气象影响指数 东北地区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电成像测井产量预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芳 张承森 +1 位作者 刘瑞林 肖承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9-356,共8页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中流体流动的非达西渗流特点,应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图像分割技术,提出一种新的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电成像多尺度管流模型产量预测方法。该方法以描述细管中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Hagen-Poiseuille定律为基础,根据碳酸...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中流体流动的非达西渗流特点,应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图像分割技术,提出一种新的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电成像多尺度管流模型产量预测方法。该方法以描述细管中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Hagen-Poiseuille定律为基础,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井筒内单个缝洞横截面积大小不同这一特征,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多尺度管流模型,给出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多尺度细管平面径向流流量计算公式;引入管流模型产量指数的概念,应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图像分割结果提取的缝洞面积参数计算管流模型产量指数,最终实现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电成像测井资料产量预测。将此方法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预测结果与实际试油资料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缝洞储集层 电成像测井 管流模型 产量指数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组合与间作方式对牧草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张永亮 张丽娟 +1 位作者 于铁峰 潘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0-1418,共9页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作方式对禾草、苜蓿及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均有显著影响;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组合禾草产量、禾豆总产量、禾草产量比和产量稳定性显著高于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组合;苜蓿-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组合产量可持续指数显著高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垂穗披碱草组合;豆禾1∶1处理苜蓿产量、禾豆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禾草产量比较低(14.67%);豆禾1∶2处理禾草产量及禾草产量比(26.02%)极显著高于1∶1和2∶1处理,但禾豆总产量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无芒雀麦或苜蓿-虉草2∶2混播组合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组合 间作方式 牧草产量 产量时间稳定性 可持性产量指数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
11
作者 崔宇慧 白茹 刘园园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第24期212-214,共3页
通过气象要素与作物生长周期,建立产量气象预报模型,根据气象因子定量预测作物产量,客观评估农业气候年景利于政府作出合理科学的农业生产决策,利于人民生产。本文选取2000~2020年春玉米生育期内的气象数据及生育期资料,结合生长发育气... 通过气象要素与作物生长周期,建立产量气象预报模型,根据气象因子定量预测作物产量,客观评估农业气候年景利于政府作出合理科学的农业生产决策,利于人民生产。本文选取2000~2020年春玉米生育期内的气象数据及生育期资料,结合生长发育气象指标,构建春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结合产量统计资料,建立适用于滦平县的年产量预报模型,并利用历年数据进行回代检验。结果显示,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通过0.01极显著水平检验,产量预报准确率均超过70%,模型适用性较高。该基于气候适宜度建立的春玉米年产量预报模型,对产量预报服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预报模型 产量气象影响指数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指数保险:评述与中国方案设计 被引量:9
12
作者 林慧龙 蒲彦妃 +1 位作者 王丹妮 马海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1-185,共15页
草原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中的一种新型类别,它有比传统赔偿保险更加科学的触发机制,包括指数变量和触发水平。它选取与草原生产紧密相关的指标作为指数变量,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草原生产中产量/气象/NDVI和经济指标数据的关联机制,精密计... 草原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中的一种新型类别,它有比传统赔偿保险更加科学的触发机制,包括指数变量和触发水平。它选取与草原生产紧密相关的指标作为指数变量,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草原生产中产量/气象/NDVI和经济指标数据的关联机制,精密计算出核定尺度下指数变量的触发水平,可极大化地缩小基差风险,从而通过触发机制来衡量投保人是否能够获得赔偿。本研究探索了11个国家18种运营中的草原指数保险的触发机制,发现它们按照指数选取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卫星遥感指数保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以选定区域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当该区域的实际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所有投保人获得相同额度的补偿;天气指数保险选择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作为指数,衡量它们对草原生产的损害程度;卫星遥感指数保险创新性地结合卫星、遥感技术,NDVI是它最常用的指数。然而,作为世界草原大国,我国对草原指数保险的研究十分匮乏,在试点或运营的相关产品屈指可数,这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我国气象站点覆盖密度低导致数据源缺失,且草原区域幅员辽阔,照搬别国的现有产品不现实。因此,针对中国的方案设计亟待提出。本研究提出以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为框架,遥感数据源提供宏观数据,以无人机技术补充中观数据,通过农牧户入户调查得到微观数据,实现宏观、中观、微观数据源全覆盖,通过系统分析该类型中多年产量/气象/NDVI和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明确该类型草原的触发机制。最终实现只要投保人的生产性收入状况偏离了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就能获得赔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草原指数保险 区域产量指数保险 天气指数保险 卫星遥感指数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气温变化和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冬荟 潘学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46-1953,共8页
[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以气温为代表的气象条件和以化肥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为基础的物化投入水平是形成棉花产量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二者与棉花产量的关系,为棉花生产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阿... [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以气温为代表的气象条件和以化肥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为基础的物化投入水平是形成棉花产量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二者与棉花产量的关系,为棉花生产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0 ~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和1988~2009年的棉花生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市和库车县4~10月月平均气温和≥15℃活动积温在波动中逐年上升;温度较低时,棉花气象产量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气象产量指数不再增加;偏暖年和中等偏上水平的物化投入组合对应较高的棉花单产.[结论]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适度的物化投入既能提高棉花单产,又有利于节约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化肥用量 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村用电量 物化投入指数 气温 气象产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阿克苏棉区棉花气象产量的温度因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玉江 李新建 +1 位作者 何清 王建林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0-224,共5页
通过阿克苏棉区棉花产量指数与以 0 .1℃为间隔的连续变动温度界限值所形成的 9种积温(或温度和 )的因子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相关性以日最高温度的温度和为最好 ,日平均温度积温次之 ,日最低温度的温度和最差。 (... 通过阿克苏棉区棉花产量指数与以 0 .1℃为间隔的连续变动温度界限值所形成的 9种积温(或温度和 )的因子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相关性以日最高温度的温度和为最好 ,日平均温度积温次之 ,日最低温度的温度和最差。 (2 )在三种积温 (或温度和 )类型中 ,以有效积温 (或温度和 )与棉花产量指数的相关性最佳 ,气候积温 (或温度和 )和活动积温 (或温度和 )极为接近。(3 )≥ 2 8.0℃的日最高温度的三种温度和是评价阿克苏棉区棉花生长热量状况对产量影响程度大小的很好的热量指标。 (4)所选的 6个积温 (或温度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棉区 棉花 产量指数 积温 温度和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黑土有机碳、全氮及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秀芝 高洪军 +3 位作者 彭畅 李强 朱平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3-1481,共9页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75 kg/hm^2,NPK),常量有机肥(有机肥 30 t/hm^2,折纯 N150 kg/hm^2、P2O5 135 kg/hm^2、K2O 45 kg/hm^2,m^2),常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2NPK),高量有机肥(有机肥 60t/hm^2,M4),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4NPK)。测定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结果]玉米籽粒产量以 M4NPK 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 9637 kg/hm^2,其次是 m^2NPK 处理,平均产量为 9422 kg/hm^2,CK 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 3551 kg/hm^2,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前 10 年试验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基础地力,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对化肥的依赖,m^2 与 M4 处理的籽粒产量与 NPK 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之后至2017 年,单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较 NPK 处理平均提高 3.8%。拟合方程表明,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在培肥 30 年后,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开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低,平均为 19.3%,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SYI 为 0.58,达到稳定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肥年限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逐步变大,且在 10 年后出现显著差异,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以M4NPK 和 M4 处理最高;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 = 0.826**),土壤有机碳每升高 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 0.086 g/kg。施用有机肥,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长期有机培肥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贡献。[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提高产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化肥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为 0.35~0.47 g/kg,全氮含量增加 46.3%~84.2%,玉米产量稳定系数(SYI = 0.58)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可减少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黑土区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肥料贡献率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产量可持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3 位作者 章明清 王煌平 张辉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在推荐施肥基础上不施氮、磷、钾的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化肥有机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以商品有机肥、猪粪和稻草替代1/3推荐施氮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根据历年花生和甘薯产量,计算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施肥模式的长期趋势产量。【结果】长期化肥定位试验中,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其它5个处理;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试验中,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推荐施肥处理。花生和甘薯化肥推荐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分别为0.729±0.019和0.501±0.028,化肥配施猪粪花生的SYI为0.689±0.013,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化肥配施稻草处理,与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稻草甘薯的SYI为0.514±0.029,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趋势产量均值分别为3780和19408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猪粪的花生趋势产量均值为3492 kg/hm^(2),在95%置信区间,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其余两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化肥配施稻草处理甘薯的趋势产量均值为17567 kg/hm^(2),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变异系数可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波动差异,与产量的绝对高低没有关系。【结论】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轮作体系中花生和甘薯的产量;猪粪或商品有机肥替代1/3的化肥氮均可提高花生产量的稳定性和增产潜力,而稻草或猪粪替代1/3的化肥氮对甘薯产量及其稳定性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定位试验 花生 甘薯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趋势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晶 张杨珠 +1 位作者 刘淑军 高菊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67-1376,共10页
以开始于1982年的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氮磷钾肥(NP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6个处理,采用产量年际变化、变异系数(CV)、产量可持续指数(S... 以开始于1982年的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氮磷钾肥(NP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6个处理,采用产量年际变化、变异系数(CV)、产量可持续指数(SYI)、肥料增产贡献率及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稻谷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历年稻谷产量(1982—2012年)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NPKM处理稻谷产量最高;在养分投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对于早稻产量的影响效果一致,但单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晚稻稻谷产量。不同施肥处理稻谷产量CV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有机无机配施相比较单施化肥能够减小产量CV,各处理晚稻产量的CV大于早稻,但其SYI值小于早稻。NPKM处理的SYI值最高,为0.51;M和NPK处理的SYI值分别为0.44和0.42。肥料对于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有机肥>化肥氮>化肥磷>化肥钾。AMMI模型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试验年份对环境的响应不一样。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氮磷钾完全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产量 长期施肥 产量变异系数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肥料增产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膜下滴灌对绿洲棉花生长特征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毅 王久生 +1 位作者 李爱卓 谢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7,30,共4页
通过在微咸水膜下滴灌方式对绿洲棉花生长特征与产量的研究表明:棉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当矿化度在一定范围,即轻度盐分胁迫对棉株株高、叶面积指数、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速率、根冠比、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大,但重度盐... 通过在微咸水膜下滴灌方式对绿洲棉花生长特征与产量的研究表明:棉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当矿化度在一定范围,即轻度盐分胁迫对棉株株高、叶面积指数、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速率、根冠比、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大,但重度盐分胁迫对这些指标影响较大。产量的降低主要原因:咸水灌溉使棉花单位面积结铃数明显减少,而对于棉花单铃重的影响相对较小。为新疆绿洲将来大面积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咸水提供数据支持,对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管理具有一定的初步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微咸水 膜下滴灌 叶面积指数: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焕焕 徐明岗 吕家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3-168,共6页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持续生产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为水稻的持续性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西进贤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选取不施肥(CK)、施用氮钾肥(NK)、施用氮磷肥(NP)、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氮磷...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持续生产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为水稻的持续性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西进贤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选取不施肥(CK)、施用氮钾肥(NK)、施用氮磷肥(NP)、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5个长期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变化,并计算水稻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ustainable yield index,SYI),探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演变的影响。【结果】1981-2005年,与CK相比,NK、NP、NPK、NPKM处理均可明显提高早、晚稻的产量,其中NPKM处理的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1981-2005年,除NK处理的早稻产量呈极显著下降(70.8kg/(hm2·年))外,其他施肥处理早、晚稻的产量变化均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下,早、晚稻的SYI值不同,其中NPK、NPKM处理早、晚稻的SYI值均较高,而其他处理的早、晚稻SYI值较低。水稻SYI值与各处理的平均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产量变异系数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可以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来提高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利用SYI评价水稻高产稳产可持续性还需对其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 产量变化趋势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江西 红壤性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氮、磷、钾养分循环与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研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NPK 养分循环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了2004—2017 年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 研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NPK 养分循环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了2004—2017 年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轮作种植模式早、晚稻产量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采用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Analysis)分析不同轮作种植模式NPK 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1)黑麦草-双季稻模式早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9 和0.81,说明稻田冬种黑麦草有利于促进早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油菜-双季稻模式晚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7 和0.82,说明稻田冬种油菜有益于晚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2)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未影响水稻产量和糙米NPK 养分含量(P>0.05);3)在稻田轮作种植周年内目前的NPK 投入水平下,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等模式均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375.70 kg(K)·hm^-2、279.98kg(K)·hm^-2、363.71 kg(K)·hm^-2、93.74 kg(K)·hm^-2;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模式均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240.07 kg(K)·hm^-2、89.57 kg(K)·hm^-2、140.08kg(K)·hm^-2,但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马铃薯种植季K 盈余为255.21 kg(K)·hm^-2;同时黑麦草-双季稻模式和紫云英-双季稻模式均存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N亏缺, N 亏缺量分别为59.47 kg(N)·hm^-2 和89.17 kg(N)·hm^-2;油菜-双季稻模式和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晚稻种植季均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45.93kg(K)·hm^-2、124.33 kg(K)·hm^-2。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的养分循环是冬季作物和外部投入的NPK 肥料共同驱动的养分循环,建议科学管理冬季作物和3 季的NPK 养分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双季稻 NPK 养分循环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稳定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