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超热中子活化法测定大鼠肝脏亚细胞组分中的砷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瑞瑛 张永保 +7 位作者 王生玲 张智勇 王珂 张玲 林勤 马品江 朱殿志 王连方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采用差速离心分离技术与超热中子活化分析法 (ENAA) ,测定了大鼠肝脏亚细胞组分 (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胞液 )中As的质量分数 ,并对标准参考物质作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As在各亚细胞组分中并非均匀分布。As在微粒体中... 采用差速离心分离技术与超热中子活化分析法 (ENAA) ,测定了大鼠肝脏亚细胞组分 (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胞液 )中As的质量分数 ,并对标准参考物质作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As在各亚细胞组分中并非均匀分布。As在微粒体中的质量分数最高 ,在细胞核中最低。用t检验比较了在中毒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肝脏中各亚细胞组分中As含量的差别 ,以及中毒组大鼠肝亚细胞组分之间的差异。发现上述两组肝亚细胞组分中As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在中毒组肝亚细胞组分中 ,微粒体中As的含量与胞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与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脏 亚细胞组分 超热中子活化分析 微量元素 差速离心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肝脏组织亚细胞组分中含硒蛋白的分离与测定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九江 陈春英 +1 位作者 章佩群 柴之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0-803,共4页
The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containing proteins in the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human liver components was treat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d hydride generation\|at... The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containing proteins in the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human liver components was treat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d hydride generation\|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HG\|AFS). About 24 kinds of Se\|containing proteins or protein subunits were found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 Their molecular weights were mostly ranged from 20 to 30 kD and from 50 to 80 kD. Among them, about 61 kD and 21 kD Se\|containing proteins existed in each fraction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The 54 kD Se\|containing protein existed in nuclei, mitochondria, microsome and cytosol. The specific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s of Se\|containing proteins suggest that Se could play specific important biological roles in each organel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脏组织 亚细胞组分 硒蛋白 分离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诱发大鼠肝癌的亚细胞组分中两类丝氨酸蛋白激酶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汤华 陈惠黎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6期722-726,共5页
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隔周测定肝脏胞液、膜性和胞核中的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的活力。发现胞液PKA在诱癌过程中活力改变不大,胞液PKC则逐步增高,在第13周和20周形成两个活力高峰... 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隔周测定肝脏胞液、膜性和胞核中的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的活力。发现胞液PKA在诱癌过程中活力改变不大,胞液PKC则逐步增高,在第13周和20周形成两个活力高峰。膜性PKA和PKC都呈双相变化,即在癌前期(10-14周)增加,癌形成期(17-20周)反而降至正常以下,胞核PKA和PKC也都在癌前期升至高峰,而癌形成期则低于癌前期,但仍高于正常(PKA)或接近正常(PKC)。因只有膜性PKC在大鼠老化时降低,故这些变化不是鼠龄变化的结果,而是DEN诱癌所引起,其变化机理可能与下降调节、细胞内转位或两型同工酶相反的升降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诱发 肝癌 亚细胞组分 丝氨酸 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苯并(a)芘在蚯蚓亚细胞组分中分配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丽娜 周静 +2 位作者 李辉信 胡锋 徐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616-6623,共8页
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镉离子(Cd^(2+))来研究复合污染条件下镉(Cd)对苯并(a)芘(Ba P)在蚯蚓体内不同亚细胞组分(组分C:细胞溶质组分;组分D:固体颗粒组分;组分E:细胞碎片组分)中的分配积累情况,并探究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Ba P主要分布... 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镉离子(Cd^(2+))来研究复合污染条件下镉(Cd)对苯并(a)芘(Ba P)在蚯蚓体内不同亚细胞组分(组分C:细胞溶质组分;组分D:固体颗粒组分;组分E:细胞碎片组分)中的分配积累情况,并探究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Ba P主要分布于蚯蚓的细胞碎片组分,其次为固体颗粒组分,在细胞溶质组分中的浓度最低。在Cd^(2+)添加处理下,随着Cd^(2+)浓度的增加,3个细胞组分中的Ba P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Cd^(2+)浓度的增加,3个亚细胞组分中的蛋白含量与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蚯蚓细胞溶质和细胞碎片组分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固体颗粒组分中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蚯蚓细胞溶质和细胞碎片组分中的蛋白含量与其对应组分中的Ba 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细胞溶质组分中的ACh E活性与该组分中的Ba 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GST的活性与Ba P浓度没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Ba P主要分配积累在细胞碎片组分中,Cd^(2+)可能通过影响蛋白含量及ACh E的活性,从而影响Ba P在细胞碎片和细胞溶质组分中的积累,使得Ba P的浓度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亚细胞组分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
5
作者 陈维 魏守祥 +1 位作者 李禹含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荧光强度较高;在匀浆3、4、5 min实验组中,完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出现许多形态较小、荧光强度弱、轮廓模糊的细胞碎片。通过血球计数板法得到的细胞破碎结果与上述染色结果一致,随着匀浆时间(2~5 min)的增加,细胞破碎率升高,当匀浆时间达到5 min时,细胞破碎率升至94.24%。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分离组分(S2、C2、C4、S5和C5),镜检发现,C2组分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颗粒数目多,而其他组分荧光强度弱,且基本观察不到荧光颗粒。由此推测,细胞核主要存在于C2组分中;同时,细胞膜(5’-核苷酸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质(乳酸脱氢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标志酶活力在其他亚细胞组分中有少量检出,但它们在S2、C4、S5和C5组分中的的标志酶活性比例较高(分别为63.90%、64.89%、77.82%和67.55%)。由此推测,S2、C2、C4、S5和C5分离组分分别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微粒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为贝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消化盲囊 亚细胞组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集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钐、镱在大鼠肝脏中的亚细胞分布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福亮 王玉琦 +2 位作者 张智勇 孙景信 柴之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8-281,共4页
采用可活化富集稳定同位素152 Sm和16 8Yb作为示踪剂 ,结合差速离心分离和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NAA)初步研究了稀土元素Sm和Yb在大鼠肝脏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 ,Sm和Yb在亚细胞组分中的浓度分布为 :溶酶体 >微粒体 >线... 采用可活化富集稳定同位素152 Sm和16 8Yb作为示踪剂 ,结合差速离心分离和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NAA)初步研究了稀土元素Sm和Yb在大鼠肝脏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 ,Sm和Yb在亚细胞组分中的浓度分布为 :溶酶体 >微粒体 >线粒体 >细胞核 >胞液。线粒体中Sm和Yb所占比例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中子活化分析 富集稳定同位素 亚细胞组分 钐镱 大鼠肝脏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胁迫下磷对三七砷的微区及亚细胞组织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璐 米艳华 +3 位作者 万小铭 尹本林 袁志伟 和丽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4-660,共7页
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μ-SRXRF)和亚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相结合,从植株各部位微区及亚细胞组分层面揭示了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砷吸收累积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七的根部和茎部是砷的主要富集部位,添加外源磷素可以有效降... 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μ-SRXRF)和亚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相结合,从植株各部位微区及亚细胞组分层面揭示了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砷吸收累积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七的根部和茎部是砷的主要富集部位,添加外源磷素可以有效降低三七根部、茎部和叶片的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47%、80%和33%;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的累积量不同,其中细胞液是砷的主要富集组分,具有一定的区隔化作用,但不能有效地减少砷对植物细胞新陈代谢的影响和毒害;外源磷素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三七不同部位亚细胞各组分中砷的累积量,其降低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胞液>细胞壁>细胞器,但分析表明,外源磷素的添加对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累积量占植株总砷累积量比例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μ-SRXRF 亚细胞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胁迫下茭白体内镉、铅的亚细胞分布和植物络合素的合成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凯丰 江解增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2-506,共5页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Turcz.)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进行Cd2+、Pb2+的单一及复合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根系和叶片中的非蛋白巯基(NPT)、谷胱甘肽(GSH)、植物络合素(PCs)的含量,同时测定了茭白植株各...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Turcz.)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进行Cd2+、Pb2+的单一及复合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根系和叶片中的非蛋白巯基(NPT)、谷胱甘肽(GSH)、植物络合素(PCs)的含量,同时测定了茭白植株各亚细胞组分中Cd2+、Pb2+的积累量,以探讨茭白对重金属镉、铅胁迫的耐性机理。结果表明:Cd2+、Pb2+的单一及其复合胁迫均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根系和叶片中NPT、GSH、PCs的含量及茭白各亚细胞组分中Cd2+、Pb2+积累量的显著增加;复合胁迫时两茭白品种的NPT、GSH、PCs含量及各亚细胞组分中Cd2+、Pb2+的积累量均高于单一胁迫,茭白的不同部位间,以根系中的NPT、GSH、PCs含量显著高于叶片;茭白各亚细胞组分中Cd2+、Pb2+的积累量表现为:细胞壁高于原生质体,而可溶性部分高于细胞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胁迫 植物络合素 亚细胞组分 耐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锌对冬小麦亚细胞镉分布和镉化学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路育茗 聂兆君 +5 位作者 刘红恩 高巍 秦世玉 李畅 扶海超 赵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3-511,共9页
为深入了解施锌(Zn)对冬小麦镉(Cd)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冬小麦品种矮抗58,试验共设置了2个Cd水平(0、5μmol·L^-1)和4个Zn水平(0、2、8和15μmol·L^-1),通过营养液试验,研究了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Cd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 为深入了解施锌(Zn)对冬小麦镉(Cd)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冬小麦品种矮抗58,试验共设置了2个Cd水平(0、5μmol·L^-1)和4个Zn水平(0、2、8和15μmol·L^-1),通过营养液试验,研究了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Cd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生物量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Zn能够减轻Cd对冬小麦生物量的毒害作用。同时,根和地上部Cd含量随Zn浓度提高而降低。另外,施Zn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幼苗各个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增加了冬小麦根中1 mol·L^-1 NaCl提取态和体积分数2%醋酸提取态Cd的含量。在Cd浓度为5μmol·L^-1,Zn浓度为2和8μmol·L^-1时,冬小麦地上部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Cd所占的比例增加;在Cd浓度为5μmol·L^-1,Zn浓度为8和15μmol·L^-1时,冬小麦根部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Cd所占的比例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去离子水提取态Cd所占比例随Zn浓度增加而降低,体积分数2%醋酸提取态Cd所占比例随Zn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施Zn通过调节冬小麦亚细胞Cd分布和Cd的化学形态,促进了冬小麦体内活性Cd向惰性Cd的转化,减轻了Cd对冬小麦的毒害效应,降低了冬小麦根部Cd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化学形态 亚细胞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P和Cd单一复合对BaP蚯蚓亚细胞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丽娜 周静 +4 位作者 刘潇雅 常大丽 李辉信 胡锋 徐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10-1516,共7页
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 Cl3)和巯基蛋白阻断剂N-乙马来酰亚胺(NEM)对赤子爱胜蚓进行预暴露,然后构建Ba P单一或Cd-Ba P复合污染,研究不同阻断剂对Ba P在蚯蚓不同亚细胞组分(Fraction C:细胞溶质组分;Fraction D:固体颗粒组分;Fr... 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 Cl3)和巯基蛋白阻断剂N-乙马来酰亚胺(NEM)对赤子爱胜蚓进行预暴露,然后构建Ba P单一或Cd-Ba P复合污染,研究不同阻断剂对Ba P在蚯蚓不同亚细胞组分(Fraction C:细胞溶质组分;Fraction D:固体颗粒组分;Fraction E:细胞碎片组分)中分配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单一或复合污染,Ba P主要分布于细胞碎片组分中(占55.42%~69.96%),其次为固体颗粒组分(占27.91%~32.90%),在细胞溶质组分中的浓度最低(占2.13%~11.67%).单一Ba P污染下,两种阻断剂对Ba P的作用相近,即La Cl3和NEM的加入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3个亚细胞组分中Ba P的积累.而在Cd和Ba P复合污染下,两种阻断剂对Ba P的分布积累的影响略有不同,La Cl3能够促进复合污染下Ba P在3个亚细胞组分中的积累,而NEM促进了复合污染下Ba P在固体颗粒组分和细胞碎片组分中的积累,但抑制了Ba P在细胞溶质组分中的积累,浓度从原来的0.99mg/kg降低至0.59mg/kg.因此,钙离子通道和巯基蛋白可能参与Ba P在蚯蚓亚细胞的分配积累,相比单一污染,Cd的复合污会进一步改变Ba P的积累分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 亚细胞组分 阻断剂 单一污染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法研究重度烧伤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微量元素的亚细胞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向荣 谢华林 +2 位作者 符靓 杨华娟 黄建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79-1682,共4页
利用八极杆碰撞反应池(ORS)技术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研究了Cr,Mn,Fe,Co, Cu,Zn,Se,Cd等元素在重度烧伤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亚细胞分布。采用差速分级离心技术将样品分离获得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和... 利用八极杆碰撞反应池(ORS)技术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研究了Cr,Mn,Fe,Co, Cu,Zn,Se,Cd等元素在重度烧伤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亚细胞分布。采用差速分级离心技术将样品分离获得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和细胞上清液等亚细胞组分,使用混合酸 HNO3+H2 O2并结合密闭微波消解对各亚细胞组分进行消解,分别选用ORS的氦碰撞模式和氢反应模式校正了质谱分析过程中的多原子离子干扰,以Rh为内标元素校正了基本效应和信号漂移现象。各待测元素的检出限在0.72~33.05 ng·L^-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4%。采用ORS-ICP-MS法可实现重度烧伤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微量元素亚细胞分布的准确分析,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生物样品的分析,多数元素在创面肉芽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亚细胞组分的分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重度烧伤患者 亚细胞组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艾纳香抗性生理、亚细胞镉分布和镉化学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子涵 任建国 +1 位作者 庞玉新 王俊丽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9,共9页
为探讨镉胁迫下艾纳香耐镉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镉(Cd)(0、0.5、5 mg/kg)胁迫下艾纳香各器官的抗性生理、亚细胞Cd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外源Cd处理浓度的增加,艾纳香各器官Cd含量均增加,且表现为叶>茎>... 为探讨镉胁迫下艾纳香耐镉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镉(Cd)(0、0.5、5 mg/kg)胁迫下艾纳香各器官的抗性生理、亚细胞Cd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外源Cd处理浓度的增加,艾纳香各器官Cd含量均增加,且表现为叶>茎>根;地上部Cd富集系数表现为0.5 mg/kg处理组(8.16)>对照组(2.40)>5 mg/kg处理组(1.65),Cd转运系数表现为对照组(2.35)>5 mg/kg处理组(1.90)>0.5 mg/kg处理组(1.79)。艾纳香各器官非蛋白巯基化合物总量表现为茎>叶>根。各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着外源Cd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器官亚细胞Cd相对比率均表现为细胞壁>可溶组分>细胞器,且含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Cd胁迫下,各器官Cd化学形态主要以迁移力、毒性处于中间水平的氯化钠提取态和迁移力弱、毒性小的醋酸提取态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通过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螯合作用、植株抗氧化作用以及细胞壁沉积和Cd化学形态的改变达到解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艾纳香 抗性生理 亚细胞组分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条件下秋华柳亚细胞中镉的分配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瑞 陈锦平 +4 位作者 陈红纯 马文超 王婷 周翠 魏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4,共9页
选取秋华柳(Salix variegata)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0、0.5、2、10 mg/kg 4个镉胁迫浓度,研究了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根、枝、叶亚细胞中镉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各处理组秋华柳存活率均为100%,表现出良好的镉和水淹耐受能力。(2... 选取秋华柳(Salix variegata)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0、0.5、2、10 mg/kg 4个镉胁迫浓度,研究了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根、枝、叶亚细胞中镉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各处理组秋华柳存活率均为100%,表现出良好的镉和水淹耐受能力。(2)与对照相比,在水淹条件下,各处理组秋华柳根、枝和叶的细胞壁仍是镉最主要的富集部位。各处理组植株细胞壁中的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分,质体中镉含量次之,细胞核和线粒体组分中的镉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水淹显著提高了秋华柳根细胞壁中的镉含量,显著降低了高浓度镉处理(10 mg/kg)下萌枝细胞壁中的镉含量,但对叶细胞壁中的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4)水淹显著提高了秋华柳根细胞中质体中的镉含量,对萌枝、叶细胞质体中的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证明,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根枝叶细胞壁仍然是镉积累富集的最主要部位,从而减少了重金属对植物细胞的伤害。秋华柳适用于三峡消落带镉污染区域的植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华柳 水淹 亚细胞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a对Cd胁迫下旱柳Cd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艺 薛文秀 +2 位作者 尚晓硕 钟滨霞 邹金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59,共7页
为了探究外源Ca对植物抗Cd胁迫能力的影响,以旱柳(Salix matsudana L.)为实验材料,利用水培方式进行培养,测定不同处理组(50 mmol/L Ca、50μmol/L Cd、50 mmol/L Ca+50μmol/L Cd)中旱柳培养7、14、21、28 d后的Cd、Fe、Mn的含量,同时... 为了探究外源Ca对植物抗Cd胁迫能力的影响,以旱柳(Salix matsudana L.)为实验材料,利用水培方式进行培养,测定不同处理组(50 mmol/L Ca、50μmol/L Cd、50 mmol/L Ca+50μmol/L Cd)中旱柳培养7、14、21、28 d后的Cd、Fe、Mn的含量,同时检测了培养7 d和28 d后的旱柳根、叶不同亚细胞组分和不同化学形态的Cd含量.结果表明:①旱柳各器官均富集了不同含量的Cd,且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器官内Cd含量逐渐增加,Cd主要积累在根部,添加外源Ca可以降低各器官Cd的含量;②Cd促进了旱柳对Fe的吸收但抑制了旱柳对Mn的吸收,而外源Ca的添加促进了旱柳体内Fe的积累,缓解了Cd对植物吸收Mn元素的抑制作用;③旱柳根系中Cd含量排序为细胞壁﹥可溶性组分﹥细胞器,叶片中则为可溶性组分﹥细胞壁﹥细胞器;④添加外源Ca后,旱柳根和叶各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可溶性组分Cd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细胞壁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Cd的比例有所下降;⑤在旱柳中不同化学形态Cd的含量表现为CdNaCl>CdHAC>CdHCl>CdW>CdE>CdR,添加外源Ca后,各化学形态Cd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NaCl提取态Cd所占比例增加,而醋酸和盐酸提取态Cd所占比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CD胁迫 外源Ca 亚细胞组分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在铜藻中的亚细胞分布及细胞壁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鹏 刘玮 +3 位作者 王朋云 王铁杆 钟晨辉 陶月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1-298,共8页
为揭示铜藻(Sargassum horneri)细胞壁在砷(As)生物吸附中的作用,以铜藻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As胁迫浓度(50、100、150、200、250μmol·L^(-1))下细胞亚组分中的As含量变化,并对细胞壁的吸附动力学、细胞壁多糖As吸附效果以... 为揭示铜藻(Sargassum horneri)细胞壁在砷(As)生物吸附中的作用,以铜藻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As胁迫浓度(50、100、150、200、250μmol·L^(-1))下细胞亚组分中的As含量变化,并对细胞壁的吸附动力学、细胞壁多糖As吸附效果以及细胞壁多糖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50μmol·L^(-1))As胁迫时,50.0%的As分布于细胞壁,明显高于其他组分;而在高浓度(≥150μmol·L^(-1))As胁迫时,As优势分布由细胞壁转向细胞可溶组分,细胞壁中的As比例下降至36.4%~37.3%。随着As胁迫浓度升高,细胞壁As含量呈上升趋势,当As胁迫浓度超过100μmol·L^(-1)时,细胞壁As含量上升趋于平缓。细胞壁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酯化改性和甲基化改性可降低细胞壁As吸附的平衡容量,其降幅分别为68.5%和42.9%,同时细胞壁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羟基、氨基、羧基、硫酸盐基等官能团为细胞壁As吸附提供了结合位点。细胞壁多糖体外吸附实验表明随着多糖浓度的升高,多糖As吸附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铜藻细胞壁具有重要的As吸附能力,其中多糖官能团是细胞壁吸附As的关键因素,随多糖含量的升高细胞壁可吸附更多的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组分 细胞壁改性 吸附动力学 多糖 傅里叶红外光谱 铜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d在不同品种水稻组织中的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付铄岚 王昌全 +8 位作者 李冰 徐强 张敬昇 李萌 唐杰 何玉亭 沈杰 曾杰熙 严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3-910,共8页
采用水培试验,以低镉(Cd)积累水稻品种‘D83A/R527’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辐优83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Cd浓度(5μmol·L^(-1)、10μmol·L^(-1)、25μmol·L^(-1))处理,从Cd亚细胞及化学形态分布角度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 采用水培试验,以低镉(Cd)积累水稻品种‘D83A/R527’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辐优83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Cd浓度(5μmol·L^(-1)、10μmol·L^(-1)、25μmol·L^(-1))处理,从Cd亚细胞及化学形态分布角度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Cd积累特性,为探讨水稻对Cd的吸收积累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稻‘D83A/R527’的根系和茎叶Cd含量及根系-茎叶转移系数均显著低于‘辐优838’(P<0.05)。(2)两水稻根系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表现为可溶部分(F3)>细胞壁(F1)>细胞器(F2),茎叶表现为细胞壁(F1)>可溶部分(F3)>细胞器(F2);‘D83A/R527’根系和茎叶细胞壁Cd的质量分数(36.76%~51.75%)高于‘辐优838’(31.29%~49.07%)。(3)两水稻品种Cd化学形态含量均表现为氯化钠提取态(F_(NaCl)-Cd)>醋酸提取态(F_(HAc)-Cd)>去离子水提取态(F_W-Cd)>乙醇提取态(F_E-Cd)>盐酸提取态(F_(HCl)-Cd);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D83A/R527’根系F_E-Cd和F_W-Cd(活性态Cd)质量分数逐渐下降(24.75%~18.34%),‘辐优838’活性态Cd逐渐上升(27.18%~28.68%),茎叶F_(HAc)-Cd和F_(HCl)-Cd(惰性态Cd)质量分数(32.41%~38.98%)逐渐上升且高于‘辐优838’(28.44%~31.22%),‘D83A/R527’根系和茎叶F_(NaCl)-Cd质量分数(32.71%~51.17%)均高于‘辐优838’(32.14%~47.63%)。综上,‘D83A/R527’水稻幼苗Cd积累量低;与‘辐优838’相比,‘D83A/R527’水稻幼苗根系和茎叶细胞壁质量分数较高,"活性态"Cd质量分数较低,"惰性态"Cd则更高,表明‘D83A/R527’水稻对Cd有更强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镉 水稻 亚细胞组分 化学形态 活性态镉 惰性态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铝浓度处理下马尾松体内铝的分配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何琴 孙学广 +1 位作者 袁贵云 冯万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有毒金属离子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与植物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密切相关。为探究铝进入马尾松体内后在亚细胞水平下的分布情况,该研究分别设置0、0.5、1.0、2.0 mmol·L^(-1)4个铝浓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浓度下... 有毒金属离子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与植物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密切相关。为探究铝进入马尾松体内后在亚细胞水平下的分布情况,该研究分别设置0、0.5、1.0、2.0 mmol·L^(-1)4个铝浓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浓度下马尾松的生长状况及亚细胞水平下铝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低浓度铝(0.5 mmol·L^(-1))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P<0.05),随铝浓度的升高(≥1.0 mmol·L^(-1)),马尾松根系生长和根尖细胞活力均受到抑制。(2)相较于茎叶,进入马尾松体内的铝主要沉积在根系中(P<0.05),但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茎叶中的铝含量也开始增加。(3)亚细胞水平下,不同铝浓度影响了铝在细胞壁和液泡中的分配比例。当铝浓度为1.0 mmol·L^(-1)及以下时,铝在根系和茎叶的细胞壁和液泡中的比例均较高,两者间铝含量差异不显著;而高铝浓度下(2.0 mmol·L^(-1)),铝则主要沉积在细胞壁上,根系、茎叶的细胞壁铝含量分别占比55%和70%。相较而言,各铝浓度处理下细胞器和细胞质中的铝含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这降低了铝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综上认为,马尾松可以通过调整体内铝的分配来适应铝胁迫,这为后续从细胞及分子层面进一步阐明马尾松对铝环境的适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亚细胞组分 细胞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处理下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耐受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嫣含 李廷轩 +2 位作者 蒲勇 高东东 叶代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60-2169,共10页
【目的】磷富集植物对高磷具有良好的耐性是其应用于植物修复的前提。本研究探讨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对高磷的耐受能力,为后期利用其修复环境中的过量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矿山生态型和非矿山生态型水蓼(ME和NME... 【目的】磷富集植物对高磷具有良好的耐性是其应用于植物修复的前提。本研究探讨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对高磷的耐受能力,为后期利用其修复环境中的过量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矿山生态型和非矿山生态型水蓼(ME和NME)进行了水培试验,营养液中设置无机磷2、4、8、16 mmol/L 4个高浓度处理,以正常磷0.5 mmol/L浓度为对照,分析对比了两种生态型水蓼根系对高磷的耐受特征。【结果】随着磷浓度的增加,ME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均先显著增加后降低,在磷浓度4 mmol/L时出现峰值,而NME则大体呈降低趋势。高磷处理ME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为NME的1.35~2.56和1.18~1.86倍,除磷浓度16 mmol/L处理外,ME地上部和根系磷积累量分别为NME的1.35~2.58和1.36~1.96倍,磷积累能力更强。ME根系质膜开始受到明显损伤的营养液磷浓度是8 mmol/L,而NME是磷浓度4 mmol/L。随着磷浓度的增加,ME根系中H_(2)O_(2)、MDA和NME根系中的MDA含量均表现为先稳定后显著增加,而NME根系中的H_(2)O_(2)含量则持续增加;两种生态型水蓼根系SOD、POD和CAT活性均先显著增高后降低,分别在磷浓度4和2 mmol/L时显著高于对照。与NME相比,ME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更高,对H_(2)O_(2)和MDA的清除能力更强。两种生态型水蓼根系亚细胞组分磷含量均表现为可溶部分(含液泡)>细胞壁>细胞器。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两种生态型水蓼各亚细胞组分磷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在磷浓度2和4 mmol/L处理下,根系可溶部分(含液泡)磷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液泡是其磷素储存的重要场所。【结论】矿山生态型水蓼对高磷的耐受能力和磷积累能力均强于非矿山生态型水蓼。高磷处理下矿山生态型水蓼存在根系自由基和保护酶动态平衡、细胞壁固持和可溶部分的液泡区隔化现象,这是其根系的重要耐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磷胁迫 水蓼 耐性 抗氧化酶系统 亚细胞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