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株耐碱性亚硝化细菌的初步鉴定和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段莎丽 孙亚琴 +3 位作者 伍阳 龙用波 谢晴 邓仕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406-409,共4页
从长期碱性条件下驯化的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两株亚硝化细菌A1081和A1210,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特性。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它们对碱性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在pH值大于... 从长期碱性条件下驯化的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两株亚硝化细菌A1081和A1210,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特性。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它们对碱性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在pH值大于9后亚硝酸盐积累量不断增加,A1081在pH10~12积累量最大,而A1210在pH值为11时积累量最大;当培养基中NaCl为20g·L^-1时,两株菌对氨氮有相对较高的处理效率;当培养基氨氮浓度低于500mg·L^-1时,两株菌的氨氧化效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化细菌 鉴定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环境硝化细菌实验条件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琳 尹立红 +2 位作者 浦跃朴 吕锡武 李先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6-270,共5页
通过正交试验筛检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检测环境中硝化细菌时的最佳及适合的实验条件.结果显示,样品预处理较优的条件为:热固定 2h,乙醇脱水 3min;FISH技术检测环境样本中亚硝化细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杂交温度 46℃,杂交时间 3h,... 通过正交试验筛检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检测环境中硝化细菌时的最佳及适合的实验条件.结果显示,样品预处理较优的条件为:热固定 2h,乙醇脱水 3min;FISH技术检测环境样本中亚硝化细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杂交温度 46℃,杂交时间 3h,洗脱液中NaCl浓度 20mmol/L;检测硝酸菌最佳实验条件为:杂交温度 46℃,杂交时间 5h,洗脱液中NaCl浓度 60mmol/L.应用该方案对太湖、玄武湖、南京锁金村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样本中亚硝化细菌和硝酸菌含量分别是:太湖 1.68×103, 0.54×103cells/mL;玄武湖 1.34×103, 0.38×103cells/mL;锁金村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 8.30×106, 0.52×106cells/g.FISH技术检测环境样品中硝化细菌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优点,在研究环境微生物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法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硝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晓东 张根玉 +2 位作者 朱雅珠 张海明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1-224,共4页
概述了硝化细菌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及硝化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硝化细菌在水质改良上的作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水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修贵 赵培 +3 位作者 李玉宏 宋晓玲 马甡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3,共7页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异养亚硝化细菌 氨氮转化率 盐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化作用菌种的分离筛选及条件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廖雪义 马光庭 +1 位作者 蓝荣 李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59-1261,共3页
通过富集培养、硅胶平板分离法和亚硝化作用试验,筛选出1株亚硝化速率较高的菌株(编号为N4,下同)。经初步鉴定其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spira sp.),并对它作了亚硝化作用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亚硝化作用条件为温度30℃、pH值... 通过富集培养、硅胶平板分离法和亚硝化作用试验,筛选出1株亚硝化速率较高的菌株(编号为N4,下同)。经初步鉴定其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spira sp.),并对它作了亚硝化作用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亚硝化作用条件为温度30℃、pH值7.5~8.0,初始氨氮浓度100~150 mg/L,通气量为摇床转速110 r/min,碱度为NaHCO3浓度1 700 mg/L。在此条件下,接种浓度为15%,培养24 h,氨氮去除率为99.47%,亚硝酸盐氮积累量可达到116.6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作用 亚硝化细菌 菌种分离筛选 条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氮转化细菌及脱氮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蒋永荣 莫德清 +1 位作者 段钧元 彭竟康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多管发酵法,测定了某潜流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研究了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与TN去除效果的关系,测试结果:氨化细菌为5.0×10^4~4.6×10^6CFU/g,亚硝化细菌为53~600 MPN/g,反硝化细菌为12... 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多管发酵法,测定了某潜流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研究了人工湿地根区氮转化细菌的数量与TN去除效果的关系,测试结果:氨化细菌为5.0×10^4~4.6×10^6CFU/g,亚硝化细菌为53~600 MPN/g,反硝化细菌为120~1500 MPN/g,表现为氨化细菌是优势细菌,亚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少。沿水流方向各级湿地单元根区氮转化细菌呈递减趋势(即第一级湿地单元〉第二级湿地单元〉第三级湿地单元);同级不同植物湿地单元中氮转化细菌数量无明显差异。湿地单元TN去除率低,氮转化细菌数量与TN的去除率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根区氮转化细菌 氨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间歇曝气实现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亚峰 金蒙蒙 魏春飞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研究在短程硝化实现过程中,曝气频率、pH值、DO质量浓度对NO2--N积累的影响.方法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试验水样,利用N—SBR系统内培养驯化的亚硝化细菌,在间歇曝气条件下,通过控制不同曝气频率、pH值、DO质量浓度,采用静态试验的... 目的研究在短程硝化实现过程中,曝气频率、pH值、DO质量浓度对NO2--N积累的影响.方法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试验水样,利用N—SBR系统内培养驯化的亚硝化细菌,在间歇曝气条件下,通过控制不同曝气频率、pH值、DO质量浓度,采用静态试验的方式进行短程硝化试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曝气频率越短越有利于亚硝化细菌的生长,在pH值为7.5—8.0时可以实现短程硝化反应;当曝气频率为曝气15min/停曝15min、DO质量浓度为1mg/L时NO2-N积累率最高达到了94.34%.结论间歇曝气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亚硝化细菌的培养驯化,有效地实现短程硝化,减少了能源和碱度的消耗,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曝气 短程硝化反应 亚硝化细菌 NO2-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育苗用水系统中的细菌分布和周年变化特征
8
作者 张东升 杨凤 +1 位作者 赵文 闫喜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于2005年对大连庄河海量集团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育苗系统沉淀池、砂滤池几类不同功能细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砂滤池出口水中的异养菌、氨化细菌、弧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均与沉淀池出口水中差异不明显;... 于2005年对大连庄河海量集团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育苗系统沉淀池、砂滤池几类不同功能细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砂滤池出口水中的异养菌、氨化细菌、弧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均与沉淀池出口水中差异不明显;沉淀池水中的细菌数量均比泥中低,但不低于1个数量级。水和泥中的异养菌、弧菌最高值出现时间一致,分别出现在4月末和5月末;水中的亚硝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7~8月,泥中的出现在8月下旬~9月中旬;水中的氨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8月下旬~9月中旬,泥中的出现在9月中旬~10上旬;泥中的反硝化、反硫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6~9月。从异养细菌的数量看,沉淀池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育苗系统 异养细菌 弧菌 氨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反硫化细菌 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盐的毒性及降解方法
9
作者 周平 周杨 +1 位作者 陈生智 王玉群 《科学养鱼》 2018年第10期89-89,共1页
每年的七八月,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大量繁殖,将池塘中的残饵、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每年的七八月,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形成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大量繁殖,将池塘中的残饵、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水体环境中硝酸盐的含量和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力。在水体氮循环中,氨氮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为亚硝酸,它在水中与阳离子结合后就形成亚硝酸盐。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加大、鱼虾排泄物的增多,残饵、粪便腐烂发酵及外源性氮元素的引入,常造成亚硝酸数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含量 降解方法 硝酸盐还原菌 养殖水体 毒性 动物粪便 亚硝化细菌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活水菌降亚硝酸氮效果试验
10
作者 黄云芳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4-84,共1页
养殖池塘中的残饵、粪使及死亡藻类等含氮有机物经过异养性细菌的作用,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地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有毒的氨再经过亚硝化细菌或光台细菌的作用很快转化成亚硝酸,
关键词 硝酸氮 效果试验 异养性细菌 含氮有机物 活水 亚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 有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华 牛德奎 +2 位作者 胡冬南 张炜 郭晓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68-1476,共9页
【目的】氮素的转化、吸收和利用是油茶生长和高产的关键要素。为了研究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和相关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探讨不同肥料对土壤氮素养分循环及土壤微生物类群影响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油茶合理施肥提供... 【目的】氮素的转化、吸收和利用是油茶生长和高产的关键要素。为了研究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和相关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探讨不同肥料对土壤氮素养分循环及土壤微生物类群影响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油茶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油茶基地赣无油茶无性系(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试验对象,设计油茶专用肥(ZYF)、生物有机肥(YJF)、复合肥(FHF)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样地。【结果】不同施肥处理油茶林土壤中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全氮年平均含量ZYF>FHF>YJF>CK,不同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季节变化均为春季至秋季呈递增趋势,秋季达到最大值。铵态氮年平均含量为ZYF>YJF>FHF>CK,硝态氮年平均量为ZYF>FHF>YJF>CK,不同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季节动态变化均不一致。不同施肥处理氨化细菌数量间和亚硝化细菌数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氨化细菌与亚硝化细菌年平均量均为YJF>ZYF>FHF>CK。氨化细菌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但亚硝化细菌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作用强度年平均量均为YJF>ZYF>FHF>CK。不同处理氨化作用强度均为从春季到秋季呈递增趋势,之后递减,冬季达最小。不同处理硝化作用强度季节动态变化较为复杂。不同施肥处理油茶林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氨化细菌数量、氨化作用强度显著相关(P<0.01)。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硝化作用强度显著相关(P<0.01)。FHF、YJF、ZYF与CK相比,油茶单株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27.55%、76.10%、77.57%。【结论】施用复合肥、油茶专用肥和生物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数量及其生物作用强度以及油茶产量均有显著效果。尤其富含有机质和有益菌的生物有机肥和营养元素更全面的油茶专用肥的效果更佳。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在施用常规复合肥的同时,增加油茶专用肥和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铵态氮 硝态氮 氨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废水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鑫 王素英 +2 位作者 池凌钰 王英卓 林翠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908-4910,4994,共4页
[目的]探讨海水养殖废水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最佳培养条件。[方法]通过亚硝化细菌筛选和反硝化细菌筛选方法,从海水养殖废水中分离筛选出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各1株,命名为ZW38和ZL5,并对其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经鉴定,菌... [目的]探讨海水养殖废水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最佳培养条件。[方法]通过亚硝化细菌筛选和反硝化细菌筛选方法,从海水养殖废水中分离筛选出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各1株,命名为ZW38和ZL5,并对其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经鉴定,菌株ZW38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菌株ZL5属于副球菌属。两菌株在37℃条件均获得最大生物量,但菌株ZW38生长缓慢,最适生长pH值是6.0~8.0;而菌株ZL5的稳定期较长,到38 h时达到最大生物量,最适生长pH值是6.0~7.5。当摇床转速为130 r/m in时,菌株ZW38在装液量为40 m l/250 m l时生长最好;菌株ZL5在装液量为20 m l/250 m l^80 m l/250 m l的生长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将ZW38和ZL5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将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态氮降解成为对环境无毒无害的气态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分离筛选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of Denitrifying Sulfide Removal Sludge Using High-Throughput Amplicon Sequencing Method 被引量:6
13
作者 Ma Wenjuan Liu Chunshuang +3 位作者 Zhao Dongfeng Guo Yadong Wang Aijie Jia Kuil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期89-95,共7页
The denitrifying sulfide removal(DSR) process has recently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is process was generally underestimated. In th... The denitrifying sulfide removal(DSR) process has recently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his process was generally underestimated. In this study,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 lab-scale DSR reactor was characte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the key microbial groups in DSR system. Results from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raction of autotrophic denitrifiers increased from 2.34 % to 10.93% and 44.51% in the DSR system when the influent Na Cl increased from 0 g/L, to 4 g/L and 30 g/L, respectively. On the contrary, the fraction of heterotrophic denitrifiers decreased from 61.74% to 39.57%, and 24.12%, respectively. Azoarcus and Thiobacillus were the main autotrophic denitrifiers, and Thauera was the main hetetrophic denitrifier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This study could be use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utotrophs and heterotrophs in DS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trifying sulfide removal autotrophic denitrifiers hetetrophic denitrifiers microbial communi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