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使用、生计资本与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以太行山革命老区为例
1
作者 郭铖 邓智敏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7期99-110,共12页
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是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方面,是影响共同富裕和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32个村庄51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村庄内部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利用KHB中介效应... 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是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方面,是影响共同富裕和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32个村庄51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村庄内部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利用KHB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有助于缓解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2)互联网使用缓解村庄内部农户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非贫困村中比在脱贫村中更大,反映了互联网使用需要与基础设施、产业条件等因素配套才能有效缓解村庄内部收入不平等;(3)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缩小低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互联网使用 生计资本 革命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如何降低女性生育意愿?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舜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低生育率问题是党和国家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实背景下,探明互联网使用在低生育率现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有利于政府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CGSS2013、2015、2017的数据,使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 低生育率问题是党和国家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实背景下,探明互联网使用在低生育率现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有利于政府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CGSS2013、2015、2017的数据,使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加女性兼职行为,从而提高女性收入,进而提高女性生育成本和传递有关家庭、婚姻的负面信息,挤出夫妻之间的共同闲暇时间,从而降低婚姻稳定性等两条途径降低了女性生育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影响女性生育意愿存在户籍类型、就业部门、政治身份、年龄等的异质性,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城市、非党员、非国有部门女性的生育意愿,对18~24岁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更大。文章为互联网普及背景下我国低生育率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解释,为信息时代人口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女性生育意愿 机会成本 婚姻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幸福感——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任洪杰 李辉尚 +1 位作者 胡晨沛 冯祎宇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1-346,共6页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正在加速向老年群体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生活方式、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对其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6081个老年人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刻画,检验互联网使用...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正在加速向老年群体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生活方式、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对其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6081个老年人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刻画,检验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路径。结果显示:(1)互联网使用显著正向促进老年人幸福感水平。(2)家庭代际支持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中来自子女的情感慰藉及经济赡养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而日常照料因互联网使用而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建议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在老年群体的普及率,提升智慧养老助老水平,切实发挥互联网在家庭代际支持中的正向作用,持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家庭代际支持 老年人 幸福感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程雅雯 闫思宇 龙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5,共15页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2020年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2020年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互联网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2)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本增加,由此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3)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均有缓解作用,且更有利于减少包括女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农村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的教育错配情况。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公平层面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教育错配 信息获取 社会资本 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与农村女性心理健康——基于CFPS2020数据分析
5
作者 孙欣 宿文凡 +1 位作者 生吉萍 杨晓婷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8期90-101,共12页
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中4558条农村女性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检验了家庭网络、社交网络这两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会显著降低农村女性的抑郁程度,即提高其心理... 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中4558条农村女性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检验了家庭网络、社交网络这两种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会显著降低农村女性的抑郁程度,即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此外,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强化家庭网络和拓宽社交网络提高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女性在线观看视频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同时为农村女性提供互联网使用培训和正确引导,在党建引领的乡村格局下借助互联网构建紧密的社交网络,平衡互联网的推广与家庭网络的维系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网络 农村女性 心理健康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温少政 宗占红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互联网使用的选择性偏差后,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女性和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互联网使用的选择性偏差后,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女性和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强。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良好的代际关系是互联网使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心理健康 老年人 代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信息素养的调节效应
7
作者 梅齐悦 闫小欢 韩卓君 《山西农经》 2024年第8期162-166,170,共6页
利用2023年在陕西省实地调研的597份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因子分析法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信息素养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与措施。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 利用2023年在陕西省实地调研的597份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因子分析法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信息素养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与措施。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比未使用的农户家庭年净收入平均提高20.02%。互联网使用对低收入农户群体有更大的增收效应,可通过提高农户的信息素养,即信息的认知程度、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增收效应,且信息素养每提高1个单位,农户家庭年均净收入提高7.4%。鉴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的互联网基本使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增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户收入 信息素养 倾向得分匹配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何以影响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农户信贷约束缓解视角
8
作者 潘明明 赵英华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9,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6、2018和2020年四期农村家庭面板数据,精准测度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水平,系统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农户信贷约束缓解中介效应。结论如下:(1)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虽逐年缓解,...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6、2018和2020年四期农村家庭面板数据,精准测度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水平,系统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农户信贷约束缓解中介效应。结论如下:(1)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虽逐年缓解,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其中中部地区相对贫困最为严峻;(2)农民使用互联网可有效缓解家庭相对贫困,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社交发挥作用,通过互联网工作、娱乐和参与商业活动则作用不明显;(3)互联网作用于农户相对贫困存在农户个人与家庭特征以及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并因农户相对贫困深度差异而表现不同;(4)信贷约束缓解在互联网作用于农户相对贫困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并且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均发挥中介效应,但效应水平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相对贫困 信贷约束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被引量:58
9
作者 张锋 沈模卫 +2 位作者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7-413,共7页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互联网使用动机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 社会-心理健康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被引量:151
10
作者 雷雳 杨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8-696,共9页
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 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户参与土地转出行为——基于长沙县1846份农户调查数据
11
作者 刘喜锦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60-163,共4页
基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1846份农户的调研数据,借助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通过加入控制变量以及转换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 基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1846份农户的调研数据,借助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通过加入控制变量以及转换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论依然成立。因此,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户 土地转出 土地流转 湖南省长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CGSS2018数据
12
作者 何昕怡 《山西农经》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CGSS2018(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互联网运用情况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CGSS2018(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互联网运用情况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控制变量对农民收入具有差异性影响。基于互联网使用视角,直接服务于数字技术促进农民提高收入的实践,为政府进一步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互联网使用 农民收入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13
作者 曹于彬 朱丽凝 周景行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并且对低龄、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有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提升效果更明显...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并且对低龄、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有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提升效果更明显,这为有效推进中国农村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老龄化 互联网使用 社会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同学关系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国华 戴必兵 雷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45-1354,共10页
通过纵向追踪设计、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并探讨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北京的初中一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为期一... 通过纵向追踪设计、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并探讨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北京的初中一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6次追踪调查,并用班级环境问卷中的同学关系分量表考察他们的同学关系。结果发现:(1)在一年半时间内,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初始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初始水平越高,上升的趋势越平缓;(2)自尊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有增长趋势,自尊能够有效预防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但好的同学关系反而可能削弱自尊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自尊 同学关系 多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被引量:60
15
作者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0-419,共10页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疏离感 家庭功能 同伴接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共情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敬娇娇 高闯 牛更枫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2-661,共10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不同,它具有匿名、便捷和易控制等特点。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指对他人情感的感同身受。互联网环境下共情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不同,它具有匿名、便捷和易控制等特点。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指对他人情感的感同身受。互联网环境下共情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对共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线暴力视频游戏会降低共情,而在线亲社会视频游戏则对共情产生积极影响;网络社区的使用为网络中人们表露共情提供了重要平台;过度网络使用会对共情产生负面影响。但现有研究比较零散,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互联网使用 在线视频游戏 过度网络使用 网络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被引量:39
17
作者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33
18
作者 雷雳 李宏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5-339,共5页
该文通过问卷法调查了 5 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 ,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 ,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 (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 该文通过问卷法调查了 5 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 ,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 ,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 (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父母卷入 )对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中介作用 ,可能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受益于互联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时间透视 人际卷入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宏利 雷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 5 89名初二及高二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PIU)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PIU高分组被试较少采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 ,而可能更多采用幻想与发泄这二种应对方式 ;问题解... 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 5 89名初二及高二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PIU)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PIU高分组被试较少采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 ,而可能更多采用幻想与发泄这二种应对方式 ;问题解决分数随PIU分数降低而上升 ,而幻想与发泄二种应对方式随PIU分数降低而降低。问题解决、幻想与发泄在不同PIU分组间的差异显著。因此较多使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 ,较少使用发泄与幻想两种应对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应对方式 互联网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56
20
作者 雷雳 伍亚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依恋 互联网使用 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