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十字型互耦阵列二维DOA估计及互耦自校正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伟伟 王昌明 张爱军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4-830,共7页
针对常规十字阵子阵间互耦不易处理这一问题,设计一种立体十字型阵列,并在该阵列基础上,提出立体十字型互耦阵列传播算子(propagation method for tridimensional cross array in presence of mutual coupling,TCA-MC-PM)算法。该算法... 针对常规十字阵子阵间互耦不易处理这一问题,设计一种立体十字型阵列,并在该阵列基础上,提出立体十字型互耦阵列传播算子(propagation method for tridimensional cross array in presence of mutual coupling,TCA-MC-PM)算法。该算法首先分别从子阵中选取部分合适阵元构成阵列,将理想导向向量与互耦系数剥离,利用信号子空间与理想导向向量张成同一空间这一关系估计方位角与俯仰角,接着通过子空间与秩损原理估算互耦系数,最后利用整个阵列的空间谱函数完成方位角和俯仰角的配对。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子空间都以阵列的传播算子构建,可避免特征分解,降低运算量。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不涉及空间谱搜索,运算量小,有效抑制互耦影响,测量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信号处理 二维波达方向估计 校正 立体十字阵 立体十字型互耦阵列传播算子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互耦对极化敏感阵列滤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勇 徐振海 肖顺平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03-2306,共4页
在阵列互耦条件下,给出了极化敏感阵列接收信号模型;并在形式上把互耦误差分解为正交阵元接收因子误差和阵列接收因子误差,分别代表了阵列接收信号极化信息误差和空间信息误差.给出互耦条件下,信号、干扰空间匹配系数、极化匹配系数和最... 在阵列互耦条件下,给出了极化敏感阵列接收信号模型;并在形式上把互耦误差分解为正交阵元接收因子误差和阵列接收因子误差,分别代表了阵列接收信号极化信息误差和空间信息误差.给出互耦条件下,信号、干扰空间匹配系数、极化匹配系数和最大SINR的数学表达式.在单干扰源情况下,分析了阵列互耦对极化敏感阵列滤波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 极化 极化敏感阵列 信号干扰噪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阵列互耦矩阵和波达方向的联合估计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章孟 黄知涛 周一宇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58-2463,共6页
针对线性阵列中因存在互耦效应导致很难直接估计信号波达方向的问题,结合线性阵列的阻抗特性,针对均匀线阵提出了一种计算量更小、稳健性更强的互耦矩阵和波达方向的联合估计方法.并把该方法推广到一般的线性阵列,解决了互耦条件下线阵... 针对线性阵列中因存在互耦效应导致很难直接估计信号波达方向的问题,结合线性阵列的阻抗特性,针对均匀线阵提出了一种计算量更小、稳健性更强的互耦矩阵和波达方向的联合估计方法.并把该方法推广到一般的线性阵列,解决了互耦条件下线阵的测向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新的联合估计方法在均匀线阵中的性能改进情况,以及向一般线阵扩展模型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信号处理 阵列测向 阵列 联合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阵列互耦建模及其对DOA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章孟 黄知涛 +1 位作者 于红旗 周一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56-1860,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几何分布的宽带阵列对互耦效应的适应能力,建立了一种互耦条件下新的宽带阵列天线接收数据模型。基于该模型比较了互耦效应对各种测向方法性能的影响,以及几种常见阵列结构对互耦效应的适应能力。最后提出了一种宽带互耦补... 为了研究不同几何分布的宽带阵列对互耦效应的适应能力,建立了一种互耦条件下新的宽带阵列天线接收数据模型。基于该模型比较了互耦效应对各种测向方法性能的影响,以及几种常见阵列结构对互耦效应的适应能力。最后提出了一种宽带互耦补偿的思想,利用各频率点上互耦矩阵的测量值实现了对宽带阵列的互耦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信号处理 测向 阵列 宽带阵列建模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互耦条件下运动目标角度跟踪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旭东 刘章孟 +1 位作者 黄知涛 熊华钢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91,共6页
针对观测过程中角度发生变化时的运动目标跟踪问题,同时考虑到常规阵列中所普遍存在的互耦效应,通过分析均匀线阵互耦矩阵的带状Toeplitz结构,提出利用在原始阵列两侧增加辅助阵元的方法补偿互耦效应对阵列响应函数的影响,并将粒子滤波... 针对观测过程中角度发生变化时的运动目标跟踪问题,同时考虑到常规阵列中所普遍存在的互耦效应,通过分析均匀线阵互耦矩阵的带状Toeplitz结构,提出利用在原始阵列两侧增加辅助阵元的方法补偿互耦效应对阵列响应函数的影响,并将粒子滤波技术与原始阵列经互耦补偿后的观测数据相结合,实现了阵列互耦条件下对角度变化目标的高精度方向跟踪。仿真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优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信号处理 角度跟踪 阵列 粒子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耦效应对四元方阵天线阵列信道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岳衡 赵静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0,共6页
针对目前广泛研究的直线型排布阵列在来波平均到达角较大时信道容量会急剧下降的事实,提出并重点研究一种具空域对称结构的正方形排列四元天线阵列模型。在首先基于天线理论导出阵元耦合阻抗表达式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引入阵列互耦效应... 针对目前广泛研究的直线型排布阵列在来波平均到达角较大时信道容量会急剧下降的事实,提出并重点研究一种具空域对称结构的正方形排列四元天线阵列模型。在首先基于天线理论导出阵元耦合阻抗表达式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引入阵列互耦效应后,阵元接收信号空域相关性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容量可能会受到的影响,并在来波角谱均匀分布情形下与传统四元直线阵的容量性能作仿真对比。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仿真皆表明:由于空间对称的阵列排布结构导致四元方阵阵元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这种方阵阵列模型具有非常稳定的信道容量,更适合在实际通信环境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方阵 阵列 空域相关性 平均接收功率差 MIMO信道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元位置互质的线性阵列:互耦分析和角度估计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劲 唐莽 +1 位作者 舒汀 郁文贤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2-2858,共7页
该文研究了阵元位置互质的线性阵列(CLA)的互耦分析和角度估计问题。首先,给出了阵元位置互质的线性阵列的定义,证明了其导向矢量是不模糊的。随后,利用高阶累积量,建立了阵列输出信号的3阶张量模型,并通过张量分解得到导向矢量的估计... 该文研究了阵元位置互质的线性阵列(CLA)的互耦分析和角度估计问题。首先,给出了阵元位置互质的线性阵列的定义,证明了其导向矢量是不模糊的。随后,利用高阶累积量,建立了阵列输出信号的3阶张量模型,并通过张量分解得到导向矢量的估计。最后,利用得到的导向矢量估计,推导了一种无模糊的信号角度估计的方法。CLA可将相邻阵元间的间距设计远大于半波长,因此可显著降低阵列互耦效应。通过阻抗匹配互耦模型比较了CLA和常用典型阵列结构的互耦与角度估计性能,表明了CLA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阵列 角度估计 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耦条件下基于稀疏重构的MIMO雷达角度估计
8
作者 肖炯 唐波 王海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3-1133,共11页
为了降低阵列互耦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波达角度(DOA)估计性能的影响,实现少量快拍条件下的目标角度估计,该文提出了基于迭代最小化稀疏学习(SLIM)算法的互耦校正和目标角度估计算法。所提算法利用目标回波信号的空域稀疏性,通过迭... 为了降低阵列互耦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波达角度(DOA)估计性能的影响,实现少量快拍条件下的目标角度估计,该文提出了基于迭代最小化稀疏学习(SLIM)算法的互耦校正和目标角度估计算法。所提算法利用目标回波信号的空域稀疏性,通过迭代优化算法估计了MIMO雷达发射和接收阵列的阵元互耦系数,以及目标稀疏空间谱。该算法无需设置超参数,且具有良好的收敛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当MIMO雷达发射和接收阵列存在互耦时,如果目标角度间隔较小,所提算法能够在较高信噪比条件下基于少量快拍高精度地估计目标角度;如果目标角度间隔较大,则在较低信噪比和少量快拍条件下仍有较高的角度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雷达 波达角度估计 阵列 迭代最小化稀疏学习算法 少量快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互耦的近场校准方法
9
作者 邱晓晖 朱兆达 《信号处理》 CSCD 1998年第A12期111-113,共3页
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均匀线阵和均匀圆阵的互耦校准方法。该方法只需用一个位于近场的已知源即能实现有效校准,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
关键词 阵列 近场校准 AOA估计 信号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型极化分集系统中天线互耦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岳衡 赵静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7-573,共7页
极化分集系统的分集增益性能受天线阵元间互耦因素的影响很大。为了探究存在互耦效应时天线分集增益与阵列夹角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天线基本理论,推导出X型极化分集阵列互耦阻抗、空域相关性以及平均功率比等参数的显性数学表达式,并据... 极化分集系统的分集增益性能受天线阵元间互耦因素的影响很大。为了探究存在互耦效应时天线分集增益与阵列夹角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天线基本理论,推导出X型极化分集阵列互耦阻抗、空域相关性以及平均功率比等参数的显性数学表达式,并据此详细研究存在阵列耦合时,X型极化分集系统分集增益性能随阵列排布夹角而改变的变化趋势。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皆表明:引入阵列互耦效应后,X型极化分集阵列的分集增益性能优于不计互耦效应时的阵元夹角范围,将随着交叉极化鉴别度的增大而增大。鉴于实际通信环境大多处于较高交叉极化鉴别度值的情形,故此研究结果可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小型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及数值分析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分集 阵列 阵列相关 平均功率比 极化系统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耦条件下宽带信号盲校正DOA估计
11
作者 王粒宾 崔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31-134,138,共5页
结合均匀线阵的窄带互耦模型和宽带信号的频率分集思想,分析并推导互耦条件下的宽带数据接收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辅助阵元的宽带接收信号预处理算法。经过预处理后,在利用基于相干信号的处理方法构造聚焦矩阵时,无需考... 结合均匀线阵的窄带互耦模型和宽带信号的频率分集思想,分析并推导互耦条件下的宽带数据接收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辅助阵元的宽带接收信号预处理算法。经过预处理后,在利用基于相干信号的处理方法构造聚焦矩阵时,无需考虑互耦效应,即可在互耦系数未知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聚焦运算和宽带信号来波方位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明显降低计算复杂度,且预处理后的角度估计精度在信噪比大于10 dB时,接近于互耦系数精确已知条件下的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波方位估计 阵列 宽带阵列模型 辅助阵元 盲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正交分离式极化敏感阵列的波达方向估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桂妹 陈伯孝 吴渤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8-109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分离式极化敏感阵列(SS-PSA)的多目标波达方向(DOA)估计问题。首先建立三正交分离式极化敏感均匀稀疏阵列的信号模型;接着利用阵列的旋转不变性采用ESPRIT算法计算出多值模糊DOA估计;利用该模糊DOA估计值对分离式极化天线进... 该文研究了分离式极化敏感阵列(SS-PSA)的多目标波达方向(DOA)估计问题。首先建立三正交分离式极化敏感均匀稀疏阵列的信号模型;接着利用阵列的旋转不变性采用ESPRIT算法计算出多值模糊DOA估计;利用该模糊DOA估计值对分离式极化天线进行空间相移的补偿,然后利用共点式极化天线之间的多维角度结构求出对应的虚拟DOA估计;最后通过提取多值模糊估计值和对应虚拟估计值之差的最小范数得到多目标的DOA估计。该文所提阵列采用分离式极化天线代替传统共点式极化天线,降低了阵列的互耦影响;采用稀疏阵列结构有效地扩展了阵列的物理孔径,大大提高了DOA估计精度。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对分离式极化天线DOA估计的有效性和高精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A估计 极化敏感阵列 分离式极化天线 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分离式电磁矢量阵列的两维波达方向估计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桂妹 陈伯孝 杨明磊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针对现有分离式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两维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当入射信号在时域上不具有旋转不变性时,现有算法失效;其二,无法实现阵列的两维孔径扩展导致两维DOA估计精度较差,提出了一种改进... 针对现有分离式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两维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当入射信号在时域上不具有旋转不变性时,现有算法失效;其二,无法实现阵列的两维孔径扩展导致两维DOA估计精度较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离式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结构.首先利用所提阵列的空域旋转不变性代替时域旋转不变性得到其中一维方向余弦的高精度估计;其次结合矢量叉乘法与相位干涉法得到另一维的方向余弦高精度估计;最后对两维方向余弦进行三角操作得到目标的两维DOA估计.本文算法摆脱了对入射信号形式的依赖,实现了阵列的两维孔径扩展,使得两维DOA估计精度大大提高.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电磁矢量传感器 阵列 波达方向估计 子空间旋转不变技术 矢量叉乘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拉伸式L型极化敏感阵列的二维波达方向和极化参数联合估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慧慧 陶海红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2-909,共8页
为降低现有的共心式矢量传感器阵列天线间存在的严重互耦影响,进一步提高参数估计精度,该文提出一种稀疏拉伸式L型极化敏感阵列(SSL-PSA),并针对该阵列提出一种2维波达方向(DOA)和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算法。首先建立稀疏拉伸式极化敏感阵... 为降低现有的共心式矢量传感器阵列天线间存在的严重互耦影响,进一步提高参数估计精度,该文提出一种稀疏拉伸式L型极化敏感阵列(SSL-PSA),并针对该阵列提出一种2维波达方向(DOA)和极化参数联合估计算法。首先建立稀疏拉伸式极化敏感阵列的信号模型,然后将阵列划分为6个子阵,采用子空间旋转不变算法(ESPRIT)算法得到多个旋转不变因子(RIFs),再根据旋转不变因子间的关系,通过数学运算,得到一组方向余弦有模糊精估计值和4组无模糊粗估计值;然后重构出对应的4组导向矢量,根据导向矢量和噪声子空间的正交性,确定出正确的一组无模糊粗估计值;最后通过现有的解模糊方法得到高精度且无模糊的DOA和极化参数估计值。该文所提阵列不存在共心结构,相对于现有的含有共心式矢量传感器结构的阵列,大大降低了互耦影响,且可在不增加天线数目的前提下,有效扩展阵列的2维孔径,大大提高DOA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证明该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拉伸式L型极化敏感阵列 波达方向 极化 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线方向图综合中的本征激励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卜安涛 史小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给出矩量法分析天线阵列时本征激励模式的不同定义.使用单元间无耦合的理想阵列来逼近有耦合的实际阵列.可以把理想阵列单元的电流分布经过等效转化之后得到的系数去激励有耦合的阵列,可在有互耦的阵列上综合出与理想阵列一致的方向图.... 给出矩量法分析天线阵列时本征激励模式的不同定义.使用单元间无耦合的理想阵列来逼近有耦合的实际阵列.可以把理想阵列单元的电流分布经过等效转化之后得到的系数去激励有耦合的阵列,可在有互耦的阵列上综合出与理想阵列一致的方向图.因为在优化过程中减少了精确的电磁场分析而大大缩减了考虑耦合的实际阵列方向图综合时间.最后给出算例验证了笔者思路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方向图 本征激励 矩量法 互耦阵列 理想阵列 天线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的两维高精度波达方向估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桂妹 陈伯孝 杨明磊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2-1290,共9页
较之传统的共点电磁矢量传感器,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能够显著降低阵元间互耦,且非共点结构在硬件设计上更易于实现。但是现有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无法实现阵列的两维孔径扩展,导致了两维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差。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 较之传统的共点电磁矢量传感器,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能够显著降低阵元间互耦,且非共点结构在硬件设计上更易于实现。但是现有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无法实现阵列的两维孔径扩展,导致了两维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差。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该阵列结构由单个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和单个电偶极子组成。利用单个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提供一维孔径扩展,再利用垂直于该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的单个电偶极子实现另一维的孔径扩展。针对该两维孔径扩展阵列,提出一种矢量叉积算法与相位干涉法相结合的算法来获取两维波达方向的高精度估计。所提阵列在降低互耦的同时,利用电磁矢量传感器提供的极化分集与两维孔径扩展带来的空间分集,使得两维波达方向估计精度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电磁矢量传感器 阵列 波达方向估计 矢量叉积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化微带天线单元及二元阵的FDTD法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雪霞 钟顺时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333-1335,共3页
本文用FDTD全波分析法研究了双极化方形贴片单元的物理参数,即馈线宽度、相对介电常数和基片厚度对天线谐振频率、反射系数和隔离度的影响.比较了这些参数对二元阵和单元性能影响的不同,同时研究了阵列互耦随天线参数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二元 FDTD法 双极化 微带天线阵 时域有限差分法 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神公司的相控阵技术——辐射单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毅寰 天光 《航空兵器》 2016年第6期32-32,共1页
自从开始探索阵列互耦以来,相控阵辐射器成功经历了多次改进。如今的辐射器具有高效率、高极化纯度、宽频带和扫描范围等优点,同时减少了组件数目和系统成本。器件的演变伴随着对电磁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仿真和建模的演变,包括从... 自从开始探索阵列互耦以来,相控阵辐射器成功经历了多次改进。如今的辐射器具有高效率、高极化纯度、宽频带和扫描范围等优点,同时减少了组件数目和系统成本。器件的演变伴随着对电磁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仿真和建模的演变,包括从最初的电场偶极子分析到今天复杂的时频域三维全波解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技术 辐射单元 雷神公司 阵列 作用 电磁现象 辐射器 宽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sor array calibration for uniform rectangular array in presence of mutual coupling and sensor gain-and-phase errors
19
作者 王鼎 姚晖 吴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228-2239,共12页
The sensor array calibration methods tailored to uniform rectangular array(URA)in the presence of mutual coupling and sensor gain-and-phase errors were addressed.First,the mutual coupling model of the URA was studied,... The sensor array calibration methods tailored to uniform rectangular array(URA)in the presence of mutual coupling and sensor gain-and-phase errors were addressed.First,the mutual coupling model of the URA was studied,and then a set of steering vectors corresponding to distinct locations were numerically computed with the help of several time-disjoint auxiliary sources with known directions.Then,the optimization modeling with respect to the array error matrix(defined by the product of mutual coupling matrix and sensor gain-and-phase errors matrix)was constructed.Two preferable algorithms(called algorithm I and algorithm II)were developed to minimize the cost function.In algorithm I,the array error matrix was regarded as a whole parameter to be estimated,and the exact solution was available.Compared to some existing algorithms with the similar computation framework,algorithm I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potentially 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URA's error matrix,thus,the calibration precision was obviously enhanced.In algorithm II,the array error matrix was decomposed into two matrix parameters to be optimized.Compared to algorithm I,it can further decrease the number of unknowns and,thereby,yield better estimation accuracy.However,algorithm II was incapable of producing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and the iteration operation was unavoidable.Simulation results validat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the two novel algorithms compared to some existing calibration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ay calibration uniform rectangular array (URA) mutual coupling sensor gain-and-phase errors closed-form solution Newton-type it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