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化妆品中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1
作者 汤娟 丁友超 +4 位作者 费晓庆 吴斌 钱志娟 陈山丹 李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9-653,共5页
建立了测定多种化妆品中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体积比2∶1)超声分散后,加入氯化钠进行振荡提取,取上层有机相分析。采用AcclaimTM Surfactant柱(150 mm×4.6 mm,5&... 建立了测定多种化妆品中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体积比2∶1)超声分散后,加入氯化钠进行振荡提取,取上层有机相分析。采用AcclaimTM Surfactant柱(150 mm×4.6 mm,5µm)分离,以乙腈和10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pH 5.5)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可在18 min内实现有效分离,在10~2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4,检出限(LOD,S/N=3)和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3.27 mg/kg和9.96 mg/kg。在100、500、1000 mg/kg加标水平下,卸妆油等10种典型空白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82.5%~101%,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不大于6.3%。采用该方法对133个市售样品进行检测,1个乳液样品中DSDMAC的测定值超出法规要求。该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适用于各种化妆品中DSDMAC的测定,可为化妆品的质量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高效液相色谱 蒸发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染整助剂中的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全忠 周明辉 +3 位作者 岳大磊 郑建国 刘莹峰 翟翠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44-1447,共4页
建立了超声辅助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染整助剂中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的方法。将样品以甲醇为萃取溶剂进行超声萃取,萃取液经过滤后采用LC-MS/MS测定。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定性离子对为m/z 550.5/298.3、522.5/29... 建立了超声辅助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染整助剂中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的方法。将样品以甲醇为萃取溶剂进行超声萃取,萃取液经过滤后采用LC-MS/MS测定。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定性离子对为m/z 550.5/298.3、522.5/298.3、522.5/270.3、494.5/270.3;定量离子对为m/z 550.5/298.3、522.5/298.3、494.5/270.3。方法线性范围为0.02~1.0 mg/L,相关系数为0.998 5,方法的定量下限为20 mg/kg,在100~500 mg/kg范围的加标回收率为86%~9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4%。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满足相关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染整助剂 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基柱的反相/正相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被引量:7
3
作者 丁友超 申晓萍 +2 位作者 吴晓琼 吴丽娜 曹锡忠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7-512,共6页
建立了纺织品中二硬酯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的反相(RP)/正相(NP)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LC-ESI-MS/MS)的分析方法。选用甲醇为提取溶剂,确定了超声功率为420 W、提取温度为70℃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实现了30 min快速提取样... 建立了纺织品中二硬酯基二甲基氯化铵(DSDMAC)的反相(RP)/正相(NP)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LC-ESI-MS/MS)的分析方法。选用甲醇为提取溶剂,确定了超声功率为420 W、提取温度为70℃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实现了30 min快速提取样品中的DSDMAC。建立了基于氨基柱的反相和正相两套液相色谱分离系统,采用LC-MS/MS的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3个DSDMAC组分。结果显示:RPLC和NPLC对DSDMAC的检出限(S/N=3)分别为0.1 mg/kg和0.01 mg/kg。采用RPLC-MS/MS为定量方法,对8种不同的空白纤维纺织品的添加回收率为85.5%~103%(n=5);平行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8%~12.8%(n=5)。5家外部实验室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对2种参考样品中的DSDMAC进行检测,实验室间测定的RSD分别为7.3%和9.4%。该方法快速、准确、稳定,适用于纺织品中DSDMAC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正相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季铵盐化合物 硬酯甲基氯化铵 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阳离子改性的棉织物低盐低碱染色
4
作者 王小丽 鹿旺 +2 位作者 房磊 包伟 房宽峻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6,39,共6页
针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上染率低和排放废水量大等问题,开发了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为改性剂、Na_(2)CO_(3)协同增效、汽蒸固色的新型低盐低碱染色工艺,探究了改性后棉织物的表面电位、亲水性和染色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P... 针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上染率低和排放废水量大等问题,开发了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为改性剂、Na_(2)CO_(3)协同增效、汽蒸固色的新型低盐低碱染色工艺,探究了改性后棉织物的表面电位、亲水性和染色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PDADMAC改性后棉织物表面电位由-19.82 mV升高到+19.10 mV,明显改善了活性染料的上染率;通过红外谱图确认改性织物表面成功引入季铵基。Na_(2)CO_(3)与PDADMAC的协同作用使得染料与纤维之间的共价键加强,汽蒸固色后,织物颜色深度进一步加深。该研究为棉织物染色提供了一条高效环保的工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活性染料 阳离子改性 甲基烯丙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海水二甲基硫化物的分布、光化学氧化和海-气通量研究
5
作者 李尧 杨桂朋 于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00,共11页
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在全球硫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2022年冬季南海海域DMS和DMSP的浓度分布特征,测定了表层海水DMS光化学氧化速率,估算... 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在全球硫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2022年冬季南海海域DMS和DMSP的浓度分布特征,测定了表层海水DMS光化学氧化速率,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9.69、0.96~8.47和0.04~69.39 nmol·L^(-1),平均值分别为(3.61±2.65)、(3.47±2.58)和(22.48±23.06)nmol·L^(-1)。DMS整体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菲律宾群岛附近,最低值出现在海南岛附近海域。DMSPp和DMSPd浓度均在海南岛附近出现最大值,其中DMSPp浓度与Chl 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DMSPp浓度主要受浮游植物控制。DMS光化学氧化速率变化范围为5.06~17.51 nmol·L^(-1)·d^(-1),平均值为(10.26±3.96)nmol·L^(-1)·d^(-1),UVA、UVB和可见光对DMS光化学氧化的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5.5%、41.2%和13.3%,UV波段光是冬季南海DMS光化学氧化的主要动力。南海海域DMS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77~30.51μmol·m^(-2)·d^(-1),平均值为(11.54±9.48)μmol·m^(-2)·d^(-1),高DMS海-气通量说明南海对全球硫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甲基丙酸内盐 光化学氧化 DMS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对钨和SiO_(2)去除速率选择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丁杰 周建伟 +4 位作者 罗翀 王辰伟 孙纪元 杨云点 冯鹏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08,共7页
为了提高钨(W)和SiO_(2)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的去除速率选择比,提出将绿色环保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作为SiO_(2)去除速率的抑制剂;以普通硅溶胶为磨料,研究酸性抛光液中不同PDADMAC添加量对W和SiO_(2)去除速率以及... 为了提高钨(W)和SiO_(2)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的去除速率选择比,提出将绿色环保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作为SiO_(2)去除速率的抑制剂;以普通硅溶胶为磨料,研究酸性抛光液中不同PDADMAC添加量对W和SiO_(2)去除速率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探究PDADMAC在CMP过程中对W和SiO_(2)的不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PDADMAC添加量的增加,W的去除速率小幅度下降,SiO_(2)的去除速率大幅度下降,从而提高了W和SiO_(2)之间的去除速率选择比;PDADMAC会在W表面发生静电吸引作用和在SiO_(2)表面发生吸附作用,这些作用会明显增加W和SiO_(2)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和改善W和SiO_(2)镀膜片的表面质量;以PDADMAC为抑制剂,使用普通硅溶胶为磨料即可实现较高的W去除速率和较高的W和SiO_(2)去除速率选择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去除速率选择性 表面粗糙度 烯丙甲基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工艺
7
作者 杨长娥 张海龙 +6 位作者 谌刚 杨凡 龚任 韩立娟 贺军波 齐玉堂 张维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提高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效率,在对比不同改性蒙脱土对玉米油中ZEN脱除效果的基础上,以ZEN吸附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 为提高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效率,在对比不同改性蒙脱土对玉米油中ZEN脱除效果的基础上,以ZEN吸附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的工艺条件(1627-MMT添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并测定脱毒前后玉米油的理化性质及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其他3种改性蒙脱土,1627-MMT的ZEN脱除效果最佳;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的最优工艺条件为1627-MMT添加量5%、吸附温度105℃、吸附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ZEN吸附脱除率为(89.16±0.10)%,脱毒后玉米油中ZEN含量为349.64μg/kg,符合欧盟标准限量要求(≤400μg/kg);脱毒后玉米油的红值下降了72.34%,酸值下降了41.67%,过氧化值下降了42.00%,总甾醇和总生育酚的保留率分别为92.07%和85.34%,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综上,1627-MMT不仅可有效脱除玉米油中ZEN,还可降低玉米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及色泽,并对玉米油中的甾醇、生育酚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在玉米油中ZEN的脱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十六烷甲基氯化铵改性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赵华章 高宝玉 +2 位作者 岳钦艳 于慧 王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4-187,共4页
介绍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的合成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提高产率 ,避免原料浪费 ,最高产率达96.1 % ;采用溴化法测定DMDAAC含量 ,并与重量法作了比较 ;对DMDAAC溶液中NaCl含量的测定也作了探讨 ;用核磁共振谱图和红外谱图对所... 介绍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的合成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提高产率 ,避免原料浪费 ,最高产率达96.1 % ;采用溴化法测定DMDAAC含量 ,并与重量法作了比较 ;对DMDAAC溶液中NaCl含量的测定也作了探讨 ;用核磁共振谱图和红外谱图对所合成的DMDAAC作了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 氯化铵 合成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结构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吕生华 马建中 +1 位作者 吕庆强 俞从正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86-387,410,共3页
在引发剂过硫酸铵 (APS)的作用下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和丙烯酰胺 (AM)通过共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阳离子型聚合物。在n(DMDAAC)∶n(AM) =2∶1、c(APS) =2 0×1 0 - 2 mol L、t=60℃、t=3h的条件下 ,所得共聚物的阳... 在引发剂过硫酸铵 (APS)的作用下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和丙烯酰胺 (AM)通过共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阳离子型聚合物。在n(DMDAAC)∶n(AM) =2∶1、c(APS) =2 0×1 0 - 2 mol L、t=60℃、t=3h的条件下 ,所得共聚物的阳离子度 (聚合物链节中阳离子单体的链节所占摩尔分数 )为 45%、相对分子质量为 4 7× 1 0 6 、产率达 96%。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对聚合物的絮凝与脱水作用也进行了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丙烯酰胺 共聚物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新型水溶性偶氮引发剂引发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聚合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高华星 骆维刚 +2 位作者 程树军 陆兴章 赵德仁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偶氮双脒基丙烷二盐酸盐(AAP.2HCl)在水介质中引发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其引发速率较用过硫酸按(APS)引发的快,转化率、分子量也较高。对反应助剂Na4EDTA和水介质的pH值对两引发体系... 偶氮双脒基丙烷二盐酸盐(AAP.2HCl)在水介质中引发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聚合,其引发速率较用过硫酸按(APS)引发的快,转化率、分子量也较高。对反应助剂Na4EDTA和水介质的pH值对两引发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在绝热聚合条件下三种引发体系的(单引发及复合引发)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聚合 活化能 甲基 烯丙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跃军 余沛芝 +2 位作者 贾旭 廖惠云 陆建青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9,54,共7页
以一步法工业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一次性加入引发剂,梯度升温,分步引发水溶液聚合反应的方法,对制备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聚合反应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 以一步法工业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一次性加入引发剂,梯度升温,分步引发水溶液聚合反应的方法,对制备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聚合反应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在前期实验基础上,用正交优化等方法研究了w(DMDAAC)(简称A)、w(APS)(简称B,以其质量占单体质量的百分比计)、w(Na4EDTA)(简称C,以其质量占单体质量的百分比计)和聚合反应引发温度(简称D)等因素对产物PDMDAAC特征黏度影响强弱的顺序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强弱排序为A>B>D>C。最佳工艺条件为:A为65.0%,B和C分别为0.35%和0.007%,聚合反应在引发温度D44℃下反应3 h后,再在聚合反应温度50℃下反应3 h,最后在成熟温度70℃下完成反应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PDMDAAC产物的特征黏度为1.59 dL.g-1,单体转化率为95%;产物的最高特征黏度达到1.71 dL.g-1,单体转化率为94%。此外,对产物的结构、性质用1HNMR1、3CNMR和FTIR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所得的合成工艺方法是一种经济、清洁、易于工业化的PDMDAAC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过硫酸铵 均聚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控制聚合方法 被引量:18
12
作者 贾旭 张跃军 余沛芝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对控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特性黏数的聚合工艺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以已知杂质含量的工业一步法合成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无需使用链转移剂和链终止剂,通过控制单... 对控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特性黏数的聚合工艺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以已知杂质含量的工业一步法合成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单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无需使用链转移剂和链终止剂,通过控制单体的起始含量(w(DMDAAC)=35.0%~65.0%)和引发剂APS的用量(m(APS):m(DMDAAC)=(0.25~10.00):100)制备出单体转化率大于98.00%、特性黏数为0.10~3.00 dL/g的7种PDMDAAC。讨论了目标产物制备条件的多样性、影响目标产物特性黏数及转化率的因素,并与文献方法进行了比较。该PDMDAAC产物控制聚合方法简洁、稳定、重复性好且已工业化应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PDMDAAC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过硫酸铵 甲基烯丙氯化铵 均聚物 控制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田立颖 杜杨 +1 位作者 吉法祥 魏焕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69-569,共1页
用二步法合成了季铵盐阳离子单体N ,N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第一步 ,向反应瓶中加入 1mol二甲胺的水溶液 ,控制温度 4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和 1molNaOH水溶液 (其质量分数为 40 % )。滴加完后再反应 2h,分取上层有机相 ... 用二步法合成了季铵盐阳离子单体N ,N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第一步 ,向反应瓶中加入 1mol二甲胺的水溶液 ,控制温度 4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和 1molNaOH水溶液 (其质量分数为 40 % )。滴加完后再反应 2h,分取上层有机相 ;第二步 ,将有机相加入反应瓶中 ,同时加入适量的丙酮 ,控制温度在 3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 ,反应 4h。过滤、洗涤、干燥得阳离子单体DMDAAC ,总转化率为 63%。以n(DMDAAC)∶n(丙烯酸胺 ) =1∶3在水溶液中共聚 ,合成了阳离子共聚物 [P(DMDAAC AM) ]。反应以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 0 5 %的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 ,反应温度 40℃ ,反应时间 6~ 8h。并利用IR、1HNMR对单体和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丙烯酰胺 共聚物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普 乔俊莲 +3 位作者 王国强 任晓芬 胡颖慧 董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18,21,共5页
研究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藻液中的胞外分泌物及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藻浓度、pH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DMDAAC具有良好的除藻能力,在投加量为2.8mg·L-1时即可达到98%的... 研究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藻液中的胞外分泌物及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藻浓度、pH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DMDAAC具有良好的除藻能力,在投加量为2.8mg·L-1时即可达到98%的藻去除率,并可去除80.7%的溶液中TOC。PDMDAAC还具有有效的抑制藻类生长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铜绿微囊藻 絮凝 TOC 藻浓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乙二醛鞣剂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党鸽 马建中 +2 位作者 吕斌 董雷 李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0-673,共4页
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以聚合物中单体转化率、鞣制后坯革的收缩温度和增厚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对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与乙二醛反应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乙... 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以聚合物中单体转化率、鞣制后坯革的收缩温度和增厚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对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与乙二醛反应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乙二醛(PDM-AM-GL)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PDM-AM与乙二醛反应的最优实验条件为配比是1∶1.2,反应时间为5h,反应pH值为3.0,反应温度为40℃;反应后PDM-AM-GL中单体转化率为93%。将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应用于山羊皮鞣制工艺中,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鞣制后坯革增厚率为13.4%,ΔTs为14℃;PDM-AM-GL具有一定的鞣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甲基氯化铵 丙烯酰胺 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6
作者 张跃军 顾学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21-527,共7页
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在合成、分析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了影响聚合反应过程和产物性能的诸因素 ,例如 :单体的纯度 ,反应的热效应 ,单体的转化率和PDA产物分子链段的均匀性等。讨论了合成... 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在合成、分析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了影响聚合反应过程和产物性能的诸因素 ,例如 :单体的纯度 ,反应的热效应 ,单体的转化率和PDA产物分子链段的均匀性等。讨论了合成PDA的水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和反相悬浮聚合等方法。对共聚物PD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构表征、残留单体的含量和阳离子单体转化率等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PDA在诸多领域 ,如 :日用化工、污水处理、造纸、采矿、石油工业等行业的应用情况作了分类阐述。在此基础上对PDA的应用和开发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甲基烯丙氯化铵 丙烯酰胺 共聚物 凝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景霞 范晓东 秦华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5,共3页
考察了影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丙烯酰胺(AM)在水溶液中进行氧化还原引发共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特性粘数[η](30℃,1mol/LNaCl水溶液)的因素:DMDAAC提纯与否;反应物pH值(1~5),单体总浓度(10%~50%);DMDAAC与AM摩尔比(0.2~1.0)... 考察了影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丙烯酰胺(AM)在水溶液中进行氧化还原引发共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特性粘数[η](30℃,1mol/LNaCl水溶液)的因素:DMDAAC提纯与否;反应物pH值(1~5),单体总浓度(10%~50%);DMDAAC与AM摩尔比(0.2~1.0);引发剂K2S2O8 NaHSO3浓度(0.006%~0.5%)。共聚反应温35℃,时间10h。通过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指认,确定所合成的为DMDAAC/AM共聚物。用所合成的一个共聚物处理造纸黑液,其絮凝和脱色效果均优于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工业品和聚丙烯酸。图2表2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表征 甲基烯丙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 特性粘数 合成 絮凝剂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的除浊性能研究 被引量:43
18
作者 岳钦艳 赵华章 高宝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28,31,共4页
研究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 (PDMDAAC)系列絮凝剂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除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借助于微电泳技术 ,探讨了该系列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并考察了其与PAC复配的除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PDMDAAC系列絮凝剂具有优良的除浊... 研究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 (PDMDAAC)系列絮凝剂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除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借助于微电泳技术 ,探讨了该系列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并考察了其与PAC复配的除浊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PDMDAAC系列絮凝剂具有优良的除浊效果 ,尤其对于高浊水 ;絮凝剂的特性粘度越高 ,阳离子度越高 ,除浊效果越好 ;PDMDAAC系列絮凝剂具有电中和和吸附架桥两种功能 ;与PAC复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DMDAAC 聚合物 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 除浊 絮凝 ZETA电位 水处理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H_2O_2引发淀粉-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卓 范宏 洪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1-84,共4页
采用 Fe2 + - H2 O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淀粉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接枝聚合 ,制备了一系列分子中含有阳离子季铵基团的淀粉 - DMDAAC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接枝体系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单... 采用 Fe2 + - H2 O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淀粉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接枝聚合 ,制备了一系列分子中含有阳离子季铵基团的淀粉 - DMDAAC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接枝体系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和阳离子度等因素的影响 ,探讨了 Fe2 + - H2 O2 引发淀粉接枝 DMDAAC共聚反应的基本规律。并用 IR和 1H- NMR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分析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Fe^2+-H2O2引发剂 淀粉 甲基烯丙氯化铵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絮凝效果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秉晖 栾兆坤 +1 位作者 李明明 彭先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微波辐射和固体NaOH联用的选择性加热方法,在低温下(<5℃)合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研究了微波辐射、超声辐射和固体NaOH溶解内加热对其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叔胺的反应时间缩短为7min,产率增加了25%.以DAD... 采用微波辐射和固体NaOH联用的选择性加热方法,在低温下(<5℃)合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研究了微波辐射、超声辐射和固体NaOH溶解内加热对其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叔胺的反应时间缩短为7min,产率增加了25%.以DADMAC作单体,聚合得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的特性粘度为2.7,絮凝效果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烯丙氯化铵 合成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