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P-NH_2调控掺金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敏 张德锁 +1 位作者 陈宇岳 林红 《现代纺织技术》 2018年第4期52-57,共6页
利用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_2)在调控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时,同步实现了纳米金的掺杂,制备了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掺金纳米二氧化钛(Au-TiO_2)。比较研究了凝胶-水热法制备的纯纳米TiO_2和经HBP-NH_2调控制备的纳米Au-TiO_2在结构和性... 利用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_2)在调控制备纳米二氧化钛时,同步实现了纳米金的掺杂,制备了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掺金纳米二氧化钛(Au-TiO_2)。比较研究了凝胶-水热法制备的纯纳米TiO_2和经HBP-NH_2调控制备的纳米Au-TiO_2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别。结果表明:掺金前后的纳米TiO_2粒径均在10~20nm,HBP-NH_2在调控掺杂纳米金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纳米TiO_2颗粒的分散性能。随着Au/Ti元素摩尔比增加,掺金含量以及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能均逐渐增加且趋向于平衡。掺金纳米TiO_2对刚果红和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能达到99%和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水热法 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 纳米二氧化钛 掺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表征及其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丹红 唐庆强 +3 位作者 陈祥明 唐环宇 叶家星 吴文晞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8年第5期1-5,共5页
建立了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SP-ICP-MS)测定食品中纳米二氧化钛粒度分布、数量浓度的方法。采用20%强碱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处理样品后,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SP-ICP-MS)测定样液中纳米二氧化钛粒度分布、数量浓度... 建立了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SP-ICP-MS)测定食品中纳米二氧化钛粒度分布、数量浓度的方法。采用20%强碱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处理样品后,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SP-ICP-MS)测定样液中纳米二氧化钛粒度分布、数量浓度和溶解钛离子含量。试验结果:本方法测定食品中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粒度检出限为45nm,样液中纳米二氧化钛浓度检出限约为8.3×105个/L,溶解钛离子检出限为0.2 ng/mL;添加纳米二氧化钛和钛离子的回收率分别约为109%和91.3%,并获得相近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二氧化钛-金复合材料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兵 宫辉力 +1 位作者 刘锐 胡长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6-1084,共9页
以钛粉为还原剂,氯金酸为氧化剂,将二者在180℃水热反应釜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直径800 nm左右的TiO2,比表面积为3.5 m^2/g左右,其表面均匀担载了直径20 nm左右的金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以钛粉为还原剂,氯金酸为氧化剂,将二者在180℃水热反应釜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生成直径800 nm左右的TiO2,比表面积为3.5 m^2/g左右,其表面均匀担载了直径20 nm左右的金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电流密度、光催化制氢性能等测试表征了该复合催化剂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一步法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形貌规整,TiO2为锐钛矿晶型,金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作用促进了催化剂对可见光有较强的吸收,催化剂催化产氢性能伴随金含量增大存在先增后减规律,可见光下最大产氢速率为0.1μmol/(g·h),光催化活性表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钛-金纳米颗粒 可见光 光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玻碳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三价砷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蓝月存 罗汉金 王灿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研究了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测定痕量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分辨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颗粒的结构和电化学特性进行表征。采用方波伏安法测定三价砷,探讨了富集电位和方波伏安参数如频率、增幅、波幅... 研究了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测定痕量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分辨透射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颗粒的结构和电化学特性进行表征。采用方波伏安法测定三价砷,探讨了富集电位和方波伏安参数如频率、增幅、波幅以及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呈壳-核结构;砷在0.30 V出现灵敏的阳极溶出伏安峰,峰电流与砷质量浓度在0.5~2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5μg/L;所制备的修饰电极重现性好,可用于三价砷的重复测定。共存离子Cu(Ⅱ)会影响三价砷的测定,而Pb(Ⅱ)、Cd(Ⅱ)、Zn(Ⅱ)等离子的存在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双纳米颗粒 玻碳电极 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固载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文华 王百木 张雷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9-303,315,共6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共价键合一末端带有巯基的2-氨基乙硫醇(AET)单层,通过硫-金相互作用将金纳米颗粒(GNP)固载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GNP修饰的GNP-AET/GCE电极。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循环伏安法对固载纳米金... 采用电化学方法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共价键合一末端带有巯基的2-氨基乙硫醇(AET)单层,通过硫-金相互作用将金纳米颗粒(GNP)固载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GNP修饰的GNP-AET/GCE电极。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循环伏安法对固载纳米金的玻碳电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发现:GNP-AET/GCE电极不仅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使其氧化过电位由玻碳电极上的0.53 V负移到0.33 V,氧化峰电流明显增加,而且能将多巴胺和抗坏血酸在玻碳电极上重叠的氧化波分成两个独立的氧化峰,峰间电位差为0.29 V,提出了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多巴胺共存在测定抗坏血酸的选择性方法。峰电流与抗坏血酸浓度在8.5×10^-6-1.0×10^-4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4.7×10^-6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碳电极 2-氨基乙硫醇 纳米颗粒 多巴胺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粉体在纸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解恒参 朱亦仁 +1 位作者 李爱梅 鲁玲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EI CSCD 2006年第4期312-317,共6页
为了获得活性更高的催化剂来处理纸厂废水,本实验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粉体,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最后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氧化处理纸厂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此粉体为锐钛型纳米颗粒;应用其作催化剂处理造纸废水可使废水COD和浊度的去除率... 为了获得活性更高的催化剂来处理纸厂废水,本实验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粉体,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最后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氧化处理纸厂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此粉体为锐钛型纳米颗粒;应用其作催化剂处理造纸废水可使废水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94%和97%,处理后废水达到排放标准,也使废水的色度得到很大程度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表征 纳米颗粒 二氧化钛 光催化 造纸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b-PAA模板制备金纳米颗粒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勇 彭英春 +1 位作者 姬相玲 姜炳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197,共3页
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两嵌段共聚物(PS-b-PAA)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形成的胶束为模板,制得了尺寸均匀的金纳米颗粒,使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吸收光谱对制得的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PS-b-PAA羧酸基团与HAuCl4有弱的相互作用;... 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两嵌段共聚物(PS-b-PAA)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形成的胶束为模板,制得了尺寸均匀的金纳米颗粒,使用透射电镜和紫外吸收光谱对制得的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PS-b-PAA羧酸基团与HAuCl4有弱的相互作用;改变HAuCl4与羧酸基团的摩尔比可以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颗粒;当体系中HAuCl4与羧酸基团摩尔比大于0.3时,过量的HAuCl4不能进入胶束核内,而是在溶剂中析出,纳米颗粒尺寸也不再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酸两嵌段共聚物 PS-b-PAA模板 纳米颗粒 胶束 甲苯 透射电镜 紫外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铂纳米颗粒修饰的碳纳米管构建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CEA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慧雯 唐典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42-2047,共6页
本文将金-铂双金属纳米颗粒(Au-PtNPs)沉积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表面作为基底材料,用以固载癌胚抗原抗体(anti-CEA)。利用anti-CEA与癌胚抗原(CEA)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CEA固载于电极表面,用于降低Au-PtNPs对底物对苯二酚的催化作用,... 本文将金-铂双金属纳米颗粒(Au-PtNPs)沉积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表面作为基底材料,用以固载癌胚抗原抗体(anti-CEA)。利用anti-CEA与癌胚抗原(CEA)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CEA固载于电极表面,用于降低Au-PtNPs对底物对苯二酚的催化作用,以改变电化学响应信号。通过对比CEA作用前后的电化学信号变化强弱可实现CEA的定量检测。研究发现,在最优实验条件下,CEA的浓度与电化学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5~80ng·mL^-1范围内其检测限为5 pg·mL^-1。该免疫传感器不仅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同时能成功用于人体血清样本的分析检测,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双纳米颗粒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癌胚抗原 单壁碳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被引量:5
9
作者 蒲小平 杨海麟 周楠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7-181,共5页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NPs"三明治"式复合体。利用去杂交将AuNPs上标记的条形码DNA释放出来,通过DNA探针杂交条形码DNA引起AuNPs颜色变化来确定大肠杆菌O157:H7的存在,这种颜色变化很容易用裸眼观察到并且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该方法在纯样品和牛奶中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检测范围为102~106CFU/mL。应用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AuNPs对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的优点,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 生物条形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大肠杆菌O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2,4-二硝基苯酚 被引量:2
10
作者 卫应亮 王安亭 韩甜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1-405,共5页
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纳米金溶胶(AuNPs)经混合分散后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制成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酚(2,4-DNP)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试验表明复合修饰电极对2,4-DNP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 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纳米金溶胶(AuNPs)经混合分散后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制成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酚(2,4-DNP)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试验表明复合修饰电极对2,4-DNP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循环伏安曲线上观察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位为0.183V,还原峰电位为0.125V。同时对影响2,4-DNP电化学测量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2,4-DNP浓度在5.0×10-6~4.0×10-4 mol·L-1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测定2,4-DNP的线性扫描伏安法,回收率在94.0%~104%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 纳米颗粒 2 4-二硝基苯酚 线性扫描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纳米颗粒试纸条可视化检测致病菌的研究
11
作者 班磊 张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6-80,共5页
通过β-半乳糖苷酶(β-GAL)与其特异性底物氯苯酚红β-半乳糖苷(CPRG)发生显色反应,选取纸张作为载体,基于纳米颗粒的捕获能力对致病菌进行可视化的检测。通过相关的优化实验最终确定了在比色微斑试纸条中分别滴加25 mM CPRG和15 n Mβ-... 通过β-半乳糖苷酶(β-GAL)与其特异性底物氯苯酚红β-半乳糖苷(CPRG)发生显色反应,选取纸张作为载体,基于纳米颗粒的捕获能力对致病菌进行可视化的检测。通过相关的优化实验最终确定了在比色微斑试纸条中分别滴加25 mM CPRG和15 n Mβ-GAL,可在10 min内发生显色反应。在4种配体中最终选择NP2为最佳纳米颗粒,β-GAL与NP2的浓度比为15:80。利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基于三通道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检测大肠杆菌(XL1)的最低检出限为103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酶 纳米颗粒 比色法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抑制壳聚糖-金纳米材料类酶活性的半胱氨酸检测
12
作者 姜翠凤 李卓健 +2 位作者 朱洵 夏浩浩 徒华健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3-527,共5页
基于L-半胱氨酸(L-Cysteine)对壳聚糖-金纳米粒子(CS-AuNPs)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抑制,构建了一种新型、简单和灵敏的半胱氨酸传感器。CS-AuNPs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表现为在H 2 O 2存在下,能够使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发生氧化... 基于L-半胱氨酸(L-Cysteine)对壳聚糖-金纳米粒子(CS-AuNPs)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抑制,构建了一种新型、简单和灵敏的半胱氨酸传感器。CS-AuNPs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表现为在H 2 O 2存在下,能够使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发生氧化生成蓝色产物。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其活性,加入半胱氨酸后,体系颜色变浅,在波长652 nm处吸收值降低。利用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降低,设计了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半胱氨酸的比色传感器。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限低至0.4μmol/L,低于细胞中半胱氨酸的正常水平(30~200μmol/L)。讨论了半胱氨酸抑制催化活性的机理。该传感器具有无需修饰、检测步骤少、肉眼观察方便等优点,在分析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纳米颗粒 L-半胱氨酸 氧化物酶样活性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回流法制备TiO_2包覆碳纳米管复合颗粒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胜皓 闫军 +1 位作者 李洪广 杜仕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2-64,共3页
采用溶胶-回流法制备了二氧化钛(TiO2)包覆碳纳米管纳米复合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不同溶剂、添加剂等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的纳米复合颗粒分散性好,TiO2颗粒大... 采用溶胶-回流法制备了二氧化钛(TiO2)包覆碳纳米管纳米复合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不同溶剂、添加剂等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的纳米复合颗粒分散性好,TiO2颗粒大小均一、均匀地负载在碳纳米管表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回流法 二氧化钛 纳米 复合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掺杂PEDOT多孔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亚硝酸盐传感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瑱 范高超 +2 位作者 战书函 马艺慧 罗细亮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1-1257,共7页
该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杂的三维多孔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纳米材料,该材料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独特的三维(3D)纳米多孔结构可以掺杂更多的Au NPs,从... 该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杂的三维多孔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纳米材料,该材料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独特的三维(3D)纳米多孔结构可以掺杂更多的Au NPs,从而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用于亚硝酸盐的催化。此外,3D孔状结构还可促进亚硝酸盐离子的扩散从而加快电子的传递。所构建的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 2~2 200μmol/L,检出限为70 nmol/L。该传感器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长期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结构 导电聚合物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PEDOT) 纳米颗粒 亚硝酸盐传感器 电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TiO_2纳米颗粒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CBs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瞿启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754,共7页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PL、UV-Vis和Raman光谱进一步表明,β-CD/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对2,2′,6,6′-四氯联苯(PCB54)分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包合能力,主要是由于β-CD的空腔与PCB54分子之间在疏水力的作用下,对PCB54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直至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分子间主客体包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颗粒 Β-环糊精 多氯联苯 包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小兰 郑静 +3 位作者 陈琛 汤亚泥 张帆 何品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粒子 DNA 丝网印刷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配体-金纳米粒子和光热-激光背向散射干涉技术的水中As(Ⅲ)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耀宗 张校亮 +1 位作者 谭慷 李晓春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4,共6页
针对As(Ⅲ)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适配体-金纳米粒子探针和光热-激光背向散射干涉原理的水中As(Ⅲ)的定量检测技术。结合了As(Ⅲ)适配体的金纳米粒子溶液呈现稳定的酒红色,对绿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采用532 nm的激光照射毛细管内的... 针对As(Ⅲ)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适配体-金纳米粒子探针和光热-激光背向散射干涉原理的水中As(Ⅲ)的定量检测技术。结合了As(Ⅲ)适配体的金纳米粒子溶液呈现稳定的酒红色,对绿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采用532 nm的激光照射毛细管内的金纳米粒子溶液,由于光热效应溶液折射率发生变化,激光背向散射干涉(Back-Scattering Interference,BSI)产生的干涉条纹就会发生移动。待测溶液中存在As(Ⅲ)时,As(Ⅲ)与适配体相结合,导致适配体从金纳米粒子颗粒表面脱落,在高浓度盐的作用下,金纳米粒子颗粒聚集,溶液的颜色由酒红色变成蓝紫色,光热效应引起的干涉条纹移动量减小。建立As(Ⅲ)浓度与干涉条纹移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检测干涉条纹的移动量实现了水中As(Ⅲ)的定量检测,检出限为0.12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纳米粒子 光热效应 激光背向散射干涉 纳米粒子颗粒聚集 As(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碳电极对4-氯酚电化学检测机制的研究
18
作者 谢雨宸 陈佰韬 +3 位作者 裴鑫龙 孙萌 季双杰 朱洪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6-51,共6页
【目的】4氯酚(4-CP)是典型的环境有毒有害污染物,拟制备高效灵敏的4-CP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方法】基于不同的纳米碳基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CNTs)、石墨烯(Thin graphene,GR)]进行组合,结合纳米金颗粒(... 【目的】4氯酚(4-CP)是典型的环境有毒有害污染物,拟制备高效灵敏的4-CP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方法】基于不同的纳米碳基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CNTs)、石墨烯(Thin graphene,GR)]进行组合,结合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GNPs),以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 4)为辅助粘合剂进行玻碳电极(Glass carbon electrode GCE)的修饰,比较所得修饰电极对4-CP的电化学检测性能。【结果】通过分析修饰电极对4-氯酚(4-Chloro phenol,4-CP)电化学峰电位及峰电流,与纳米碳基材料的关系,构建氯酚在纳米碳基材料表面的动力学传质路径,借助电镜表征手段,表征纳米碳基材料对有机氯酚可能的催化作用机理,获得高效稳定的氯酚电化学传感器,并对纳米碳材料与催化机理关系形成新颖的认识。【结论】所获得纳米碳基与纳米金复合材料制备的氯酚电化学传感器在pH为3的溶液中采用CV法对4-CP的检测线性范围为5.0~480μmol/L,检出限低至1.5μmol/L,优于大多数传统4-CP的检测方法。该4-CP传感器在实际水样中的加标回收实验中,回收率在98%~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氯酚 单壁碳纳米 石墨烯 纳米颗粒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u-TiO_2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表征和性能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云霞 刘维民 +1 位作者 张平余 邵士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74-1578,共5页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 Au-Ti O2 复合薄膜 .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紫外 -可见光谱及摩擦磨损实验研究表明 ,复合薄膜均匀致密 ,Au以纳米晶粒形式均匀、不连续分散镶嵌于Ti O2 基体中 ,纳米 Au粒径为 1 4~ 2 5...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 Au-Ti O2 复合薄膜 .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紫外 -可见光谱及摩擦磨损实验研究表明 ,复合薄膜均匀致密 ,Au以纳米晶粒形式均匀、不连续分散镶嵌于Ti O2 基体中 ,纳米 Au粒径为 1 4~ 2 5 nm;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 ,吸收峰位置和强度与烧结温度和金的添加量有关 ;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在 1 N负荷下 ,摩尔分数为 5 %的 Au-Ti O2 薄膜的摩擦系数仅为 0 .0 9~ 0 .1 0 ,耐磨寿命多于 2 0 0 0滑动周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O2复合薄膜 溶胶-凝胶法 制备 表征 摩擦学性能 光学性能 二氧化钛 纳米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量子点浮置栅MOS结构的制备及其C-V特性
20
作者 李卫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5-58,共4页
通过单相相转移法合成了胶体金纳米粒子,利用异种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二维有序纳米金阵列。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在氧化层中内嵌纳米金颗粒的金属-氧化层-半导体(MOS)结构,并研究了其C-V特性。扫描电镜显示... 通过单相相转移法合成了胶体金纳米粒子,利用异种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二维有序纳米金阵列。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在氧化层中内嵌纳米金颗粒的金属-氧化层-半导体(MOS)结构,并研究了其C-V特性。扫描电镜显示金粒子的直径在6~7 nm左右,C-V测量结果显示胶体金量子点浮置栅MOS结构存在3V左右的平带电压偏移。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胶体金量子点浮置栅MOS结构可以在非挥发性存储器研究方面展现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半导体(MOS)结构 电容-电压(C-V) 纳米颗粒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