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法理问题的有关规定与借鉴
1
作者 孙月 贾德龙 +7 位作者 李琳 王浩博 尹航 徐晶晶 王英超 吴林强 王泉 杜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99,共7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等领域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各国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及二氧化碳的安全封存提供有效的管理。当前,我国二氧化碳封存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等领域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各国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及二氧化碳的安全封存提供有效的管理。当前,我国二氧化碳封存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相关制度供给存在显著不足。为加强我国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政策法规建设完善,首先需要解决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法理问题。包括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的所有权是归属于地表土地所有权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还是应单独构成一类新的所有权;还包括二氧化碳封存相关的使用权如何建立、行为如何管理等。由于各国的规定基于本国国情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围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法理问题这一核心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国外对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在所有权界定、使用权规范、权利期限设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与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各国对其权属关系问题的不同处理模式,旨在为厘清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权属关系涉及的深层管理问题提供多维度的规范思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二氧化碳封存制度建设的启示,通过试点先行、立法确权等方式为完善我国二氧化碳封存的监管体系、优化政策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助力相关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 所有权 使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管理国内外现状分析与启示
2
作者 蒋成竹 王帅 张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51,共8页
通过分析国内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采用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法,系统梳理了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相关法律法规,对比国内深层空间管理缺... 通过分析国内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采用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法,系统梳理了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相关法律法规,对比国内深层空间管理缺失、权属不明及资源冲突等核心问题。在国际层面,已形成以专项立法为核心的监管框架,明确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的国有属性,通过许可证制度实现全流程管控,涵盖选址评估、勘探许可、封存许可、长期责任移交等环节。而国内现行法规未界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的资源属性,导致权属不清、监管空白;深层空间与矿产开发权等重叠冲突,缺乏管理规范;现有地下空间管理政策聚焦城市地下空间,盐穴储气库等地方探索政策制度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规范规则。我国亟需构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管理制度:一是立法明确地下空间资源国有属性,规范解决空间权属重叠等问题;二是建立勘探、封存、闭场三阶段许可制度,制定长期监测标准;三是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空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全国地下空间资源专项规划,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安全实施提供政策制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空间管理 许可证制度 监管框架 欧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Otway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二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澳大利亚Otway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完整的从源到汇的碳封存研究项目,也是碳封存领导论坛(CSLF)和国际能源总署(IEA)认可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国际合作项目,是由澳大利亚CO2CRC牵头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封存场地位... 澳大利亚Otway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完整的从源到汇的碳封存研究项目,也是碳封存领导论坛(CSLF)和国际能源总署(IEA)认可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国际合作项目,是由澳大利亚CO2CRC牵头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封存场地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Otway盆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4~2010年开展衰竭气田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已向位于地下深处2000m的晚白垩系Waarre C粗砂岩地层灌注二氧化碳混合气体65000多吨,并成功实现构造圈闭封存,同时开展了地下水、土壤气体、大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综合监测;第二阶段,2010~2015年开展地下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的研究,将向位于地下1500m深处的晚白垩系Paaratte细砂岩咸水含水层注入10000t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毛细滞留圈闭封存,目前正在开展前期抽注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way盆地 衰竭气田 地下咸水层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恒飞 方杰 +3 位作者 时俊杰 李秋媛 余贝贝 陈晶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3,共17页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 【背景】人类利用能源的趋势是从高碳高污染非可再生能源向低碳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以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需要耦合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抵消其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此外,像CO_(2)地质封存这样的低碳、零碳技术也需要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来实现,因此,研究低碳背景下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理论、技术及前景,对我国未来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在调研国外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类型及利用历史基础上,结合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现状,划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历史阶段,概括了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多元化利用方向及现状,总结了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建设地下储集设施的理论及技术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地下储集设施建设方面的理论及技术贡献,剖析了我国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利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和结论】总体来看,人类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已有110 a,主要经历3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15-1945年)、快速发展阶段(1946-1998年)、中国追赶到同步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大规模化利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的历史短,但在层状盐岩型储库及煤炭地下水库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世界独创性和领先性,并发展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建设理论和技术。目前我国建成的地下储集设施数量少、类型单一、应用场景单一,还没有建成含水层型储气库,在盐穴储氢、储氦、储油以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攻关,在深部地下储存空间资源分配方面需要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及各部门协同。在“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深部地下储存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地下储库将是我国大规模发展天然气、风光电、绿氢、碳埋存等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未来地下储集设施建设行业具有千亿级别的产业规模,具有催生新技术及新产业的潜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储存空间 盐穴 废弃矿井 枯竭油气藏 CO_(2)地质封存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炭开采扰动空间CO_(2)地下封存途径与技术难题探索 被引量:77
5
作者 王双明 申艳军 +5 位作者 孙强 刘浪 师庆民 朱梦博 张波 崔世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60,共16页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但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挑战,积极推动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低碳利用,充分发挥煤炭安全供给的兜底作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现实需求。而CO_(2)排放是煤炭工业可持...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但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挑战,积极推动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低碳利用,充分发挥煤炭安全供给的兜底作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现实需求。而CO_(2)排放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探索大规模、低成本CO_(2)封存技术是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必须面对及破解的难题。在对煤层自然封存CO_(2)和CO_(2)气藏赋存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上,探讨和展望利用煤炭开采、地下气化及原位热解等形成的扰动空间进行CO_(2)地下封存的技术途径,并明确了实现CO_(2)地下高效封存的必备条件:①煤层上部存在不受开采扰动影响的地质密闭层是实现煤矿扰动空间CO_(2)封存的先决要求;②构建功能性充填空间是实现CO_(2)地下封存的核心工作;③由功能性充填体围限的碎裂岩体、气化煤灰及热解半焦等封存载体物性特征是影响CO_(2)封存量及封存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剖析了进行CO_(2)地下封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①实现CO_(2)地下封存的地质条件及评价方法;②构建CO_(2)封存空间的材料与工程技术;③煤炭开采、气化及热解扰动范围探测与CO_(2)封存潜力评价;④CO_(2)充注与封存效果监测及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煤炭开采、地下气化及原位热解过程中形成的扰动空间特点,分别提出了煤层采空区碎裂岩体、煤地下气化灰渣及碎裂岩体、煤原位热解半焦进行CO_(2)地下封存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炭开采扰动空间 CO_(2)地下封存 地质盖层 扰动空间 封存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深部地下空间利用管理法规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刁玉杰 杨扬 +3 位作者 李旭峰 胡丽莎 郑长远 马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7-1273,共7页
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CO_(2)在地下的长期有效封存,需要直接占用深部地质体及其孔隙空间。这些深部地下空间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国土资源,需要制定相关的审批与监管法... 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CO_(2)在地下的长期有效封存,需要直接占用深部地质体及其孔隙空间。这些深部地下空间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国土资源,需要制定相关的审批与监管法规来规范其科学开发利用。总结发达国家或地区管理现状与经验,参考已有参考矿产、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等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的CO_(2)地质封存地下空间勘查利用审批与管理流程,以及地下空间利用与CO_(2)确权、场地选址勘查备案、勘查试注审批、地下空间利用权审批、封场审批与责任转移5个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建立了综合CO_(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性“三级边界”的地下空间利用评估概念模型,以及各类边界的确定方法,能够为我国CO_(2)地质封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制定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深部地下空间 审批与管理 勘查开发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捕集与封存(CCS)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关键问题挑战
7
作者 唐金荣 郭焦锋 +4 位作者 王海 吴林强 张涛 马振鹏 王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共14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业在“双碳”战略“1+N”政策体系引领下,通过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已处于小规模试点转向大规模工业示范阶段,具备百万吨级工程能力,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项目规模、商业化水平、成本竞争力和政策框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实现CCS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将CCS产业链“从末端往前端”依次划分为碳信用市场交易、CCS项目第三方核查与认证、CCS技术标准研制、CCS项目监测、碳封存、碳运输、碳捕集、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确权、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等九个主要环节,并分别从九个环节分析了中国CCS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挑战,主要包括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不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权属界定与监管滞后,燃烧后碳捕集、封存及管道运输等技术有待创新,监测技术亟待提升,标准体系不完善,CCS项目核查认证(MRV)等机制不健全,碳市场不成熟等,尤其是地下空间资源监管框架与碳信用产品交易相关体系存在短板。未来应聚焦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CCS产业发展机制与政策构建、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动碳交易市场创新等领域,通过多方合作推动CCS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碳减排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CCS) 零碳技术 全产业链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碳信用市场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视角下孔隙空间管理的国际经验和中国路径
8
作者 王泉 唐金荣 +3 位作者 李琳 杜璨 吴林强 郭焦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64,共13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利用地下孔隙空间,将二氧化碳存储于地质构造中(GCS),实现永久封存。部分发达国家已对孔隙空间的概念定义、权利归属进行了广泛研究,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中国... 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利用地下孔隙空间,将二氧化碳存储于地质构造中(GCS),实现永久封存。部分发达国家已对孔隙空间的概念定义、权利归属进行了广泛研究,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中国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亟需借鉴国际经验。本文通过文献和政策跟踪研究,系统综述了孔隙空间的地质学定义与法律政策定义,分析空间类、用途类、地质类三种定义类型的特点和问题。总结分析孔隙空间归属地表土地所有者、矿业权所有者和国家所有的现状和各国孔隙空间管理机构的类型,探讨各类权属模式的利弊和未来发展趋势。梳理了以勘探权、封存权为代表的“类矿产”配置方式和以通行权、单元化为代表的混合配置方式。基于中国政策管理现状和法规制度特点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不同孔隙空间管理模式的利弊和最优路径。研究认为,应尽快制定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统一孔隙空间及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定义,明确国家拥有孔隙空间所有权,并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参照矿业权设定孔隙空间“勘探权”和“封存权”,制定孔隙空间开发利用的优先级规则,以构建适应碳中和目标的孔隙空间管理体系,推动CCS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空间 资源管理 资源配置 产权权属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地下储氢与储碳多尺度数值模拟
9
作者 王秀坤 武文胜 +1 位作者 王玄 宋刚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地下储氢和CO_(2)地质封存已成为化石能源行业转型的热点领域。在微观上,通过建立孔隙网络两相模拟方法,表征了非润湿相的滞后效应,研究了H_(2)和CO_(2)在咸水层中的两相渗流特征和异同。据此开展了H_(2)和CO_(2)注入咸水层以及H_(2)回... 地下储氢和CO_(2)地质封存已成为化石能源行业转型的热点领域。在微观上,通过建立孔隙网络两相模拟方法,表征了非润湿相的滞后效应,研究了H_(2)和CO_(2)在咸水层中的两相渗流特征和异同。据此开展了H_(2)和CO_(2)注入咸水层以及H_(2)回采矿场尺度数值模拟,评估了气体储存量、储存安全性和回采率。结果表明:由于H_(2)难以被压缩,CO_(2)地下储集能力优于H_(2);由于润湿性的影响,CO_(2)储存时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大于H_(2)。此外,优化设计了CO_(2)作为垫气时的注入量,形成了H_(2)回采率Pareto图版。该研究成果为咸水层地下储氢与碳封存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二氧化碳封存 孔隙网络模拟 毛管力捕集 盖层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固废矿化固定封存CO_(2)与减污降碳协同处置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奚弦 桑树勋 刘世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9-3634,共16页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念,探寻煤矿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处置新路径,创新发展矿区固废处置、采空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融合的关键技术,是“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工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和煤气化渣等矿区固废在矿山地下空间充填开采与沉陷治理、煤矿防灭火、建筑用材及农业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处置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为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启示,但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亟待加强;矿区固废矿化固定与封存CO_(2)潜力大、具有工程可行性,正在形成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新的技术体系;矿区固废与CO_(2)基气-液-固三相介质矿化强化、高效吸收与矿化固碳调控技术、地下空间矿化固碳充填与CO_(2)密闭封存、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潜力评价与碳去除量核算、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环境与安全性评价等将构成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是未来实现“煤炭生产加工-矿区固废处置-高效矿化固碳与CO_(2)封存-地下空间充填与利用-矿区地面沉陷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矿区固废+CO_(2)基地下充填与封闭功能材料研发是重要突破口。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与地下空间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等融合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型矿山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固废处置 CO_(2)矿化固定与封存 地下空间利用 地面沉陷防治 无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CCS发展态势与经验探析
11
作者 杜璨 唐金荣 +3 位作者 王泉 孙月 郭焦锋 吴林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0,共16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技术手段之一,其兜底保障战略意义和技术定位已得到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倡导。当前,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融合不足、项目监管框架缺失等因素仍在制约着CCS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巴... 碳捕集与封存(CCS)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技术手段之一,其兜底保障战略意义和技术定位已得到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倡导。当前,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融合不足、项目监管框架缺失等因素仍在制约着CCS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在CCS由技术示范向规模化应用转变的关键时期,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整合近年来全球CCS项目数据和政策文本,从发展规模、技术革新、区域格局、产业生态等视角出发,对全球CCS技术发展的多维态势进行了剖析,并对美国、欧盟、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促进CCS发展的核心经验进行了总结,据此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CCS发展建议,以期为CCS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分析认为,各国从顶层设计上锚定CCS战略定位,通过阶梯式财税激励政策、碳市场深度衔接机制、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推动CCS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迅速扩张趋势。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规则重构与绿色技术竞争白热化的关键窗口期,中国亟需制定CCS专项发展战略,优化财税激励措施,加快健全全国碳市场,创新地下空间管理制度,规范监管程序,从而推动CCS技术实现规模化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 全球 政策体系 碳市场 地下空间资源 监管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