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进口干度与气动性能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妙琴 张靖煊 黄伟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65-1271,共7页
运用数值模拟研究进口干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气动性能的影响,着重对比分析了不同进口干度时叶顶间隙流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进口干度减小,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最高效率点对应的流量增大,效率峰值升高,压比增大,喘振裕度... 运用数值模拟研究进口干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气动性能的影响,着重对比分析了不同进口干度时叶顶间隙流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进口干度减小,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最高效率点对应的流量增大,效率峰值升高,压比增大,喘振裕度增大;在设计流量及小流量工况时,效率随进口干度的减小而降低;在大流量工况时,效率随进口干度的减小而升高;当叶顶间隙为进口叶高的5%时,在相同工况下,进口干度越小,叶顶泄漏流越强,易形成“二次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 气动性能 进口干度 叶顶泄漏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性能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2
作者 马灿 代路 +1 位作者 吕伟剑 张克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82-1789,共8页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中的关键装置,其进气参数通常接近流体的临界点,进气参数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流体物性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压缩机性能。本文采用一维模型和三维CFD方法对某S-CO_(2)压缩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一维模...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中的关键装置,其进气参数通常接近流体的临界点,进气参数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流体物性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压缩机性能。本文采用一维模型和三维CFD方法对某S-CO_(2)压缩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一维模型预测得到的效率、压比与三维CFD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三维CFD计算结果,采用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对压缩机进口总温随机波动引起的气动性能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进口总温的微小变化造成了压缩机流量和等熵效率的显著变化,在压缩机的设计中有必要考虑提高进气参数不确定性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 不确定性量化 多项式混沌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非平衡冷凝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明冉 裴瑾泽 赵远扬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20,共7页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在S-CO_(2)的近临界区域,因此S-CO_(2)工质在压缩机内流动时易发生非平衡冷凝,影响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压缩机内部的S-CO_(2)非平衡冷凝实验观测难度大,数值模拟复杂,相关...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在S-CO_(2)的近临界区域,因此S-CO_(2)工质在压缩机内流动时易发生非平衡冷凝,影响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压缩机内部的S-CO_(2)非平衡冷凝实验观测难度大,数值模拟复杂,相关S-CO_(2)压缩机设计经验也较为缺乏。本文结合近年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数学模型和实验研究等角度总结了目前S-CO_(2)非平衡冷凝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如改变喷管几何结构参数,从而改变成核区体积,以改变流体在亚稳态区的滞留时间;改进气体状态方程进而提高亚稳态区域热物性精度,从而准确进行数值模拟;在设计S-CO_(2)压缩机时,利用实验测得的Wilson线设定压缩机进口条件,构建新的安全边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 亚稳态 喷管实验 非平衡冷凝 热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压缩机低压缸振动故障分析与处理
4
作者 汪建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04年第5期19-22,共4页
通过具体案例,对二氧化碳压缩机低压缸的振动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检修处理方案和具体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二氧化碳压缩 故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压缩机排气消音器激光焊接技术研究
5
作者 邹仲 邓琦林 《电加工与模具》 2015年第3期54-57,共4页
激光焊接是一种高密度聚能量焊接,针对活塞往复式二氧化碳压缩机排气消音器部件的耐高压、无焊后处理的要求,提出了使用激光焊接的工艺,从而得到外形美观、熔深稳定、强度足够、工艺性好的焊接方法。
关键词 激光焊接 二氧化碳压缩 排气消音器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压缩机组操作方法的改进及设备改造
6
作者 李民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46,共2页
通过对压缩机高压缸机械密封压力的调整、防喘振曲线的校定、运行参数的改进及设备的改造延长了装置的运行周期。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压缩 操作方法 设备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W—0.9/20型全无油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研制
7
作者 王鸣 朱戎 +2 位作者 包沧龙 吴忠德 王建宏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8-29,共2页
介绍了VW—0.9/20型全无油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研制、主要组件及结构特点。
关键词 压缩 无油润滑 二氧化碳压缩 组件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M12型二氧化碳压缩机五级气缸镗缸改造
8
作者 王绪芳 《流体机械》 CSCD 2001年第1期42-43,共2页
对 4M1 2 - 55/2 2 0型二氧化碳压缩机四级出现超压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热力复算 ,得出了四级超压的原因是五级气缸缸径偏小的结论 。
关键词 气缸 镗缸 二氧化碳压缩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9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近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捕集与压缩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10
作者 张良 栾翰章 +3 位作者 杜华琛 郑丽冬 吕玲 黄南天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9-2798,I0037,共11页
该文针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虚拟电厂碳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电转气(power to gas,P2G)和压缩液态CO_(2)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 该文针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虚拟电厂碳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捕集系统(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电转气(power to gas,P2G)和压缩液态CO_(2)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CCS、P2G和LCES的运行特性,以最大化VPP的碳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调度VPP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碳捕集装置,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霜冰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RIME)用以求解VPP调度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去验证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可以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净收益,降低VPP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碳捕集 压缩液态二氧化碳储能 PSO-RIME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硫酸胍的吸附式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研究
11
作者 刘旭 范世岩 +1 位作者 何青 李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22-5430,I0008,共10页
作为一种可应用于大规模场景的物理储能技术,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可以有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提升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低压侧储气密度,摆脱系统对天然洞穴或大体积储气库的依赖,该文基于硫酸胍(Gua_(2)SO_(4))溶... 作为一种可应用于大规模场景的物理储能技术,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可以有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提升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低压侧储气密度,摆脱系统对天然洞穴或大体积储气库的依赖,该文基于硫酸胍(Gua_(2)SO_(4))溶液对低压二氧化碳的吸附储存,提出一种吸附式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建立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采用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基本工况下,系统循环效率和能量密度分别为69.43%和9.80 kW·h/m^(3);对系统的优化改进应优先考虑提升涡轮机械的效率;降低3级冷却温度、降低换热器夹点温差及提高释能压力均有利于提升系统性能;应该合理设定吸附压力以对系统循环效率和能量密度做出平衡,吸附压力为0.1 MPa时,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能量密度为14.45 kW·h/m^(3)。可知,所提出的系统兼具高效率和高能量密度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吸附储存 热力学模型 [火用]分析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塔式太阳能的新型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超 段立强 +2 位作者 高统彤 张伟骏 蔡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9-3961,I0017,共14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系统,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相较于集成塔式太阳能的SC-CCES参比系统,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和再压缩循环SC-CCES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23.56%和28.77%,分别比参比系统高出2.63%和7.84%。提高储能压力和释能压力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光电转换效率、㶲效率和单位体积储存能量。此外,集成塔式太阳能的再压缩SC-CCES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动态投资回收年限约6到7年,20年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为23456.16×10^(3)美元,比耦合简单回热压缩系统高7956.69×10^(3)美元,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为1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学分析 经济性分析 塔式太阳能电站 布雷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分析与改进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青 郝银萍 刘文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101,共9页
为实现储能系统内余热的回收再利用,采用热泵作为热量存储系统,对基于地下储气室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Trans-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TC-CCES)的压缩热进行回收再热利用,运用热力学定律对该储能系... 为实现储能系统内余热的回收再利用,采用热泵作为热量存储系统,对基于地下储气室的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Trans-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TC-CCES)的压缩热进行回收再热利用,运用热力学定律对该储能系统主要设备进行热力分析及敏感性分析。考虑蓄热介质热物性的限制,研究不同蓄热介质构成的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系统的循环效率、储能效率以及储热效率分别为66%,58.41%,46.11%。在该储能系统工作过程中,随着压缩机和膨胀透平绝热效率的增大,储能系统循环效率和储能效率呈逐渐增大趋势,可通过提高压缩机和透平绝热效率的方法提高系统运行性能。研究还证实了以水为蓄热介质的储能系统效率最高,系统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 热泵 蓄热介质 热力分析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家俊 李晓琼 +6 位作者 张振涛 郝佳豪 郑平洋 于泽 杨俊玲 荆亚楠 越云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8-1945,共18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优势,梳理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分类,其中详细介绍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系统性能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特点,阐述了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系统[火用]损分布情况,得出系统性能的提升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改进系统以及耦合其他外部能源系统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后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指出现有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缺点,为后续学者研究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指引方向,也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验及示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储能技术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与火电机组耦合方案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严晓生 王小东 +1 位作者 韩旭 韩中合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100,共11页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量利用系数对系统进行评价,开展系统热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确立了最佳储能耦合方案。研究表明:储能阶段从凝结水泵出口抽取凝结水,吸收压缩热后返回7号低压加热器出口,释能阶段从中压缸排汽抽取蒸汽,加热膨胀后的CO_(2)后返回5号低压加热器疏水冷却器时,耦合系统性能最佳,热耗率比原系统降低了48.308 k J/(k W·h),能量利用系数提升了0.52百分点;改变CO_(2)膨胀机入口温度和质量流量可实现快速变负荷,耦合储能系统后,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17.1%;配置热水罐并最大放热时,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37.4%,提升了火电机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耗率 热力系统优化 灵活性改造 调峰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㶲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乐璇 徐玉杰 +4 位作者 尹钊 郭欢 张显荣 陈海生 周学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1834,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程、部件㶲损大小及其原因,以及内源性/外源性与可避免/不可避免㶲损特性,获得了不同过程、部件间的相互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C-CCES系统效率可达60.30%;压缩机是㶲损失最大的环节,占总㶲损失的33.85%,其次为膨胀机、节流阀、间冷器和再热器;根据先进㶲分析,压缩机、膨胀机仍具有最高的可避免㶲损,节流阀和混流器则几乎不具备优化潜力。此外,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揭示了储/释能压力、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为SC-CCES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循环 热力性能 先进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MW跨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方案设计
17
作者 刘阳 魏红阳 +2 位作者 邢冠一 徐鹏 徐殿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5-267,305,共4页
基于蒸汽透平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对一台15MW跨临界二氧化碳轴流背压式透平进行设计及分析。通过热力、气动、结构等多方面的设计和合理性验证,在透平功率、效率等指标满足预期要求的情况下,结构设计合理,设计方案可行。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 轴流透平 结构设计 三维模拟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活塞压缩机活塞的有限元应力及疲劳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雷雷 郭怡 彭学院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29,5,共5页
针对CO2跨临界循环压缩机工作压力大、吸排气压差大的特点,将惯性力施加到每个单元体的质心用以将活塞的瞬时受力状态转化为等效的静应力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活塞危险点的疲劳安全系数,找出活塞的疲劳危险点。... 针对CO2跨临界循环压缩机工作压力大、吸排气压差大的特点,将惯性力施加到每个单元体的质心用以将活塞的瞬时受力状态转化为等效的静应力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活塞危险点的疲劳安全系数,找出活塞的疲劳危险点。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计算所得疲劳安全系数不合格区域与试验损坏区域相符合,证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对CO2活塞压缩机活塞进行疲劳安全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压缩 活塞 有限元分析 疲劳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用]分析的CO_(2)压缩液化能耗分析及新工艺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静 张习文 杨林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13-4223,共11页
在各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中,有机胺吸收是当下应用最广泛且最可靠的选择。将液化天然气冷能与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工艺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获得液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低温,降低能耗。提出一种将... 在各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中,有机胺吸收是当下应用最广泛且最可靠的选择。将液化天然气冷能与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工艺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获得液化二氧化碳所需要的低温,降低能耗。提出一种将液化天然气冷能应用于化学吸收法捕集的二氧化碳压缩液化新工艺,采用有机胺吸收捕集到的高体积分数二氧化碳原料气,运用Aspen Hysys软件,利用Peng-Robison状态方程,对工艺流程进行模拟。探究了传统压缩工艺与泵送压缩工艺的系统性能,发现在泵送工艺下,系统单位质量能耗可由931.65 kJ降低到892.61 kJ,系统[火用]效率从63.28%上升到63.67%,单位质量耗水量从3.84 kg降低到3.01 kg。在此基础上,对泵送工艺进行优化,根据换热介质串联方式的不同,提出了5种优化流程,在最佳优化流程下,系统单位质量能耗为892.60 kJ,系统[火用]效率从63.67%提高到64.10%,单位质量耗水量从3.01 kg降低到2.44 kg。最后对最佳优化流程进行级间冷却温度、换热介质流量的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级间冷却温度越低,系统能耗越低,[火用]效率越大,10℃时,单位质量能耗最低为879.5 kJ,系统[火用]效率最大为65.5%;换热介质流量对系统能耗影响不明显,但系统[火用]效率随换热介质流量增大而增加,且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对系统[火用]效率影响更大,水质量流量为8000 kg/h、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为1000 kg/h时,系统[火用]效率最大为6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压缩 HYSYS 能耗 (火用)效率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压缩机性能实验台的研制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联斌 李征涛 +1 位作者 陈忆喆 章晓龙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61,共7页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对于二氧化碳压缩机性能实验台的设计开发,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压缩机性能测试实验台的设计。根据国标GB/T5773-2004规定的常规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针对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特...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对于二氧化碳压缩机性能实验台的设计开发,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压缩机性能测试实验台的设计。根据国标GB/T5773-2004规定的常规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针对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水冷气体冷却器量热器法为辅测,与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为主测组合作为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压缩机的性能试验方法,并详述了此两种方法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冷压缩 跨临界循环 性能实验台 试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