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的抗癌作用及机制:基于激活Hippo/YAP通路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添力 王一民 +3 位作者 孙童 刘绪 黄胜 冉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目的探讨正肝方通过调控Hippo/YES-相关蛋白同源癌蛋白(YAP)信号通路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大鼠模型的抗癌作用及对肝癌潜在的抑制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造模组(n=70)。造模组通过连续12周腹腔注射D... 目的探讨正肝方通过调控Hippo/YES-相关蛋白同源癌蛋白(YAP)信号通路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大鼠模型的抗癌作用及对肝癌潜在的抑制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造模组(n=70)。造模组通过连续12周腹腔注射DEN(50 mg/kg)建立肝癌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槐耳颗粒,4 g/kg)、正肝方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n=10。各组接受相应药物干预,1次/d,持续17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灌喂等量纯水。观察大鼠生存状况和生存率,并测定体质量、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观测大鼠肝脏组织的形态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YAP及p-YAP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中Hippo/YAP通路中YAP、p-YAP、MST1、LATS1和p-LATS1等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生存状况较差,生存率降低,体质量、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升高(P<0.01),胸腺指数降低(P<0.05)。正肝方治疗后,肝脏指数、脾脏指数降低(P<0.05),胸腺指数升高(P<0.01)。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及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肝小叶结构受损,肝细胞排列紊乱,正肝方治疗后这些病理变化得到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正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中,YAP的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减弱,且与正肝方的剂量呈负相关(P<0.01);而p-YAP的阳性表达则逐渐增强(P<0.01),且与正肝方的剂量呈正相关(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接受正肝方治疗的各剂量组中,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YAP蛋白表达水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降低(P<0.001),p-YAP的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尤其在高剂量组中这一变化更为明显(P<0.001);正肝方各剂量组及槐耳颗粒组治疗组的组织中MST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同时,正肝方用药组的组织中,LATS1和p-LATS1蛋白的水平也明显升高,且与正肝方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正肝方可以通过调节激活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上调MST1蛋白表达,激活LATS1,活化的LATS1进而调控下游靶点YAP表达,将其磷酸化,降低其含量,从而抑制到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肝方 肝癌 Hippo/YAP通路 作用机制 亚硝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罗明 贺平 +2 位作者 吴孟超 李琳芳 郭亚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6-417,共2页
目的 研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法诱发大鼠肝癌 ,观察腹腔注射苦参碱 2 5mg·kg-1和氧化苦参碱10 5mg·kg-130d后 ,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肝 /体重比和血清中丙氨... 目的 研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法诱发大鼠肝癌 ,观察腹腔注射苦参碱 2 5mg·kg-1和氧化苦参碱10 5mg·kg-130d后 ,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肝 /体重比和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碱性磷酸酶 (ALP)的变化。结果 氧化苦参碱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肝 /体重比和血清ALT、γ GT明显低于模型组 (P<0 0 5 ) ;苦参碱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γ GT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5 )。结论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尤其是氧化苦参碱 ,不仅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亚硝胺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伟 宋莎莎 +2 位作者 袁平凡 路景涛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DE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el给药组(2、4、8 mg·kg^(-1))和秋水仙碱组(Col,0.1 mg·kg^(-1)).紫...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DE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el给药组(2、4、8 mg·kg^(-1))和秋水仙碱组(Col,0.1 mg·kg^(-1)).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ST、AL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含量;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Ⅳ型前胶原(CIV)、TGF-β1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和TGF-β1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中胶原沉积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el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升高的TGF-β1、ALT、AST、HA、LN、PCIII含量,降低肝组织中升高的HYP和MDA的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中SOD和GSH-Px酶活性,减少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 I和TGF-β1的表达,改善其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减少肝脏中胶原沉积.结论Cel对肝纤维化大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el的抗氧化作用,降低TGF-β1的表达,抑制HSC活化,抑制胶原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亚硝胺 肝纤维化 抗氧化 TGF-Β1 H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建立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坤元 刘莉 +3 位作者 戴文聪 陈小辉 郑新春 侯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中毒性肝损伤的方法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月龄野生型斑马鱼120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DEN处理组,分别观察两组斑马鱼生存率及行为学改变,在DEN处理2周、4周和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随机... 目的探讨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中毒性肝损伤的方法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月龄野生型斑马鱼120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DEN处理组,分别观察两组斑马鱼生存率及行为学改变,在DEN处理2周、4周和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等量样本测量肝指数,并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Gomori氏网状纤维染色及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方法观察肝纤维化病变。结果 DEN处理组斑马鱼在造模期间未见明显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斑马鱼相比,DEN处理组斑马鱼肝指数在2周、4周和6周末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染色结果显示造模4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肝细胞变性坏死,30%斑马鱼肝脏网状纤维合成分泌增多;6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结构紊乱,80%斑马鱼肝脏纤维过度沉积,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合成分泌异常增多,可见纤维结节形成。结论采用DEN诱导中毒性肝损伤方法能够成功地构建稳定的斑马鱼肝纤维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肝纤维化 亚硝胺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轮叶党参皂苷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小鼠肝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俞星 郑春姬 +2 位作者 韩春姬 姜国哲 崔成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发酵轮叶党参(FCL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小鼠肝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灌胃蒸馏水10mL/(kg·d))、DEN组(隔日腹腔注射DEN 20mg/kg)及FCLS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FCLS... 目的:探讨发酵轮叶党参(FCL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小鼠肝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灌胃蒸馏水10mL/(kg·d))、DEN组(隔日腹腔注射DEN 20mg/kg)及FCLS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FCLS 200、100、50mg/(kg·d),同时隔日腹腔注射DEN 20mg/kg),连续给药6周。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鼠肝组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小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的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细胞中的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结果:DEN组肝组织8-OHdG含量及CYP2E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OGG1活性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FCLS高、中剂量组肝组织8-OHdG含量明显低于DEN组(P<0.01),并随着FCLS给药剂量的增高,小鼠肝组织中8-OHdG含量也随之减少。FCLS高、中、低3个剂量组肝组织中OGG1活性明显高于DEN组,其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给药剂量与OGG1活性呈剂量-效应关系。FCLS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组织CYP2E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DEN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轮叶党参皂苷保护DEN所致DNA损伤可能与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药物代谢酶及提高DNA损伤修复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轮叶党参 亚硝胺 DNA损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清洪 顾为望 +4 位作者 程天明 许乙凯 张嘉宁 袁进 邱添武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3期50-51,共2页
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 ,通过病理学与影像学进行对照检查 ,证实成功诱发出肝癌病灶模型 ,并具有与人相象的病变过程及病理学变化特征 ,同时具有人肝癌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
关键词 亚硝胺 肝癌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德山 张瑛杰 +4 位作者 徐鹏飞 袁清艳 任桂萍 刘铭瑶 刘芝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30,共7页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的预防作用及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FGF21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FGF21组大鼠每天注射一次FGF21,注射20周。2周后,FGF21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同时每3 ...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的预防作用及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FGF21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FGF21组大鼠每天注射一次FGF21,注射20周。2周后,FGF21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同时每3 d注射一次DEN,直至试验结束。给药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血清样本测定肝功,统计各组大鼠肝癌发生率,比较各组大鼠肝脏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表明,FGF21治疗组肝功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接近正常水平。通过分析各组大鼠肝脏变化发现,FGF21治疗组大鼠肝癌发生率为18.1%,而注射生理盐水的模型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60.0%。FGF21治疗组肝脏内的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接近正常对照组;FGF21治疗组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持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GF21治疗组肝脏的抗氧化酶基因(G6pdh,GCL-c,Gpx-1,Sod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结果表明,长期注射FGF21可通过抑制肝脏内氧化应激水平预防DEN诱导的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亚硝胺 肝癌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煮火腿加工过程中影响二乙基亚硝胺形成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敬 郇延军 +1 位作者 詹文圆 陆瑞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5,共5页
应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蒸煮火腿生产过程中二乙基亚硝胺(NDEA)含量,研究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加工温度及NaNO2的含量,并探讨了NDEA的形成量随着生产工艺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GC/MS能够准确测定蒸煮火腿中的NDE... 应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蒸煮火腿生产过程中二乙基亚硝胺(NDEA)含量,研究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加工温度及NaNO2的含量,并探讨了NDEA的形成量随着生产工艺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GC/MS能够准确测定蒸煮火腿中的NDEA含量,而在原料肉和腌制肉中没有或含量极微的NDEA,证明了NDEA是在蒸煮阶段产生并积累。蒸煮温度是NDEA形成的催化剂及必需条件。产品中的NDEA含量随着NaNO2添加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香肠 NaNO2 亚硝胺(NDEA) 加工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转化的肝癌肝组织小鼠中SP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朵 朱海英 +3 位作者 谢东甫 王新民 李建秀 胡以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24-427,i0010,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肝癌组织中的SP细胞,从而推测肝癌干细胞(CSC)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首先用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B6C3F1雄性小鼠发生肝癌,在无菌条件下,将肝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然后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对细胞悬液进行染色... 目的:研究小鼠肝癌组织中的SP细胞,从而推测肝癌干细胞(CSC)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首先用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B6C3F1雄性小鼠发生肝癌,在无菌条件下,将肝癌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然后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对细胞悬液进行染色分析。结果:在原代分离的小鼠肝癌细胞群中观察到SP细胞的存在。结论:实验结果推测,在药物诱导转化的小鼠肝癌组织中很可能存在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SP细胞 肝癌 亚硝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斑马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丹萍 袁伟渠 +3 位作者 黎少东 陈缵光 李瀚旻 杨宏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68-1472,共5页
目的考察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斑马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0条斑马鱼随机分成空白组(标准培养液)、模型组(二乙基亚硝胺)、地五养肝胶囊干预组(25、50、100μg/m L)、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干预组(0.1 mg/m L)。7 d后,测量斑... 目的考察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斑马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0条斑马鱼随机分成空白组(标准培养液)、模型组(二乙基亚硝胺)、地五养肝胶囊干预组(25、50、100μg/m L)、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干预组(0.1 mg/m L)。7 d后,测量斑马鱼肝脏面积,计算其相对光密度,整体油红O染色法测定肝内脂滴数。结果模型组肝脏浑浊,其面积较空白组显著减小(P<0.001),相对光密度显著升高(P<0.05),脂滴密集分布;50μg/m L地五养肝胶囊干预组及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干预组肝脏更清晰,脂滴更少,肝脏面积、相对光密度与空白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致斑马鱼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五养肝胶囊 肝损伤 亚硝胺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牛子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荣敏 方晓燕 +2 位作者 凌雁武 黎飚 黄炳臣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研究牵牛子在二乙基亚硝胺(NDEA)诱发大鼠肝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采用0.01%NDEA诱发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大鼠肝癌90 d,牵牛子组在诱发癌的同时,用含6%牵牛子饲料按40 g·kg-1·... 目的研究牵牛子在二乙基亚硝胺(NDEA)诱发大鼠肝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采用0.01%NDEA诱发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大鼠肝癌90 d,牵牛子组在诱发癌的同时,用含6%牵牛子饲料按40 g·kg-1·d-1剂量喂养。停止诱发,继续喂养30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肝质量、肝/体质量比以及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0.0±0.0)个,肝质量为(9.87±1.30)g,肝/体质量比为(2.62±0.24)%,血清ALT为(64.10±12.71)U·L-1,γ-GT为(0.80±0.42)U·L-1,ALP为(121.20±37.57)U·L-1。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27.4±9.5)个,肝质量为(21.38±7.29)g,肝/体质量比为(5.82±2.31)%,血清ALT为(175.70±48.75)U·L-1,γ-GT为(41.80±15.38)U·L-1,ALP为(200.50±35.78)U·L-1。牵牛子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8.6±5.3)个,肝质量为(13.91±3.55)g,肝/体质量比为(3.86±0.76)%,血清ALT为(113.10±45.35)U·L-1,γ-GT为(13.40±6.15)U·L-1,ALP为(155.80±30.26)U·L-1。结果显示,牵牛子组各项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牵牛子能减轻NDEA对肝细胞的损伤,抑制NDEA诱发大鼠肝癌的过度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亚硝胺 大鼠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甜素预防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俊丽 严瑞琪 +3 位作者 王辉云 黄小延 黄玫玲 冯启胜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对甘草甜素的抑癌作用进行了量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最低有效剂量为216.2mg/kg,最佳效应剂量为432.4mg/kg,而剂量为864.8mg/kg时,虽有预... 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对甘草甜素的抑癌作用进行了量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最低有效剂量为216.2mg/kg,最佳效应剂量为432.4mg/kg,而剂量为864.8mg/kg时,虽有预防作用,效果较432.4mg/kg弱(P<0.1);108.1mg/kg,216.2mg/kg和432.4mg/kg显示了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甜素 亚硝胺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组织CLDN1基因表达及其甲基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斌 李琦 +3 位作者 殷佩浩 高虹 赵成根 范忠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0-83,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大鼠肝癌发生中肝癌组织CLDN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规律。方法 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择40只作为模型组,其余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在1~12周饮用含DEN 80 mg/L的饮水以诱癌(每...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大鼠肝癌发生中肝癌组织CLDN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规律。方法 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择40只作为模型组,其余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在1~12周饮用含DEN 80 mg/L的饮水以诱癌(每日8mg/kg),各组在造模过程的第4周、8周、12周、16周随机5只取肝,第20周剩余大鼠取肝,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CLDN 1 mRNA的表达,应用MSP法检测肝组织CLDN1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结果模型大鼠病死率为10%(4/40),正常组无死亡。至第20周,成瘤率达到100%。RT-PCR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16周和20周CLDN1mRNA表达下调(P<0.05),其他各周两组差异不显著。MSP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CLDN1甲基化率达77.78%,而正常肝组织甲基化率为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LDN1启动子甲基化及CLDN1基因表达下调与大鼠肝癌病变相关,对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亚硝胺 大鼠 CLDN1 DNA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肝脏胶原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陈杰 宫绪萌 +2 位作者 蔡理 汪艳 高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6-630,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特点,为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00~120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50mg/kg(加生理盐水至0.1mL)或生理盐...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特点,为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00~120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50mg/kg(加生理盐水至0.1mL)或生理盐水(0.1mL),均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处死大鼠,取肝脏病变组织及周边正常组织,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的动态表达;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变化。结果DEN诱癌开始5周后大鼠肝组织肝硬化形成,14周后诱导出肝癌。相应地,肝组织内胶原沉积持续增加,癌灶内胶原含量则明显少于癌周组织,并呈进行性减少;MMP-2、MMP-9在癌周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则与胶原含量变化相反。结论DEN诱导的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在肝组织中沉积增加,在肝癌组织中则减少,随着肝癌的进展,癌组织内胶原进一步减少,提示肝硬化组织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可能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硬化 亚硝胺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叶党参皂苷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春姬 俞星 韩春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轮叶党参皂苷(Codonopsis lanceolata saponin,CL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致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肝癌化学预防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10mL/(kg·d)),DEN组(隔日... 目的:探讨轮叶党参皂苷(Codonopsis lanceolata saponin,CL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致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肝癌化学预防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每日灌胃蒸馏水10mL/(kg·d)),DEN组(隔日腹腔注射DEN 20mg/kg),CLS高、中、低剂量组(每日分别灌胃CLS 200、100、50mg/(kg·d),同时隔日腹腔注射DEN 20mg/kg),连续给药6周。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对肝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用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CLS对DEN引起小鼠体质量增长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CLS 3个剂量组的彗星尾长、彗星长、尾矩、Olive尾矩及尾DNA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单纯DEN组(P<0.05),各剂量组DNA损伤程度均低于DEN组(P<0.05)。CLS高剂量组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高于DEN组,CLS高、中剂量组肝组织GSH-Px活性明显高于DEN组(P<0.01),CLS 3个剂量组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显著低于DEN组(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结论:轮叶党参皂苷对DEN致小鼠肝细胞DNA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党参皂苷 亚硝胺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麦芽预防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洪进 刘家国 +1 位作者 刘艳娟 王小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4,共4页
采用100 mg.L-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16周,同时分别饲喂含0.3、1.0、3.0 mg.kg-1富硒麦芽硒和3.0 mg.kg-1亚硒酸钠(Na2SeO3)硒的饲料,停止诱癌及补硒处理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生化指标等,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增殖周期的变... 采用100 mg.L-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16周,同时分别饲喂含0.3、1.0、3.0 mg.kg-1富硒麦芽硒和3.0 mg.kg-1亚硒酸钠(Na2SeO3)硒的饲料,停止诱癌及补硒处理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生化指标等,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3.0 mg.kg-1富硒麦芽组大鼠的肝/体重比、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 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显著低于模型组,肝癌结节数明显低于0.3、1.0 mg.kg-1富硒麦芽组和3.0 mg.kg-1Na2SeO3组,但ALT和γ-GT高于0.3 mg.kg-1富硒麦芽组;1.0 mg.kg-1和3.0 mg.kg-1的富硒麦芽组S期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下降,而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表明富硒麦芽具有减轻肝脏损伤、延缓大鼠肝癌形成的能力。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阻滞G1期细胞向S期的进程,从而抑制DNA合成,阻止肝细胞分裂和恶性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麦芽 亚硝胺 大鼠肝癌 流式细胞术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天利 袁爱力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观察硒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方法:在诱癌过程中,大鼠分别投予含0.2、1.0、3.0×10-6硒(Se)的饲料,检测血、肝组织LPO、GSH-Px活性,观察诱癌率及癌结节面积。结果:补... 目的:观察硒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方法:在诱癌过程中,大鼠分别投予含0.2、1.0、3.0×10-6硒(Se)的饲料,检测血、肝组织LPO、GSH-Px活性,观察诱癌率及癌结节面积。结果:补Se后对诱癌率无显著影响,但补充3.0×10-6Se可使癌结节面积显著减少;补Se可显著地减轻诱癌早期血和肝组织中LPO的形成及诱癌过程中血和肝组织中GSH-PX活性的降低。结论:Se可能具有通过提高GSH-Px活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而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胺 肝肿瘤 肿瘤生长 致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在小鼠诱发性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彤 李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0,共5页
DEN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对人体和动物都存在剧毒性,即使是小剂量注射或口服给药也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由于对啮齿类动物诱导肝脏病变的稳定性,DEN常用于观察啮齿类动物肝癌形成全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以检测其癌前病变... DEN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对人体和动物都存在剧毒性,即使是小剂量注射或口服给药也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由于对啮齿类动物诱导肝脏病变的稳定性,DEN常用于观察啮齿类动物肝癌形成全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以检测其癌前病变。在应用DEN后小鼠产生的肝损伤会引起肝硬化和肿瘤,使其成为分析人类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过程的理想动物模型。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二乙基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可能与动物不同遗传背景,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建立稳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的DEN模型,并对不同目的的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胺 诱发性肝癌 小鼠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新生大鼠肝癌的实验模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光兴 杨俊华 +1 位作者 赵为之 彭松林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97-100,T007,共5页
用肝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按照Peraino诱癌模式建立DEN大鼠肝:癌模型,并对DEH作用时间与次数加以改进,多阶段观察大鼠肝脏癌前期病变、肿瘤发生率及6种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本实验诱癌过程短,敏感性... 用肝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按照Peraino诱癌模式建立DEN大鼠肝:癌模型,并对DEH作用时间与次数加以改进,多阶段观察大鼠肝脏癌前期病变、肿瘤发生率及6种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本实验诱癌过程短,敏感性高,方法简单;碱性磷酸酶(AKP)、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羧酸酯酶作为肝癌酶标记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提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活跃增生为基础的Peraino诱发肝癌模式,改进DBN的处理方式,对于大鼠癌前期病变和肿瘤发生有较大的影响。涉及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大鼠性别及DEN的双重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胺 癌前病变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1208冲剂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钱妍 金岩 +1 位作者 李媛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 9812 0 8冲剂对二乙基亚硝胺 (DEN )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 DEN诱肝癌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 9812 0 8冲剂对诱癌过程中肝细胞阳性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 目的 :探讨中药 9812 0 8冲剂对二乙基亚硝胺 (DEN )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 DEN诱肝癌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 9812 0 8冲剂对诱癌过程中肝细胞阳性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H - ras蛋白及诱癌后期溴化脱氧尿嘧啶 (Brd- U )细胞标记指数的影响。 结果 :DEN诱肝癌过程中 ,PCNA、H - ras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 ,两者表达显著正相关。 9812 0 8冲剂可明显抑制诱癌过程中两蛋白的阳性表达 ,显著降低诱癌后期Brd- U细胞标记指数。 结论 :中药 9812 0 8冲剂可抑制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1208冲剂 中药 肝肿瘤 细胞增殖 化学预防 亚硝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