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羊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及其延长保鲜期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昭义 王利心 +2 位作者 孙瑞萍 宋宇轩 曹斌云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22,共4页
分析了关中奶山羊羊奶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硫氰根质量浓度,对室温下应用化学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羊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奶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为(1.88±1.17)U/mL,硫氰根质量浓度为(1.57±0.35)mg/L,均低于牛奶中的... 分析了关中奶山羊羊奶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硫氰根质量浓度,对室温下应用化学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羊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奶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为(1.88±1.17)U/mL,硫氰根质量浓度为(1.57±0.35)mg/L,均低于牛奶中的质量浓度。在25℃贮藏温度下,添加20 mg/L硫氰化钠添加20 mg/L比添加18.5 mg/L有明显优势。在添加20 mg/L硫氰化钠20 mg/L的基础上添加过碳酸钠比过氧化氢有更好的效果,差异显著(P<0.05)。在添加20 mg/L硫氰化钠20 mg/L的基础上添加58.2 mg/L过碳酸钠58.2 mg/L可以获得最佳保鲜效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延长保鲜时间约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羊奶 保鲜 关中奶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生牛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雪峰 高腾云 王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81-1882,共2页
研究了在不同的保存温度条件下利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生牛乳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保存温度分别为15、20、25、30和35℃时,试验组牛乳的保鲜期分别为44、28.5、18、12和9h,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37.5%、42.5%、50%、60%和80%;另一方面,乳... 研究了在不同的保存温度条件下利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生牛乳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保存温度分别为15、20、25、30和35℃时,试验组牛乳的保鲜期分别为44、28.5、18、12和9h,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37.5%、42.5%、50%、60%和80%;另一方面,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均可提高保鲜牛乳1~2个卫生等级,并且对其营养成分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生牛 保鲜期 试验研究 保存温度 温度条件 营养成分 试验组 鲜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中的天然抗菌体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被引量:7
3
作者 肖岚 李诚 辛松林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6年第5期210-211,209,共3页
本文主要综述了乳中的天然抗菌体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的组成、抑菌机制及应用现状,并对乳过氧化酶体系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也作了分析。
关键词 牛奶 抗菌活性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及其酶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程金菊 马莺 李海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8-141,共4页
以麦洼牦牛乳为原料,分析了其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相关成分的浓度,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牦牛乳过氧化物酶(LPO)的热稳定性,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分析了牦牛乳中LPO在63~67℃热变性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牦牛乳LP... 以麦洼牦牛乳为原料,分析了其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相关成分的浓度,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牦牛乳过氧化物酶(LPO)的热稳定性,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分析了牦牛乳中LPO在63~67℃热变性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牦牛乳LPO在63℃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动力学分析表明,牦牛乳LPO在63、65和67℃的D值分别为207.43、33.41、13.42min,在63~67℃范围内的Z值和表观活化能(Ea)分别为3.36℃和557.2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热稳定性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对发酵奶产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杰 杨国宇 +2 位作者 惠永华 李卫华 林茂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70-1670,1672,共2页
介绍了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对不同发酵奶产品的产量、风味、外观和质地的影响,并阐明它对发酵奶产品生产的一些新用途。
关键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发酵奶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酶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对原料乳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卢蓉蓉 胡晓宇 +1 位作者 陈梅仙 杨瑞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4-149,共6页
对酶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用于室温下原料乳保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贮藏温度下,原料奶的货架期随着SCN-和H2O2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0.1、0.25、0.5mmol/L的保鲜期分别为16.5h、26.5h、33.5h。在贮藏期间,所... 对酶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用于室温下原料乳保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贮藏温度下,原料奶的货架期随着SCN-和H2O2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0.1、0.25、0.5mmol/L的保鲜期分别为16.5h、26.5h、33.5h。在贮藏期间,所有实验组的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在贮藏8h时,0.25mmol/L和0.5mmol/L试验组的菌落总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22和1.44个对数周期,提高了3个卫生等级;而大肠菌群数降低了2.49和3.12个对数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原料 保鲜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活化奶中天然的乳过氧化物酶体系法保存生牛奶
7
作者 王芝 牛健英 《全国食品添加剂通讯》 1991年第4期9-11,共3页
关键词 生牛奶 贮存 活化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化学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对原料乳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胡晓宇 陈梅仙 +1 位作者 卢蓉蓉 张国农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5,共5页
本文对化学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用于室温下原料乳保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贮藏温度下,原料奶的货架期随着SCN-和H2O2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0.1mmol/L,0.25mmol/L,0.5mmol/L的保鲜期分别为19h,19.5h,21.5h和23... 本文对化学法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用于室温下原料乳保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贮藏温度下,原料奶的货架期随着SCN-和H2O2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0.1mmol/L,0.25mmol/L,0.5mmol/L的保鲜期分别为19h,19.5h,21.5h和23.5h。在贮藏期间,所有的实验组的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组。11.5h时,激活剂浓度为0.25mmol/L和0.5mmol/L的原料乳的菌落总数比对照组提高了3个卫生等级。在14h时,激活剂浓度为0.25mmol/L和0.5mmol/L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大肠菌群数分别低1.2和1.75个对数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原料 保鲜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然食品防腐剂对生鲜牛乳贮存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锦荣 吕贞龙 +3 位作者 陈国宏 杨仁琴 吴海燕 张海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391-18394,共4页
[目的]寻找提高生鲜牛乳贮存效果的途径。[方法]比较不同贮存温度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与激活LP成分的生鲜牛乳保质期。[结果]生鲜牛乳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激活LP成分,均可抑制酸度的升高和杂菌总数的增加;激活LP成分对生鲜牛乳中大肠杆... [目的]寻找提高生鲜牛乳贮存效果的途径。[方法]比较不同贮存温度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与激活LP成分的生鲜牛乳保质期。[结果]生鲜牛乳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激活LP成分,均可抑制酸度的升高和杂菌总数的增加;激活LP成分对生鲜牛乳中大肠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乳酸链球菌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激活LP成分后,不影响生鲜牛乳的密度、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冷藏温度对生鲜牛乳的保存时间和质量等级起决定性作用;在相同的贮存温度下,生鲜牛乳中添加激活LP成分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相比,前者对贮存效果的提高没有后者持久,但作用却比后者迅速和明显,且投入的单位成本比后者低很多。[结论]添加乳酸链球菌素与激活LP成分均可有效提高生鲜牛乳的贮存效果,但生产实践中,应用激活LPS法比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法,更具有现实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牛 酸链球菌素 激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贮存温度 贮存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PS保存鲜牛奶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雪峰 李俊 魏凤 《草食家畜》 2004年第1期7-8,共2页
本试验主要依据LPS的抗菌机理,在试验组的鲜牛奶中分别添加15ppm的NaSCN和9ppm的H2O2来保存鲜牛奶。结果表明,在室温20±2℃条件下,激活LPS可明显抑制鲜牛奶酸度的升高和细菌总数的增加,有效地阻碍鲜牛奶中细菌的繁殖,延缓鲜牛奶的... 本试验主要依据LPS的抗菌机理,在试验组的鲜牛奶中分别添加15ppm的NaSCN和9ppm的H2O2来保存鲜牛奶。结果表明,在室温20±2℃条件下,激活LPS可明显抑制鲜牛奶酸度的升高和细菌总数的增加,有效地阻碍鲜牛奶中细菌的繁殖,延缓鲜牛奶的腐败,延长鲜牛奶的保存时间约10~11h,并可提高鲜牛奶的卫生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牛奶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细菌总数 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推广8项农科成果
11
作者 亿坤 《农村新技术》 1996年第5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一代杂种 油菜新品种 单果重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平均亩产量 中椒4号 烟草花叶病 过碳酸钠 杂交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