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小艳 王建君 +5 位作者 闫琛 门颖丽 姜黄 方会娟 徐宪伟 杨金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MMP-2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JMJD3,用CCK-8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分析其对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MMP-2和VEGF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JMJD3阳性强度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VEGF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JMJD3 mRNA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MP-2和VEGF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JMJD3的表达在乳腺癌直径较小、高分化、TNM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及分子分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表达率较高(P<0.05),MMP-2和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低分化、TNMⅢ+Ⅳ期、淋巴结有转移、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表达率较高(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P<0.05),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表达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JMJD3、MMP-2和VEGF、分化程度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MMP2和VEGF均呈负相关(r=-0.569,-0.533,P<0.05),MMP2和VEGF呈正相关(r=0.923,P<0.05)。过表达JMJD3能够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MMP-2和VEGF的表达。结论JMJD3、MMP-2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JMJD3 MMP-2 VEGF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晓燕 朱伟萍 +1 位作者 金爱萍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 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 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 ,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 16的总阳性率达 70 6 %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4 5 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 (30 0 %、10 0 % ;P <0 0 5 ) ;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 6 0 0 %、6 0 %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 (P <0 0 5 )。结论 :(1)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 ,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 (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HPV18 HPV16 乳腺肿瘤 导管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 OGFR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建功 金小萍 +2 位作者 谢朝辉 邢恩鸿 张祥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6-338,34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中OGF表达率分别为55.43%、43.48%、34.50%、13.2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FR表达率分别为68.80%、44.22%、40.00%、2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组织中可能存在着OGF-OGFR的相互作用;OGF、OGFR的表达减少,减弱了OGF-OGFR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增加OGF、OGFR的表达,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SP法 相互作用 正常乳腺 上皮增生 乳腺腺病 乳腺组织 表达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佩琪 刘再毅 梁长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8-942,共5页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7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病灶MRI传统定量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初始强化率(IER);对ADC图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上的肿瘤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分析比较影像组学标签在低级别(Ⅰ级+Ⅱ级)和高级别者(Ⅲ级)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比较ADC值、IER值及ADC图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在鉴别低级别和高级别IDC时的效果。结果高级别IDC患者其乳腺癌灶的ADC、B_sum_variance、L_SRE和R_RP值低于低级别,而B_uniform、B_GLN、L_energy、R_homogeneity2和R_IDN值则高于低级别(P<0.05)。IER值在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的AUC[0.858(0.774~0.942)]明显大于ADC值模型[0.709(0.588~0.830)]、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0.691(0.565~0.818)]。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优于ADC值模型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结论 ADC值和乳腺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对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有一定价值,尤其是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病理分级 MRI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BH5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并增强其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8
5
作者 徐小艳 王建君 +3 位作者 闫琛 李川 刘微 杨金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烷基化修复蛋白B同源物5(ALKBH5)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ALKBH5、上皮钙黏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烷基化修复蛋白B同源物5(ALKBH5)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ALKBH5、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LKBH5、E-cadherin、MMP9、VEGF蛋白表达,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ALKBH5、E-cadherin、MMP9、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无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ALKBH5、E-cadherin、MMP9、VEGF蛋白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ALKBH5、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高表达,E-cadherin表达降低。ALKBH5、MMP9和VEGF蛋白在低分化乳腺癌组织、淋巴结有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的表达率较高;肿瘤直径越大,ALKBH5和VEGF表达率越高。E-cadherin在高分化乳腺癌组织、淋巴结无转移、TNM分期Ⅰ+Ⅱ期表达率较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LKBH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ALKBH5与MMP9和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ALKBH5、MMP9和VEGF蛋白高表达者的无病生存率均分别低于低表达者,E-cadherin蛋白高表达者无病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KBH5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KBH5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和转移可能与增强乳腺导管癌细胞的EMT和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烷基化修复蛋白B同源物5(ALKBH5) 上皮间质转化(EMT)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少华 于泽平 +4 位作者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勤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05-807,i0011,共4页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杜睿 薛玉 +2 位作者 张歆 许建萍 唐艳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多参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63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多参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63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度较高的造影参数,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模型的5个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增强速度、增强不均匀、造影剂渡越时间、造影剂消退速度、肿块增强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超声造影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正平 王进京 +2 位作者 苏俊 肖庆邦 郑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D1及cyclinE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和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7kip2、c...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D1及cyclinE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和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7kip2、cyclinD1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7kip2、cyclinD1和cyclinE蛋白在IDC的阳性率与在乳腺不同组织之间相比,cyclinD1、cyclinE蛋白在DCIS的阳性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IDC中,三者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cyclinE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p57kip2与cyclinD1之间、p57kip2与cyclinE之间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cyclinD1与cyclinE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57kip2蛋白低表达、cyclinD1和cyclinE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yclinD1和cyclinE蛋白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D1及cyclinE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n 乳腺浸润性导管 carcinoma P57^KIP2蛋白 表达及 免疫组化S-P法 正常乳腺组织 乳腺导管原位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蛋白异常表达 0.05 E蛋白 组织学分级 生物学标志 癌发生 表达情况 DCIS D1蛋白 肿块大小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拓扑异构酶Ⅱ等相关因素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蒙 张程达 +4 位作者 李真 刘秀玮 刘东升 孟新 张卫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nm23基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基因等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治疗、准确判断患者预后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免...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nm23基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基因等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治疗、准确判断患者预后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Topoi-someraseⅡ、nm23基因、ER、PR和C-erbB-2基因等,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erbB-2(-)、(+)、(++)、(+++)4组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8.2%(2/11)、69.7%(23/33)、70.0%(21/30)、81.5%(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8,P=0.002)。TopoisomeraseⅡ(-)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45.2%)低于TopoisomeraseⅡ(+)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90,P=0.002)。而nm23(-)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85.0%)高于nm23(+)组(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4,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poisomeraseⅡ(OR=8.870,P=0.001)、C-erbB-2(OR=1.848,P=0.041)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nm23(OR=0.151,P=0.008)是保护因素。结论 C-erbB-2基因和TopoisomeraseⅡ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基因低表达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淋巴结转移 TOPOISOMERASE NM2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光伦 涂刚 +1 位作者 姚榛祥 岳俊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导管癌以及1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的EphB4、ER、PR、CerBb-2、P53的表达。结果EphB4在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 目的探讨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导管癌以及1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的EphB4、ER、PR、CerBb-2、P53的表达。结果EphB4在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EphB4的表达与CerBb-2及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ER、PR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EphB4在乳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B4 乳腺浸润性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少华 于泽平 +4 位作者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秦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1172-1174,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PB IDC)患者肿瘤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情况、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以及与生存的关系,为临床根据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PB IDC)患者肿瘤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情况、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以及与生存的关系,为临床根据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82例HPB IDC患者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这些患者肿瘤组织SSTR、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与生存的关系,探讨HPB 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HPB IDC肿瘤组织SSTR表达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总生存率(OS)分别为59.1%、76.2%、85.2%和100.0%;病理分级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94.1%、90.6%和60.0%;根据肿瘤(T)、结节(N)及转移(M)情况进行分类的癌症分类法(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100.0%、86.0%、56.3%和25.0%。结论:HPB 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默函 周宪春 +1 位作者 李良昌 金东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6-958,962,共4页
目的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nSOD在肿瘤的发生及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 目的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nSOD在肿瘤的发生及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的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定量参考物,比较其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分析MnSOD在肿瘤不同阶段表达的差异。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nSOD mRNA的表达值为0.61±0.15,癌旁组织为1.24±0.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nSOD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值为0.40±0.04,癌旁组织为0.75±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期4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5±0.15,Ⅱ期9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4±0.15,Ⅲ期7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36±0.07,Ⅱ期与Ⅲ期及Ⅰ期与Ⅲ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MnSOD蛋白表达三者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检测MnSO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治及判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导管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usterin、Livin、Caspase-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书霞 张景华 +1 位作者 李景武 张志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612-1617,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lusterin、Livin、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Cluste...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lusterin、Livin、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Clusterin、Livin、Caspase-3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Clusterin、Liv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和64.3%,均明显高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的20%、25%(P<0.05)和0%、10%(P<0.05),且Clusterin蛋白与Liv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Caspase-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7%,明显低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中的75%和80%(P<0.05),且Clusterin、Livin蛋白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Clusterin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且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lusterin、Livin蛋白与ER、PR的表达负相关(P<0.05),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Caspase-3蛋白与ER、PR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C-erbB-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lusterin、L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二者可能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和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Clusterin与Livin的联合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治疗的新方法。Caspase-3在Clusterin、Livin抗凋亡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CLUSTERIN蛋白 LIVIN蛋白 CASPASE-3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长青 袁媛 +6 位作者 王蒙 李真 刘秀玮 李君 孟新 贾晓灿 张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4-817,共4页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nm2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建立以相关因素预测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nm2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建立以相关因素预测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TopoisomeraseⅡ、nm23、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乳癌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建立乳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并检验。结果:C-erbB-2[P〈0.001,OR(95%CI)=11.559(3.750~35.630)]、TopoisomeraseⅡ[P=0.026,OR(95%CI)=5.196(1.223~22.074)]阳性表达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nm23[P=0.011,OR(95%CI)=0.123(0.025~0.613)]阳性表达是保护因素。据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模型转移情况进行判别分类,转移者的判对率为97.1%(66/68),样本回代考核,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灵敏度为0.971,特异度为0.297。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理论上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模型 预测 乳腺浸润性导管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TTG与MMP-2和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红霞 李洪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623,共8页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具有促进体外细胞转化和体内致瘤的能力,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的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但PTTG能否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调控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尚不清楚.本研究证明,PTTG可能因促进乳...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具有促进体外细胞转化和体内致瘤的能力,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的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但PTTG能否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调控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尚不清楚.本研究证明,PTTG可能因促进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分泌而在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PV 9000通用型两步法显示,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TG、MMP-2和MMP-9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阳性率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阳性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TTG分别与MMP-2、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小RNA干扰技术干扰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的PTTG,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PTTG、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干扰组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本研究表明,PTTG可能通过促进乳腺癌细胞中MMP-2、MMP-9分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 基质金属蛋白酶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裘华兴 张建英 +3 位作者 蒋宁 黄玉芬 张锡纲 单鸿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310-1311,共2页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特征 ,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3 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钼靶摄取乳腺轴、斜位片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主要X线表现 :3 7例中显示肿块影 3 3例 ,占 89.2 % ;显示毛刺状改变 18...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特征 ,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3 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钼靶摄取乳腺轴、斜位片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主要X线表现 :3 7例中显示肿块影 3 3例 ,占 89.2 % ;显示毛刺状改变 18例 ,占 48.6% ;细小钙化如精盐样 12例 ,占 3 2 .4% ;所显示肿块较临床触诊扪及为小 2 6例 ,占显示肿块病例的78.8%。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X线上有较特征性表现 ,乳腺钼靶检查是诊断此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方法 ,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钼靶X线摄影 乳腺肿瘤 X线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明华 郑晶 +3 位作者 丁莉丽 罗志飞 王林海 吴媛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409-1411,1415,共4页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占34.8%,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9.5%,non-TNBC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6例,占19.6%,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68例,Ⅱ级80例,Ⅲ级36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22.4%。与non-TNBC组相比,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明显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就本组资料统计结果而言,尚不能认为乳腺癌家族史对TNBC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且TNB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on-TNBC组。结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其组织学分级多为高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三阴性乳腺 组织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楠 刘慧敏 +2 位作者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磷脂酶A2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曲蕴慧 庞霞 +3 位作者 赵乐 李晟磊 陈奎生 贺付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a及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PLA2-Ⅱa...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a及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PLA2-Ⅱa及cPLA2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PLA2-Ⅱa(75.4%)及cPLA2蛋白(68.4%)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20.0%,26.7%)及正常乳腺组织(13.3%,1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及18.989,P均<0.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PLA2-Ⅱa及cP-L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关(sPLA2-Ⅱa:χ2=6.428、16.336和6.007,P均<0.05;cPLA2:χ2=10.072、7.140和3.959,P均<0.05),且二者表达有关(rp=0.373,P=0.002)。结论:sPLA2-Ⅱa及cPLA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浸润、转移及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磷脂酶A2 胞浆型磷脂酶A2 乳腺浸润性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M-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情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俊玲 陈力 +1 位作者 任兴昌 徐海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4期799-801,共3页
目的:测定ICAM-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乳腺ID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9例乳腺IDC标本中不同组织成分ICAM-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 目的:测定ICAM-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乳腺ID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9例乳腺IDC标本中不同组织成分ICAM-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及癌间质成分(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亦明显低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s=-0.312,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ICAM-1的表达水平在乳腺IDC癌巢中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中明显不同,ICAM-1在乳腺IDC中的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更易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对ICAM-1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M=1 乳腺浸润性导管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