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S或DCIS-MI女性患者,其中DCIS患者240例(49.1%),DCIS-MI患者249例(50.9%)。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和随访信息,比较DCIS和DCIS-MI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95例(60.3%)患者初次确诊年龄<55岁。与DCIS组比较,DCIS-MI组患者具有肿瘤体积偏大(P=0.034),癌细胞组织学分级高(P<0.05),ER阳性率低(P<0.05)等特征;且DCIS-MI组患者腔面A型比例低(54.6%vs 63.8%,P=0.040),而HER-2过表达型比例高(18.1%vs 9.2%,P=0.004);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0)。DCIS组和DCIS-MI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9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074,P=0.785)。结论 DCIS与DCIS-MI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分布迥异,预后差异不明显,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目的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病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高级别DCIS组80例和中低级别DCIS组116例。对两组的超声及钼靶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价值。结果超声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在中低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钼靶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AUC分别为0.783、0.895、0.957。结论超声及钼靶表现为微钙化与高级别DCIS相关,超声表现为肿块与中低级别DCIS相关;超声与钼靶联合有助于诊断高级别与中低级别DCIS。展开更多
文摘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
文摘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S或DCIS-MI女性患者,其中DCIS患者240例(49.1%),DCIS-MI患者249例(50.9%)。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和随访信息,比较DCIS和DCIS-MI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95例(60.3%)患者初次确诊年龄<55岁。与DCIS组比较,DCIS-MI组患者具有肿瘤体积偏大(P=0.034),癌细胞组织学分级高(P<0.05),ER阳性率低(P<0.05)等特征;且DCIS-MI组患者腔面A型比例低(54.6%vs 63.8%,P=0.040),而HER-2过表达型比例高(18.1%vs 9.2%,P=0.004);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0)。DCIS组和DCIS-MI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9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074,P=0.785)。结论 DCIS与DCIS-MI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分布迥异,预后差异不明显,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病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高级别DCIS组80例和中低级别DCIS组116例。对两组的超声及钼靶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价值。结果超声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在中低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钼靶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AUC分别为0.783、0.895、0.957。结论超声及钼靶表现为微钙化与高级别DCIS相关,超声表现为肿块与中低级别DCIS相关;超声与钼靶联合有助于诊断高级别与中低级别D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