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学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远飞 赵思奇 +3 位作者 武玥琪 张莫云 张丽娜 时畅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影像组学 风险分层 磁共振成像 保乳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学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病变范围评估性能的比较
2
作者 瞿颖 黄越 +2 位作者 李明卉 孙畅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809,共12页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病灶大小方面的效能,探讨其辅助临床管理保乳患者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DCIS/DCIS-MI患者的病例资料,将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病灶大小与“金标准”病理学大小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和Bland-Altman法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准确性、一致性的评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评估准确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探索分析导致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假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63例DCIS/DCIS-MI患者。测量均值偏差方面,MRI多高估(+3.5 mm)病灶,而MG(-2.5 mm)和US(-1.4 mm)低估。一致性分析提示MRI与病理结果相关性最强(r=0.853),95%一致性界限(95%limits of agreement,95%LOA)范围最窄(-1.73~2.44 cm),优于MG(r=0.561)及US(r=0.614)。McNemar准确性分析提示MRI准确性高于US和MG(P <0.05),而二者联合使用后准确性与MRI相当(P=0.9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时年龄>60岁(OR=0.322)、肿瘤直径16~40 mm(OR=3.019)和≥41 mm(OR=6.146)显著影响MG评估准确性(P <0.05)。肿瘤直径16~40 mm(OR=2.270)和≥41 mm(OR=4.237)及导管扩张征(OR=1.728)显著增加US评估误差风险(P <0.05)。中重度乳腺背景实质强化(OR=2.139)和非肿块样强化灶(OR=2.655)显著增加MRI评估误差风险(P <0.05)。亚组分析提示,肿瘤直径≤15 mm,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效能相近;直径16~40 mm,宜选择超声;直径≥41 mm,宜选择MRI。此外,HER2表达状态(OR=0.100)及Ki67表达水平(OR=0.297)是影响MG检出病灶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指导DCIS/DCIS-MI患者实现精准保乳,尤其病灶直径≥41 mm时。在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可推行超声联合乳腺X线检查。对于HER2和Ki67低表达的患者,术前乳腺X线评估时应注意假阴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肿瘤大小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3
作者 常乾坤 白春强 +1 位作者 丁智超 王伟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有微浸润分为DCIS组(n=68)和DCISM组(n=89)。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S组与DCISM组在病灶边缘、微钙化、导管改变、血供、触及肿物、ER、PR、HER2、Ki-67及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富血供、PR阴性、HER2阳性是DCISM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5%、77.9%,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DCISM的发生与病灶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血供丰富、PR阴性及HER2阳性的表达有关,对DCISM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 超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姜婷婷 顾雅佳 +2 位作者 彭卫军 尤超 刘芮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1-63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组织学分级是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核级有较高的浸润趋势,且术后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评估DCIS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学分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的MR...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组织学分级是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核级有较高的浸润趋势,且术后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评估DCIS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学分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的MRI表现,分析其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进一步讨论MRI特点与组织学核级别间的相关性。结果:94例患者中检出97个DCIS病灶,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9个,其中节段样强化29个(59.18%);肿块样强化48个。动态增强表现:包括Ⅰ型曲线20个,Ⅱ型曲线50个,Ⅲ型曲线27个。BIRADS:BI-RADS 4A类22个,BI-RADS 4B类19个,BI-RADS 4C类29个,BI-RADS 5类27个。与组织病理学关系:HNG DCIS病变范围较non-HNG DCIS广(非肿块样强化:P=0.01;肿块样强化:P=0.03),而不同核级别DCIS的MRI形态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NG DCI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更易出现流出型(P=0.01),BI-RADS显示HNG DCIS更易被判定为BI-RADS 4C类及BI-RADS 5类(P=0.02)。结论:非肿块样强化DCIS以段样分布常见,结合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BI-RADS分类,可较全面评价DCIS组织学核级别程度,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BI—RADS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7
5
作者 鞠烨 田士峰 +4 位作者 张楠 孙博 刘铁利 刘爱莲 张丽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肿瘤全域纹理参数,包括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DCIS和DCIS-MI各纹理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纹理参数对DCIS和DCIS-MI的诊断效能。结果:DCIS组的标准差、熵、相关性、逆差距小于DCIS-MI组,均匀性、能量、惯性矩大于DCIS-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的最大径、年龄以及中位数、平均值、偏度、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惯性矩、相关性、逆差距鉴别2组病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0.99、0.86、0.94、0.74、0.74、0.84。结论:基于ADC图的肿瘤全域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DCIS和DCIS-M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中的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逆差距是有效鉴别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纹理参数 表观弥散系数 纹理分析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微浸润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0-2004,共5页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Max),计算ADCDR=ADC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A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薇苓 涂小予 +1 位作者 张廷缪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41-243,I023,共3页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0%;(2)粉刺型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粉刺型,而且c-erbB-2阳性率相差有显著性(P<0.05);(3)坏死、核异型性、核分裂数与c-erbB-2、p53、PCNA的表达有关,其中,坏死与PCNA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核异型性与c-erbB-2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无论病理形态还是生物学行为都是异质性的,除了组织学亚型,某些形态指标以及c-erbB-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也可作为恶性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静 张晔 +8 位作者 阎文婷 钟玲 谭璇妮 张婷 张孔涌 陈庆秋 张毅 姜军 齐晓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S或DCIS-MI女性患者,其中DCIS患者240例(49.1%),DCIS-MI患者249例(50.9%)。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和随访信息,比较DCIS和DCIS-MI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95例(60.3%)患者初次确诊年龄<55岁。与DCIS组比较,DCIS-MI组患者具有肿瘤体积偏大(P=0.034),癌细胞组织学分级高(P<0.05),ER阳性率低(P<0.05)等特征;且DCIS-MI组患者腔面A型比例低(54.6%vs 63.8%,P=0.040),而HER-2过表达型比例高(18.1%vs 9.2%,P=0.004);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0)。DCIS组和DCIS-MI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9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074,P=0.785)。结论 DCIS与DCIS-MI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分布迥异,预后差异不明显,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分析
9
作者 余燕民 吕珏 +2 位作者 汪成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822,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p53、Ki67、p6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图像观察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内部回声为混合性回声,无回声区中见强回声,呈乳头状突起,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可见血流信号;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导管扩张或扩张的导管内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后方回声未增强,可见钙化灶和血流信号。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上皮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和异型,其中乳头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无纤维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的上皮细胞中ER和PR均呈强阳性表达,p53、Ki67和CerbB-2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均呈阴性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乳头内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阴性表达,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阳性表达。结论超声图像和病理学独特表现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 超声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10
作者 穆晓伟 原瑞霞 +2 位作者 滑少华 王肖辉 曾庆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讨依据临床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对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乳腺DCIS患者185例(185个病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3例(193个病... 目的:探讨依据临床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对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乳腺DCIS患者185例(185个病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3例(193个病灶)的病例资料,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指标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肿块型乳腺DCIS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结果应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10折交叉检验评估该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校准度,绘制临床决策曲线评价临床受益。结果:鉴别肿块型乳腺DCIS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响因素有年龄、结节长径、距乳头距离、钙化、内部血流(P<0.05),依据以上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AUC为0.778(95%CI:0.732~0.824),敏感度80.3%,特异度61.1%,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10折交叉检验显示该模型的平均AUC为0.659,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P=0.231)。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鉴别预测概率与实际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C-index:0.759)。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基于超声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肿块型乳腺DCIS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及ER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
11
作者 杨践 王力翔 许海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应用 LSAB 法对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22例导管原位癌伴早期浸润的标本进行C-erbB-2及 ER 检测的研究,其中粉刺型 DCIS 11例,伴有早期浸润的10例,非粉刺型 DCIS9例,伴有早期浸润者12例。结果发现,粉刺型 DCIS 及伴早期浸润者 C-erb... 应用 LSAB 法对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22例导管原位癌伴早期浸润的标本进行C-erbB-2及 ER 检测的研究,其中粉刺型 DCIS 11例,伴有早期浸润的10例,非粉刺型 DCIS9例,伴有早期浸润者12例。结果发现,粉刺型 DCIS 及伴早期浸润者 C-erbB-2阳性表达率85.7%(18/21,明显高于非粉刺型19.0%(4/21,有显著差异(P<0.01。而雌激素受体(ER在粉刺型 DCIS、非粉刺型 DCIS 及其伴早期浸润病例中的表达无明显区别。表明乳腺 DCIS 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导管原位癌 癌基因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指标及超声特征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桑田 田凤 +6 位作者 王子静 曹玉文 吴芳 刘文 王甲嘉 董建 李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1-776,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指标及超声特征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47例(导管原位癌63例,浸润性导管癌84例)乳腺癌肿块的临床资料,记录肿块的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及常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指标及超声特征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47例(导管原位癌63例,浸润性导管癌84例)乳腺癌肿块的临床资料,记录肿块的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及常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毛刺征、钙化、Alder血流分级)、剪切波速度值(SWV_(max)、SWV_(ratio)、SWV_(mean)),对比分析两类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及超声特征的差异性,并初步探讨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相比,病灶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血流分级Ⅱ-Ⅲ级及边缘毛刺征均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χ^(2)=4.166、7.622、32.002,均P<0.05),ER、HER-2的阳性率及SWV_(max)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1、21.828,t=4.399,均P<0.05)。结论免疫组化指标及超声特征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武壮壮 张晓娟 +2 位作者 史泽洪 史瑶 原韶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0-56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 目的探讨超声、钼靶及两者联合对高级别与中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手术、经病理确诊为DCIS且术前超声及钼靶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161例,共计196个病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高级别DCIS组80例和中低级别DCIS组116例。对两组的超声及钼靶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价值。结果超声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在中低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钼靶表现为微钙化在高级别DCIS组占比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超声与钼靶单独及联合诊断DCIS的AUC分别为0.783、0.895、0.957。结论超声及钼靶表现为微钙化与高级别DCIS相关,超声表现为肿块与中低级别DCIS相关;超声与钼靶联合有助于诊断高级别与中低级别DC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高级别 中低级别 超声 钼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单中心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贻兰 赵旭 +6 位作者 陈星星 汪宣伊 金恺睿 章真 邵志敏 郭小毛 俞晓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8-2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基于欧美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中DCIS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优化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与目的:目前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基于欧美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中DCIS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优化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85例DCIS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率、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5年OS率、LRFS率和DFS率分别为99.9%、98.7%和96.6%。随访期间共观察到50例治疗失败事件,包括局部区域复发16例、对侧乳腺事件30例和远处转移4例。多因素分析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局部区域复发,LRFS率较差(P=0.029)。结论:DCIS患者预后极好,HER2阳性是LRFS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乳腺导管原位癌
15
作者 Bradley B B Stuart J S +3 位作者 Laura C C 潘敏鸿(摘译) 黄文斌(摘译) 周晓军(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免疫表型特征 基底细胞样癌 carcinoma BRCA1基因突变 基底细胞角蛋白 浸润性乳腺 HER2 癌前病变 DC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富文 金玉春 傅少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CNB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 目的研究分析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CNB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分为低估组和未低估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是否可触及肿块、肿瘤直径、有无细小钙化灶、BI-RADS分类、穿刺方法。结果总的病理低估患者为31例,低估率为27.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可触及、原发肿块直径>20 mm、伴有细小钙化灶、B超的BI-RADS分类高及14/16g穿刺针是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块直径>20 mm(OR=0.186,95%CI:0.043~0.810,P=0.025)、伴有细小钙化灶(OR=0.229,95%CI:0.070~0.749,P=0.015)、14/16 g穿刺针(OR=0.171,95%CI:0.043~0.679,P=0.012)是DCIS病理低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大的肿瘤直径、伴有细小钙化灶、使用14/16 g活检针穿刺容易导致DCIS病理结果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芯针穿刺活检 乳腺导管原位癌 病理低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针穿刺活检(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结果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富文 傅少梅 金玉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127,共6页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了解SLNB对于DCI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2年1月至2...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了解SLNB对于DCI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DCI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SLNB结果。结果 CNB诊断为DCIS患者共169例,全部行SLNB。其中纯导管原位癌117例(69.2%),原位癌伴微浸润28例(16.6%),浸润性导管癌24例(14.2%)。保乳29例(17.2%),乳房全切140例(82.8%)。使用14/16g穿刺活检针诊断93例(55%),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诊断76例(45%)。与纯导管内癌组相比,微浸润/浸润性癌组中肿瘤直径>2 cm(P<0.001),伴有广泛钙化(P<0.001),14/16 g粗针穿刺(P<0.001)、乳房切除术(P=0.03)比例均高于纯导管内癌组。7例(4.1%)患者SLNB为阳性结果,全部为14/16 g穿刺活检针诊断患者,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和保乳手术患者SLNB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CNB诊断DCIS的SLNB阳性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SLNB可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患者和保乳手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 前哨淋巴结 粗针穿刺活检(C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成茂 张宝亮 +2 位作者 赵成鹏 马建萍 马贞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72-776,共5页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放射治疗能否降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保乳术后的复发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l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搜集...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放射治疗能否降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保乳术后的复发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l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搜集有关放疗辅助治疗DCIS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2701例乳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乳术后联合放射治疗与单纯手术比较,乳腺导管原位癌复发率较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37~0.55)亚组分析均提示辅助放疗可以降低其复发率。结论:DCIS患者保乳术后放射治疗可以降低其复发率,高危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乳腺导管原位癌 保乳手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DCE-MRI对乳腺纯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浸润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较3组DWI和MRI-DCE特点。结果:纯DCIS、DCIS-Mi及IDC的最小ADC值(ADCMin)的中位数分别为1.35(1.33,1.36)、1.25(1.23,1.26)和1.08(1.06,1.12)×10-3mm^2/s,呈降低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与最小ADC值的差值(ADCDR)的中位数分别为0.13(0.11,0.14)、0.21(0.19,0.24)和0.34(0.31,0.37)×10-3mm^2/s,呈增高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Min值取1.285×10-3mm^2/s是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1.175×10-3mm^2/s是鉴别DCIS-Mi和IDC最佳阈值;ADCDR值取0.165×10-3mm^2/s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值0.265×10-3mm^2/s是鉴别纯DCIS-Mi和IDC最佳阈值。DCIS-M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强化,倾向于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少数肿块样DCIS-Mi常边缘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非肿块样纯DCIS趋向于线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一般较均匀,肿块样DCIS往往边缘清晰,内部强化特点均匀或不均匀;IDC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其边缘和内部强化特点常表现多种形成。结论:DCE-MRI联合DWI有助于鉴别乳腺纯DCIS、DCIS-Mi和IDC,尤其ADCMin、ADCDR、簇环状强化和边缘强化强化对诊断DCIS-Mi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癌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甦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40-1340,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乳腺导管原位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病理诊断 声像图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