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的术前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晓鹏 李洁 +2 位作者 孙应实 曹崑 唐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术前评价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存病变病理学反应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5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术前DCE-MRI检查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Miller&Payne反应性分级方法将患...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术前评价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存病变病理学反应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5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术前DCE-MRI检查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Miller&Payne反应性分级方法将患者的病理学反应性分为5级,5级为病理完全缓解(pCR),其余为浸润癌残余,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并以此作为金标准。由两位医生分别在诊断工作站盲法阅片,判断是否为pCR及MHR。对两医生判断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用Kappa分析对观察者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DCE-MRI对化疗后浸润癌残余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两医生敏感性分别为94.7%和97.4%,特异性分别为42.8%和57.1%,准确性分别为86.6%和91.1%。DCE-MRI对化疗后MHR判断,两医生敏感性分别为95.5%和81.8%,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2.6%,准确性分别为84.4%和82.2%。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28和0.778,有较好一致性。结论DCE-MRI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浸润癌残余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有助于化疗后术前无创性评价乳腺癌的病理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2
作者 汤伟军 李克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 ,其中恶性肿瘤38例 ,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 ,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 ,持续至注药后8~10min ,扫描次数约25~30次...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 ,其中恶性肿瘤38例 ,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 ,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 ,持续至注药后8~10min ,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 :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为93 %,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最高的敏感性为100 %,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最高 ,诊断准确率为98 %。运用最大强化斜率、注药后1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 ,分别以>3 %/s ,>70 %,>90 %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别为89 %,79 %;95 %,64 %;82 %,79 %。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 ,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被引量:5
3
作者 廖翠薇 邹利光 +2 位作者 戴书华 刘卫金 舒通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16-151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乳腺癌的DCE-MRI表现。病例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乳腺癌的DCE-MRI表现。病例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个病灶有毛刺征象;16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表现为整体不均匀强化。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像上17个病灶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或细小密集的血管影。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7个表现为Ⅱ型曲线。结论乳腺癌的DCE-MRI特征性表现有毛刺征、边缘强化及Ⅲ型曲线,DCE-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和预估乳腺癌复发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晖 单春辉 王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27-833,共7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诊断和预估乳腺癌的早期和晚期复发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 目的评估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诊断和预估乳腺癌的早期和晚期复发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78名乳腺癌患者。比较了早期复发(手术后≤2年)和晚期复发(手术后>2年)患者的MRI特征[包括:背景实质增强(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肿块的增强特征,全乳的血管分布情况,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指标。对早期和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了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通过MR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发现,乳腺癌患者的患侧的全乳血管分布增多与早期复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乳腺中度或明显的BPE和边缘增强与晚期复发有关。在扩散加权成像中,ADC值<1.20×10^(-3) mm^2/s的病变在早期复发病例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晚期复发(P<0.05)。在临床病理指标中,雌激素受体阴性与早期复发有显著相关性(HR为0.45,95%可信区间为0.26~0.93)。结论患侧的全乳血管分布增多,乳腺中度或显著的实质背景增强和肿块边缘增强可以预估乳腺癌的复发。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检查结合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DWI序列的ADC值可以有效地诊断和预估乳腺癌患者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动态对比增强 肿瘤复发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0
5
作者 马存文 杨素梅 +4 位作者 杨丽 沈开明 胡瑞 李俊 何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行双乳MRI检查。分析病灶的形状、边界、强化方式、早期强化...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行双乳MRI检查。分析病灶的形状、边界、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参照Fischer评分标准对影像表现进行评分,根据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第5版(BI-RADS)进行分类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DCE-MRI、DWI、DCE联合DW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122例中恶性80例,良性42例。DCE-MRI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87.5%,符合率86.9%。以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1.225×10-3 mm^2/s作为鉴别诊断阈值,敏感度为85.7%,特异度78.9%,符合率83.6%。DCE联合DWI的诊断敏感度达93.8%,特异度90.5%,符合率92.6%。DCE联合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0.915)高于单独诊断(0.866,0.855)。结论:DCE-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DW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DCE与DWI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稀疏理论的乳腺动态对比度增强核磁共振图像联合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冠皓 徐军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304-3308,共5页
乳腺在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后,乳腺核磁共振(MR)图像中恶性肿瘤区域比正常或者良性区域呈现出更加快速和更强的灰度变化,因此动态对比度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成为了医生检测和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但是DCE-MR图... 乳腺在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后,乳腺核磁共振(MR)图像中恶性肿瘤区域比正常或者良性区域呈现出更加快速和更强的灰度变化,因此动态对比度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成为了医生检测和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但是DCE-MR图像的快速获取目前仍然是一个难题,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这样的DCE-MR图像,根据群稀疏思想和压缩感知(CS)理论,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密度随机采样的共轭梯度下降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变密度随机采样的方式从图像的局部k-空间(傅立叶系数)数据中获取采样信息,再将传统的基于l1范数的共轭梯度下降算法扩展到l2,1范数以使得改进的共轭梯度下降算法可以对多幅DCE-MR图像同时进行联合重建。实验结果表明:采样率小于40%时,改进的联合重建方法比多测量向量(MMV)算法在重建时间上减少了约30%;变密度随机采样比均匀随机采样在重建准确率上提高了约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共轭梯度 变密度随机采样 群稀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8
7
作者 文洁 康文焱 +4 位作者 刘周 李丽 钟贻洪 王云飞 罗德红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英文) 被引量:7
8
作者 Jeon-Hor Chen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2期84-97,共14页
经过20余年的相关研究,MRI现已成为临床公认的用于检出和诊断乳腺疾病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笔者简要阐述了乳腺动态增强(DCE)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详细介绍了动态增强中有关药代动力学的测量方法、各种相关参数的定性分析、以及... 经过20余年的相关研究,MRI现已成为临床公认的用于检出和诊断乳腺疾病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笔者简要阐述了乳腺动态增强(DCE)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详细介绍了动态增强中有关药代动力学的测量方法、各种相关参数的定性分析、以及Ktrans和kep等反应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笔者不但就当前"是否有必要对每位患者进行动脉输入函数进行测量"等有争议的话题进行了讨论,还在对当前广泛应用的各种动态增强MRI后处理软件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之后,进一步对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回顾。作者认为:总体来讲,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关键在于关注病灶中最具侵袭性部分的MRI特征。而对于乳腺癌疗效的监测,则应该对整个病灶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就乳腺MRI对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及风险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预测乳腺MRI在女性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等一系列问题上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乳腺 诊断 化疗 监测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傲 赵思奇 +1 位作者 张莫云 张丽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88,共6页
乳腺癌现已位居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率之首,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而术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者们不仅从大小、边缘... 乳腺癌现已位居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率之首,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而术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者们不仅从大小、边缘形态及皮质厚度等常规影像特征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利用功能成像方法了解淋巴结的微观结构信息、量化性评估淋巴结异质性等。此外,新兴的影像组学、影像学联合人工智能可以获得更多参数,在腋窝淋巴结的研究中取得了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术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总结各成像序列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并为后续的影像科学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腋窝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型网络的乳腺动态对比度增强磁共振图像合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薇 何聪 +1 位作者 宫照煊 张国栋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2-315,共4页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但是对造影剂过敏患者将无法进行该项检查,提出一种融合边界及区域信息的增强图像生成网络用于生成乳腺虚拟动态增强MRI图像。该网络由一条下采样路径和两条对称的...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但是对造影剂过敏患者将无法进行该项检查,提出一种融合边界及区域信息的增强图像生成网络用于生成乳腺虚拟动态增强MRI图像。该网络由一条下采样路径和两条对称的上采样路径组成,使用跳跃连接将下采样路径的低维特征图直接传递到上采样路径上,同时在两条上采样路径间也实现边界与区域特征图的传递。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安全、高效及低费用地实现乳腺虚拟动态增强MRI图像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造影剂 图像合成 乳腺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 边界及区域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清华 王静 谢静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5期45-50,共6页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后完成手术,并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完成DCE-MRI检查,根据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病理学反应分级Ⅳ~Ⅴ级的40例患者纳入显著缓解组,其余127例患者病理学反应分级为Ⅰ~Ⅲ级,纳入未显著缓解组。对比两组患者的DCE-MRI影像学表现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变化情况,记录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检查的早期强化率(early-phase enhancement rate,E_(1))、峰值强化率(peak enhancement rate,E_(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_(max))等指标;同时获得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_(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_(e))等定量参数,计算新辅助化疗后的最大径缩小率和体积缩小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病理学缓解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经过新辅助化疗后,显著缓解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缩小率与肿瘤体积缩小率均显著高于未显著缓解组(均P<0.05);显著缓解组患者的K_(trans)、K_(ep)、V_(e)降低程度均显著高于未显著缓解组(均P<0.05);显著缓解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的E_(1)及E_(max)均显著高于未显著缓解组(均P<0.05),T_(max)水平显著短于未显著缓解组(P<0.05),化疗后显著缓解组患者E_(1)及E_(max)水平显著低于未显著缓解组(均P<0.05),而T_(max)显著长于未显著缓解组(P<0.05)。显著缓解组患者TIC类型降低率显著高于未显著缓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缩小率、ΔK_(trans)、E_(1)均是评估病理学缓解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DCE-MRI能够通过肿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信号强度参数等指标,准确有效地评估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缓解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VA动态增强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维娟 赵建农 +3 位作者 郭大静 谢微波 邢海芳 宁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LAVA)增强扫描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临床疑似或钼靶提示为乳腺肿瘤的病人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8例采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其余20例采用FAME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比分...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LAVA)增强扫描序列在乳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临床疑似或钼靶提示为乳腺肿瘤的病人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8例采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其余20例采用FAME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比分析两种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其对病灶的显示,并采用4分法评分。结果4分法原则评分,LAVA组:4分13例(72.2%),3分4例(22.2%),2分1例(5.6%),无1分病例;FAME组:4分3例(15%),3分11例(55%)2分5例(25%),1分1例(5%)。肿瘤血管显示情况。LAVA组: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动脉分支、异常增粗段及引流静脉清晰显示且走行连续,管径小于2 mm的血管得以显示;FAME组:肿瘤供血动脉异常增粗段及引流静脉显示,管径小于2 mm的血管显示困难,且走行连续性较差。结论LAVA动态增强序列图像质量优于FAME序列,能更清楚地显示乳腺肿瘤的形态、边缘、内部强化特点及其供血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瑞敏 顾雅佳 +1 位作者 彭卫军 毛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3-62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疗效评估尚未有统一有效的方法。该研究即探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在乳腺癌NAC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24例术前行NAC的乳腺癌确诊患者(24例均为浸...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疗效评估尚未有统一有效的方法。该研究即探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在乳腺癌NAC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24例术前行NAC的乳腺癌确诊患者(24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分别于NAC前、第2个疗程后、化疗结束但术前3个时间点行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分析NAC前后肿瘤最长径及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均为单侧单发乳腺癌病灶,以RECIST标准分为有效组(17个)和无效组(7个),有效组与无效组K^(trans)、K_(ep)在NAC前与第2个疗程、化疗前与化疗结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_e在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可用来评估NAC疗效,并且K^(trans)、K_(ep)可做到定量,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真实,但V_e对判断治疗效果未见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新辅助化疗 疗效评估 磁共振成像 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楠 刘慧敏 +2 位作者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影像组学特征对三阴型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春华 罗红兵 +7 位作者 刘圆圆 陈晓煜 青浩渺 王闽 张鑫 许国辉 任静 周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药代动力学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全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对三阴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治疗前行DCE-MRI扫描的乳腺癌患者,Luminal型39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 目的探讨基于药代动力学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全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对三阴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治疗前行DCE-MRI扫描的乳腺癌患者,Luminal型39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过表达型16例、三阴(triple negative,TN)型30例。提取全肿瘤药代动力学及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Logistic模型,对TN型与Luminal型、TN型与HER-2过表达型、TN型与非TN型进行鉴别,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UC。利用五折交叉验证法验证预测性能。结果TN型和Luminal型预测模型共筛选出6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783、0.865。TN型和HER-2过表达型预测模型筛选出14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870、0.923。TN型和非TN型预测模型共筛选17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847、0.913。结论基于药代动力学DCE-MRI的全肿瘤影像组学特征有利于鉴别三阴型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药代动力学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洁 张晓鹏 +4 位作者 曹崑 唐磊 孙应实 单军 欧阳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21-1825,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动态 对比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增强图像三维纹理分析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7
作者 邓义 杨壁然 +2 位作者 刘志强 鲍军芳 唐亚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增强图像的三维纹理分析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乳腺癌和1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磁共振检查在术前1周内完成。采用MaZda软件对早期动态增强图像...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增强图像的三维纹理分析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乳腺癌和1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磁共振检查在术前1周内完成。采用MaZda软件对早期动态增强图像进行三维纹理分析,提取整个病变的纹理参数,使用Fisher系数、交互信息(MI)、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三种方法获得30个最优纹理参数,进一步对这些纹理参数进行分类分析,方法包括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30个纹理参数有间的差异,采用MedCalc 15.8统计软件,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基于早期动态增强图像的三维纹理特征,采用非线性分类分析(NDA)的误判率最低,其中POE+ACC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NDA)的误判率最低,误判率为5.88%。在乳腺病变的30个最优纹理参数中,有10个纹理参数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7~0.755。结论:磁共振增强图像三维纹理分析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0-2004,共5页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Max),计算ADCDR=ADC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评估容积成像技术在双侧乳腺磁共振成像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晖 郑君惠 +2 位作者 梁长虹 张金娥 崔惠勤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通过对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和采用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探讨VIBRAN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肿块病变的38例患者进行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对比... 目的:通过对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和采用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探讨VIBRAN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肿块病变的38例患者进行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对比研究,比较它们的图像质量、动态增强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MR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显示病变的数目、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但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扫描时间明显减少,可同时显示双侧乳腺矢状位的多中心病灶,同时可做双侧对比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好的对比参考。由于其视野的限制,对较大乳房和特殊部位病灶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度。结论: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比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技术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动态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3.0T MRI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鲁文力 欧阳祖彬 +2 位作者 吕富荣 李信友 石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84-1489,共6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乳腺疾病患者(良性37个...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乳腺疾病患者(良性37个病灶、恶性42个病灶),活检前均行DCE-MRI及DWI(b=0.800s/mm2)。分析病变形态、边缘、曲线类型,统计比较Fischer评分、DWI及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别为(1.49±0.34)×10-3 mm2/s和(1.01±0.29)×10-3 mm2/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ADC阈值为1.15×10-3 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83.3%(35/42)、83.8%(31/37)、83.5%(66/79)、0.199、5.142;单独行动态增强Fischer评分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97.6%(41/42)、78.4%(29/37)、88.6%(70/79)、0.031、4.519;两者联合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为92.9%(39/42)、91.9%(34/37)、92.4%(73/79)、0.077、11.469。结论:联合诊断方法较单一运用DCE-MRI或DWI在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等指标上诊断效能强,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