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鞘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进 杜洪 +1 位作者 李雯 刘国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鉴别诊断 恶性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2
作者 曾珍 田冲 +3 位作者 李武超 王星宇 容豫 张体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49-1149,共1页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约26.1 mm×23.5 mm×23.0mm,内见条状分隔,邻近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图1B、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跖骨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上臂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海 帅萍 詹春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6-1446,共1页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院。体格检查:T36.5℃,P108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各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左上臂 淋巴管 乳头 体格检查 浅表淋巴 心电图检查 患儿父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9
4
作者 顾学文 田秀春 +2 位作者 肖芹 陈月香 王翠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梁青春 魏启幼 范松青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组和甲状腺外型乳头状癌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免疫组化SP法对PTC进行VEGF-C,CD1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其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显微镜下计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PI值(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的MVD分别为35.25±2.06,41.75±5.46和52.58±4.1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和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MVD和LVD计数呈正相关(r=0.743,0.90,均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MVD,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可能参与了血管、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生成 淋巴管生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红英 陈柳青 马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42岁。左手小指近端肿物伴疼痛半年余。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近端见一隆起于皮面、直径约2 cm 的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硬度适中,活动度小,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压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42岁。左手小指近端肿物伴疼痛半年余。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近端见一隆起于皮面、直径约2 cm 的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硬度适中,活动度小,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压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见大的血管管腔,并从管壁伸出乳头状突起,中轴为纤维组织增生,管腔内大量红细胞,并见大量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网状的血管管腔,可见深染略有多形的核,但无明显的核非典型性及有丝分裂象,团块中央部位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弹性纤维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染色 CD31、CD34、FⅧ阳性。组织病理诊断: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增生 乳头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冰 汪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7-268,共2页
患者女.93岁。主诉:左耳郭蓝紫色结节2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009年2月无意中发现左耳郭外侧一蓝紫色米粒大丘疹,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2009年4月13日于我科门诊就诊。
关键词 增生症 内皮细胞 乳头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被引量:1
8
作者 翟志芳 阎衡 +2 位作者 杨希川 钟白玉 沈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69-770,共2页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24岁。左侧季肋部丘疹伴疼痛3个月余。系统检查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一隆起性损害,部分表皮增生肥厚,表皮突伸长增宽,真皮内可见增生的血管腔隙呈网状排列,腔内可见较多红细胞,管壁为单...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24岁。左侧季肋部丘疹伴疼痛3个月余。系统检查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一隆起性损害,部分表皮增生肥厚,表皮突伸长增宽,真皮内可见增生的血管腔隙呈网状排列,腔内可见较多红细胞,管壁为单层内皮细胞,包绕多少不等的胶原组织。诊断为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予手术切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乳头内皮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宝月 张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13-715,共3页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患者男,33岁。因右侧头皮及面部暗红色无毛斑丘疹3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右上睑、右侧面颊部及腮部一暗红色斑丘疹,18 cm×10 cm,质软,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患者男,33岁。因右侧头皮及面部暗红色无毛斑丘疹3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右上睑、右侧面颊部及腮部一暗红色斑丘疹,18 cm×10 cm,质软,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呈疣状,皮脂腺和大汗腺增生,局部形成乳头状结构,被覆双层上皮细胞,间质内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真皮内可见多个肿瘤细胞团块,外周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无人工收缩间隙,真皮浅层有大量血管腔。诊断: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脂腺痣 乳头汗管囊腺 毛母细胞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脾脏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10
作者 黄文鹏 刘晨晨 +2 位作者 李莉明 张文博 高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05-1605,共1页
女性患儿,5岁11个月,无明显诱因左上腹间断腹痛4个月;既往体健。查体:左上腹触及9.5 cm×9.2 cm质韧包块,活动度稍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为0.60 U/ml,癌胚抗原4.69 ng/ml,甲胎蛋白3.58 ng/ml。腹部MRI:腹部左侧11.2 cm&... 女性患儿,5岁11个月,无明显诱因左上腹间断腹痛4个月;既往体健。查体:左上腹触及9.5 cm×9.2 cm质韧包块,活动度稍差,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为0.60 U/ml,癌胚抗原4.69 ng/ml,甲胎蛋白3.58 ng/ml。腹部MRI:腹部左侧11.2 cm×11.1 cm×10.8 cm巨大类圆形不均匀异常信号,边界尚清,可见包膜,T1WI呈稍低信号及内部小斑片状高信号、周围环形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及内部斑片状低信号(图1A),弥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疾病 血管乳头内皮细胞增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景鹤 纪立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 乳头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上臂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12
作者 黄文鹏 李莉明 +1 位作者 朱丽娜 高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8-619,共2页
1病例简介男,68岁,主诉:右前上臂疼痛麻木发现肿物2个月余。体格检查:右上肢活动轻微受限,右上臂近肩关节处见约4 cm×3 cm×2 cm肿块,无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查提示... 1病例简介男,68岁,主诉:右前上臂疼痛麻木发现肿物2个月余。体格检查:右上肢活动轻微受限,右上臂近肩关节处见约4 cm×3 cm×2 cm肿块,无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查提示右上臂内侧软组织增厚(图1A)。CT检查提示右侧肱骨上段前方肱二头肌处梭形占位性病变(图1B、C)。MRI检查提示右侧上臂中上段软组织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合并出血(图1D~G)。行右上臂占位切除术,术中见灰白、灰红色囊实性病变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乳头内皮细胞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丽华 杨春雨 +2 位作者 孔庆儒 李春宏 高志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取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取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6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另取10例癌旁组织标本(食管癌病灶旁2cm外黏膜)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OX-2、VEGF-C的表达情况;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基底膜标记物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情况,测量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6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和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70%和56.06%,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COX-2和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1);COX-2和VEGF-C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479,P<0.05)。COX-2和VEGF-C蛋白双阳性的食管鳞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均呈双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COX-2和VEGF-C的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细胞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oplanin、β-caten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纪亮 张鹏 +4 位作者 李玉兰 姜杨 李永涛 杨慧科 刘艳翠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观察Podoplanin、β-caten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组织及癌周边区正常食管组织淋巴管的表达,寻找可用于食管鳞癌组织淋巴管研究的标记物。方法取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63份,癌周正... 目的观察Podoplanin、β-caten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组织及癌周边区正常食管组织淋巴管的表达,寻找可用于食管鳞癌组织淋巴管研究的标记物。方法取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63份,癌周正常食管组织20份。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癌周边区Podoplanin、β-catenin及VEGFR-3的表达情况。区分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织标本,比较VEGFR-3表达阳性率的差异。选取正常食管组织和食管癌组织中微脉管丰富的区域,在镜下(×200)计数Podoplanin标记为阳性的淋巴管数量,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结合镜下淋巴管和血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可以确定Podoplanin(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间断线状)只表达于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膜上。VEGFR-3呈棕黄色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在癌细胞胞质和血管壁也可呈阳性表达;VEGFR-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标本中淋巴管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标本(分别为68.57%、28.00%,P<0.001)。β-catenin在正常食管及食管癌组织的淋巴管均可呈阳性表达(棕褐色、均匀的线状染色),但在癌组织淋巴管的表达(47.62%)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和(20.00%,P<0.05)。正常食管组织LMVD(1.46±0.47)明显低于食管癌组织(4.29±1.05,P<0.01)。结论Podoplanin可作为食管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VEGFR-3和β-catenin可作为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在淋巴管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OPLANIN Β-CATEN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细胞 食管 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涛 丁向东 +1 位作者 李晶 陈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探讨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评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年龄22岁,发现右腰部皮肤肿块2年余,行单纯肿块切除。镜下病变主... 目的探讨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进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评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年龄22岁,发现右腰部皮肤肿块2年余,行单纯肿块切除。镜下病变主要位于真皮浅层,界限不清。肿瘤由管腔结构组成,局灶区域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部分管腔内可见特征性的乳头状结构,管腔内衬及乳头被覆立方形或鞋钉样细胞,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CD31、ERG、D2-40、FⅧRAg、VEG-FR、vimentin均阳性。随访7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级别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形态学需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原发于浅表皮肤的Dabska血管内皮细胞瘤经手术扩大切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Dabska 淋巴管 乳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慧文 黄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99-401,475,共4页
目的探讨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舌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结果62例舌鳞癌标本中有56例标本的VEGFR-3呈阳性表达,但... 目的探讨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舌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结果62例舌鳞癌标本中有56例标本的VEGFR-3呈阳性表达,但功能性淋巴管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周围,癌间质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舌鳞癌患者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舌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状况密切相关(P<0.05)。VEGF-D在癌细胞胞质呈阳性表达,且随着VEGF-D表达增强,癌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亦明显增加。结论VEGF-D和VEGFR-3途径可促进鳞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细胞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大江 郝晓鸣 梁新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9-162,165,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表达水平及微淋巴管密度(LVD),探讨其临...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表达水平及微淋巴管密度(LVD),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IF-1α,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ic acid receptor-1,LYVE-1)的表达并计数LVD。结果:65例OSCC中有43例HIF-1α呈(66.2﹪)高表达,VEGF-C有34例(52.3﹪)高表达。HIF-1α和VEGF-C高表达的病例中都出现高淋巴管密度。HIF-1α高表达分别与VEGF-C高表达显著相关(P<0.05,χ2检验),与高淋巴管密度显著相关(P<0.01,Mann–Whitney U-test),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χ2检验)而且也同UICC TNM分期相关(P<0.05,χ2检验)。结论:OSCC中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来诱导淋巴管生成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细胞 乏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睑鳞状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VEGF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仁兵 范先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建立眼睑鳞状细胞癌(SCC)移植瘤模型并研究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右上睑皮下接种Tca8113细胞建立眼睑SCC移植瘤,接种后第15、30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 目的建立眼睑鳞状细胞癌(SCC)移植瘤模型并研究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右上睑皮下接种Tca8113细胞建立眼睑SCC移植瘤,接种后第15、30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检测所有裸鼠血清中VEGF蛋白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眼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裸鼠右上睑均有SCC移植瘤形成,接种后第15、30 d,实验组裸鼠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188.6 pg/m l±79.93 pg/m l和200 pg/m l±75.28 pg/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 pg/m l±31.41 pg/m l和90.4 pg/m l±28.62 pg/m l)(P<0.01),两组间VEGF染色分数经统计学分析也存在显著差异(2.6±0.16和2.38±0.19,0.64±0.18和0.52±0.15)(P<0.01)。结论Tca8113细胞裸鼠眼睑皮下接种是建立眼睑SCC移植瘤的可行方法,靶向VEGF的基因治疗可望为眼睑SCC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眼睑鳞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琨 黄闯 +3 位作者 单葵 陈瑾 赵恒光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基底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CD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CDGF和VEGF蛋白表达强度又明显高于基底细胞癌(P<0.01)。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65,P<0.01)。结论:PCDGF蛋白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基底细胞 畸胎细胞源性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F的表达与口腔鳞癌VEGF-C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等旗 杜洪亮 +2 位作者 关泉林 徐继莲 张志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GF及VEC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GF及VEC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管密度(LVD)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0.001),VEGF-C的表达与其他病理参数无相关,另外,H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VEGF-C高表达组的瘤周淋巴管密度(PL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HGF表达及VEGF-C低表达组与瘤内及瘤周淋巴管的密度无相关性。另外,HGF的表达与VEGF-C的表达间无相关。结论:VEGF-C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口腔鳞细胞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