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短疗程口服抗病毒药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庄衍 唐勇 +3 位作者 俞夜花 杭海芳 叶为德 刘隽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64-969,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HBV感染的患者接受诱导和巩固化疗期间严重并发症之一,核苷类抗HBV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已成为预防和抢先治疗HBV再...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HBV感染的患者接受诱导和巩固化疗期间严重并发症之一,核苷类抗HBV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已成为预防和抢先治疗HBV再激活主要抗病毒药物。该研究观察并探究AML合并HBV感染患者化疗前后长疗程和短疗程口服核苷类抗HBV药物预防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AML合并HBV感染并接受至少4个疗程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口服核苷类抗HBV药物预防治疗前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含量以及抗HBV药物持续服用时间分为4个亚组,系统分析和比较不同亚组患者HBV再激活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长疗程预防(long course prophylaxis group,LCP)组,即口服抗HBV药物持续至化疗结束后6个月以上,该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和HBV相关性肝炎发生率分别为5.56%(1/18)和0%(0/18),明显低于短疗程预防(short course prophylaxis group,SCP)组患者(即口服抗HBV药物持续至化疗结束后1个月以内)的45.45%(5/11)和36.36%(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和P=0.014),而LCP和SCP组患者的HBV原发耐药率分别为11.11%(2/18)和9.0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预防治疗前HBs Ag阳性患者(HBs Ag大于等于0.05 IU/m L)经长疗程预防,其HBV再激活率和HBV相关性肝炎发生率分别为8.33%(1/12)和0%(0/12),明显低于SCP组,66.67%(4/6)和66.6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和P=0.005);同时,LCP和SCP组中HBs Ag(+)患者的HBV原发耐药率分别为8.33%(1/12)和16.6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CP组中HBs Ag阴性患者(HBs Ag小于0.05 IU/m L)的HBV再激活率、肝炎发生率和原发耐药率与SCP组中HBs Ag(-)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和SCP组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药物毒性反应。结论:长疗程口服核苷类抗HBV药物是降低AML合并HBs Ag(+)感染患者化疗后病毒再激活以及病毒相关事件发生率有效而且安全性良好的预防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乙型肝炎病毒激活 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概述 被引量:7
2
作者 钟霄 周鹏程 范学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9-1094,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其中,大部分人属于HBV携带者,终生未发病,但部分患者因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使其免疫功能状态改变,可能导致HBV再激活,从而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发生暴发性肝衰竭或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乙型肝炎病毒激活 预防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病理特点及5年随访 被引量:13
3
作者 陆忠华 陈卫 +6 位作者 王娟华 冯云霞 杨小娟 邓俊 顾锡炳 黄利华 范钦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乙型肝炎再激活率等。方法:对无锡地区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临床症状、组织学、病毒学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等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乙型肝炎再激活率等。方法:对无锡地区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临床症状、组织学、病毒学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等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按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分组,2组炎症活动度轻重进行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e阳性组炎症重于HBeAg阳性组;2组纤维化程度轻重进行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e阳性组纤维化重于HBeAg阳性组。按年龄分组,<40岁组及≥40岁组,2组间炎症活动度轻(G0-1)重(≥G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纤维化程度轻(S0-1)重(≥S2)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40岁组纤维化明显重于<40岁组。5年间,220例中有35例出现乙型肝炎再激活,占总数的15.9%(35/220),其中肝脏病理有明显炎症者(≥G2)乙型肝炎再激活率为27%(33/122),而原肝组织炎症为G0~G1者再激活率为2%(2/98),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病理高炎症者(≥G2)再激活率明显高于低炎症者。35例乙型肝炎再激活患者中≥40岁占27例(77.1%),显示年龄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再激活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40岁组再激活率明显高于<40岁组,而性别与再激活率无相关性。56例行2次肝活检,23例行3次肝活检,原(第1次肝活检)肝组织正常者几年内相对稳定,病理很少变化,原病理炎症较重者不易恢复,但可以在小范围内波动。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55%有明显异常(炎症≥G2),乙型肝炎再激活率与肝脏炎症分级及年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肝活检 肝脏病理 乙型肝炎再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1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5-2227,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4.2%,原发耐药率为10.5%,肝炎突发率为26.3%,肝衰竭发生率为2.6%;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2%、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HL并HBV感染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DNA>103 copies/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乙型肝炎病毒激活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韩佳佳 张继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针对其产生的HBV核心抗体(Anti-HBc)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HBV感染的经典标志。Anti-HBc定性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IgG型Anti-HBc用于识别既往HBV感染,IgM型Anti-HBc用于区...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针对其产生的HBV核心抗体(Anti-HBc)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HBV感染的经典标志。Anti-HBc定性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IgG型Anti-HBc用于识别既往HBV感染,IgM型Anti-HBc用于区分急性HB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加重[1]。但是Anti-HBc定量检测(qAnti-HBc)的意义一直未受重视,直到新型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Anti-HBc技术的出现,提高了Anti-HBc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开启了一系列对qAnti-HBc临床意义的研究,已经发现qAnti-HBc与肝脏炎症活动、药物治疗的应答、停药后复发、免疫抑制治疗后HBV再激活等相关,有望成为启动抗病毒治疗、预测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qAnti-HBc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疗效预测 停药后复发 乙型肝炎病毒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新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靳雪莲 董天 陈心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62-1068,共7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患者因接受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移植物、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等原因,术后并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险增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目前公认用于预防allo-HSCT后乙型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患者因接受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移植物、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等原因,术后并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险增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目前公认用于预防allo-HSCT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显著减少移植后患者的肝损伤。移植后患者的免疫重建时间长且重建规律存在异质性,导致术后监测和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未能明确。本文对allo-HSCT后HBV再激活的发生机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及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激活 乙型肝炎病毒 预防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