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回指的主题重构功能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军
-
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34,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概念匹配
释义与连通的衔接功能语用研究"(项目编号:13BYY149)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模糊照应的功能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2YYB00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传统的回指研究一般视同指为一必要的条件,在回指语和先行语关系方面更加注重先行语的主题性与可及性特征,基本不涉及回指语的主题性问题。但Dahl&Hellman(1995)把回指视作一个动态操作过程,强调异指的普遍性,认为回指语具有构建新主题的功能。基于这一基本的思想,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最为普通的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发现回指语的主题重构功能不仅仅存在于"情境指称"(situation reference)以及特殊的直接回指之中,事实上,凡是涉及时间变化的直接回指以及间接回指都在回指语上表现出主题重构的特征,这一分析才是对"同指关系应该被视作一种特例"(Dahl&Hellman,1995:79)的最好证明。
-
关键词
回指
同指
主题重构
动态操作
-
Keywords
anaphora
coreference
topic-reconstruction
dynamic operation
-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旅行与赋形:《生死场》创作、翻译与传播
- 2
-
-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
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1-226,共6页
-
基金
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019)
2017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近代皖人翻译传播研究”(SK2017A0342)。
-
文摘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成为1930年代中国抗日文学的扛鼎之作。1970年代末,《生死场》英译本开始在英美国家传播,西方世界将其解读为“生老病死”的人生哲学,是对东北民众生活画面的真实刻画。作品在英美国家的接受形态对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关于萧红《生死场》主题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当萧红及其作品沉寂了30多年,抗日主题离开了历史的大背景,民族乡土文学叙事的萧红则被人们所忆起。其英文文本旅行到海外,再回流到中国大陆,《生死场》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文学价值。
-
关键词
《生死场》
创作与翻译
异域形象
主题重构
-
Keywords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overseas image
theme reconstruction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