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往的力量——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社会距离 被引量:27
1
作者 邢朝国 陆亮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9,共8页
社会交往如何缩减群体间的主观社会距离是一个尚须探究的议题。基于对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双向主观社会距离的经验研究,文章发现,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社会交往水平越高,彼此的评价会越积极,主观社会距离也会越小。研究表明... 社会交往如何缩减群体间的主观社会距离是一个尚须探究的议题。基于对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双向主观社会距离的经验研究,文章发现,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社会交往水平越高,彼此的评价会越积极,主观社会距离也会越小。研究表明,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对主观社会距离的作用机制中,社会评价是一个中介变量,即社会交往有助于提高群体间的积极评价和主观接受程度,从而缩减群体间的主观社会距离。研究结论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经典的"单纯接触效应"。据此,在社会公共领域为城市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交往平台、去除对流动人口的污名,是促进城市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民 新生代农民工 主观社会距离 社会交往 社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距离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潘泽泉 邹大宽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社会交往的程度如何与交往对象的选择对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长沙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交往‘特别是自身在社会交往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与城市居民的... 社会交往的程度如何与交往对象的选择对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长沙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交往‘特别是自身在社会交往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中,其社会距离男性高于女性,普通群众高于党员,教育程度、住房满意度、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距离成反比;在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网络中,相对地位、群际互动影响失地农民的社会距离,出现社会交往的"内卷化"和"内倾性"效应、相对社会经济地位作用的主观社会距离扩大效应、群内交往的社会距离扩大效应和群际交往的社会距离缩减效应。为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我们需要建立混合型居住模式,经由居住空间规划提高积极群际接触的可能性;加强积极的群际接触和群际互动,加强市民和失地农民的群际互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会交往 相对地位 主观社会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