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1
作者 裴大妹 赵洪平 +3 位作者 王龙 李华欣 赵志 肖麓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组合各世代(P_(1)、P_(2)、F_(1)、F_(2))单株的顶端连续3个分枝的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组合Ⅰ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EAD模型(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4.61%,组合Ⅱ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A(2对加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0.71%;云南组合Ⅰ的最适模型为2MG-EA(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组合Ⅱ的最适模型为2MG-EAD(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均为86.05%。以上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受2对主基因遗传因素控制,且主基因间具有加性效应或显性效应;2个组合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力,说明油菜在分枝角度调控过程中,受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应在早期群体里进行选择。同时,这些结果可以为理想株型的构建和后续分枝角度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效应 基因+多基因 分枝角度 基因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主要生化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2
作者 樊美玉 王成永 +5 位作者 梁风建 李进 姜春姣 孙昊杰 张明君 王传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 以普通油酸高油品种HFLS与高油酸品种(系)花育665、花育668和FB4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4个组合F2代群体的花生含油量、蛋白质、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含油量、蛋白质、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在4.1%~10.4%之间;油酸、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3.9%~36.6%之间,6个生化品质性状均呈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分布特征。经遗传分析可知,不同组合的F2代群体在不同生化品质性状上遗传模型不尽相同,但都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含油量均表现为加性效应;组合C2108在含油量上,主基因遗传率最高,为97.42%;在蛋白质含量上,组合C2105、C2106、C2108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皆在90.56%以上;对于油酸、棕榈酸、长链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数组合的F2代群体最适遗传模型为2MG-ADI,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表现为部分显性且主基因间均有互作,主基因遗传率在80.97%~97.2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基因+多基因 含油量 蛋白质 脂肪酸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
作者 陈英达 孙浩 +6 位作者 于文慧 刘瑞梅 荣维瑞 韩靖漪 潘玉朋 刘振宁 张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931,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 【目的】旨在探究薄皮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甜瓜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培育甜瓜理想株型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皮甜瓜高代自交系M125和M30为试验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包对茎粗及节间长进行遗传模型的分析,并计算24种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MLV)和赤池信息量(AIC),采用AIC最小原则进行模型初选,各性状分别选择3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对备选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选取差异显著量最少的备选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并计算出最优模型的一阶和二阶遗传参数。【结果】统计分析表明,F_(1)植株茎粗及节间长均值均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明显偏向于母本。由F2群体植株茎粗及节间长频次分布可知,2个性状均呈现连续变异,且为偏态分布。薄皮甜瓜植株茎粗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51,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39,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0.06,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h_(a)/d_(a)|、|h_(b)/d_(b)|)分别为0.26和0.04,表明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粗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并具有增效作用。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27%,多基因遗传率为3.21%,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5%和52.1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27%和0。节间长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一阶遗传参数表明,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3.26,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17.1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4.38,2对主基因的显性度分别为1.29和0.33,表明第1对主基因呈超显性作用;第2对主基因呈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大于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甜瓜茎节间长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正向效应为主,且加性效应强于显性效应。二阶遗传参数表明,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4.26%,多基因遗传率为8.93%,B_(1)和B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76%和89.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58%和0。【结论】薄皮甜瓜植株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强于显性效应。因此,甜瓜育种过程中对茎粗和节间长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茎粗 节间长 数量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水稻谷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4
作者 卢超 唐小美 +6 位作者 周娟 李柱 龚立华 鲁方华 彭元群 操成波 王中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 谷粒性状是决定水稻产量和米质的重要性状。为阐明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创制长粒高产型水稻育种材料提供遗传信息,分别以复粒稻、老挝常规稻为母本,太空小农占2号、美香占2号和R3189为父本配制了复粒稻/太空小农占2号(C1)、复粒稻/美香占2号(C2)、复粒稻/R3189(C3)和老挝常规稻/美香占2号(C4)4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调查4个组合P_(1)、P_(2)、F_(1)和F_(2)群体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相关性状,分析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SEA软件包对4个谷粒性状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谷粒长宽比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和负相关,千粒重与粒长、粒宽间的相关性均为正向极显著相关,4个组合中表现一致;除C1、C3中的粒长和C4中的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出受1对主基因控制外,其余组合中的谷粒性状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间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4个组合的4个谷粒性状均表现为主基因遗传,可采用杂交、回交和复交的方法,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个谷粒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性状 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棱丝瓜早熟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琴 郭元元 +7 位作者 李洋 康德贤 张力 孙晓研 宋焕忠 唐娟 文俊丽 陈振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2-439,共8页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遗传规律。【结果】LC034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均极显著低于LC052(P<0.01)。F_(1)、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8.70%~25.46%、14.77%~37.67%、19.93%~38.97%和22.37%~46.81%,且4个早熟相关性状在F_(2)代群体的分离频率分布均包含多种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MX2-ADI-ADI为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第一雌花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h^(2)_(mg))分别为4.63%、84.69%和79.99%,多基因遗传率(h^(2)_(pg))为74.60%、0和0;第一坐果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2.38%、82.86%和76.45%,h^(2)_(pg)为57.04%、0和0。2MG-ADI为始花期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72.02%、79.05%和86.53%。2MG-AD为有棱丝瓜始收期最优遗传模型,属于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62.33%、84.79%和85.07%。【结论】有棱丝瓜的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特点,受多基因的控制,其中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受2对主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始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始收期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早熟相关性状 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6世代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金社 李海旺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是一种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合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RIL群体为对象,将遗传模型拓展到4对主基因,建立相应的分离分析方法。新构建的模型共包括4对主基因和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两类共15个遗传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估算各种模型的分布参数,由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选取最佳遗传模型,再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遗传参数。通过模拟实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一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有很好一致性。以大豆科丰1号×南农1138-2构成的RIL群体及其亲本棕榈酸含量的遗传(I-1模型,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 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自交系(BIL)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金社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8-206,共9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系(BIL)群体是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用于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BIL群体为对象构建了4对主基因、主基因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的遗传模型,包括2类11个遗传模型。利用基于IECM(iterative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算法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估算各个混合遗传模型中的分布参数,用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结果选取最优模型,并从入选模型的分布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遗传参数。由1个模拟的随机区组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重新分析大豆回交自交系群体(Essex×ZDD2315)及其亲本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数据后发现4对主基因模型优于原报道的3对主基因模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自交家系群体(BIL) 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白粉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涛 马正宝 +6 位作者 张茹 汪来田 王永富 黄立娟 郭娜纳 李伟 魏兵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1130,共9页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 辣椒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严重影响辣椒生产。以辣椒白粉病高抗材料(NSR和NVD)为母本,高感材料(20c89、20c93)为父本,分别构建两组P_(1)、P_(2)、F_(1)、F_(2)四世代遗传群体(2021组和2022组),通过调查统计辣椒不同世代群体内单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辣椒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群体辣椒白粉病抗性遗传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并且基因遗传效应和遗传力等参数在两组群体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2021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2.7065和-34.7107,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9.1706和-16.9432,主基因遗传率为86.11%;2022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0431和-18.0682,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668和-6.0904,主基因遗传率为9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白粉病 抗性 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蔡诗怡 虞慧芳 +4 位作者 王建升 祝彪 沈钰森 顾宏辉 盛小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2)、B_(1)、B_(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_(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_(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_(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对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进行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关键基因,最终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育成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坐球高度 六世代群体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楠 周云云 +2 位作者 陈朗 张华锋 陈儒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皆是受主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而且其相关性密切。辣椒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宽等3个性状中存在两组等加性主基因,属于2MG-EA模型;果长和单果质量存在两组加-显性主基因,属于2MG-AD模型;果皮硬度性状的遗传属于1MG-AD模型,存在一组加-显性主基因。辣椒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第1对主基因的正加性更显著。果皮硬度和果长性状的主基因效应为负显性以及正加性。果宽和果肉厚度性状的两对主基因表现为正向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单果质量(53.69)>果宽(48.42)>果长(34.67)>果肉厚度(25.42)>果皮硬度(22.91)>果形指数(22.23)。因此辣椒的这6个果实性状不宜于低代开展选育。研究结果为本材料的后续分子标记以及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辣椒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果实性状 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65
11
作者 李余生 朱镇 +2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8-1733,共6页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E-1-3遗传模型,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加性效应为11.41;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抗性 遗传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瓜果肉叶绿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银 彭家柱 +1 位作者 汪国平 乔燕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11-118,共8页
【目的】对节瓜果肉叶绿素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研究果肉颜色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及遗传机理,为选育优质节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利用节瓜自交系J16(白肉)和FJ5(绿肉)形成P_(1)、P_(2)、F_(1)、F_(2)4个世代群体,通... 【目的】对节瓜果肉叶绿素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研究果肉颜色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及遗传机理,为选育优质节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利用节瓜自交系J16(白肉)和FJ5(绿肉)形成P_(1)、P_(2)、F_(1)、F_(2)4个世代群体,通过肉眼观察节瓜果肉颜色并测量其叶绿素含量,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包对果肉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型的分析,得出极大似然函数值和最小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随后选择3个AIC值最小的模型作为备用模型并进行适合性检验。最后计算出最优遗传模型的一、二阶遗传参数,并对主基因、多基因等遗传效应值进行分析。【结果】叶绿素含量是节瓜绿色果肉形成的关键因素,节瓜F_(1)代果肉颜色和叶绿素含量介于亲本之间且稍偏向于白肉亲本(P_(1)),F_(2)代果肉颜色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果肉叶绿素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MX2-ADI-ADI,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在一阶遗传参数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d_(a)+d_(b))大于2对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ha+hb),且d_(a)>d_(b),表明第1对主基因的负向加性效应为主。在上位性遗传效应中,以基因加性-加性互作正向效应为主。二阶遗传参数表明,主基因遗传方差为32.1590,多基因遗传方差为1.1540,同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3.69%和3.36%。【结论】节瓜果肉颜色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因此,在节瓜果肉颜色育种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主基因,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以及采用组合育种的途径对节瓜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瓜 果肉颜色 叶绿素含量 遗传模型 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烟草栽培种内株高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日新 任民 +3 位作者 张兴伟 常爱霞 贾兴华 姜自斌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0,共6页
以普通烟草栽培种烤烟类型品种分别与香料烟、白肋烟和名优晾晒烟类型品种组配的F1、F2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分析了3组合4世代株高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株高性状遗传均符合... 以普通烟草栽培种烤烟类型品种分别与香料烟、白肋烟和名优晾晒烟类型品种组配的F1、F2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分析了3组合4世代株高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株高性状遗传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同时均存在加性、显性遗传效应。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计算结果,烤烟与晒晾烟、烤烟与香料烟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1.60%和88.55%,可作为烟草株高性状早期世代选择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株高 基因 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新友 韩锁义 +2 位作者 徐静 刘华 祝水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以郑8903×豫花4号构建的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海南三亚和河南原阳两个环境下种植,采用凯氏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开展了花生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 以郑8903×豫花4号构建的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海南三亚和河南原阳两个环境下种植,采用凯氏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开展了花生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环境条件下家系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遗传现象,其频数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特征。在两个环境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均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C模型),即受多基因效应和环境作用,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9.63%和18.77%;环境引起的变异分别为46.05%和5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蛋白质 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遗传效应 被引量:26
15
作者 汪文祥 胡琼 +6 位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周日金 王会 成洪涛 付丽 刘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03-1111,共9页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重要性状,是油菜品种高产及适合机械化收获理想株型的基本组成之一。为明确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本研究选用油菜分枝角度大的松散型材料6098B和分枝角度小的紧凑型材料Purler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枝角度是油菜株型重要性状,是油菜品种高产及适合机械化收获理想株型的基本组成之一。为明确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本研究选用油菜分枝角度大的松散型材料6098B和分枝角度小的紧凑型材料Purler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P1、P2、F1、F2、BCP1和BCP2)的分枝角度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上部第一分枝(顶枝)和基部第一分枝(基枝)角度的最适合遗传模型均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顶枝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939o,显性效应值为–4.156o,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34.08%、1.40%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3%、61.72%和63.98%;而基枝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7o,显性效应值为–1.941o,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7.86%、1.24%和4.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46%、58.49%和73.96%。结果发现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存在主效基因,为油菜分枝角度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分枝角度 理想株型 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CMV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小翠 代帅帅 +7 位作者 张兴伟 蒋彩虹 任民 程立锐 付宪奎 王元英 张志明 杨爱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8-1286,共9页
以高抗CMV的烤烟品种台烟8号为母本(P1),以高感CMV的烤烟品种NC82为父本(P2),在2个不同的时间环境下构建P1、P2、F1和F24个世代群体,在植株不同生长时期进行CMV病害鉴定。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 以高抗CMV的烤烟品种台烟8号为母本(P1),以高感CMV的烤烟品种NC82为父本(P2),在2个不同的时间环境下构建P1、P2、F1和F24个世代群体,在植株不同生长时期进行CMV病害鉴定。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世代群体的CMV抗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环境中,苗期和成株期鉴定CMV抗性遗传都符合E1模型,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11%、57.76%;在大田环境中,苗期抗性鉴定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多基因遗传率为26.86%,而成株期鉴定属于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E2),主基因遗传率为36.57%。研究表明,由于植物抗性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性,台烟8号对CMV的抗性遗传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但随着植株的生长,抗性遗传趋于稳定,在成株期时,2个不同的环境均表现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所以对烤烟CMV抗性品种选育和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重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CMV抗性基因 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株高、糖度的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管延安 张华文 +4 位作者 樊庆琪 杨延兵 秦岭 王海莲 王洪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2,共7页
对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石红137×L-甜)的株高与糖度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以期研究株高、糖度的遗传效应。获得了2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 对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石红137×L-甜)的株高与糖度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以期研究株高、糖度的遗传效应。获得了2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4.4%,多基因遗传率为22.1%;糖锤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5.72%,多基因遗传率为20.43%。主基因个数和基因效应的预测与分子检测的主效QTL个数和基因效应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株高 糖锤度 基因与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杜娟 曾亚文 +4 位作者 杨树明 普晓英 杨涛 周国华 崔虹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0-925,共6页
磷高效水稻培育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可以明确耐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 ... 磷高效水稻培育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可以明确耐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 sativa)与耐低磷极强早旱谷(Oryza sativa)配制P1、P2、F1、F2或F3世代,在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低磷胁迫试验,对耐低磷鉴定和主基因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受两对主效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遗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分蘖力F2主基因遗传率为58.82%-72.13%,F3主基因遗传率为45.88%-57.96%;株穗产量F2主基因遗传率60.94%-83.08%,F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0%-75.80%。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因的利用,利用主基因应以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对后代耐低磷性状的选择宜从F2代开始,杂交的后期世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磷特性 分蘖力 株穗产量 基因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铁固 马娟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穗位高符合E-3模型,组合Ⅱ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I的穗位高符合D-3模型,组合Ⅱ符合C-0模型。结论: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方法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方法来累积增效基因,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位高 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庆钰 朱立宏 +1 位作者 盖钧镒 王建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2,共5页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合 30 37/ 0 2 4 2 8的P1、P2 、F1、B1、B2 和F2 六世代材料。研究结果显示 :广亲和性的遗传除受单个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在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亚种间的半不育性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育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杂种优势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