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特性研究
1
作者 黄粉莲 王永佳 +2 位作者 万明定 周正伟 雷基林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1,93,共11页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 基于GT-Power构建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匹配后处理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甲醇替代率、再生目标温度和初始炭载量对双燃料发动机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时压降特性、温度特性、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及累计柴油消耗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再生目标温度、甲醇替代率和初始炭载量均对CDPF主动再生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再生目标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加快,较高的再生目标温度易导致CDPF内出现温度值“尖峰”现象,650℃再生时CDPF峰值温度较目标温度高85℃。随甲醇替代率增加,再生过程压降略微增加,载体峰值温度降低。随初始炭载量增加,CDPF主动再生反应速率加快,载体峰值温度升高,CDPF压降下降速率增大,载体内部温度的均匀性提高。提高再生目标温度可缩短完全再生持续时间,减少累计柴油消耗量。甲醇替代率对完全再生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小,甲醇替代率从0%增至30%,累计柴油消耗量减少27.8%。600℃再生目标温度、30%甲醇替代率、20 g初始炭载量条件下可实现高效安全再生的同时降低再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甲醇替代率 再生目标温度 初始炭载量 主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F和CDPF主动再生排放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孟忠伟 曾渤淞 +1 位作者 冉格萌 陈钊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基于外加热源再生台架和颗粒物加载装置,探究了不同再生温度和碳载量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和催化型DPF(CDPF)主动再生时出口气体和颗粒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催化剂铂(Pt)的涂敷有利于碳黑(PU)的氧化,在相同碳载量条件下,CDPF更易产... 基于外加热源再生台架和颗粒物加载装置,探究了不同再生温度和碳载量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和催化型DPF(CDPF)主动再生时出口气体和颗粒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催化剂铂(Pt)的涂敷有利于碳黑(PU)的氧化,在相同碳载量条件下,CDPF更易产生温度波峰,且再生效率略高于DPF;DPF再生过程中伴随着较高体积分数的CO排放,且升温阶段会出现一个低浓度的核模态颗粒排放窗口,后续再生阶段几乎无颗粒物释放;CDPF再生过程中几乎没有CO生成,但在再生阶段会伴随着大量的30 nm以下的小颗粒释放,且随着再生温度和碳载量的升高,CDPF出口颗粒物浓度逐渐升高.DPF和CDPF再生时分别具有不同优化窗口,既有利于减少颗粒物排放同时又保持较高的再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气体排放 颗粒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微粒捕捉器主动再生特性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宁智 资新运 欧阳明高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9-313,共5页
对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 (DPF)的主动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 DPF主动再生数学模型 ,具体分析了柴油机转速、排气中的氧气浓度、DPF的微粒沉积量、微粒的活化能以及柴油机排气温度等参数对 DPF主动再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 对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 (DPF)的主动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 DPF主动再生数学模型 ,具体分析了柴油机转速、排气中的氧气浓度、DPF的微粒沉积量、微粒的活化能以及柴油机排气温度等参数对 DPF主动再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适当推迟柴油机喷油提前角以提高其排气温度 ,并辅以燃油添加剂或利用催化剂降低微粒的活化能 ,在适当的条件下 ,进行 DPF的主动再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捕捉器 主动再生 计算 排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F主动再生温度需求的柴油机进气节流控制策略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建 曹政 +1 位作者 张多军 刘胜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得到DPF主动再生温度控制的全工况区域内进气节流控制策略,选取大、中、小负荷下的3种典型工况研究进气节流阀开度对柴油机泵气损失、排气热状态、缸内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台架稳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节流阀开度的减小,节流作... 为得到DPF主动再生温度控制的全工况区域内进气节流控制策略,选取大、中、小负荷下的3种典型工况研究进气节流阀开度对柴油机泵气损失、排气热状态、缸内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台架稳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节流阀开度的减小,节流作用增强,各工况下进气量逐渐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减小,最大燃烧压力下降,比油耗、CO、NO_X及烟度排放升高;但进气量的减少使得燃烧始点推迟,滞燃期延长,缸内燃烧温度及排气温度升高,抑制了HC的生成。当进气节流阀开度减小至20%时,低速小负荷工况进气流量减少率较大,排气温度提升更为显著,增幅可达62.7%,而高负荷工况排温略有升高,但泵气损失较大,增幅高达19.2%,严重恶化了发动机的经济性。因此该文综合3种代表工况下的排温提升潜力及主要性能变化规律,将A、B、C工况进气节流阀开度分别控制在35%~45%,50%~60%和70%~80%范围内,并依据排温分布特点得出发动机全工况范围内进气节流控制策略,即小负荷工况采用较小的节流阀开度,随负荷增大节流阀开度增大直至全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 排放控制 DPF主动再生 进气节流 排气温度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喷油助燃主动再生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俊 张文彬 +1 位作者 李传东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02-4407,4526,共6页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有效手段。喷油助燃是重型柴油机采用最多的一种DPF主动再生方法,由于DPF主动再生试验实施非常困难,很少直接对真实柴油机DPF的主动再生过程进行试验研究。文...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有效手段。喷油助燃是重型柴油机采用最多的一种DPF主动再生方法,由于DPF主动再生试验实施非常困难,很少直接对真实柴油机DPF的主动再生过程进行试验研究。文中对柴油机稳态工况下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atalyze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喷油助燃主动再生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对CDPF主动再生过程中的压降、温度以及排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CDPF主动再生时,其内部局部地区的温度远远高于CDPF的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CDPF内部温度分布总体呈现出轴向上越靠近CDPF后端温度越高,径向上中间温度最高,中心温度次之,边缘温度最低的规律。CDPF主动再生时会有少量的碳氢和CO泄漏,CDPF后的NO_2浓度会显著降低,颗粒物数量排放会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气体污染物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PF主动再生对SCR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沈颖刚 施伟杰 +3 位作者 肖欢容 杨锐敏 陈贵升 毕克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0-1288,共9页
基于某国六小缸径柴油机加载DOC+CDPF+SCR后处理测试台架,进行了8 g/L碳载量下CDPF主动再生及降怠速(DTI)再生试验,研究分析了CDPF主动再生对涂覆不同催化剂SCR工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混合器作用,CDPF主动再生对SCR入口面温度分... 基于某国六小缸径柴油机加载DOC+CDPF+SCR后处理测试台架,进行了8 g/L碳载量下CDPF主动再生及降怠速(DTI)再生试验,研究分析了CDPF主动再生对涂覆不同催化剂SCR工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混合器作用,CDPF主动再生对SCR入口面温度分布均匀性影响较小,主动再生期间SCR入口温度平均约为580℃;主动再生稳定期间,两种催化剂涂覆方案下,NO转化效率均较低,铜基分子筛SCR的NO转化效率约为80.3%,钒基SCR约为32%,前者稳定性较好;DTI主动再生试验时,主动再生前,NO转化效率随SCR入口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入口温度为401℃时达到这一期间最高值,约为99.3%;主动再生稳定后,转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工况突变为怠速工况时,SCR入口达到最高温度,约为582℃,此时转化效率为82.2%,氧浓度升高,致使NO转化效率迅速升高至较高值后保持稳定,转化效率稳定于99.5%,直至温度较低时转化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CDPF主动再生 SCR NOx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条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莹 张蕾 +1 位作者 刘大文 李君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8,共3页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采用仅安装氧化催化转化器方案,通过试验确定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时所需的入口条件,通过对发动机不同工况排气温度的测量确定了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的发动机工况点,得出了主动再生时排气管中所...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采用仅安装氧化催化转化器方案,通过试验确定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时所需的入口条件,通过对发动机不同工况排气温度的测量确定了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的发动机工况点,得出了主动再生时排气管中所需喷入液化石油气的喷射脉宽。试验中氧化催化转化器对HC的转化效率达到了90%以上,满足了再生期间对催化转化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捕集器 氧化催化转化器 定工况 主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器喷雾参数对DPF主动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贵升 杨锐敏 +3 位作者 蒋文涛 吕誉 潘明章 黄震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6-514,共9页
通过搭建柴油机后处理试验台架,分析了不同碳载量下燃烧器再生与喷油助燃氧化再生时的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内部温度场,研究了不同再生方式在不同碳载量下的再生特点.并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建立了燃烧器... 通过搭建柴油机后处理试验台架,分析了不同碳载量下燃烧器再生与喷油助燃氧化再生时的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内部温度场,研究了不同再生方式在不同碳载量下的再生特点.并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建立了燃烧器数值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补气量、喷油量、喷油锥角和喷油压力对燃烧的影响规律以及对出口温度、速度均匀性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碳载量下,采用燃烧器再生的再生效率高于喷油助燃氧化再生.碳载量为6 g/L时的燃烧器再生,其整个DPF内部温度梯度高于碳载量为4 g/L时的再生.补气量为0.010 kg/s、喷油量为0.0010 kg/s、喷油锥角为60°且喷油压力为1500kPa时,有最低的点火延时与最优的点火稳定性,且可加快升温速度,其燃烧器出口温度、速度均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主动再生 燃烧器 喷油助燃氧化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流引导的碳化硅 CDPF主动再生温度特性
9
作者 陈贵升 李冰 +3 位作者 李靓雪 彭益源 马龙杰 张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基于后处理系统的导流装置,采用模拟和试验对不同封装结构下的载体温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载量为6 g/L时,原机方案下喷油点火主动再生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分别为1239℃和124.9℃/cm,造成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载体热... 基于后处理系统的导流装置,采用模拟和试验对不同封装结构下的载体温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载量为6 g/L时,原机方案下喷油点火主动再生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分别为1239℃和124.9℃/cm,造成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载体热熔失效和热应力失效.加装导流装置后,载体内部的速度、温度分布较均匀,其中,高开孔率方案的速度均匀性系数达到了0.967.碳载量为6 g/L时,高开孔率方案下采用喷油点火和喷油助燃两种主动再生方式,载体内部的再生峰值温度均出现在载体后段位置,且中心温度高于外缘温度,分别为845.5℃和597.8℃,最大温度升高速率和温度梯度分别为14.9℃/s、31.78℃/cm和8.7℃/s、4.37℃/cm,温度升高速率及温度梯度较原机均大幅降低,能够保证载体在主动再生过程中高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喷油点火主动再生 喷油助燃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环境下DPF主动再生的载体温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万明定 肖奔 +3 位作者 毕玉华 唐成章 申立中 雷基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21-128,F0004,共9页
为了对比高原与平原环境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主动再生温度特性差异,该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0、1 000和1 960m海拔下再生温度为550、575和600℃时DPF的载体温度特性及温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为了对比高原与平原环境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主动再生温度特性差异,该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0、1 000和1 960m海拔下再生温度为550、575和600℃时DPF的载体温度特性及温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环境下,DPF载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平原环境一致,径向方向从DPF中心到边缘温度逐渐降低,轴向方向从DPF入口到出口温度逐渐升高,最高温度均出现在DPF出口中心;随着海拔高度升高,DPF载体的峰值温度和径向、轴向温度梯度均升高;海拔1 000 m时,550、575和600℃再生温度时的最大峰值温度比海拔0m时分别升高了4.6%、10.3%和16.6%,最大径向温度梯度分别升高了48.7%、118.9%和145.5%,最大轴向温度梯度分别升高了84.3%、81.6%和198.2%;海拔1 960 m时的最大峰值温度比海拔1 000 m时分别升高了6.3%、14.3%和17.2%,最大径向温度梯度比1 000 m时分别升高了65.5%、91.1%和166.9%,最大轴向温度梯度比海拔1000m时分别升高了20.2%、83.2%和43.2%。由于高原环境下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的入口温度比平原环境下高,导致DPF的入口温度升高率、载体峰值温度和温度梯度均比平原的高。高原环境下更容易出现DPF损坏的危险。为保证DPF的安全可靠再生,海拔1 000 m时再生温度应低于600℃,海拔1 960 m时再生温度应低于575℃,以减小温度梯度,防止局部热应力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试验 主动再生 微粒捕集器 载体温度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F主动再生柴油喷雾氧化的试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曹东晓 张俊 +1 位作者 郭恒杰 帅石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6,共8页
综合可视化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分析了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时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上游柴油喷雾特性及柴油在DOC内的氧化过程。利用高速摄影装置拍摄了柴油喷雾图像,分析了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并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 综合可视化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分析了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时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上游柴油喷雾特性及柴油在DOC内的氧化过程。利用高速摄影装置拍摄了柴油喷雾图像,分析了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并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对喷雾粒径进行了测量。标定了DOC内的柴油氧化模型和喷雾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柴油喷雾及燃油在DOC内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喷射速率越高,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越大;喷射速率对喷嘴出口处喷雾粒径分布有较大影响,沿喷雾轴线方向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SMD)随大粒径液滴数的变化而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柴油喷雾特性决定了排气管路和DOC入口处的碳氢(HC)分布;DOC出口处温度分布与DOC入口处HC分布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碰壁及重力作用使得HC向排气管路底部集中,HC质量浓度接近2%;管路底部柴油过浓使得DOC出口截面底部的对应区域温度较低,低于450℃;增加排气管路长度可促进喷雾与气体的混合均匀性,缓解管路底部的柴油过度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喷雾特性 柴油氧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DPF主动再生排气温度控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铁雄 胡广地 +1 位作者 郭峰 杨明亮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39,176,共8页
颗粒物捕集器(DPF)主动再生发生时需要将柴油发动机排气温度提升到500℃以上并维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减少由于控制对象纯滞后特性、强扰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降低高排气温度带来的主动再生风险,结合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优... 颗粒物捕集器(DPF)主动再生发生时需要将柴油发动机排气温度提升到500℃以上并维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减少由于控制对象纯滞后特性、强扰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降低高排气温度带来的主动再生风险,结合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再生温度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结构,并展开了仿真分析、参数优化等研究工作。设计的控制结构考虑实际工程应用需求,采用基于发动机排气温度和排气流量的增益补偿和前馈加反馈控制方案,可兼顾性能和成本因素,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仿真和台架试验、车辆道路试验结果均表明,主动再生过程中对实际排温控制的超调量小于3%,在发动机瞬态工况和车辆运行等强扰动工作工况下的稳态控制误差小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捕集器 主动再生 排温控制 基于模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气氧浓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玉亭 万明定 +1 位作者 杨仕臣 申立中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8,共8页
采用进气节流降低排气氧浓度的方式,试验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氧浓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主动再生时的入口温升特性、载体峰值温度、有效再生时间和再生过程燃油... 采用进气节流降低排气氧浓度的方式,试验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氧浓度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主动再生时的入口温升特性、载体峰值温度、有效再生时间和再生过程燃油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排气氧浓度降低,DPF温升速率增大,入口温度上升时间缩短;在所有氧浓度下,载体峰值温度均出现在DPF轴线后端位置。随着氧浓度降低,载体峰值温度先增后减,最大径向温度梯度先减后增,有效再生时间先缩短后延长,再生过程燃油消耗先减后增。在恒定DPF碳烟负载量和再生温度的前提下,当排气氧体积分数为11.0%时DPF主动再生时间最短,再生过程燃油消耗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排气氧浓度 温度梯度 再生时间 再生燃油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F主动再生过程颗粒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孟忠伟 陈超 +3 位作者 秦源 李鉴松 杜雨恒 蒋渊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通过柴油发动机台架,采用后喷助燃的再生方式研究了主动再生过程中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出口的颗粒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主动再生期间,DPF出口颗粒浓度可增加2~3个数量级;在升温过程和再生过程,出口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会因为碳... 通过柴油发动机台架,采用后喷助燃的再生方式研究了主动再生过程中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出口的颗粒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主动再生期间,DPF出口颗粒浓度可增加2~3个数量级;在升温过程和再生过程,出口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会因为碳载量和再生温度的共同作用而表现出差异;升温过程中,10 nm左右核模态颗粒物的排放主要由来流中颗粒物的穿透引起;再生过程中,10 nm左右核模态颗粒物的排放主要由碳烟颗粒层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逃逸引起;整个再生期间,100 nm左右的积聚态颗粒物的排放主要由DPF载体内碳烟颗粒的逃逸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二次颗粒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主被动再生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志军 杨士超 +3 位作者 焦鹏昊 杨阳 侯普辉 申博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3,共7页
通过数值模拟和发动机试验验证,建立了催化型微粒捕集器(CPF)的数值模型,引入微粒(PM)催化再生比α用以评价CPF催化剂催化效率,分析研究了CPF进口条件等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并依据催化效率区间选择催化剂涂覆量大小;分析了3种过滤体孔道形... 通过数值模拟和发动机试验验证,建立了催化型微粒捕集器(CPF)的数值模型,引入微粒(PM)催化再生比α用以评价CPF催化剂催化效率,分析研究了CPF进口条件等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并依据催化效率区间选择催化剂涂覆量大小;分析了3种过滤体孔道形状、壁面渗透率、碳烟渗透率等对CPF压降特性以及主动再生频率的影响;研究了3种物理参数对CPF主动再生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随着初始碳烟量和NO与NO2体积分数比的提高,催化剂催化效率提高;正六边形孔道、高壁面渗透率及高碳烟渗透率情况下,主动再生频率较低;正四边形孔道、高壁面渗透率和低碳烟渗透率情况下主动再生最高温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微粒捕集器 物理参数 主动再生频率 主动再生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变通信拓扑的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模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靖波 王淼 +3 位作者 夏静波 张子信 韩震焘 王健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50-1855,共6页
在考虑信息通信系统和电力物理系统深度交互耦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中,配电网优化规划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通信网络性能的影响。文章提出基于时变通信拓扑的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模型。首先基于电力信息物理深度融合... 在考虑信息通信系统和电力物理系统深度交互耦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中,配电网优化规划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通信网络性能的影响。文章提出基于时变通信拓扑的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模型。首先基于电力信息物理深度融合系统和非理想时变通信拓扑特征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配电网规划中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多智能体的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架构;其次引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通信时延和攻击行为节点的复杂网络环境下通信时延多智能体系统,提出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一致性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对于具有通信时延和遭遇恶意节点攻击下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安全一致的有效性,并通过电压偏移灵敏度测试,验证了信息传输质量对于物理系统的影响。考虑多智能体主动配电系统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协同规划,有利于配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能够为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 多智能体一致性 时变通信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强化换热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鲍文 周伟星 +1 位作者 周有新 于达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6-251,310,共7页
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燃油冷却壁面的主动再生冷却方式,如何提高冷却效率、减少冷却用的燃油消耗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类比于压力容器的等强度设计原则,提出了主动热防护的等壁温设计原则,对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结构进行局部强化换热... 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燃油冷却壁面的主动再生冷却方式,如何提高冷却效率、减少冷却用的燃油消耗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类比于压力容器的等强度设计原则,提出了主动热防护的等壁温设计原则,对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结构进行局部强化换热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冷却通道高度及人工粗糙度高度沿着通道壁面的变化规律,提高燃油的冷却性能。从算例得到,在超燃冲压发动机不同喷油量和不同燃油当量比情况下,为了达到壁面最高温度不超限,经过优化的强化换热壁面能够比非强化换热壁面少用冷却燃油30%以上,这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热防护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主动再生冷却 强化换热 人工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CDPF再生特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青 陈贵升 +3 位作者 罗赢 贺如 张涵 施伟杰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79-1487,1496,共10页
基于D30 TCI柴油机搭建国6后处理系统的试验台架,进行了不同碳载量下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试验,研究了入口温度对CDPF被动再生的影响;探究了发动机DTI工况下CDPF主动再生特性并测评了其对载体捕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载量对CDPF... 基于D30 TCI柴油机搭建国6后处理系统的试验台架,进行了不同碳载量下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试验,研究了入口温度对CDPF被动再生的影响;探究了发动机DTI工况下CDPF主动再生特性并测评了其对载体捕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载量对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无明显影响,碳载量的升高可提高载体内部温度的均匀性,加快CDPF被动再生反应速率;入口温度对CDPF被动再生具有显著影响,入口温度由325提高至360℃时,再生效率达94%,再生速率为56 g/h,分别约提高1倍和18倍;DTI工况下CDPF主动再生时载体内部温度会出现“尖峰”现象,载体内部温度及温升速率在其后段中心处达到峰值;CDPF经多次DTI主动再生后其PM捕集效率无明显影响,但会导致PN捕集效率下降;4种排气污染物(HC、CO、PM、PN)在WHTC测试循环中均满足国6排放法规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催化型微粒物捕集器 被动再生 DTI主动再生 国6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的怠速再生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忠伟 王维 +3 位作者 蒋渊 谭杰 陈世尧 毛佳伟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87,共8页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加装一套排气管喷油的主动再生系统,探究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le filter,CDPF)在发动机怠速时的主动再生性能。研究发现:CDPF压降受来流空速、温度和炭载量的影响。来流空速、炭载量越高...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加装一套排气管喷油的主动再生系统,探究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le filter,CDPF)在发动机怠速时的主动再生性能。研究发现:CDPF压降受来流空速、温度和炭载量的影响。来流空速、炭载量越高,压降斜率越大。压降与来流温度呈线性关系,实际情况中炭载量的判断需考虑来流空速和温度的影响。主动再生时,当来流空速一定,来流温度越高,达到主动再生目标温度(≥500℃)的喷油量越小。CDPF入口温度的变化率在1.74℃/(mg·s^(-1))~2.20℃/(mg·s^(-1))范围内,即喷油量每增加10 mg/s,CDPF入口温度增加20℃左右。CDPF怠速再生时存在快速氧化期,此阶段颗粒物剧烈燃烧,CDPF出口温度会快速上升,同时压降下降明显。通过控制CDPF入口温度锯齿形上升,有利于降低进CDPF进出口温差,再生效率可达9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主动再生 再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Ⅵ柴油机排气热量管理主动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唐蛟 李国祥 +3 位作者 孙少军 王意宝 冯海浩 王堃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中低负荷稳态工况下进气节流阀、喷油提前角、喷射压力和后喷等排气热量管理主动控制措施对排气温度的影响,并基于欧一Ⅵ排放法规要求的瞬态测试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验证排气温度... 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中低负荷稳态工况下进气节流阀、喷油提前角、喷射压力和后喷等排气热量管理主动控制措施对排气温度的影响,并基于欧一Ⅵ排放法规要求的瞬态测试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验证排气温度提升的效果。稳态试验结果表明:与进气节流阀不工作时相比,在进气节流阀开度约15%~20%时排气温度提高了140℃左右,NOx排放减小,PM排放和燃油消耗率均增大;喷油提前角和喷射压力的改变对排气温度影响较小,对NOx排放、PM排放和燃油消耗率影响较大;后喷角度和后喷油量的合理匹配,可以提高排气温度约70℃。wHTC测试循环试验结果表明:排气温度在整个循环内均得到有效提升,怠速工况和低负荷工况提升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排气热量管理 主动再生 WHTC测试循环 排气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