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下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探究
1
作者 王晋芳 吕志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5期203-206,162,共5页
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逐渐向文化传承、文化认同转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 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逐渐向文化传承、文化认同转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与研讨座谈结合的方式,就课堂教学、文化自信融入、人才培养等效果广泛征求意见并整合梳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4个层面入手,提出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相关策略和课程改革路径,以期为文化自信培养及其他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评价 文化自信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多主体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小波 陈晓颖 +1 位作者 王万山 赵明成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73-81,共9页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是其克服各种阻力,维持生态旅游健康运营的能力。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概念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包括横向组成结构、纵向发展阶段、现状动态特征和综合协调能力4个维度、16个方向、58...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是其克服各种阻力,维持生态旅游健康运营的能力。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概念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包括横向组成结构、纵向发展阶段、现状动态特征和综合协调能力4个维度、16个方向、5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本文对58个具体指标采用了多主体评价的方式,获得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再对58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逐层分析,最终获得总体评价结果。对白石砬子、海棠山、医巫闾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评价结果显示:白石砬子、医巫闾山2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健康度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海棠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度处于"不健康"状态,亟需改进。层次分析法建立的评价体系中的58个指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生态旅游资源贡献最大,加上保护功能发挥程度、环境条件、保护工作、市场需求度、与当地交通和旅行社的协调程度共7个指标影响程度占58个指标权重的39.202%,是评价一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核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度 层次分析法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主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机制研究——基于主体评价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献举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5,共6页
国家形象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评价。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及主客体之间的价... 国家形象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评价。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事实等。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从主体获取客体国家相关信息开始,然后选取评价标准,再根据评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受到主体文化透镜的过滤,渗透着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等,同时还受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偏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跨文化 生成机制 主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类招生主体评价和设置原则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守湖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54-55,共2页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文章审视了大类招生两个基本特征的现状,探讨了大类招生涉及的三个主体的评价,提出了在“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下设置大类招生需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对高校开展大类...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文章审视了大类招生两个基本特征的现状,探讨了大类招生涉及的三个主体的评价,提出了在“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下设置大类招生需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对高校开展大类招生的学科设置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招生 学科大类 主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下新形态风景园林专业教材建构——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第四版教材建设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欣杰 董琳 +2 位作者 汪辉 陈硕蕾 王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57,共6页
为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探索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路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团队以《园林规划设计》第四版教材修订为契机,构建学生、教师、社会从业者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 为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探索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路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团队以《园林规划设计》第四版教材修订为契机,构建学生、教师、社会从业者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结合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研讨会,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教材建设意见调研。将各方主体意见进行分析、对比与整合,从价值导向引领、学科前沿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联动及在线课程建设5个层面构建新形态风景园林专业教材建设体系。通过对本系列教材优化路径的探索,以期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材建设提供参考,也为风景园林教育的优化改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多元主体评价 园林规划设计 新形态教材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南京林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评价主体及其权责关系建构研究——一个教育行政学的视角
6
作者 姜子豪 李建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4,95,共11页
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看,师德评价主体的相关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理论上,以主体权责关系内容为依据,师德评价主体可以划分为管理型评价主体、专业型评价主体与监督型评价主体三种类型。师德评价主体的权责关系失衡导致被评价者(教师)的利... 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看,师德评价主体的相关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理论上,以主体权责关系内容为依据,师德评价主体可以划分为管理型评价主体、专业型评价主体与监督型评价主体三种类型。师德评价主体的权责关系失衡导致被评价者(教师)的利益受损,其基本表现是:一些管理型评价主体对专业型评价主体的过度干预,导致师德评价的行政意志主导了专业意志:一些监督型评价主体对专业型评价主体评价权的逾越,导致师德评价结果受社会舆论影响而被动进行适应性调整。前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实践操作层面对教师专业自主空间的覆盖,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问责驱动下部分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规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塑不同类型主体的权责关系,同时通过主体惩戒制度与教师申诉制度强力手段来维系主体的权责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评价 评价主体 权责一致 教育行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的焦点回溯与转向展望
7
作者 邓泽军 钱孝兵 +1 位作者 梅丽 赵雪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6,共12页
幼儿园教师评价关乎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高质量幼师队伍建设,必须给予充分的研究关注。通过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的系统回溯,发现其相关研究依据评价要素的逻辑框架,主要聚焦于“为什么评”的评价取向价值关注、“谁来评... 幼儿园教师评价关乎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高质量幼师队伍建设,必须给予充分的研究关注。通过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的系统回溯,发现其相关研究依据评价要素的逻辑框架,主要聚焦于“为什么评”的评价取向价值关注、“谁来评”的多元评价主体关注、“怎么评”的评价手段系统关注、“如何用”的评价结果延伸关注四大焦点领域,同时凸显了人文化、多元化、本土化及时代化等显著特征。在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的焦点回溯基础上,后续研究应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相融、主体关联整合、手段相适深化、结果长效相生的转向,进而促进幼儿园教师评价的持续优化,推动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评价 评价价值取向 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参与度评价:一种学生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55
8
作者 赵晓阳 刘金兰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6,共6页
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过分注重高校的声誉和硬性指标,缺乏对真正体现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的分析,未能深入触及高等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大学期间... 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过分注重高校的声誉和硬性指标,缺乏对真正体现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的分析,未能深入触及高等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影响其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学生参与度理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首先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其次着重介绍学生参与度概念在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参与度评价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学生参与度 学生主体评价 院校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支持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现状及支持策略
9
作者 孙娟 周晶丽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85,共7页
幼儿是教育评价的主体之一,有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意愿和发展潜力。但教师在支持幼儿参与评价时存在主体界定模糊、分析反馈浅表、支持策略僵化等问题。基于儿童参与的相关理论和教育实践需要,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应该作为评价主... 幼儿是教育评价的主体之一,有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意愿和发展潜力。但教师在支持幼儿参与评价时存在主体界定模糊、分析反馈浅表、支持策略僵化等问题。基于儿童参与的相关理论和教育实践需要,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应该作为评价主体,以幼儿对区域活动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为评价内容,融合谈话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作品展示等多元评价方法,提供认知、情感、组织三类支持,改进区域活动质量,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评价主体 区域活动评价 参与式评价 支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胡恩华 顾桂芳 杨晓江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基于文献分析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确定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共同主体,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基于文献分析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确定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共同主体,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剖析各评价主体的评价重点,探究各主体的内在关系和职责,以期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及其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 教育质量 评价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外在教育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差异、辩证与对话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松林 张辰宸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91,共6页
教育行政与学生家长,作为两种外在于学校的评价主体,其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两者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差异的辩证分析,以寻找其对话契机,使两者融通共进,形成教育评价合力。
关键词 教育评价主体 价值取向 差异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管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新云 许金生 杨汉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8-29,共2页
为实现高等学校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加强对评价主体的管理。文章在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优势,对教师教学质量实施客观、公正、合理评价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主体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瑞 刘志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6,共6页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程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教师成为被动的参与者或评价的对象。但从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教师都应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且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都为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提供了可能的...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程只是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教师成为被动的参与者或评价的对象。但从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教师都应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且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都为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通过增强认识、提出要求、赋权增能的策略,教师可参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评价。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提高课程评价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课程的改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课程评价 评价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5
14
作者 庄国波 陈麦玲 孙彩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168-170,共3页
课堂教学质量是反映一所高校整个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体系是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利益相关性的不同,对各评价主体进行划分,研究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视角和评价重点,对各评价主体在总的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质量是反映一所高校整个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体系是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利益相关性的不同,对各评价主体进行划分,研究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视角和评价重点,对各评价主体在总的评价结果中的权重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体系,对科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主体 利益相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评价主体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静 张亮 +2 位作者 冯占春 牛宏俐 张翔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29,共2页
通过对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的分析,提出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三方综合评价。对该评价模式中不同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适宜程度、评价的有机综合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三方综合评价的意义。为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促进和提... 通过对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的分析,提出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三方综合评价。对该评价模式中不同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适宜程度、评价的有机综合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三方综合评价的意义。为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促进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 卫生服务质量 评价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主体选择问题探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靳玉乐 郎园园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7,23,共4页
科学选择评价主体是综合素质评价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现有研究虽已认可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就如何科学选择评价主体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本文通过借鉴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建构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主体的范围,包括三类别七主体,并提... 科学选择评价主体是综合素质评价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现有研究虽已认可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就如何科学选择评价主体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本文通过借鉴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建构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主体的范围,包括三类别七主体,并提出主体利益保障机制,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主体选择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主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任 赵丹娜 +1 位作者 秦侠 胡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2期40-41,共2页
评价主体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通过对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客体多样化的分析,阐述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必然性。并针对性的提出多元化主体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的建议,为保证艾滋病综... 评价主体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通过对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客体多样化的分析,阐述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必然性。并针对性的提出多元化主体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的建议,为保证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效果、促进和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综合防治 绩效 评价主体 利益相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基于主体不同视角的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娜 赵兴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7-70,75,共5页
对中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评价迫在眉睫,而对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要素。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的复杂性出发,论述了从四类评价主体来评价中职师资培训质量,即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送培单位。通过评... 对中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评价迫在眉睫,而对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要素。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的复杂性出发,论述了从四类评价主体来评价中职师资培训质量,即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送培单位。通过评价主体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在构建评价模型时评价主体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主体 培训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体育课实施主体性评价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梅珍 方建新 饶雪琴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在高中体育课中实施主体性评价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性体育情感的发展 。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 主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社会指数: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玮 郑方辉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22,共8页
法治社会指数是衡量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量化参数。在法治社会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影响评价的公信力,指标体系决定评价的科学性。基于法治的价值导向及其不易测量的技术属性,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存在密切关系。借鉴境外的做法,服务于评价... 法治社会指数是衡量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量化参数。在法治社会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影响评价的公信力,指标体系决定评价的科学性。基于法治的价值导向及其不易测量的技术属性,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存在密切关系。借鉴境外的做法,服务于评价目的,构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专家评议与公众满意度相匹配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依据及操作上的可行性。现实条件下,由人大或法学会作为评价主体,政法部门协助,委托第三方独立实施是法治社会评价较为理想的模式,评价维度指向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全民守法。同时,应开放评价权,推进独立第三方评价,扩大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法治指数 评价主体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