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略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道德制约 |
莫茜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
2
|
论主体性活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
袁平凡
|
《职教论坛》
|
2008 |
1
|
|
|
3
|
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
吴航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65
|
|
|
4
|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性与对象性 |
孙晓文
|
《现代哲学》
|
1987 |
0 |
|
|
5
|
编辑活动的三重关系论 |
张军
|
《新视野》
CSSCI
|
2002 |
0 |
|
|
6
|
论主体的形成 |
赵惇仁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0 |
|
|
7
|
重建环境:新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五 |
张志勇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8
|
“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 |
吴俊明
骆红山
|
《化学教学》
CAS
|
2011 |
44
|
|
|
9
|
论“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 |
彭文晓
刘伦钊
|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
|
|
|
10
|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形成:寻求一种新的理解 |
张建华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