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氏家训》中“为学”之道对当今语文学习的启示
1
作者 耿红卫 刘鑫鑫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0-64,共5页
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它是融于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气质。具有“家训鼻祖”之称的《颜氏家训》,不仅蕴含着浓厚的家庭教育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为学之道,是颜之推有意阐述立身治学方法,并借以传达自己教育理念的经典。为学之道,究其根底... 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它是融于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气质。具有“家训鼻祖”之称的《颜氏家训》,不仅蕴含着浓厚的家庭教育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为学之道,是颜之推有意阐述立身治学方法,并借以传达自己教育理念的经典。为学之道,究其根底,在于“崇学、静思、善问、思齐、笃行”,如此方能“下学而上达”。这种治学智慧对于纠正当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当行为,完善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氏家训》 为学”之道 语文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国进步楷模为学做人典范——纪念丁道衡先生逝世50周年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家仁 陈履安 《贵州文史丛刊》 2005年第3期95-97,共3页
缅怀了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在爱国奉献、参政议政、地质找矿、科技著述、兴办教育、教书育人、统一战线等方面的业绩,以及他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 50周年 先生 爱国 逝世 纪念 典范 做人 为学 楷模 地质 参政议政 地质找矿 教书育人 统一战线 精神风貌 高尚人格 办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为学”“为道”思想之智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贤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第3期69-75,共7页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学 为道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书院名师的为学之道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继存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中国古代书院名师大儒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讲学论道,身体力行,举贤纳士,尊师继学,有教无类,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昌盛,维系和提升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水准。抚今思昔,以其为鉴,反求诸己,具有积极的... 中国古代书院名师大儒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讲学论道,身体力行,举贤纳士,尊师继学,有教无类,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昌盛,维系和提升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水准。抚今思昔,以其为鉴,反求诸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名师 为学 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学与为道:太极拳修炼的根本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培锋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4-107,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知行合一”是如何解决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为学)与提高精神追求(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家老子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明确指出知识学习与精神修炼之间的本质关系。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为学其实就是“外练...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知行合一”是如何解决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为学)与提高精神追求(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家老子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明确指出知识学习与精神修炼之间的本质关系。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为学其实就是“外练”的具体做法,为道其实就是“内练”的具体做法,而为学与为道的结合就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对“内外兼修”的具体落实,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学 为道 太极拳 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出,以教为学——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6
作者 庞岩梅 李冬冬 娄嘉鹏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针对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存在的过程不透明、报告同源性以及实验无法有效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和“费曼学习法”,提出并实施了融合合作学习的“基于输出,以教为学”的... 针对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存在的过程不透明、报告同源性以及实验无法有效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和“费曼学习法”,提出并实施了融合合作学习的“基于输出,以教为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合作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制作实验微课,以实验微课替代原有的实验报告。实际应用情况表明,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微课这一“以教为学”的输出方法,学生实现了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增加了自我价值肯定和学习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理论 基于输出 以教为学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月赋》到《前赤壁赋》——兼谈宋人的“以诗为学”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怡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5期10-13,共4页
唐宋以来,尽管诗赋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屡屡受到来自其他立场的挑战,但正如苏轼所言:“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以诗文取士的考试制度,使得诗与学的问题在宋代特别引人关注。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宋人赵昌父之言... 唐宋以来,尽管诗赋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屡屡受到来自其他立场的挑战,但正如苏轼所言:“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以诗文取士的考试制度,使得诗与学的问题在宋代特别引人关注。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宋人赵昌父之言,云:“古人以学为诗,令人以诗为学”,并指出:“夫以诗为学,自唐以来则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赤壁赋》 诗赋 为学 《月赋》 宋人 科举考试 考试制度 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为学”与“修德”并进论对当代科技的启示
8
作者 陈翠芳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6期80-83,共4页
科技异化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消除科技异化,保证科技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成了当务之急。宋明理学强调以居敬诚意的“修德”为认知求真的“为学”的前提和条件,倡导“为学”与“修德”统一并进,这对于今天强化科技活动的伦理价... 科技异化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消除科技异化,保证科技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成了当务之急。宋明理学强调以居敬诚意的“修德”为认知求真的“为学”的前提和条件,倡导“为学”与“修德”统一并进,这对于今天强化科技活动的伦理价值和提升科技主体的道德责任,进而消除科技异化,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 为学 修德 并进 科技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孔子的为学思想看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
9
作者 付文琦 赵晓雯 刘国祥 《西北医学教育》 2007年第3期437-437,463,共2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短,多设立于医学院校,其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孔子的为学思想,以期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提出几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短,多设立于医学院校,其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孔子的为学思想,以期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为学思想 卫生管理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学”与“为道”——《管子》“四篇”与《老子》法哲学思想之别
10
作者 程梅花 《管子学刊》 2018年第3期18-22,共5页
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与"为道"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 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与"为道"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为学"与"为道"的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对礼法的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道,其致思取向是"为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在于回归道,其致思取向是"为道"。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的同时,对人为的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 为道 为学 《老子》 《管子》“四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湘学学科体系,彰显湘学为学旨趣——评《湘学通论》
11
作者 张晶萍 《船山学刊》 2017年第2期111-111,共1页
“湘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朱汉民先生所著《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该书的内容,只夹注页码或章节,不再另行说明)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科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旨趣 为学 地域文化研究 研究成果 最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教为学”需要教师做什么
12
作者 郜舒竹 《教育视界》 2016年第16期4-7,共4页
“变教为学”指的是把以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教学。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对学生尊重的意识和引发的艺术;需要教师营造自然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教师改变备课方式。
关键词 变教为学 引发 课堂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正式群体败给了正式群体:《色戒》的组织行为学解读
13
作者 龙振兴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35期116-116,共1页
从组织行为学的非正式群体的观点解读《色戒》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动机。并对动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王佳芝刺杀事件的失败实质是非正式群体败给了正式群体。
关键词 非正式群体 色戒 组织形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当为学师
14
作者 马斌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2012年第5期1-1,共1页
自古以来,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授、教导、教化……,无不立足于“教”的一端,围绕“教”字展开。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此,整个学校教育也概莫能外,就像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里描述的那样:“... 自古以来,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授、教导、教化……,无不立足于“教”的一端,围绕“教”字展开。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此,整个学校教育也概莫能外,就像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里描述的那样:“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关键在于“教”与“学”位置的变化,把“教校”变成“学校”,把教育真正变成教书育人的事业。一言以蔽之,教师当为学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为学 “教”与“ 校教育 合一 《师说》 教育转变 传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章辨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盛学玲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以《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切入点,采用孔老合参互证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化之共性,探寻中国文化之道。本文认为,"日益"是"为学"之途,"日损"是"为道"之途,"为学"以"为道"为... 本文以《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切入点,采用孔老合参互证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化之共性,探寻中国文化之道。本文认为,"日益"是"为学"之途,"日损"是"为道"之途,"为学"以"为道"为目的;"无为"是以"道"而言,"无不为"是以"德"而言,"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德之应用原则;尊"道"而"无为"则"无事",尚"德"而"有为"则"有事","无事"是"为道"之方法与效果。老子之"道德"学说与孔子之"道德"学说是相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文化 自然之道 孔子 道德 为学 本性 张尔岐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老子“为道”“为学”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翀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36-137,141,共3页
老子的"为道"、"为学"既是管理的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管理策略。试图通过对"为道"、"为学"思想内涵和特质的理解,将该思想应用于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当中,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客观地把握教育规... 老子的"为道"、"为学"既是管理的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管理策略。试图通过对"为道"、"为学"思想内涵和特质的理解,将该思想应用于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当中,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客观地把握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人事制度改革规律等,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营造内紧外松的管理氛围,形成民主的、宽松的,富有人性化的高校管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为道为学思想 《道德经》 高校人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耕六十年为学为道 泓文逾千篇利国利民——沉痛悼念著名经济学家晓亮先生
17
作者 石桥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93,共1页
[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副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晓亮先生,于2012年11月7日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在京逝世,享年84岁。
关键词 著名经济 晓亮 中国社会科 为道 为学 悼念 利民 副理事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学“自得”之道——儒家教育中的学习自主性与教学原则探微 被引量:1
18
作者 柴军应 张明丽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第5期63-68,共6页
“学习自主性”概念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并未明确提出,但是儒家教育将为学“自得”作为学习方法论,用传统的中国话语对为学“自得”进行了阐发,形成了古朴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学习自主性思想,具体包括好学与立志的情意自主性、精思与... “学习自主性”概念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并未明确提出,但是儒家教育将为学“自得”作为学习方法论,用传统的中国话语对为学“自得”进行了阐发,形成了古朴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学习自主性思想,具体包括好学与立志的情意自主性、精思与反省的认知自主性和自律与规划的行为自主性。在儒家教育看来,发展学生学习自主性要贯彻落实愤启悱发的启发诱导、少而精的量力施教、相观而善的合作切磋和师生同益的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教育 为学自得 习自主性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工之窗 为学之友
19
作者 吴铁民 《政工学刊》 2011年第7期80-80,共1页
是什么让我第一次深入到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政工理论的无穷魅力,是什么第一次启发我对政212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是《政工学刊》。作为一个政治IT作理论学习与研究者,《政工学刊》一直伴随着我,让我不断学... 是什么让我第一次深入到政治工作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政工理论的无穷魅力,是什么第一次启发我对政212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是《政工学刊》。作为一个政治IT作理论学习与研究者,《政工学刊》一直伴随着我,让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思考,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政工干部成长为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工理论 军队政治工作 为学 理论 干部成长 博士研究生 本质内涵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和声学?为何学和声?和声学为何?何为学和声? 关于传统和声及其教与学的断想之一 被引量:5
20
作者 钱仁平 《音乐爱好者》 2008年第4期44-45,共2页
钱仁平先生因教务繁忙久不为本刊撰稿了,近日他以和声学为话题撰写了系列文童,本刊将逐篇刊出。至于和声这一音乐基础学科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似乎有点"专业",其实文中提到的罗马数字"Ⅰ、Ⅳ、Ⅴ"或"T、S、... 钱仁平先生因教务繁忙久不为本刊撰稿了,近日他以和声学为话题撰写了系列文童,本刊将逐篇刊出。至于和声这一音乐基础学科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似乎有点"专业",其实文中提到的罗马数字"Ⅰ、Ⅳ、Ⅴ"或"T、S、D"即是一级三和弦、四级三和弦和五级三和弦,也即主和弦、下属和弦与属和弦之类,这些均为音乐之基础,听音乐的朋友不妨可以读读,了解一些传统和声知识对听音乐大有裨益,一可把握音乐风格,二可解读作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 传统 教与 音乐爱好者 为学 断想 三和弦 “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