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和“礼”的紧张─—论孔子的人道原则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卫平 《学术界》 CSSCI 1996年第2期28-31,共4页
“仁”和“礼”的紧张─—论孔子的人道原则陈卫平在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将孔子之“仁”褒扬为与近代人道主义相差无己;“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将孔子之“仁”抨... “仁”和“礼”的紧张─—论孔子的人道原则陈卫平在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将孔子之“仁”褒扬为与近代人道主义相差无己;“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将孔子之“仁”抨击为反人道的吃人礼教.这两种观点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原则 孔子 爱有差等 人道主义 “礼” 正统儒学 自然原则 为仁之本 克己复礼为仁 自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意蕴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素英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孝道 生命意识 家族伦理 为仁之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对西周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康学伟 王志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49-53,共5页
早在殷周之际,伦理道德思想就已取代了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孝道作为维护宗法奴隶制血亲关系的一种观念,很快在西周得以盛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春秋战国之世,随着宗法奴隶制度的... 早在殷周之际,伦理道德思想就已取代了宗教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孝道作为维护宗法奴隶制血亲关系的一种观念,很快在西周得以盛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春秋战国之世,随着宗法奴隶制度的日趋瓦解,西周传统孝道也日益走向衰微,开始向封建伦理转化和过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孔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对西周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发展,巩固了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至西汉方始完成的以孝为核心的新型的封建伦理秩序,其中心的内容即来源于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叶,距西周初已有500年之久,周初形成和确立的那些道德观念与政治制度已出现了明显的颓败之势,如司马迁所说,这是一个“周室既衰,诸侯恣行,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出身于贵族家族,他所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孝道 孔子 宗法奴隶制 为仁之本 礼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与发展 《论语》 封建伦理秩序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