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AD及mp-MRI的联合模型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辛建英 张文轩 +3 位作者 韩雨 巩平 徐爱霞 王锡臻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6,141,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在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诊断中的价...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在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疑诊为PCa并取得病理结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均行mp-MRI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根据病理及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csPCa和非csPCa两组,比较两组间PSAD和mp-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开始强化时间(T0)、短暂增强时间、流入速率(wash in rate,WIR)等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联合诊断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及构建模型诊断csPCa的效能。结果csPCa组的ADC、T0低于非csPCa组,WIR、PSAD、短暂增强时间高于非csP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D、ADC、WIR单独诊断cs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02(0.829~0.952)、0.890(0.814~0.942)、0.812(0.724~0.882),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诊断界值分别为0.47 ng/(mL·cm^(3))、0.82×10-3 mm^(2)/s、50.33 s^(-1),敏感度分别为79.1%、67.4%、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0%、54.8%。PSAD、ADC、WIR任意两参数(WIR+PSAD、ADC+PSAD、WIR+ADC)及多参数(WIR+PSAD+ADC)联合诊断csPCa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0.862~0.970)、83.7%、96.8%;0.940(0.877~0.977)、90.7%、91.9%;0.935(0.870~0.974)、79.1%、95.2%;0.955(0.896~0.986)、90.7%、91.9%。ROC曲线对比分析显示WIR+PSAD+ADC、ADC+PSAD、WIR+ADC联合模型与ADC、WIR单参数诊断csPCa的AU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IR+PSAD联合模型与WIR单独诊断csPCa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D联合mp-MRI对csP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主要指标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预测cs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mean联合PSAD对PI-RADS≥3分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贝明洁 许竞方 祝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6,107,共7页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mea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ean)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mea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ean)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3分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8月期间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PI-RADS评分≥3分且有病理组织学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选择最高PI-RADS评分且最大病灶的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病灶的ADCmean和表观扩散系数最小值(mi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csPCa的最佳临床和影像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比较最佳临床和影像预测模型及两者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行DeLong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csPCa患者75例(48.39%),非csPCa患者80例(51.61%)。csPCa组的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PSAD大于非csPCa组,csPCa组的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fPSA和tPSA比值(f/t)、ADCmin、ADCmean均小于非csPC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和ROC曲线分析,获得预测csPCa的最佳临床指标为PSAD和影像指标ADCmean,AUC分别为0.846、0.898,PSAD诊断阈值为0.307 ng/mL2,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91.25%,ADCmean诊断阈值为773.5 mm2/s,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5.00%,两者联合模型的AUC高达0.925。DeLong检验比较联合模型与单一模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模型预测csPCa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88.75%。结论 ADCmean对PI-RADS≥3分csPCa的预测效能优于ADCmin,与PSAD的联合模型能进一步提高对PI-RADS≥3分csPCa的预测价值,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mean联合PSAD对PI-RADS≥3分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更正声明
3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131,共1页
因作者疏忽,刊载于《磁共振成像》杂志2025年第16卷第4期的《ADCmean联合PSAD对PI-RADS≥3分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第一作者:贝明洁;DOI号:10.12015/issn.1674-8034.2025.04.012)一文作者单位误写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 因作者疏忽,刊载于《磁共振成像》杂志2025年第16卷第4期的《ADCmean联合PSAD对PI-RADS≥3分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价值》(第一作者:贝明洁;DOI号:10.12015/issn.1674-8034.2025.04.012)一文作者单位误写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放射科”,现更正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放射科”。在此,作者们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前列腺 PI-RADS 更正声明 ADCmean PS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直方图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移行区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4
作者 章双林 陈昉铭 高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2,共6页
目的 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特征开发一种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移行区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泌尿外科... 目的 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特征开发一种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移行区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泌尿外科收治的283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被随机分为训练集(70%,198例)和内部验证集(30%,85例)。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出关键特征:ADC_最小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inimum,ADC_min)、AD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_CoeffOfVar)、ADC_峰度(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kurtosis,ADC_kurtosis)、ADC_熵(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entropy,ADC_entropy),并进一步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构建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评价诊断效能,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临床净效益。结果 研究发现,ADC_CoeffOfVar [比值比(odds ratio,OR)=1.01,P=0.034]和ADC_entropy (OR=1.00,P<0.001)是CSPCa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这些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AUC=0.844)和内部验证集(AUC=0.765)中均展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分析表明模型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DCA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在临床决策中的净效益。结论 基于ADC直方图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不仅为术前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工具,而且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临床显著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俊洋 余晓东 +5 位作者 吕宗应 陈贵源 胡安能 朱潇乐 林宇航 郑永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首次入院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Gleason评分、术前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 目的: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首次入院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Gleason评分、术前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比值(F/T比值)、血浆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count ratio,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前列腺体积、TPSA,碱性磷酸酶、吸烟史、饮酒史。根据诊断分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组99例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组81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变量进行分析,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质指数(U=-2.456,P<0.014)、Gleason评分(U=6.801,P=0.000)、血浆纤维蛋白原(U=3.360,P=0.001)、淋巴细胞(U=-2.963,P=0.003)、NLR(U=2.096,P=0.036)、PLR(U=2.503,P=0.012)、MLR(U=2.434,P=0.015),TPSA(χ^(2)=30.462,P=0.000),碱性磷酸酶(χ^(2)=36.719,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降低、Gleason评分升高、TPSA>20 ug/L,碱性磷酸酶≥90 ng/mL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初次入院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发现其体质指数低,Gleason评分高,TPSA>20 ug/L,碱性磷酸酶≥90 ng/mL的患者应该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明确是否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前列腺 临床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PI-RADS v2.1及多参数MRI衍生标志物用于移行带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检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燕顺 张丽 +3 位作者 郑鹏翔 高永清 赵莹莹 徐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14,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本(prostate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1,PI-RADS v2.1)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衍生标志物用于移行带临床显著性前列腺... 目的评估基于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本(prostate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1,PI-RADS v2.1)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衍生标志物用于移行带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检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我院行mp-MRI及病理活检的移形带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具有8年前列腺成像经验的主治医生基于PI-RADS v2.1对MRI图像进行评估,并勾画病变轮廓,从而获得包括三维直径、相对病变体积(病变体积除以前列腺体积)、球形度、平整度及表面体积比等MRI特征。使用logistic分析,确定PI-RADS评分及多参数MRI衍生标志物与移行带csPCa检测的关系。结果纳入的403例患者中PI-RADS 1(n=25)、2(n=119)、3(n=130)、4(n=43)和5(n=86)类病变的csPCa检出率分别为0.00%、0.00%、3.85%、32.56%和70.93%。PI-RADS 3类、4类、5类的csPC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移行带csPCa的预测因子包括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OR=1.05(95%CI:1.00~1.10);P=0.047]、PI-RADS[OR=8.92(95%CI:2.94~27.13);P<0.001]、最大二维直径[OR=0.84(95%CI:0.71~0.98);P=0.046]及网格体积[OR=1.00(95%CI:1.00~1.00);P=0.041]。结论血清PSA、PI-RADS评分、病灶直径及网格体积等是移行带csPCa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前列腺 移行带 衍生标志物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乔晓梦 包婕 +3 位作者 胡尘翰 曹昌浩 胡春洪 王希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85,共7页
目的比较基于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zoomed imaging technique with parallel transmiss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ZOOMit DWI)序列和基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eadout segmentation of long variable echo-trains,RESOLVE)DWI序列的... 目的比较基于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zoomed imaging technique with parallel transmiss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ZOOMit DWI)序列和基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eadout segmentation of long variable echo-trains,RESOLVE)DW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168例行术前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患资料,其中csPCa患者83例、非csPCa患者85例。按7∶3随机划分训练集(n=117)和测试集(n=51),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分析、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检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并十折交叉验证进一步筛选特征,使用逻辑回归构建模型。构建基于单一参数的影像组学模型,包括ZOOMit DWI、ZOOMit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RESOLVE DWI和RESOLVE ADC,通过比较后选取诊断效能较优的DWI和ADC联合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建立双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在测试集中,ZOOMit DWI的AUC值高于RESOLVE DWI(0.917 vs.0.851,P=0.022),ZOOMit ADC的AUC值高于RESOLVE ADC(0.948 vs.0.871,P=0.052)。选取ZOOMit DWI和ZOOMit ADC联合T2WI建立双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值为0.937,明显优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0.792,P=0.012)。结论基于ZOOMit DW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对csPCa的诊断效能优于基于RESOLVE DW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联合ZOOMit DWI序列和T2WI序列的双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对csPCa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前列腺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变内部及周围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涵 毛宁 +3 位作者 谢海柱 李天平 骆训容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40例(训练集112例,测试集28例)进行过前列腺磁共振扫描的患者纳入研究。手动勾画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ADC图像病变内部区域... 目的探究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40例(训练集112例,测试集28例)进行过前列腺磁共振扫描的患者纳入研究。手动勾画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ADC图像病变内部区域(intralesional volume,ILV)及病变周围区域(perilesional volume)并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分析、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训练集的AUC、准确率分别为:0.93(95%置信区间:0.88~0.98,特异度:0.87,敏感度:0.89)、0.84(95%置信区间:0.76~0.90)。测试集的AUC、准确率分别为0.92(95%置信区间:0.81~1.00,特异度:0.95,敏感度:0.68)、0.89(95%置信区间:0.72~0.98)。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中诊断阈值位于0.01~0.83或0.87~0.98时,运用预测模型患者具有良好的净受益。结论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特征对于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临床显著前列腺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RADS v2.1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相关参数诊断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模型及内部验证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宇 田芳 +3 位作者 周姝 邹明宇 张立波 刘文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90-1094,1101,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1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参数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50例活检前接受前列腺磁共振检查且总... 目的 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1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参数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50例活检前接受前列腺磁共振检查且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4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Gleason评分≥7分患者纳入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组(n=71),Gleason评分<7分及良性疾病(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患者纳入非csPCa组(n=79)。从2组中按7∶3比例随机分配至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t检验比较2组PI-RADS v2.1、tPSA、游离PSA/tPSA (f/tPSA),PSA密度(PSAD)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P <0.05)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PI-RADS v2.1与PSA相关参数的logistic预测模型:(1) PI-RADS v2.1+tPSA;(2) PI-RADS v2.1+t/f PSA;(3) PI-RADS v2.1+PSAD。将验证组数据代入模型方程,以预测概率(P)及PI-RADS v2.1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PI-RADS v2.1与PSA相关参数建立预测模型:(1) Logit P=-7.313+1.62PI-RADS v2.1+0.088tPSA;(2) Logit P=-0.453+1.833PI-RADS v2.1-39.811f/tPSA;(3) Logit P=-12.031+1.917PI-RADS v2.1+29.206PSAD。模型(1)、(2)、(3)的预测概率(P)与PI-RADS v2.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915、0.984和0.899;Z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模型(1)、(2)与PIRADS v2.1诊断csP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模型(3)与PI-RADS v2.1诊断csP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RADS v2.1与PSAD联合诊断的预测模型对csPCa的诊断效能高于PI-RADS v2.1单独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RADS v2.1 磁共振成像 临床显著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 联合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融合成像技术对中低风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人群的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诊断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幸 张晟 +4 位作者 徐勇 魏雪晴 杨雪玲 司同国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联合经直肠超声计算机软件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software guid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ultrasound fusion targeted biopsies,MRUS-TB)在中低风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患... 目的:探讨核磁联合经直肠超声计算机软件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software guid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ultrasound fusion targeted biopsies,MRUS-TB)在中低风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2月29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首次行前列腺靶向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185例行MRUS-TB联合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穿刺活检(trans rectal ultrasound-guided systematic biopsy,TRUS-SB)组(A组)和113例行核磁联合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成像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cogn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ans rectal ultrasound fusion targeted biopsy,COG-TB)联合TRUS-SB组(B组),对比分析MRUS-TB和COG-TB对血清PSA水平为4~20 ng/mL人群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检出率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相比,PCa及临床显著性PCa(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穿刺组织有效样本长度及穿刺针数检出PCa的阳性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血清PSA表达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分层时,PCa及CSPCa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MRI检查结节最大径≤5 mm的CSPC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MRUS-TB可提高中低风险PSA及较小前列腺体积的患者中CSPCa的检出率,并可提高结节大小≤5 mm的CSPCa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联合超声计算机软件融合成像靶向穿刺活检 临床显著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丽丽 霍彬 +5 位作者 柳青 王磊 霍小东 王金焕 臧立 王海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845-850,共6页
目的: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靶向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常规治... 目的: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靶向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的影像学检查,根据最新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癌痛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变化,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靶向治疗4个疗程(平均约112 d)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对靶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2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53~81)岁,病理类型均为腺癌,除3例失访,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ovtial response,PR)11例(44%),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8例(32%),疾病进展(progresive disease,PD)3例(12%)。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4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6%。25例患者治疗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乏力22例(88%)、胃肠道反应15例(60%),血压升高7例(28%),手足综合征6例(24%),头晕不适、蛋白尿等其他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近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多为轻中度反应,需要积极对症处理。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该药治疗mCRPC的机制,为更多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去势抵抗前列腺 甲磺酸阿帕替尼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舒楠 陈子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4-807,共4页
综述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最终会转变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目前,该疾病治疗困难,但是,随着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在中医临床治疗以及中药实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关键词 激素依赖前列腺 中医药治疗 临床治疗 实验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自学 吴宏东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1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芒针 治疗 细菌前列腺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舒通胶囊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中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观察中成药前列舒通胶囊、特拉唑嗪片及二者联合用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纳入标准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前列舒通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B组30例给予特拉唑嗪片,每晚1次,每... 目的:观察中成药前列舒通胶囊、特拉唑嗪片及二者联合用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纳入标准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前列舒通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B组30例给予特拉唑嗪片,每晚1次,每次2mg。C组32例,联合应用前列舒通胶囊和特拉唑嗪片。结果:3组症状改善均十分明显,尤以C组最佳。结论:前列舒通胶囊、特拉唑嗪片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均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前列腺 中医药疗法 前列舒通胶囊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舒胶囊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和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11期663-664,共2页
观察前列舒胶囊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CNP)的疗效。选择CNP病人 10 0例 ,随机分为前列舒治疗组 70例和前列康片对照组 30例。治疗组显效率 84 2 9% ,总有效率 92 86 % ;对照组分别为 5 6 6 6 %和 83 32 %。治疗组在降低NEH -CPSI积... 观察前列舒胶囊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CNP)的疗效。选择CNP病人 10 0例 ,随机分为前列舒治疗组 70例和前列康片对照组 30例。治疗组显效率 84 2 9% ,总有效率 92 86 % ;对照组分别为 5 6 6 6 %和 83 32 %。治疗组在降低NEH -CPSI积分、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前列舒胶囊是治疗CNP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舒胶囊 治疗 细菌前列腺 临床观察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2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付长霞 薛德彬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656,共1页
关键词 基底细胞 前列腺 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增生 腺样囊 增生病变 临床 基底细胞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教育对慢性非癌性疼痛住院患者镇痛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宋莉 肖红 +4 位作者 杨邦祥 银燕 刘俐 卢子英 刘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疼痛会诱发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若患者不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应对疼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患者的认知扭曲和无助感,产生心理障碍[1]。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可改... 疼痛会诱发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若患者不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应对疼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患者的认知扭曲和无助感,产生心理障碍[1]。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可改善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住院患者 疼痛教育 临床研究 镇痛疗效 生心理障碍 情绪反应 心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a型与Ⅲb型间的差别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尉 王元利 +6 位作者 何恢绪 胡卫列 吕军 邱晓拂 杨槐 杨菁华 肖远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64-565,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AP/CPPS)Ⅲa型与Ⅲb患者症状的区别。方法:以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估CAP/CPPS患者症状情况,按四杯法留取尿液,对患者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精液行白细胞计数,并对样本行细... 目的: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AP/CPPS)Ⅲa型与Ⅲb患者症状的区别。方法:以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估CAP/CPPS患者症状情况,按四杯法留取尿液,对患者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精液行白细胞计数,并对样本行细菌培养。将128例CAP/CPPS患者分型,分析Ⅲa型与Ⅲb患者症状的区别。结果CAP/CPPS患者中,依据EPS、VB3或精液中WBC数目而分型的Ⅲa型与Ⅲb患者间的CPSI中的疼痛、排尿不适、生活质量及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77、0.65、0.11、0.52)。CAP/CPPS患者EPS、VB3或精液中WBC数目与CPSI中的疼痛、排尿不适、生活质量及总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AP/CPPS患者Ⅲa型与Ⅲb型间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白细胞计数与CAP/CPPS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CPPS CAP 细菌前列腺 严重程度 疼痛 白细胞计数 区别 结论 显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9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又空 周家杰 +1 位作者 张先觉 钟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7-1469,共3页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详细分析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IC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共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共47例;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1)。经直肠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DIC,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患者(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并发DIC等严重并发症;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切除术易诱发DIC;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抗感染、重建凝血-抗凝平衡机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弥散血管内凝血 GLEASON评分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文志 金锋 王舒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的异同,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或日本标准的22个HNPCC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20个家系(B组)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析。结...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的异同,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或日本标准的22个HNPCC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20个家系(B组)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A、B两组男女发病的比例分别为1.4:1(41/30)和1.5:1(38/26),无显著性差异(P>0.05)。2)A、B两组确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8岁(32~70岁)和61岁(30~83岁),50岁以前发病比例分别为59.2%和26.6%,A组较B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差异显著(P<0.01)。3)A、B两组右半结肠癌发病比例分别为56.9%(29/51)和29.2%(7/24),差异显著(P<0.05)。4)A组多发癌7例,B组未见多发癌。5)A组第一、二、三代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4岁、56岁、48岁,逐渐年轻化,B组无此现象。结论: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不尽相同,提示两者各自有其独特的遗传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息肉病 普通遗传大肠 家系 临床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