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古代课程源流──“六艺”、“七艺”教育的产生及其特点 被引量:8
1
作者 徐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七艺” “六艺”教育 中西古代 普罗泰戈拉 柏拉图 和谐发展 修辞学 古代教育史 体育训练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专题讨论)——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家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文明 民族关系 历史观念 国家起源 封国与城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创获——评《中西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
3
作者 刘明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创获———评《中西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刘明翰读罢彭顺生先生撰写的《中西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3月版),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部特色颇多、具有重大创获的历史比较研究专著。该...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创获———评《中西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刘明翰读罢彭顺生先生撰写的《中西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3月版),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部特色颇多、具有重大创获的历史比较研究专著。该书凡32万字,采用以时间为经、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 历史比较研究 文明史 文明起源 奴隶制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 中西文明 封建社会 西方文明 辩证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古代悲剧比较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焕群 《广东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100-107,131,共9页
本文无意于对中西悲剧作价值判断,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中西文化各自有其特性和优缺点。本文意在比较中显示出我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哺育滋长我们的民族感情,哪些沉淀已成为包袱,阻滞着我们前进... 本文无意于对中西悲剧作价值判断,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中西文化各自有其特性和优缺点。本文意在比较中显示出我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哺育滋长我们的民族感情,哪些沉淀已成为包袱,阻滞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若问:为何从悲剧入手?答曰:因为悲剧比其他文学样式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的审美经验,产生严肃而崇高的审美感受。因而,悲剧最集中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 中西悲剧的产生为何相差近两千年? 西方的悲剧,远在公元前五世纪就繁荣了,那时,雅典每年举行戏剧竞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性 中西古代 观众 主人公 哈姆莱特 “大团圆” 戏剧艺术 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 城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古代创作理论比较
5
作者 吴建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32-37,54,共7页
本文认为,感物—心动—诗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外物是触发“心动”的动因,作家“心动”是创作的关键.西方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则是外物—摹仿—艺术,创作以外物为基础,以摹仿为核心.“心动”说从心理学角度概括... 本文认为,感物—心动—诗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外物是触发“心动”的动因,作家“心动”是创作的关键.西方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则是外物—摹仿—艺术,创作以外物为基础,以摹仿为核心.“心动”说从心理学角度概括了文学创作的情感产生和艺术表现整个活动过程,“摹仿”说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虚静”与“迷狂”作为创作过程的两种心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 美本体 作家 创作理论 外物 “虚静”心态 万物 艺术品 体道 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形态的差异是古代中西竞技体育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 被引量:7
6
作者 吴赋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16,共5页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认为中西古代竞技体育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中西古代哲学的不同。本文认为从文化角度讲,重要原因是古代中西宗教的差异所致。当时中国的宗教已完成从多神走向一神的过渡,而古代希腊宗教此时正是一神与多神激...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认为中西古代竞技体育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中西古代哲学的不同。本文认为从文化角度讲,重要原因是古代中西宗教的差异所致。当时中国的宗教已完成从多神走向一神的过渡,而古代希腊宗教此时正是一神与多神激烈冲突时期,宗教具有普遍性、规则性、象征性。古代西方的具有内在冲突的宗教就为竞技体育走向独立历程提供了社会化、客观化、内在化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 竞技体育 走向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源”差异之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戚海燕 吴长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0-185,共6页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人才需求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 文化教育 “源”差异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量古今中西文明形态效度的思想前提——从“李约瑟问题”出发的批判考察
8
作者 张文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 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明效度有如下因素:有些因素是一切有生存实践活动的民族所共有的,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的是它们的生存实践活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物的追问方式等;有些因素是某种类型的文明所特有的,但它能扩展到一切人类创造物中,并作为人类历史共同体的共同呼吸贯穿每一文明。科学或知识位于文明形态塑形的最可度量者之中。西方抽象的个人、异化的技术远离文明的肯定性本原。任何一种文明不能从一个现成已有的民族那里产生出来,有效文明不能自顾自地存在。文明只能作为人类共同体纽带的表现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文明 有效 当代性 轴心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西方古代史学的异同及其理论启示 被引量:11
9
作者 乔治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1-87,共7页
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史学是世界两大最具活力、又独立发展的支脉。其共同的理念有:一是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观,二是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中西古代史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中国具有西方所没有的制度化、组织化的官方史学。从这种比较研究中可... 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史学是世界两大最具活力、又独立发展的支脉。其共同的理念有:一是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观,二是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中西古代史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中国具有西方所没有的制度化、组织化的官方史学。从这种比较研究中可概括出,古代史学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历史记述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史学在这对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并走向专业化,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史学 记史求真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语言观的差异与审美境界的生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黔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03,共6页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它...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是以言、象为基础,以超越为手段,以道为旨归,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言(说) 中西古代语言观 比较 中国 古代美学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维运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勇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156-159,共4页
杜维运创立了一套系统的中西史学比较理论 ,在实践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中国的中西史学比较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有时他的理论和实践是矛盾的 ,具体说来 ,没有完全做到全面公正。另外 。
关键词 杜维运 史学比较理论 中西古代史学比较》 《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善伟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4期50-54,共5页
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徐善伟在中西方古代史学发展史上,首次撰专文分别对文学进行总结批评的则是两位文艺理论家:中国南朝人刘勰(约465年-502年左右)和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人琉善(Loucianos,约125年... 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徐善伟在中西方古代史学发展史上,首次撰专文分别对文学进行总结批评的则是两位文艺理论家:中国南朝人刘勰(约465年-502年左右)和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人琉善(Loucianos,约125年-192年左右)。此纯粹为一巧合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批评 刘勰 史家 客观主义史学 中国古代史学 中西古代 刘知几 独立精神 文心雕龙 史学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讯
13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81-81,共1页
山东体院建院35周年复院15周年校庆学术论文报告会于1993年9月27日举行。报告会由王福荣副院长主持,韩之波院长到会祝贺并讲话。省教委、省体委与省体科所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了报告会。
关键词 山东体院 古代中西学校体育 报告会 学术论文 声像信息 培养途径 田径运动训练 知识能力结构 体科所 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