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动力结构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寿绍文 励申申 +1 位作者 张诚忠 范可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5-413,共9页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输出产品 ,分析了 1 991年 7月 8~ 9日江淮地区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中尺度动力结构。发现沿切变线走向有一条中尺度涡管 ,位于对流层中低层 ,高度呈波状起伏。波峰处有较强经向环...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输出产品 ,分析了 1 991年 7月 8~ 9日江淮地区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中尺度动力结构。发现沿切变线走向有一条中尺度涡管 ,位于对流层中低层 ,高度呈波状起伏。波峰处有较强经向环流 ,强降水位于波峰附近的经向垂直环流之下。降水强度与涡管强度密切相关 ,涡管增强时降水增强。涡管强度与中低空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中尺度切变线 中尺度涡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动力结构分析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晴空日中尺度切变环境场与对流云团发展条件 被引量:2
2
作者 雷崇典 师小玲 +1 位作者 郑小阳 韩芳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49,共4页
重点应用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 ,综合分析了 50 0hPa中尺度切变与陕北南部地区对流阵性降水形成、发展条件 ,指出了 50 0hPa不同的中尺度切变与有利的环境合理配置 ,是导致对流云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特征环境风切... 重点应用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 ,综合分析了 50 0hPa中尺度切变与陕北南部地区对流阵性降水形成、发展条件 ,指出了 50 0hPa不同的中尺度切变与有利的环境合理配置 ,是导致对流云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特征环境风切变配置与对流单体的发展趋势、强度变化、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切变 环境配置 雷暴单体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两次不同强度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晓霞 尚大成 +2 位作者 谌芸 王有生 王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9-1399,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甘肃陇南连续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武都涡、中尺度切变线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了两次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甘肃陇南连续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武都涡、中尺度切变线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了两次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云图特征和水汽、热力及动力等物理量场差异,提出了这一类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着眼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背景 TBB 中尺度切变线 武都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6”东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Ⅰ:常规资料和卫星资料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寿亦萱 许健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0-170,I0002,共12页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与卫星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2005年6月10日午后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发生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演变特征、下垫面条件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简称“05.6”东北暴雨)是...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与卫星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2005年6月10日午后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发生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演变特征、下垫面条件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简称“05.6”东北暴雨)是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加深过程中的一次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处于前倾疏散的高空槽槽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为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有西南—东北走向的湿舌,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干冷平流与低空的暖湿平流形成的差动平流,造成此处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增强。此外,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布情况来看,下垫面不均匀加热引起的热力环流是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触发机制。研究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演变与此次暴雨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关系发现,切变线上对流强弱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在弧形切变线曲率最大处的对流最强,与沙兰河上游暴雨有关的对流云团就出现在这个地区。以上事实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可能是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而造成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不均匀的原因可能和切变线走向与环境风场的配置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尺度切变线 下垫面不均匀加热 湿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一次大雨—暴雨天气过程中小尺度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邢纪元 赵光美 +2 位作者 边智 张艳 王兆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514-14517,14520,共5页
2009年夏季泰安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1.1%,其中6月份偏少50.7%,7月18日第一场大范围强降水减弱了当地的高温闷热天气,同时初步缓解了渐露的旱情,由于雨势强劲,亦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由天气图形势常规资料和物理量的综合分... 2009年夏季泰安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1.1%,其中6月份偏少50.7%,7月18日第一场大范围强降水减弱了当地的高温闷热天气,同时初步缓解了渐露的旱情,由于雨势强劲,亦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由天气图形势常规资料和物理量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中低空急流的位置与以往夏季天气过程有所不同,出现在低压的北侧,加快了北方冷空气和水汽的输送;此外,低空急流出现和消失都早于风场辐合区,是低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由热源和水汽汇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积雨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环流形势 自动站风场资料 中尺度切变系统 物理量诊断分析 山东泰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临夏州一次短时强降水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6
作者 祁萍 刘辉 +2 位作者 闫旭东 李宛彧 马丽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0期173-175,共3页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7.8 mm,且伴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7.8 mm,且伴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制、强降水水汽来源和输送以及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临夏此次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间接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的西伸北抬导致其外围具备高能量级的偏南暖湿气流沿着大风速带被源源不断从低纬度向高原边坡输送并产生汇聚、抬升、凝结,从而导致强降水;强降水类型为典型的暖区短时强降水,地面中尺度干线是直接触发机制,低空西南大风速带上的湿轴向东北方向伸展,水汽长时间汇聚为临夏短时暴雨提供了物质来源;雷达回波显示的低质心回波特征奠定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低空切变线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低质心强回波 甘肃临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春季罕见的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明 张智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8,共5页
对吉林省2005年春季(4月19—22日)罕见的降水天气过程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逐时自动站风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逐时自动站风场分析的中尺度切变对强降水落区、降水强度和强降水发生的时间都具有很好... 对吉林省2005年春季(4月19—22日)罕见的降水天气过程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逐时自动站风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逐时自动站风场分析的中尺度切变对强降水落区、降水强度和强降水发生的时间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中尺度切变的形成也与地形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环流形势 自动站风场 中尺度切变 地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强对流系统发展多样性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路秀娟 钟青 陈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在北京"7.18"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启动、发展方式较为复杂,造成对流系统发展多样性特征的机制也存在差别。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和局地层结不稳定结构都表明,此次局地强天气的发生有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高分辨率... 在北京"7.18"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启动、发展方式较为复杂,造成对流系统发展多样性特征的机制也存在差别。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和局地层结不稳定结构都表明,此次局地强天气的发生有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高分辨率中尺度观测的分析表明,怀柔—密云地区存在孤立发展的对流系统,最终发展为多单体雷暴群;而在北京西南部线状对流的不连续传播发展特征十分显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活动对北京东北部怀柔—密云地区对流系统的启动起了关键作用;在环境场与对流的相互作用机制下,北京西南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传播与重力波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流系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演变的多样性特征,体现了起支配作用的物理机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强对流 多样性 中尺度切变线 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7月1日济宁大暴雨天气分析
9
作者 马丽 李彤 李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24期300-300,302,共2页
2008年7月1日,济宁地区5个站出现了暴雨,济宁本站出现降水量为105.0mm的大暴雨。对这次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切变、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 2008年7月1日,济宁地区5个站出现了暴雨,济宁本站出现降水量为105.0mm的大暴雨。对这次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尺度切变、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中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以及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切变 副热带高压 西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东高红 张志茹 +1 位作者 李胜山 贾惠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81,I0002,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改善的EVAD技术,从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大气动力学角度,详细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850hPa“人”字型切变及地面气旋相配...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改善的EVAD技术,从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大气动力学角度,详细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850hPa“人”字型切变及地面气旋相配置是这次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随着0.7~1.1km高度上中尺度逆切变的出现和4.8km高度上西南急流的建立并向低层扩展,风场辐合明显加强,辐合层加厚,从而为强降雪的出现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中尺度逆切变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时间与强降雪出现及维持的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另外冷锋过境时风场辐合再次加强使得较强降雪继续维持。同时用改善的E-VAD技术计算了降雪不同阶段的大气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结果表明:中尺度逆切变系统和冷锋的出现均对应着明显的辐合和上升,辐合和上升又促使强降雪出现和维持,因而从大气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中尺度逆切变和冷锋的存在及其与强降雪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雪 多普勒雷达资料 中尺度切变 EVAD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1”海南致灾雷暴大风环境场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艳 俞小鼎 +1 位作者 蔡亲波 任福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0-860,共11页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 利用海口多普勒雷达、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4月11日凌晨发生在海南岛北部近海和陆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500 h Pa槽前、低空急流左前侧、低层切变线南侧、高空急流分流区下方和地面静止锋南侧的有利于对流发展的较大范围上升气流区域内;(2)对流风暴移动路径上的大气环境具有中等程度的条件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以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廓线垂直结构、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对流风暴形成后最终组织发展产生雷暴大风、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3)在多单体带状回波中镶嵌的风暴A和B各自发展成为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B和C合并形成弓形回波,其中风暴C的中气旋加强成为弓形回波北部的气旋式中尺度涡旋;(4)阵风锋对对流风暴的正反馈作用、对流风暴前侧强劲的暖湿入流与风暴后侧径向风速相当的冷池出流,长时间倾斜依存的自组织结构及其与强的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是多单体风暴和弓形回波长时间维持和加强的主要原因;(5)地面原来存在的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对流风暴主体回波沿着海南岛北部近海东移等因素,有利于多单体带状回波和弓形回波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天气学分析 多单体带状回波 弓形回波 阵风锋 β中尺度辐合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柯坪强雷暴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俊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80-888,共9页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源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地区,水汽输送集中在低层,低空偏东急流为水汽输送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暴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有一个增大的过程。雷暴从暴雨雷暴发展为雹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在雷暴单体成熟期,雹暴中层反射率呈现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雷暴 β中尺度切变线 低空偏东急流 对流有效位能 弱回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海霞 张红霞 +1 位作者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459-19462,共4页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天气过程 中尺度切变线 对流回波单体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
14
作者 潘军 刘峰 钟加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1810-11816,共7页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分析2008年09号热带气旋"北冕"的活动情况及其对华南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北冕"维持时间较短,强度较弱,但在华南沿海2次登陆,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对华南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影响极大。在登陆前,热带气旋外围的水汽输送带与大陆上东移的弱冷空气遭遇,激发出强烈的雷暴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在登陆时和登陆后,在热带气旋中心和由于弱冷空气侵入形成的热带气旋内部的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产生的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影响热带气旋中心经过的区域和北部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气旋 华南天气 热带气旋外围 中尺度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旻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东北冷涡前部暖湿切变造成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使冷涡移动缓慢,冷涡系统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增大。暖湿空气在切变处强烈辐合,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重合,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为暴雨云团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辐合区与高层强辐散区重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偏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低层增温增湿使大气层结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中尺度切变线 低空急流 次级环流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7月14日低涡降水分析
16
作者 周育慧 朱凯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143-2146,共4页
利用MICAPS资料、JMA全球模式和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14日发生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天气形势背景、物理量条件等方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低空急流下沉北抬,... 利用MICAPS资料、JMA全球模式和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14日发生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天气形势背景、物理量条件等方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低空急流下沉北抬,高空双急流中心逐渐拉近,这种风的垂直变化是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同时低涡加强及其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南北向急流配合致使中高层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地为降水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有渤海低空急流配合时更有利于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切变线及其北侧的风速辐合区;此次过程为明显的暖式切变线,其物理量场呈垂直分布;高低空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维持,降水的水汽输送不仅依赖于对流层中低层的急流,还依赖于中层西南急流,雨强的增大与中高空急流风速辐合中心的建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切变线 低涡 降水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5月31日石家庄市暴雨漏报过程分析
17
作者 张立霞 房荣 《南方农业》 2017年第26期109-110,共2页
利用常规资料、河北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6年5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漏报的对流暴雨过程的形势场和中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影响系统来看,回流冷空气触发对流;西南暖湿气流和回流冷空气相... 利用常规资料、河北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6年5月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漏报的对流暴雨过程的形势场和中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影响系统来看,回流冷空气触发对流;西南暖湿气流和回流冷空气相遇形成中尺度辐合线,对流单体不仅在大气边界层的辐合线中激发,也在辐合线中传播;由质心低的强回波"列车效应"造成对流暴雨;从风廓线产品可以实时得到高低空冷空气活动的动态,为短临判断系统移动的方向、强弱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切变线 对流暴雨 回流 石家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2012年初秋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18
作者 吴迪 金炜 李海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4期179-179,共1页
从9月7号夜号开始,南阳淅川等县市区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一些地方还出现特大暴雨,利用500hPa、850hPa和700hPa高空形势图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对2012年9月7~8日发生在南阳市卧龙区、淅川和唐河等... 从9月7号夜号开始,南阳淅川等县市区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一些地方还出现特大暴雨,利用500hPa、850hPa和700hPa高空形势图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对2012年9月7~8日发生在南阳市卧龙区、淅川和唐河等地区发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切变线 垂直螺旋度 对流有效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