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列线图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梅 李巧莉 +3 位作者 葛肖艳 石丽楠 康燕飞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防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单发CN0 PTC 3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阳性组116例与阴性组2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常规超声及CEUS指标,筛选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P均<0.05),5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1的AUC为0.753,剔除CEUS指标建立预测模型2的AUC为0.704,两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13)。选择预测模型1构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53,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10.7%~8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是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且CEUS指标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获得淋巴结数目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克毅 梁广芃 +1 位作者 柴芳 刘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联合预防性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获得淋巴结数目的因素,分析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于2019年1月至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联合预防性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获得淋巴结数目的因素,分析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因甲状腺乳头状癌收治入院并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联合预防性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93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将病理所获得淋巴结数目分为高获得淋巴结数目组(n>6枚)和低获得淋巴结数目组(n≤6枚),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高获得淋巴结数目的影响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判断获得淋巴结数目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此外,通过术后并发症分析获得淋巴结数目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获得淋巴结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r=0.240,P<0.05)和淋巴结转移率(r=0.161,P<0.05)分别呈线性正相关,控制转移淋巴结数目不变,淋巴结转移率随获得淋巴结数的上升而降低(r=-0.444,P<0.05)。两组获得淋巴结数目单因素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手术时长、BMI、肿瘤最大直径、多灶性、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位置、被膜侵犯、对侧甲状腺结节、甲状旁腺移植、BRAF基因V600E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纳米碳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应用纳米碳是高获得淋巴结数目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应用纳米碳所占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80~0.735,P<0.05),桥本甲状腺炎所占曲线下面积为0.584(95%CI:0.504~0.665,P<0.05)。此外,术后患者声带麻痹和淋巴漏的发生在高、低获得淋巴结数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不变,获得淋巴结数目越多,淋巴结转移率越低,应用纳米碳及患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提高获得淋巴结数目,高、低获得淋巴结数目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纳米碳 获得淋巴结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作者 黄冬宁 李振东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识别清扫术后病变残留高危人群以制定更为积极的防治方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PTMC患者...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识别清扫术后病变残留高危人群以制定更为积极的防治方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PTMC患者共231例,其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检出阳性淋巴结8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甲状腺结节最大径、结节边缘、结节内微钙化、结节纵横比、被膜侵犯情况均可能与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结节最大径0.5~1 cm及合并被膜侵犯均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50岁、甲状腺结节最大径0.5~1cm及合并被膜侵犯的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更易检出阳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手术 危险因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灰度共生矩阵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4
作者 王晨 李庆 师毅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CT灰度共生矩阵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 目的探讨增强CT灰度共生矩阵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34例、阴性组21例,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双期增强检查。采用Image J软件分别提取动、静脉期肿瘤最大层面灰度共生矩阵参数(能量、对比、相关、逆差矩、熵)并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间动脉期能量、熵及静脉期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2.140、2.753、2.736,P<0.05),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能量、动脉期熵、静脉期熵、动脉期能量动脉期熵联合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2、0.706、0.686、0.734,动脉期能量动脉期熵联合预测效能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66.67%。结论增强CT灰度共生矩阵有助于术前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动脉期参数能量联合熵的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区淋巴结 灰度共生矩阵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伟 苏新良 +5 位作者 吴凯南 周静 胡代星 曹宜嘉 毛雨 任浩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 目的:分析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侧PTC患者149例,均已接受甲状腺全切以及预防性Cont-CLNs清扫。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犯、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Ipsi-CLNs与Cont-CLNs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Ipsi-CLNs转移率和Cont-CLNs转移率分别为73.2%和23.5%,其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与Cont-CLNs转移均不相关(P=0.792、0.097、0.531、0.578、0.269、1.000),包膜外侵犯(P=0.017)、喉前淋巴结转移(P=0.006)和Ipsi-CLNs转移(P<0.001)与Cont-CLNs转移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Ipsi-CLNs转移数目≥3枚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结论:包膜外侵犯、喉前淋巴结和Ipsi-CLNs是Cont-CLNs的影响因素;当Ipsi-CLNs转移数目≥3枚,且合并喉前淋巴结或包膜外侵犯时,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林维浩 夏浩明 马浙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991-2993,共3页
目的:研究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 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为c N0期PTC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目的:研究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 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为c N0期PTC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420例c N0期PTC病例,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BRAFV600E突变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420例c N0期PTC中,c N0期PTC患者中的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4%。年龄、肿瘤大小、腺体外侵、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与c N0期PTC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腺体外侵,肿瘤分期T3~T4、BRAFV600E突变可作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BRAFV600E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婷婷 陈咨苗 +1 位作者 沈飞霞 潘贻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05-2107,共3页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91例c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 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291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5.7...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91例c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 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291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5.7%。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肿瘤直径(>5 mm)、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mm)、包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影响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男性、肿瘤直径>5 mm、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阳性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应积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BRAF^V600E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沁 杨晓晨 査小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82-1783,1792,共3页
目的 :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 目的 :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0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7
9
作者 彭琛 魏松锋 +4 位作者 郑向前 于洋 张艳 程文元 高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401例具有完整病...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401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应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TMC男女性别比约1:3.4,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5%。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x2=14.587,P〈0.01)、性别(X2=21.636,P〈0.01)、原发灶数目(X2=35.505,P〈0.01)、肿瘤最大直径(X2=58.868,P〈0.01)、肿瘤位置(x2=8.385,P〈0.05)及被膜外腺外侵犯(X2=26.481,P〈0.01)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处于甲状腺下极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m、被膜外腺外侵犯及双侧多发癌灶为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备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in、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等特征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联合二维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芳 石岩 +4 位作者 杨智 唐丽玮 崔广和 高岩冰 董景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二维超声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回顾性分析结节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央区... 目的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二维超声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回顾性分析结节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剪切波弹性测值判断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截断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建立模型后,纳入131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验证,与术后病理比较,评价预测能力。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纳入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大小、多灶性、包膜浸润及Emean值。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的预测概率值绘制ROC曲线,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8。应用验证组进行验证,其准确性为93.1%,敏感度为90.5%,漏诊率为9.5%,特异度为93.2%,误诊率为6.8%。结论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二维超声构建预测模型,对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提高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 弹性成像 二维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淑艳 马云海 +5 位作者 尹哲 詹想想 刘彬 文天鋆 程若川 钱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分析c N0T1/T2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c N0T1/T2期的... 目的:分析c N0T1/T2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c N0T1/T2期的532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加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肿瘤直径及病灶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 N0 T1/T2期PTC患者年龄>45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s,CLNs)转移率为27.0%(67/248),≤45岁的CLNs转移率为44.0%(125/284),χ2=16.584,P=0.000;女性的CLNs转移率为34.9%(150/430),男性的CLNs转移率为41.2%(42/102),χ2=1.415,P=0.234;多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40.0%(76/190),单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33.9%(116/342),χ2=2.103,P=0.147;非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50.3%(80/159),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30.0%(112/373),χ2=19.893,P=0.000;病灶数目与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不相关(χ2=0.884,P=0.347)、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Ipsi-CLNs转移相关(χ2=6.648,P=0.010);病灶数目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不相关(χ2=0.202,P=0.653)、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Cont-CLNs转移相关(χ2=17.268,P=0.000);双侧多灶癌的肿瘤直径与喉返神经后中央区淋巴结(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entral lymph nodes,LNpr RLN-CLNs)转移相关,(χ2=4.260,P=0.039)、左、右单侧单灶的肿瘤直径与LN-pr RLN-CLNs转移不相关(χ2=0.166,P=0.684;χ2=3.226,P=0.072)。结论:推荐对c N0 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合理的清扫范围推荐为:(1)单侧非微小癌和双侧多灶癌尤其年龄≤45岁者,均应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单侧单灶或多灶微小癌仅行患侧中央区清扫;(3)一般无须常规清扫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结,但对于双侧非微小癌、右侧非微小癌仍应注意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cN0T1/T2期 中央区淋巴结 转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亚军 康骅 +3 位作者 赵菁 海涛 张小丽 蔡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M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M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研究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年喉癌手术病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凌 徐宽 +5 位作者 嵇庆海 王卓颖 王宇 李端树 吴毅 朱永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51-758,共8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喉癌患者是否常规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喉癌患者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以及疾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8例确诊为喉癌患者... 背景与目的:对于喉癌患者是否常规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喉癌患者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颈部复发以及疾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8例确诊为喉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4例患者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回顾分析肿瘤原发灶分级,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临床资料,以及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free survival,DFS)和局控率(local control rate,LCR)。结果:在118例喉癌患者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1.9%(14/118),包括在34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证实10例,未作淋巴结清扫,在随访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例。肿瘤声门下或者梨状窝侵犯是中央区转移以及中央区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颈部IV区转移相关(P<0.001),侧颈区淋巴结包膜外侵犯(P=0.001)和血管侵犯(P=0.015)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复发和颈侧区复发的危险因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喉癌患者较阴性患者局控率低(P=0.03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无病生存率(P=0.014)和局控率(P=0.025)低。声门上喉癌更容易发生颈部Ⅱ区淋巴结转移(P=0.044)。结论:喉癌患者应注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声门上喉癌患者应注意颈部Ⅱ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应注意颈部Ⅳ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手术 颈部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分布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华 梁晓燕 +1 位作者 王明华 王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6,150,共4页
目的探讨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颈部中央区及各亚区淋巴结的数目。结果双侧中央区淋巴结(9.86±3.36)枚(4~20枚)... 目的探讨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颈部中央区及各亚区淋巴结的数目。结果双侧中央区淋巴结(9.86±3.36)枚(4~20枚)。左侧中央区淋巴结(6.24±2.23)枚(2~14枚)。右侧中央区淋巴结(7.77±2.79)枚(2~15枚)。喉前区淋巴结(1.29±0.75)枚(0~4枚),气管前区(2.62±1.26)枚(0~7枚),左侧气管旁区(2.38±1.34)枚(0~6枚),右侧气管旁区(3.97±1.97)枚(0~10枚)。四个亚区淋巴结比例分别为:12.69%,24.47%,24.15%,38.47%。其中右侧气管旁区的两个亚区右侧喉返神经外侧区(1.35±1.27)枚(0~6枚),右侧喉返神经内侧区(2.64±1.75)枚(0~9枚)。结论本研究报道颈中央区淋巴结的数目及分布结果,可为外科医生在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时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 淋巴结 解剖 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伟镇 李颖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4-109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纹理特征以预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本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PTC的189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然后基于其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纹理特征以预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本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PTC的189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然后基于其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及双切面的纹理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纹理特征进行筛选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并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结果189例患者中,术前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35%,灵敏度为28.6%,特异度为55%。影像组学分析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双切面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66.06%/68.12%/77.69%,灵敏度为53%/46%/40%,特异度为52%/53%/51%。结论结合PTC的超声横及纵双切面纹理特征,影像组学方法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单切面高,且远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前彩超评估现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伟超 姚繁 杨安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040-1045,共6页
目的:探究术前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及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13家三甲医院PTC患者的术前彩超报告及手术病理报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彩超对中央... 目的:探究术前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及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13家三甲医院PTC患者的术前彩超报告及手术病理报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通过两种淋巴结判定方式评估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1)假设以超声报告发现/描述中央区淋巴结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2)以超声报告判断/考虑典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作为诊断标准。结果:除去资料不符者,共收集1 016例患者资料,其中925例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评估。925例中有825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384例,无转移组441例。以发现中央区淋巴结为诊断标准,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率为18.9%(3.0%~50.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3.59%、89.11%和63.27%。以典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征象作为诊断标准,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率为8.2%(0~33.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7.97%、97.96%和60.73%。结论:彩超对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检出率和敏感度较低,说明2012年国内指南推荐cN0的PTC在保护功能前提下进行预防性清扫符合目前的评估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术前彩超 预防性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颗粒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莹 施杲旸 +1 位作者 陆辉 蒋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45-1149,1155,共6页
目的:从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染色情况、纳米碳外溢等方面,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引导下注射与术中注射纳米碳悬浊液两种不同操作方法的差异,以探寻更优的示踪方法。方法:选取2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组10... 目的:从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染色情况、纳米碳外溢等方面,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引导下注射与术中注射纳米碳悬浊液两种不同操作方法的差异,以探寻更优的示踪方法。方法:选取2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组106例和术中注射组121例。分析两组患者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颈白线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气管前及气管旁淋巴结)数目及染色情况。结果: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组纳米碳外溢比例低于术中注射组。术前注射组患者颈白线淋巴结数目、气管前及气管旁淋巴结数目均多于术中注射组相应区域淋巴结数目(P<0.05)。伴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异常(central lymph node positive,cN1)者、肿瘤直径>1 cm者,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中央区淋巴结黑染比例更高(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可减少术中染料外溢,提高中央区淋巴结的黑染率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 纳米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漏的防治 被引量:29
18
作者 郝伟静 于洋 +7 位作者 郑向前 杨晓勇 赵敬柱 董莉 阮先辉 彭琛 池嘉栋 高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漏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6 127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病例,其中14例患者术后并发乳糜漏。采取全身治疗、局部加压包扎、常...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漏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6 127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病例,其中14例患者术后并发乳糜漏。采取全身治疗、局部加压包扎、常压引流、50%葡萄糖注射液或平阳霉素经引流管注入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引流量逐渐减少,至<10 m L/d时拔除引流管;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引流量未见明显减少,行手术治疗。结论: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时应仔细操作以预防乳糜漏的发生,发生后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 并发症 乳糜漏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腔镜在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8
19
作者 柳学文 李强 +2 位作者 陈飞 黎志超 黄宗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2-846,共5页
目的分析3D腔镜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2013年9月~2016年4月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D腔镜组、2D腔镜组及开放组各30例,比较3组患者围... 目的分析3D腔镜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2013年9月~2016年4月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D腔镜组、2D腔镜组及开放组各30例,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及对机体炎性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开放组、2D腔镜组相比,3D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D组比2D组手术时间短(P<0.05),两组间总住院费用无差异。3D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率、对机体炎症反应等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腔镜下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有效,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机体炎症反应影响小等优势,可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的重要选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腹腔镜 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除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模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田晓琦 罗渝昆 +4 位作者 张颖 宋青 任玲 张艳 姜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6-631,共6页
目的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 目的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超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