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湘泽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1,共7页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的历程,其中大体包括三大阶段或曰三大旅程: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前夕,破冰和奠基之旅;从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夕,自觉拓展之旅;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入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治理理念 马克思主义 人文关怀 回归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7
2
作者 范大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减贫有效、生态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国家治理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国家治理选择和借鉴,为人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减贫有效、生态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国家治理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国家治理选择和借鉴,为人类治理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期待中国以科学系统的话语体系,来解释、说明和支撑自身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动、鲜活的制度实践和改革成效。把握历史机遇期,构建有效的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传播策略,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赢得国际话语权。基于此,要充分认识到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紧迫性,进而探究建构这一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解码国家治理优势,讲好中国社会治理故事,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社会治理 对外话语体系 国际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社会治理的伦理形态及其批判——兼论走向善治的中国社会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文武 龚宇润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2,共5页
作为社会治理核心价值的观念表达,伦理形态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延续了制度构建下的社会治理理论,以制度设计的方式将资本作为社会治理的展开逻辑,并使受资本统驭的人逐渐丧失主体性而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作为社会治理核心价值的观念表达,伦理形态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延续了制度构建下的社会治理理论,以制度设计的方式将资本作为社会治理的展开逻辑,并使受资本统驭的人逐渐丧失主体性而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导致当代西方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缺乏合法性基础,难以摆脱社会“不可治理性”困境。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善治模式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嵌入“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在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超越了西方社会治理的理论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社会治理 伦理批判 中国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治理呈现出福利国家和新公共管理两副面孔
4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8-248,共1页
王丽萍、郭凤林撰文《中国社会治理的两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范围内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变迁使公共服务供给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人们思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相关问题的环境发生了重... 王丽萍、郭凤林撰文《中国社会治理的两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范围内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变迁使公共服务供给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人们思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相关问题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国社会治理呈现出福利国家和新公共管理两副面孔。在理念上互不相容的两种逻辑非但没有发生理念(或理论)所预示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治理 福利国家 新公共管理 急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治理实践及其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丹 张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2-15,共4页
在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存在的众多分析逻辑中,尤其以两种思路表达为要:一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二是“大政府、大社会”的思路。然而,就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建构和微观表现而言,我国的治理实践仍然无法跳... 在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存在的众多分析逻辑中,尤其以两种思路表达为要:一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二是“大政府、大社会”的思路。然而,就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建构和微观表现而言,我国的治理实践仍然无法跳出“大政府、小社会”的窠臼,这一制度惯性仍然具有符合当下实际的合理内核,且不会在短时间内消解。“大政府、小社会”实践模式的逻辑机理体现为国家主义传统的有效约制、政治参与制度化稳步推进和社会组织自组织程度不高三个表征。因此,应当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耦合来优化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依靠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治理 “大政府、小社会 国家主义 政治参与 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健 秦龙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持续互动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规则不公、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公、社... 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持续互动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规则不公、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公、社会保障等权利和规则的不公。我们要通过树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构建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维护人民权益机制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核心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理论与构建 被引量:28
7
作者 高晓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48,共9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显著特点,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上可理解为“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吸收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政府-公共场域-社会三元结构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显著特点,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上可理解为“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吸收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政府-公共场域-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和工具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践路径的理论准备。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和基本理论框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能力,创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良好环境;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 国家治理 政治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景维民 赵爽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2,共10页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铸就当代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治理模式,使其既具备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特征,又在制度属性和价值导向上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铸就当代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治理模式,使其既具备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特征,又在制度属性和价值导向上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它是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属性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是以人民为导向,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塑支撑经济发展、满足需要、提升人民幸福的整体性制度结构和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构建“党-政府-市场-社会”四元一体良性互动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 党的领导 四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风险社会”的治理困境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17
9
作者 曹帅 许开轶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4,共6页
自全球化进程以来,全球社会就伴随着风险,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与深度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碰撞,全球社会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也面临更多新挑战,主要是大国霸权加大了"全球风险社会"... 自全球化进程以来,全球社会就伴随着风险,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与深度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碰撞,全球社会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风险社会"治理也面临更多新挑战,主要是大国霸权加大了"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难度,碎片化治理机制导致"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缺乏成效,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导致全球集体行动困难。中国以新全球化推动"全球风险社会"治理,加强制度供给,消除"全球风险社会"治理赤字,增强"全球风险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积极推动了"全球风险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全球化 “全球风险社会 治理困境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政策与机制: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运转机理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浩 郝儒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4,共7页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框架内对社会治理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凸显出社会稳定、民生保障、风险化解、创新发展等治理效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从制度、政策、机制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框架内对社会治理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凸显出社会稳定、民生保障、风险化解、创新发展等治理效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从制度、政策、机制三个要素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运转的机理,能够发现该体系是由这三种要素各自的层级和网络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多重复合"的结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正是通过多重复合运转最终转化为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运转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表达与变迁逻辑——基于1949—2022年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冉连 张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63,共12页
社会治理政策是推动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也是影响社会治理质量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治理政策。以1987—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的95份关于社会治理的权威政策... 社会治理政策是推动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也是影响社会治理质量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治理政策。以1987—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的95份关于社会治理的权威政策文件为分析样本,借助扎根理论与Nvivo软件,编码并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的政策表达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故事线”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变迁进行解读,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即1949—1978年以“社会管控”为主的政策萌芽阶段、1978—2002年以“社会改革”为主的政策发展阶段、2002—2012年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策转型调整阶段、2012年以后以“社会治理”为主的政策完善提质阶段,并利用政策表达模型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政策演化的四重逻辑,即政策理念——从单一化的“社会管理”迈向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政策结构——从权威主体包揽的“管控型结构”迈向权威主体引导的“元治理结构”过渡;政策内容——从中微观的“经验治理”迈向宏观的“制度建设”;政策过程——从当前的“问题导向”迈向长远的“战略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演变逻辑 政策表达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的优势与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牛小侠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1,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显著优势凸显于新时代。其显著优势表现在制度优势,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创举优势和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优势;目标优势,即国体和党性优势决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显著优势凸显于新时代。其显著优势表现在制度优势,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创举优势和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优势;目标优势,即国体和党性优势决定目标优势与目标明确性和渐进性的优势;前景优势,即近期与远期前景衔接优势和前景可期和振奋人心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治理之路上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统一:人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高层论坛
13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11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高层论坛在广州大学举行。本次高层论坛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 高层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583页
14
作者 王欣 《学海》 CSSCI 2004年第4期207-208,共2页
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是惟一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微观社会生活的具体操作力量,政府通过单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种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是惟一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微观社会生活的具体操作力量,政府通过单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则微乎其微。8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 民间组织 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社区治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海军 霍伟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4,共10页
在过去的30余年里,封闭社区逐渐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居住空间模式。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封闭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经济际遇。美国被认为是现代封闭社区起源的主要国家之一,其封闭社区的诞生可以... 在过去的30余年里,封闭社区逐渐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居住空间模式。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封闭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经济际遇。美国被认为是现代封闭社区起源的主要国家之一,其封闭社区的诞生可以归因于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歧视、私人偏好和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等一系列因素。在中国社区建设运动的背景下,封闭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治理秩序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制度供给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通过考察中国式封闭社区的产生、演化、作用等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以及中国社会阶层转变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社区 增长联盟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住宅私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体系建构的中国逻辑及其进路 被引量:5
16
作者 铁锴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4,共4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达到最佳的善治状态。但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中。要在日益复杂的利益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达到最佳的善治状态。但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中。要在日益复杂的利益分化时代走出政府独大的单一治理困局,政府首先应该告别传统管控的路径依赖,回归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基本角色。在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中,政府应遵循现代政府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宪政,从严依法治党,厉行法治,完善民主制度,形塑和建构现代政府;培育市场机制,监管市场公平和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培育公民社会,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治理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政府责任 威权主义 宪政 市场 公民社会本理解出发 要应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 必须构建成熟的多元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权治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侯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108,共8页
人权治理是一种国家治理观。这种治理观认为,国家治理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概念,而是由价值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综合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权与国家治理既具有功能性联系,又具有构成性联系;人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人权治理观主张把... 人权治理是一种国家治理观。这种治理观认为,国家治理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概念,而是由价值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综合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权与国家治理既具有功能性联系,又具有构成性联系;人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人权治理观主张把人权纳入国家治理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之中,最终把人权作为国家治理的优先价值、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充分保障的人权是善治的标准。当代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治理的国家治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治理 民主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实际意蕴
1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6-246,共1页
郁建兴、关爽撰文《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指出,“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这一新分析框架表明,当代中国具有良性互动模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业已出现,并成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 郁建兴、关爽撰文《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指出,“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这一新分析框架表明,当代中国具有良性互动模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业已出现,并成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从社会管控走向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主导下的社会治理”成为这一变迁的现实路径与内在逻辑。它表征了当前我国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实际意蕴:在社会建设领域,国家与社会发现了共同的“利益契合”点,即对国家而言,社会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对社会而言,加快社会建设进程拓展了社会力量的发展和运转空间,并推动了社会自身的能力建设,有助于形成成熟的社会基础。在走向社会治理过程中,国家仍然保持活跃并且强势的姿态,其保留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并奠定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然而,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来源于社会自身。总体而言,“国家主导下的社会治理”表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蕴含了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与走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郁建兴、 关爽 《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