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德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7,共11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教授 现代中国文学 重读 中国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 反右运动 文学革命 中国小说 文化研究 参考资料 不可或缺 影响力 专著 人物 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生 吴玉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7-83,共7页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著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著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观在内的编撰模式流变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编撰模式 杨义 严家炎 陈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海外形态——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南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7,共7页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和参照。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形象,海外汉学研究内部的差异性以及文学史研究的...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陆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和参照。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现代小说史的文学史形象,海外汉学研究内部的差异性以及文学史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几个向度,梳理出海外汉学研究的内在特质以及文学史研究无法回避的"权力"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流小说”及其对小说艺术的贡献——兼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翼明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3期24-29,共6页
从世界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百年来,在小说艺术上最大的进展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没有比这更大的。现在各种旗帜五花八门,但是真正实质性的进展,在我看来是"意识流小说"。
关键词 意识流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 小说艺术 小说形态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心理小说 心理现象 传统小说 尤利西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源头研说中国现代小说史
5
作者 何向阳 《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99-101,共3页
我讲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对刘恪《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两部学术专著的出版表示祝贺,《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都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这个项目的评审点... 我讲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对刘恪《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两部学术专著的出版表示祝贺,《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1902—2012》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都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这个项目的评审点设在我们中国作协的创研部,作为评委之一,看到他们的结项出版和高质量完成,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同时我也对刘恪现在在理论创造上取得这样一种成果发自内心的羡慕,他在河南大学待了8年,像刚才张老师说的10年,出书lO部,其中7部是理论专著,而理论专著的集成数字竟然长达350万字,所以我觉得他这种火山喷涌的状态在理论界是相当罕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源头 学术专著 中国作家协会 语言美学 中国作协 河南大学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说纷纭下的一种坚持——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偏见”
6
作者 杨峰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偏见"历来是其遭受褒贬的焦点所在。一方面,该书浸润在西方新批评理论中的文本解读呈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论断,一度因为其理论立场与政治倾向等问题颇受国内批评家的指摘。另一方面,褒奖者又认...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偏见"历来是其遭受褒贬的焦点所在。一方面,该书浸润在西方新批评理论中的文本解读呈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论断,一度因为其理论立场与政治倾向等问题颇受国内批评家的指摘。另一方面,褒奖者又认为它是现代文学的拓荒巨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始作俑者。时至今日,从编撰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以艺术审美和道德批评为标准的所谓"偏见"恰恰体现了一种充满独特个性的文学鉴赏能力,夏志清对其"偏见"的坚持表现出充分的学术自信,使得该书获得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偏见” 艺术尺度 学术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 被引量:6
7
作者 丁尔纲 《鲁迅研究动态》 1983年第7期4-18,共15页
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初版,1971年增订),是很有国际影响的一部专著。英文原著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中译本系根据增订本翻译,由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于一九七九年出版。夏氏本是研究西欧文学的。一九五一... 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初版,1971年增订),是很有国际影响的一部专著。英文原著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中译本系根据增订本翻译,由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于一九七九年出版。夏氏本是研究西欧文学的。一九五一年大学毕业后,受雇于美国反共教授饶大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西欧文学 国际影响 耶鲁大学 增订本 大学毕业 中译本 英文原著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背景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风格的生成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连五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30-39,共10页
夏志清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野都得益于其西洋文学知识体系。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夏志清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也来自对英美... 夏志清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野都得益于其西洋文学知识体系。一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夏志清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也来自对英美文学批评的借鉴。另一方面,夏志清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建立了良好的文学感觉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凭借阅读体验建构了一个中西文学比较体系,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视野之中。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夏志清西洋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风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知识背景 写作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洞见”与“不见”
9
作者 马登春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夏志清先生是欧美汉学的学术巨擘,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大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夏著展现了深刻的"洞见",如注重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掘一批被历史湮... 夏志清先生是欧美汉学的学术巨擘,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大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夏著展现了深刻的"洞见",如注重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掘一批被历史湮没的作家以及显露出宏大国际视野等。但从不同视角予以观照,夏著亦有一些"不见"。本文就夏著的"洞见"与"不见"展开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0
作者 王海玲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22-124,共3页
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问世以来,即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几经曲折,该小说史终于在大陆得以正式出版。本文试图分析它的写作特点,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特点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主体式小说史的杰作——略评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11
作者 王攸欣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1期93-96,共4页
时代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和历史观念的变化,不管这些观念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要素本身的相互作用。历史教科书也随着时代关注的重心的转移、理论认识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都必定而且已经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史家的改... 时代的演变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和历史观念的变化,不管这些观念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要素本身的相互作用。历史教科书也随着时代关注的重心的转移、理论认识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都必定而且已经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史家的改写。文学史也不例外。尽管某一时代总有时代所热切关注的焦点,但文学批评模式的发展在较为正常的学术气氛中决不会是单一的,文学史家所瞩目的中心也因人而只——可能同一时代的史家在某一主要问题上见解不同,但相对于前一代史家而言,他们又可能具有共同的倾向。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研究闲为众所用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师陀 作家主体 作家作品 小说 鲁迅小说 陈平原 中国古典文学 乡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616-61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 系统 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的言说:《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读后
13
作者 石兴泽 隋清娥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8-128,F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 谢昭新 个性化 理论视域 系统性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型学者刘恪的学术语言特色——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为例
14
作者 刘海燕 《云梦学刊》 201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造性的热情带到学术研究里,使学术语言有了体温、创见和趣味。这对当代学界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 学术语言 描述式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视野下的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小说的现代意识
15
作者 张玉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1-20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二十世纪上半期 中国小说 宏观视野 意识 印象 夏志清 张爱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版本学的理论与实践——评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
16
作者 巫小黎 《长江学术》 2006年第1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版本学 不同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 名著 理论与实践 围城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 被引量:4
17
作者 季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3,共7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美国学 中国现代小说史 地区研究 边缘研究 专业学科 鲜明特色 夏志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文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美时间),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夏志清先生(一九二一-二○一三)在纽约逝世。对于这样一位"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1且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的离去,学界自然要感到悲痛。不过,学界在感到悲痛...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美时间),美国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夏志清先生(一九二一-二○一三)在纽约逝世。对于这样一位"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1且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的离去,学界自然要感到悲痛。不过,学界在感到悲痛的同时也应当思考以下问题:夏志清给学界留下了哪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什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代文学 张爱玲研究 文学世界 中国现代作家 政治意识形态 李欧梵 现代 小说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德威谈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欧美世界 被引量:3
19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183-183,共1页
问:我想听先生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王德威:如果要说"现代中国文学"在欧美的学院建立一个制度、学科的话,应该是从1950、1960年代开始,主要有两个关键人物,在美国是夏志清先生,196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这可... 问:我想听先生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王德威:如果要说"现代中国文学"在欧美的学院建立一个制度、学科的话,应该是从1950、1960年代开始,主要有两个关键人物,在美国是夏志清先生,1961年《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这可能是在美国典范化建制化研究的开端。在欧洲应该是在1950年代末,布拉格查理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王德威 欧美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世界 现代中国文学 接受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土小说创作审美观念的蜕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1988年第2期26-29,共4页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人们对于“乡土文学”流派的存在一直是抱肯定态度的。由于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阈限和时限的界定;也由于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狭隘理解,乡土小说便沿着一条从广阔到逐渐狭窄的道路前行。 从创作的...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人们对于“乡土文学”流派的存在一直是抱肯定态度的。由于鲁迅和茅盾对“乡土文学”阈限和时限的界定;也由于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狭隘理解,乡土小说便沿着一条从广阔到逐渐狭窄的道路前行。 从创作的主体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鲁迅、茅盾等一代知识分子从广袤的乡土社区进入了繁华的都市社会,各种新的思想潮流在推动着他们的哲学思想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 审美观念 肯定态度 救国救民 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小说史 乡土社区 哲学思想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