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2,共7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周易》是史"的重要观点。从"《周易》是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解析《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的关系。《周易》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出某个数学定律、数学定理或经验公式等数学内容,但它彰显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周易》是史"的重要观点。从"《周易》是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解析《周易》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的关系。《周易》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出某个数学定律、数学定理或经验公式等数学内容,但它彰显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一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发挥作用。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中国传统数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数学成就,均显示出《周易》的影响。揭示《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国传统数学 数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思与天算——六朝道教上清派与中国传统数学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子路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六朝时期,出于士宦之家的道教上清派宗师在修习仙道之时,亦融入了天文历算之学。存思术作为上清派具有代表性的神仙方技,便融合了天算学的内容。上清派道士存思星象时,需要经验观察和数理推算,在他们看来,宇宙... 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六朝时期,出于士宦之家的道教上清派宗师在修习仙道之时,亦融入了天文历算之学。存思术作为上清派具有代表性的神仙方技,便融合了天算学的内容。上清派道士存思星象时,需要经验观察和数理推算,在他们看来,宇宙有数可循而并非杂乱无章。上清派以其经法传承和社会组织,对数学学术的保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而实际上,数学(主要是天算学)也成为构建上清派的宗教意识、修行方法的重要一环。"道非数不行,数非道不立",上清派为我们提供了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又一种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道教上清派 中国传统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平行线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洁民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1-8,共8页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数学中不考虑平行线。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和天文学中一些典型例证的分析指出,至迟到公元前四世纪,平行线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中国古代数学家讨论过平行的概念、平行线的简单性质及其作图法,并用以解决过一些...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数学中不考虑平行线。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和天文学中一些典型例证的分析指出,至迟到公元前四世纪,平行线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中国古代数学家讨论过平行的概念、平行线的简单性质及其作图法,并用以解决过一些几何问题。本文同时分析了中国古代平行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线 数学 中国传统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与超越的断裂——中国传统数学与文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世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4-257,共4页
中国传统数学确实具有实用性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它虽然关注现实世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超越性的诉求。实用诉求与文化诉求是数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外在力量。由于中国传统数学不能关联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中国传统数学确实具有实用性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它虽然关注现实世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超越性的诉求。实用诉求与文化诉求是数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外在力量。由于中国传统数学不能关联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诉求,其发展动力只能诉求于实用性,从而使之表现出实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数学 文化 实用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再认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洁民 《教育学报》 1997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中国传统数学 中国古代 形数结合 数学模型 高等数学 直观方法 毕达哥拉斯学派 以问题为中心 不可通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数学史大系》出版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涌 《现代出版》 1999年第2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数学 规划项目 重点图书 中国传统数学 中国科学院学部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数学 明清时期 学术研究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数学证明的方式
7
作者 郭金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26-31,共6页
在中国传统数学中,证明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这是中外科学史家都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观点很不一致。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数学家“只注重具体数字,并阻碍他们去考虑抽象的概念;不管怎样,中国人重视实践和... 在中国传统数学中,证明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这是中外科学史家都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观点很不一致。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数学家“只注重具体数字,并阻碍他们去考虑抽象的概念;不管怎样,中国人重视实践和经验的性格总是使他们倾向于向这方面发展”。又说:“在从实践到纯知识领域的飞跃中,中国数学是未曾参与过的。”日本著名科学史家三上义夫说:“在古代中国的数学思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数学 数学证明 数学思想 中国数学 九章算术 出入相补原理 几何图形 刘徽 研究课题 正方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经十书"数学思想简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金彬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算经十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经典。探索和追求精益求精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讲究明确的思想依据,着力于灵活和广泛的应用,是其数学思想的精粹。"算经十书"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传统数学体系,其发展主线是沿着... "算经十书"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经典。探索和追求精益求精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讲究明确的思想依据,着力于灵活和广泛的应用,是其数学思想的精粹。"算经十书"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传统数学体系,其发展主线是沿着探索、完善和提高"推步"前进的;它把擅长计算的推算和证明的推类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手段。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传统,在现代科学发展中,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经十书 中国传统数学 古代科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斐波那契在中西数学交流上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丁玲 纪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54-58,共5页
通过对斐波那契《计算之书》的内容研究,梳理书中与中国传统数学相似的算题与算法,理清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来源与背景,对于探讨中西数学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斐波那契 《计算之书》 中国传统数学 数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数学》引入西方符号代数的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必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在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影响下进行的一次西方半符号化的代数学传播,使我国传统代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后来中国传统代数学的完全西化作了重要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兰(1811-1882)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 《代数学 符号代数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史的德育价值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秀琴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88年第5期31-34,共4页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追溯数学的渊源,指导数学的进展和预见数学的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探索先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仅仅掌握由此而得到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科学巨人莱布尼兹指出:“数学史的用...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追溯数学的渊源,指导数学的进展和预见数学的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探索先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仅仅掌握由此而得到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科学巨人莱布尼兹指出:“数学史的用途不仅在于历史所以公正地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来的人可能指望得到同样的称赞,而且还在于促进发展的艺术”。杰出的数学家、相对论的先驱者亨利·彭加莱也认为:“如果我们要想预见数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 德育价值 彭加莱 莱布尼兹 大衍求一术 古代数学 秦九韶 数学问题 中国传统数学 中国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史国际会议纪要
12
作者 刘建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共1页
关键词 数学 会议 中国传统数学 国际数学家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力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85-89,78,共6页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王力军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阉居士,存园寄叟等。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嘉靖44年(1565)生,万历26年(1598)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崇祯3年(1630)去世,享年...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王力军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阉居士,存园寄叟等。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嘉靖44年(1565)生,万历26年(1598)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崇祯3年(1630)去世,享年66年。李之藻中生致力于播引西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藻 治学观 利玛窦 西学书籍 四库全书总目 徐光启 西方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题多解”之再升华 螺旋变式课程设计理论介绍——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推导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旭花 陈嘉豪 +12 位作者 梁永贤 曾震宇 郑少斌 黄家婵 梁明峰 冯国浩 谢锦清 梁建柱 谈柏威 麦健强 林国宏 林健昌 吴金香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8,共8页
变式在数学教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变式通过“变中发现不变”来学习抽象化和“以不变应万变”来学习公理化.中国课程常常采用一题多解,而美国课程出现“一题多解”机会较少.“一题多解”作为问题解法变式,是长期存活于中国本土文... 变式在数学教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变式通过“变中发现不变”来学习抽象化和“以不变应万变”来学习公理化.中国课程常常采用一题多解,而美国课程出现“一题多解”机会较少.“一题多解”作为问题解法变式,是长期存活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的中国数学教学的小策略,但任何数学内容都可以借助问题变式,使得方法理解得以深化和广化,推广到全部数学方法体系建构.“一题多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主要有:效果真实而有效;能够更广义地构建数学方法体系;有实践之根,因而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有本土之脉,因而有长期存活于本土文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题多解 中国数学教学传统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问题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工记》“匠人建国”略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吾三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4期129-129,共1页
《考工记》“匠人建国”略议戴吾三《考工记》被大多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它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重要典籍。《考工记》"匠人建国"节讲的是建设城邑的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以悬,以景。为规... 《考工记》“匠人建国”略议戴吾三《考工记》被大多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它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重要典籍。《考工记》"匠人建国"节讲的是建设城邑的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以悬,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传统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 宗法封建制 技术操作 技术规范 布局方向 手工业技术 阴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万勰先生生平(1934年2月24日-2023年11月12日)
16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01-I0012,共12页
概述:钟万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理论、算法和软件的自主创新研究,取得了多项我国原创、国际领先科研成果,引领和带动国际计算力学学科发展,是我国计算力学学... 概述:钟万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理论、算法和软件的自主创新研究,取得了多项我国原创、国际领先科研成果,引领和带动国际计算力学学科发展,是我国计算力学学科和计算力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推动我国工程设计进入计算力学时代的先驱之一.钟万勰先生于2013年至2020年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主编,2020年后担任名誉主编.在担任主编期间,践行“行成于思毁于随”格言,向本刊赐稿近30篇;以“主编寄语”等形式发表学术评论,强调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科学研究应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同时应用现代计算技术融合发展,“可达到‘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境界”,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誉主编 学术评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 计算力学 力学学科 工程力学 中国传统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