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荫麟的新中国通史撰著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实质性继承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国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新式中国通史撰著是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现代史家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撰著新中国通史,张荫麟在这方面贡献卓著。他系统阐发新通史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撰写新中国通史《中国史纲》。他对中国传统... 新式中国通史撰著是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现代史家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撰著新中国通史,张荫麟在这方面贡献卓著。他系统阐发新通史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撰写新中国通史《中国史纲》。他对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做了"实质性继承",采用长编考异法、追求文史合一、重视历史人物的书写和弘扬以史经世精神。他在融合中国传统与现代史学理论撰著中国通史方面建构了新范式,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荫麟 中国通史 中国史纲》 中国传统史学 实质性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诒徵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国利 徐焜尧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7,共7页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史识与史德、史法的关系和治史重在求取史识;四、注重史事普遍联系的史学记载和表述;五、正确看待考据在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史学思想体现了柳诒徵史学通贯古今和兼融中西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中国传统史学 治史原则 治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后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史学的思想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江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118,122,共5页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史学...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史学的"镜象"中移出,让它在科学史学的对照下显出"新意"与"个性",给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另类启发。作者力图给出几个例子,以引起讨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中国传统史学 儒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剩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衡评模式,可以分为政治伦理性衡评和准学术性衡评两大类。但准学术性衡评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并未构成历史学家史学操作的主流。作者从政治伦理性衡评的形式、方法论等层面集中论述了传统史学的功能、作用及影射失...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衡评模式,可以分为政治伦理性衡评和准学术性衡评两大类。但准学术性衡评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并未构成历史学家史学操作的主流。作者从政治伦理性衡评的形式、方法论等层面集中论述了传统史学的功能、作用及影射失学等问题。作者指出,传统史家从政治伦理性的单一维度来认识和解释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不是从社会的发展、运行和演化中进行历史主义的考察,而是满足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伦理价值判断,满足于对历史现象的褒贬惩劝,这类衡评应归入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系中,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衡评模式体现了儒教伦理纲常和当朝现实政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历史家 司马光 学术性 伦理性 衡评 《通鉴》 王安石 现实政治 历史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试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剩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0-146,共7页
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两个层面,即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伦理上的道德教训。文章集中对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了这种功能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历代君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认识以及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两个层面,即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伦理上的道德教训。文章集中对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了这种功能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历代君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认识以及传统史学实现其道德里训和收化功能的途径。作者指出,尽管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被神化,但它并未形成一种在道德上制约极权者的威摄力或约束力,而在向人民灌输君臣父子、忠孝节义上,在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上,在模铸中国人的奴性人格上却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春秋》 伦理教化 专制统治 社会功能 儒教伦理 道德法庭 刘知己 裁判所 历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艺术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章益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史学的结构性入侵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史意”不仅是“意义”是“意味”,不是指可以陈说出来“史学理论或历史观”,而属于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圆神方智”这一“史体”分类也不是体例之分,而是体类之分,而且可以与“艺术科学”对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的历史哲学 史学的艺术性 中国传统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多样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10-16,共7页
中国传统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认识这座宝库,以至怎样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诚然,要全面地或比较全面地阐述这个课题,应当由专门... 中国传统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认识这座宝库,以至怎样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诚然,要全面地或比较全面地阐述这个课题,应当由专门的著作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史学 社会性 史书体裁 正史 《史记》 评传 史部 表现形式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自觉精神与社会进步──以《史记》为例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邓鸿先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中国传统史学 社会进步 自觉精神 真理性认识 历史真理 通古今之变 历史真实 史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步履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卫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35-42,共8页
历史意识出现于何时?中国的传统史学形成于何时?本文从此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特点、表现形式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作者认为:在传统面前,往往是行为上继承来得容易,口头... 历史意识出现于何时?中国的传统史学形成于何时?本文从此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特点、表现形式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作者认为:在传统面前,往往是行为上继承来得容易,口头上抛弃来得容易,扬弃则来得异乎寻常的困难,而扬弃又是科学进步的唯一必由之路。为了扬弃而注目于传统、正视传统,正是作者撰写此文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历史意识 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史学 诸葛亮 科学进步 史学 以史为鉴 历史过程 传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丘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之功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汉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53-57,共5页
左丘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之功张汉东我国传统史学开端于春秋末期,标志是“百国《春秋》”的出现。当时可考的史学家只有左丘明,当时的代表著作也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和《国语》,左氏二书为中国传统史学开了先河,启迪和影响了后... 左丘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之功张汉东我国传统史学开端于春秋末期,标志是“百国《春秋》”的出现。当时可考的史学家只有左丘明,当时的代表著作也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和《国语》,左氏二书为中国传统史学开了先河,启迪和影响了后代史书的编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左丘明 《春秋》 中国传统史学 《左传》 司马迁 《春秋经》 《周易》 孔子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11
作者 李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217-218,230,共3页
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历史学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或者两者都不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中外史学家、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争论放到中国传统史学中加以宏观考察,... 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历史学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或者两者都不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中外史学家、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争论放到中国传统史学中加以宏观考察,就会发现:史学的求真信念与经世致用的和谐、有效地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史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史学的独特之处,也是它的最重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司马迁 《资治通鉴》 西方传统史学 经世致用 求真与致用 《史记》 司马光 民族精神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
12
作者 元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0-75,共6页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元人先秦至清前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无论是从术语概念、思维意识、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方法、等作形式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足形态,如何从传统史学所横跨的特长时段中抽象出中国史学的传统思想、方...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元人先秦至清前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无论是从术语概念、思维意识、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方法、等作形式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足形态,如何从传统史学所横跨的特长时段中抽象出中国史学的传统思想、方法及其史学精神,是文本的目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史记》 史学 史学认识 史学思想 史学精神 “成一家之言” 宗经 史家主体意识 知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新书写——以钱穆前期的传统中国史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传统史学 经史关系 史学精神 通史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中国史学传统
14
作者 郑强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57-60,共4页
中国史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继承史学传统,历来是中国史学研究者所注重的信条。中国史学丰富博大,究竟有多少优良传统可供我们继承和宏扬?对于这个问题,历来的史家都极为重视,也做过详尽的论述,综其所述,大致可概括为... 中国史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继承史学传统,历来是中国史学研究者所注重的信条。中国史学丰富博大,究竟有多少优良传统可供我们继承和宏扬?对于这个问题,历来的史家都极为重视,也做过详尽的论述,综其所述,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主张变通,2、以史为鉴,3、秉笔直书。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除上述几点之外,我认为还有许多,其中有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传统 当代史 优良传统 司马迁 中国传统史学 史学 继承 以史为鉴 封建社会 史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史学的缩影——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15
作者 史平 《浙江学刊》 CSSCI 1991年第3期130-131,100,共3页
在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其中史部之书已是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记载之连续、体裁之多样,均为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黑格尔语)。这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是... 在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其中史部之书已是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记载之连续、体裁之多样,均为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黑格尔语)。这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是祖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如何对待这份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史 中国历史 史书体裁 编纂特点 中国传统史学 象征 左传 历史事件 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史学认识论探究
16
作者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4,共6页
文章将传统艺术史学理论演进过程作为主线,旨在列举中国古典艺术史论研究中形成的较为典型的史论阐释的“关键词”,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试图厘清中国古代艺术史学理论的基本发展线索,进而运用中观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史学认识论的... 文章将传统艺术史学理论演进过程作为主线,旨在列举中国古典艺术史论研究中形成的较为典型的史论阐释的“关键词”,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试图厘清中国古代艺术史学理论的基本发展线索,进而运用中观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史学认识论的构成要素,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史学认识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史学 认识论 情与志 形与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史学传统的断裂与重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9-72,共4页
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古典史学相比具有许多优良品格,但在近现代社会激变中遭受无情的甚至是无理的责难和拒斥,导致史学传统断裂。要重振中国史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融合中西史学的精髓。
关键词 中国史学传统 西方古典史学 史学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
18
作者 梁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实证主义史学 中国传统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光华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35-37,共3页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方光华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官制度中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则是由孔子修《春秋》开端的。孔子认为历史是人群活动的陈迹("其事则齐桓晋文"),而史学则是史家主体意识在...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方光华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官制度中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则是由孔子修《春秋》开端的。孔子认为历史是人群活动的陈迹("其事则齐桓晋文"),而史学则是史家主体意识在.历史记述中的体现("其义则丘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学哲学 司马迁 历史发展趋势 道德本质 古代史学 道德精神 《史记》 发展的本质 中国传统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史学和历史教育 被引量:1
20
作者 瞿林东 《齐鲁学刊》 1986年第6期9-15,共7页
历史教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增强和现代文明水准的提高,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否定,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于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重新认识、评价、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可以这样... 历史教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增强和现代文明水准的提高,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否定,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于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重新认识、评价、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可以这样来看待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的话,那末,历史传统给予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启示当然是不应当被忽视的,而作为历史传统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史学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自亦有其不可忽视之处。本文拟就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讲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学术界同好和读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历史教育 中国传统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历史 学术界 白寿彝 中国 古代文化 李约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