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02年中国东、西部地区地面气温变化对比 被引量:79
1
作者 唐红玉 翟盘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6-534,共9页
利用195 1~2 0 0 2年全国733个测站经过非均一性检验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剔除5 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测站后,分析了5 2年来中国东、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 利用195 1~2 0 0 2年全国733个测站经过非均一性检验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剔除5 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测站后,分析了5 2年来中国东、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近5 2年来,我国东、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东部为0 2 6℃10a ,西部0 18℃ 10a ,东部比西部高0 0 8℃ 10a ;季平均气温东部地区冬、春季的增暖趋势大于西部和青藏高原,而其夏、秋季的增暖趋势小于西部和青藏高原.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关系密切,说明其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变化,但东部年平均气温的增暖总趋势大于西部,又说明地域差异在气温变化中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西部 平均气温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油砂矿带成藏对比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崔鑫 李江海 +1 位作者 李维波 刘仲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51,共5页
中国油砂分布广泛,东、西部地区油砂成藏规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中国东、西部地区主要油砂矿的产出层位、源储关系和成藏过程等对比分析,对油砂矿藏形成机制、成藏模式及勘探启示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东部油砂矿主要形成于原油长距离侧... 中国油砂分布广泛,东、西部地区油砂成藏规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中国东、西部地区主要油砂矿的产出层位、源储关系和成藏过程等对比分析,对油砂矿藏形成机制、成藏模式及勘探启示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东部油砂矿主要形成于原油长距离侧向运移过程中的逸散降解作用,而西部油砂矿则多形成于盆地改造对于原始油藏的氧化降解作用;成藏模式上,东部为单斜坡逸散型、拉张断裂疏导型和构造反转抬升型;西部为多级斜坡逸散型、逆冲断裂疏导型和多期叠合抬升型;东部油砂主要富集在盆地斜坡区和构造反转区,勘探应以沉积相的精细刻画为主;西部油砂主要富集在前陆冲断带和山前带地区,勘探应以地表勘察和有效圈闭落实为主。研究结果对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油砂勘探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成藏因素 成藏机制 成藏模式 中国东、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翠华 蔡榕硕 陈际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5-1492,共8页
利用1985—2006年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大陆东部的120个测站降水资料,应用EOF分解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东中国海夏季海气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EOF1模态空间场的... 利用1985—2006年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大陆东部的120个测站降水资料,应用EOF分解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东中国海夏季海气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EOF1模态空间场的强信号区为黄海、东海至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局部海域,时间系数(PC1)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和1997年前后的突变。降水和经向环流的PC1回归分析还表明,夏季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和经向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潜热通量正异常对应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的上升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多,而东北与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少。1997年前后东中国海潜热通量发生突变之后呈明显的上升增强趋势,使得上述现象更为显著,即:对应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的正异常,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为上升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少。这表明夏季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是导致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潜热通量 经向环流 中国东部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树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24,共9页
目前对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聚机理认识不清,现有油气勘探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导致其勘探潜力被严重低估。为此,通过剖析中国东、西部典型火山岩油气藏的成盆背景、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聚规律等,明... 目前对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聚机理认识不清,现有油气勘探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导致其勘探潜力被严重低估。为此,通过剖析中国东、西部典型火山岩油气藏的成盆背景、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运聚规律等,明确了中国东、西部火山岩油气藏不同的形成机制,首次提出了"相—面控储、断—壳控运、复式聚集"的火山岩油气藏运聚成藏机理,即岩性岩相界面、不整合面或火山旋回界面、期次界面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风化壳则控制油气侧向运移(火山岩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断裂与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输导通道,裂缝改善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火山岩的孔渗特征,提高了油气运移效率);火山多期次喷发,各期喷发界面(喷发间断界面、岩性岩相界面)顶部发育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有效孑L隙,纵向可形成多层有效储层,从而使得同一成藏背景下发育多层系、多类型火山岩油气藏。该创新性研究成果拓展了火山岩油气勘探层系和领域,丰富和完善了油气藏勘探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西部 火山岩 运聚成藏机理 风化作用 溶蚀作用 相-面控储 断-壳控运 活塞式排驱运聚 复式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1
5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6,共12页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为暖(冷)异常时,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偏多),而东北南部的降水偏多(减少)。并且,本文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上述关系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暖(冷)异常,将使得我国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增加),而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等地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此外,本文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对上述关系的大气环流变异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上述海域的升温或降温对东亚地区上空的纬向和经向环流有较明显的影响。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升温时,除了在该海域东部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产生上升运动外,还在其西部的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引起低空辐散,高空辐合,产生下沉运动,这将引起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等地夏季降水的减少;并在华南、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地区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从而产生上升运动,这使得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夏季降水的增加。反之,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降温时,上述区域出现相反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热力状态可能是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中国 海温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GPS和验潮站数据评估东中国海域TPXO系列海潮模型精度
6
作者 王俊杰 何彰华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4,135,共6页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价指标,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东中国海域,EOT20整体精度最高,RMSE和RSS分别为0.41 mm和11.1 cm,FES2014b精度略低,RMSE和RSS分别为0.43 mm和11.4 cm;在中国东海岸及朝鲜半岛西海岸,TPXO系列海潮模型与FES2014b存在较大差异,与验潮站结果的RSS是FES2014b和EOT20的2~6倍;而在琉球群岛沿岸,TPXO9_Atlas和TPXO8_Atlas与M_(2)分潮负荷位移观测值的符合度优于其他模型,适宜用于该局部地区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XO海潮模型 海潮负荷位移 验潮站 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中国海大气二甲基硫浓度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李恒 张洁 +3 位作者 贺慧泽 王娇 张宜升 刘晓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8,共10页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探究了夏季东中国海大气DMS及其氧化产物的浓度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表DMS浓度随离岸距离增大而降低,平均浓度为7.66 nmol/L;与全球海表DMS浓度数据库在东中国海的结果相比,本研究计算的海表DMS浓度是其2~3倍,与观测浓度更为接近,也更好地再现了海表DMS空间分布特征。DMS海-气通量受海表DMS浓度及风速等因素影响,研究海域海洋释放DMS通量为3.0~47.2μmol/(m^(2)·d)。东中国海夏季大气DMS浓度为1.54~16.73 nmol/m^(3),渤海(7.22 nmol/m^(3))>东海(5.92 nmol/m^(3))>黄海(5.38 nmol/m^(3))。大气DMS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在08:00和18:00左右浓度较高,午间和夜晚浓度较低,这主要与DMS的被大气中自由基的氧化等过程有关;大气DMS的氧化转化使夏季东中国海SO2、SO42-和MSA月均浓度分别升高了0.02~0.92、0.01~1.08、0.01~0.06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CMAQ 机器学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0
8
作者 叶卓 李秋生 +6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贺日政 王海燕 卢占武 熊小松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47-2958,共12页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MOHO 泊松比 闽江断裂 上地幔转换带 菲律宾板块 欧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SST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德海 于华明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28,共8页
基于NOAA提供的Pathfinder V5.0系列的1985~2005年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为4 km×4 km的月平均资料,低通滤波对资料消除季节变化影响之后,分别进行Covariance EOF,Gradient EOF2种方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以此分析研究... 基于NOAA提供的Pathfinder V5.0系列的1985~2005年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为4 km×4 km的月平均资料,低通滤波对资料消除季节变化影响之后,分别进行Covariance EOF,Gradient EOF2种方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温度场(SST)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除太阳辐射外,Covariance EOF方法分解得到的第一模态主要是在北太平洋SST年代际振荡的背景场下,与地表径流和黑潮等因素引起的平流热量输运有关,第二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国海海域SST东南升温(降温)则西北降温(升温)。这一模态也是对El Ni(?)o现象的响应,但有7~9个月的滞后期。第三模态则极有可能与海流和水团混合有关。Gradient EOF方法分解得到的第一模态与SST年平均分布相近,主要与地理信息相关,反映出东中国海SST水平梯度差异主要是受太阳总辐射量经向变化和陆源气候的影响。通过全场平均值的线性回归,得到整个东中国海海表面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逐点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表明这一海域的SST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与海区的地形和水平环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EOF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海浪数值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艳清 尹宝树 +1 位作者 杨德周 程明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建立适应东中国海的海浪数值模式,主要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WAVEWATCH ⅡⅠ海浪数值模式进行东中国海海域的海浪数值模拟。以NCEP和NCEP与QSCTAT的混合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两个时间段的东中国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选取的两个有实测... 为建立适应东中国海的海浪数值模式,主要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WAVEWATCH ⅡⅠ海浪数值模式进行东中国海海域的海浪数值模拟。以NCEP和NCEP与QSCTAT的混合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两个时间段的东中国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选取的两个有实测资料的输出点分别在渤海和东海。从所得结果来看,使用NCEP与QSCAT混合风场模拟的东海观测点处的波高和风场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符合的较好;利用1998年相应时间段的NCEP风场模拟的上述两点结果与实测比较也是可以接受的。研究结果说明,在目前情况下,运用NCEP与QSCAT混合风场建立统一的东中国海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是可行的,同时为东中国海波气候学研究及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研究奠定了模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ATCH模式 有效波高 中国 浮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缘主要构造带基底结构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培 蔡辉腾 +3 位作者 金星 李海艳 徐嘉隽 任丛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91-3003,共13页
利用中国大陆东南缘四条北西向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初至Pg波走时,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剖面基底速度结构,并通过初始模型选取、射线数分布、走时拟合等手段分析结果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剖面表层速度比华北克拉通的地表速度高... 利用中国大陆东南缘四条北西向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初至Pg波走时,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剖面基底速度结构,并通过初始模型选取、射线数分布、走时拟合等手段分析结果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剖面表层速度比华北克拉通的地表速度高,闽东火山断拗带地表速度普遍高于西侧的闽西南坳陷带.相邻构造带的分界线两侧均有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剖面东段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内的东南沿海一带,速度变化较大,地层的褶皱变形要强于西段.基底埋深自西向东呈逐渐变浅的趋势,剖面东段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基底起伏剧烈,基底深度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比较浅,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比较深.西段的闽西北隆起带基底变化较为平缓,基底深度相对较浅;闽西南坳陷带基底深度明显加深,在龙岩新泉盆地内最深接近4km.基底形态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东南缘基底是坳陷与隆起并存的构造特征,与研究区近代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邵武—河源、政和—大埔和长乐—诏安断裂带都切割基底,其中,政和—大埔断裂4km深度下方有比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带,结合本文以及现有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政和—大埔断裂是不同断块构造单元的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南缘 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基底结构 火山断拗带 闽西北隆起带 闽西南坳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aveWatch Ⅲ建立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衍游 侯一筠 +1 位作者 杨永增 韩玲玲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92-1096,共5页
利用最优插值法建立了基于WaveWatch Ⅲ的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它可以同化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有效波高.该系统对T/P高度计测得的有效波高的同化试验表明,海浪数据的同化能够改善整个区域的海浪预报效果.其中浮标验证结果表明,同化时... 利用最优插值法建立了基于WaveWatch Ⅲ的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它可以同化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有效波高.该系统对T/P高度计测得的有效波高的同化试验表明,海浪数据的同化能够改善整个区域的海浪预报效果.其中浮标验证结果表明,同化时效约1d,同化后波高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减小了约10%,对涌浪区的改善尤其显著,均方根误差可以减至0.3以下.此系统运算量不大,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高,在Linux,Windows操作系统上都可运行,易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数据同化 最优插值 WAVEWATCH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面风场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龙 于华明 +2 位作者 王朋 常小军 王树乐 《海洋预报》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本文基于美国Remote Sensing Systems公司提供的QuickScat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两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风... 本文基于美国Remote Sensing Systems公司提供的QuickScat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两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风场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季节变化是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变化占总变化方差的70.9%,黑潮的季节变化,通过海气交换影响其流经海域局地风场;(2)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表面风速变化与太平洋年际变化以及热带风暴爆发有关,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年际变化显著的周期为1.5年和3.1年;(3)东中国海海域近年来整体上海表风速处于增大的趋势中,风速增大最大的区域出现在台湾东侧海域黑潮流经区域,最大增速在0.025 m/s/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面风场 EOF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环流对2008年浒苔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左军成 徐珊珊 +2 位作者 石少华 陈美香 徐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8,共8页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的影响.在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为向北然后转为向东北流动,形成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环流产生的流隔和青岛外海的涡旋利于浒苔向环流中心的辐聚,以及浒苔从黄海中部海区向青岛沿岸海区的漂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环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46
15
作者 冯琳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通过对HadISST1资料1945~2006年海表温度(SST)的分析,发现在东中国海SST具有明显的长期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15℃,在这62 a共升高了0.9℃。其中,东海的升温现象最为突出,从福建和浙江两省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大片海域,... 通过对HadISST1资料1945~2006年海表温度(SST)的分析,发现在东中国海SST具有明显的长期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15℃,在这62 a共升高了0.9℃。其中,东海的升温现象最为突出,从福建和浙江两省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大片海域,是整个东中国海SST变化最大的所在。由于台湾海峡常年向北的流动和台湾岛东北侧向北的黑潮水入侵在1945~2006之间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强,它们对热量平流输运的增加有利于东中国海SST长期升高。同样起到促进作用的还有海面风场所控制的垂向卷夹过程。海面净热通量的变化抑制了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升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变化趋势极有可能是受到太平洋长期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SST 长期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东中国海潜热通量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娜 吴德星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25,共7页
利用1958—2006年OAFlux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海域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局地和太平洋海域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东中国海潜热通量显著增加,沿黑潮主轴增幅最大。通过分析阿留申低压区(30°N~60°N... 利用1958—2006年OAFlux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海域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局地和太平洋海域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东中国海潜热通量显著增加,沿黑潮主轴增幅最大。通过分析阿留申低压区(30°N~60°N,160°E~140°W)风场的变化,发现其风应力旋度与东中国海潜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气比湿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可能是北太平洋风应力旋度的变化而不是东中国海域风场的变化导致了潜热的长期增加。超前和滞后相关分析表明,东中国潜热通量的变化比北太平洋风应力旋度的变化存在4 a左右的延迟,可能是副热带环流对风场变化调整所需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中国 阿留申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2-307,共16页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加了遥感研究的难度。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和总结后发现,根据实测SSC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季节、潮汐周期)建立分段模型可以提高整体反演精度。在选择参与反演的波段时,河口和近岸等高SSC海域以及远岸低SSC海域有各自不同的最优波段组合。高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二反射峰、第一反射峰前波段作正比波段组合参与反演,低SSC海域常使用水体反射率第一峰波段作正比、峰前波段作反比参与反演。同时,在反演模型中考虑泥沙粒径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反演精度,并且也有可能在浅海区突破现有遥感研究手段的水深限制。目前模型精度评价标准使用较为混乱,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可以作为综合精度评价指标,模型的稳定性则可以用误差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色卫星传感器的出现使得海洋短时间尺度事件的研究成为海色遥感研究的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反演 悬浮体浓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敏 侯一筠 赵保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0,共8页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5°30′N ;东海北部存在一个大型的气旋式涡旋 ,其中心位置在125.1°E ,30.5°N附近 ,该涡旋是由东北向的台湾暖流、西北向的黄海暖流及南下的沿岸流组成的封闭结构 ;日本九州以西黑潮入侵分支形成一涡旋 ,黑潮分支是形成此涡旋的直接动力因素 ,另外地形和冬季盛行的偏北风也对该涡旋的形成有一定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中国 环流 勃海 黄海 中尺度涡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台风浪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树宗 史玉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共7页
台风引起的大浪对海岸带及海洋工程有很大的影响。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台风资料分析和台风浪模拟,对海岸带规划及海洋工程防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中提供的台风信... 台风引起的大浪对海岸带及海洋工程有很大的影响。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台风资料分析和台风浪模拟,对海岸带规划及海洋工程防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中提供的台风信息,分别统计和分析了1949—2010年和1981—2010年出现在东中国海海域的台风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将2个时间段的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利用高桥公式和藤田公式计算了1981—2010年间92次台风过程的气压场分布,进而计算出风场,把经过验证的风场做为驱动,通过SWAN模式计算出有效波高。经过与B22001号浮标实测资料的对比,模型计算风速和有效波高均与实测值符合较好。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东中国海海域台风浪有效波高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台风统计 台风浪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1B气候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杰 杜凌 +3 位作者 张守文 张秋丰 牛福新 叶风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9,共10页
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comsed,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SRES A1B气候情景下,分析21世纪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及沿岸脆弱性的影响。在A1B气候情景海平面变化影响下,对17个台风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影响风暴潮增减水出现大... 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comsed,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SRES A1B气候情景下,分析21世纪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及沿岸脆弱性的影响。在A1B气候情景海平面变化影响下,对17个台风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影响风暴潮增减水出现大概10 cm的变化,风暴潮增水提前,风暴潮增水时段延长;台风强度越大,海平面变化对风暴潮增水强度的影响越明显。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脆弱性具有很大影响,苏北浅滩及环渤海海岸带脆弱性将增强,校核水位在东中国海将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平面变化 气候情景预测 风暴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