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喜庆 陆小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574-1583,共10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方法。方法:应用该课题组研发的中医诊断仪器——中医脉象仪、中医舌象仪以及自制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动态的望、闻、问、切"四诊"检查,采集中、西医临床客观化量化指标,采用IBM SPSS Statist...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方法。方法:应用该课题组研发的中医诊断仪器——中医脉象仪、中医舌象仪以及自制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动态的望、闻、问、切"四诊"检查,采集中、西医临床客观化量化指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脉图、舌图、中医证候量表等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能够准确反映出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状态及疗效,且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与西医现有疗效评价指标相比具有一定关联性。结论: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指标能客观全面反映患者的整体状态变化,为今后开展疾病疗效评价的无创检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中医客观化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舌诊客观化识别技术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群 徐志伟 刘梅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7期1215-1216,共2页
从舌诊的现代研究入手 ,综述了舌诊的现代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中医舌诊客观化识别技术的现代研究方向将以多种智能技术为基础 ,融合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及可拓学方法等多种智能信息识别技术 ,并与临床... 从舌诊的现代研究入手 ,综述了舌诊的现代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中医舌诊客观化识别技术的现代研究方向将以多种智能技术为基础 ,融合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及可拓学方法等多种智能信息识别技术 ,并与临床应用结合进行 ,建立以舌的特征表达信息为基础的集合模型和关系模型 ,使舌诊的现代智能研究能真正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舌诊客观化 识别技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瘀质“舌紫暗、络脉曲张”舌象特征新认识
3
作者 周婉宁 杨珺涵 +7 位作者 张世祺 王基实 齐雪杉 王涵 李晓静 张严允 李相泽 张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8-1765,共8页
目的在普遍认为血瘀质舌象特征为“舌紫暗,络脉曲张”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结合专家评定法系统总结血瘀质舌象特征。方法对1275例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调查,随机抽取血瘀质组、平和质组各100例。采集其舌图像后,应用Unet、Ope... 目的在普遍认为血瘀质舌象特征为“舌紫暗,络脉曲张”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结合专家评定法系统总结血瘀质舌象特征。方法对1275例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调查,随机抽取血瘀质组、平和质组各100例。采集其舌图像后,应用Unet、OpenCV、YOLOv5及YOLOv8算法结合专家评定法提取分析两组舌象特征;通过对比血瘀质组与平和质组舌象特征差异,系统总结血瘀质舌象特征。结果与平和质组比较,血瘀质组淡暗舌、淡紫舌所占比例显著偏高(P<0.05),血瘀质组舌质1区I值、L值和a值显著偏大(P<0.01,P<0.05),2区、3区S值和a值显著偏大(P<0.05),5区I值、L值、a值和b值显著偏小(P<0.01,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血瘀质组齿痕舌所占比例显著偏高(P<0.01),血瘀质组裂纹舌所占比例显著偏大(P<0.05),血瘀质组齿痕数量、裂纹面积、裂纹相对高度及裂纹相对宽度显著偏大(P<0.01,P<0.05);苔色特征:与平和质组比较,血瘀质组舌苔1区I值、L值、a值和b值显著偏大(P<0.01,P<0.05),2区I值、L值、S值、a值和b值显著偏大(P<0.01,P<0.05),3区I值、S值、a值和b值显著偏大(P<0.01,P<0.05),4区b值显著偏大(P<0.05),5区S值、a值和b值显著偏大(P<0.01,P<0.05)。血瘀质组厚苔、腻苔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平和质组(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血瘀质组舌下络脉迂曲、增粗、有结节者所占比例显著偏大(P<0.01,P<0.05),血瘀质组舌下络脉a值、I值、S值、b值及舌下络脉相对宽度显著偏大(P<0.01,P<0.05)。结论在普遍认为血瘀质舌象特征为舌紫暗、舌下络脉紫暗/曲张/增粗等基础上,血瘀体质人群还具有舌尖、舌边部颜色易红,舌形易生齿痕、裂纹、舌苔易厚腻、苔色易黄等新舌象特征,以期为“观舌辨体防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质 舌诊 图像数字处理技术 专家评定法 中医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脉诊信号的无监督聚类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冰 李绍滋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4-570,共7页
随着中医客观化工作的推进,脉诊技术也越来越走向客观化和仪器化。然而,如何对仪器所检测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解读,却还是回到了原来脉诊诊断主观化的问题上。因为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依赖于对大量的脉诊数据进行标注。但是在临床诊断和... 随着中医客观化工作的推进,脉诊技术也越来越走向客观化和仪器化。然而,如何对仪器所检测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解读,却还是回到了原来脉诊诊断主观化的问题上。因为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依赖于对大量的脉诊数据进行标注。但是在临床诊断和教学中,医生与医生之间对于脉象的体会不同,会导致他们对病人脉象的区分标注不同。在对比了多种特征提取方法和聚类方案之后,提出了一个较好的无监督脉诊客观化方法,在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以梅尔倒谱系数(MFCC)进行特征提取,在中医专家对数据进行标注之前,先根据信号的特征,使用Fuzzy c-means(FCM)聚类算法进行粗线条的分类,使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细化分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为中医脉诊提供了进一步客观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机器学习 无监督学习 聚类分析 双树复小波变换 中医客观化 梅尔倒谱系数 模糊C均值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的多带滤波器去除脉搏基线漂移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瑞卿 张迎春 +1 位作者 魏守水 彭翠平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0-385,共6页
脉搏信号分析是中医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脉搏信号又是脉搏信号分析的基础,但是脉搏信号往往含有基线漂移的低频成分。本文根据基线信号的特点和固有模态函数(IMF)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多带滤波... 脉搏信号分析是中医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脉搏信号又是脉搏信号分析的基础,但是脉搏信号往往含有基线漂移的低频成分。本文根据基线信号的特点和固有模态函数(IMF)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多带滤波体系去除脉搏基线漂移的新方法。另外,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且与其他几种滤波方法(形态滤波、时变滤波和样条估计)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去除脉搏基线漂移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客观化 基线漂移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舌象仪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庄淑涵 李馨 +8 位作者 田之魁 关媛媛 孙璇 田春颖 张斌杰 王雪颖 郭世珍 步怀恩 王泓午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 目的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仪 文献计量学 中医舌诊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联系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8
7
作者 谢凤娇 熊钦 +5 位作者 姚承佼 罗利红 李奕霖 刘虹伶 李廷林 冯培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22-3630,共9页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土壅木郁 肠道微生态失调 肠道菌群 论治 中医理论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