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中低温混合工质联合循环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宇 韩巍 +1 位作者 金红光 郑丹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00-204,共5页
为了更加有效地回收利用中低温余热,该文提出了一个由动力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循环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混合工质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能够利用蒸汽透平排气的低品位余热制冷,并将冷能用于动力系统的冷凝过程,从而降低蒸汽透平的排气压... 为了更加有效地回收利用中低温余热,该文提出了一个由动力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循环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混合工质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能够利用蒸汽透平排气的低品位余热制冷,并将冷能用于动力系统的冷凝过程,从而降低蒸汽透平的排气压力和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与常规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相比,新循环的透平排气压力由0.44 MPa降为0.17 MPa,循环平均放热温度由79.2℃降低为39.9℃,系统热效率由10.3%提高到13.4%,系统(火用)效率由40.8%提高到53.3%。该新型循环开拓了有效利用中低温余热利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 回收利用 中低温混合工质联合循环 热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超临界CO_(2)及其混合工质布雷顿循环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铭泽 马宁 +3 位作者 李浩然 姜海峰 洪文鹏 牛晓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9-1388,共10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超临界CO_(2)混合工质再压缩布雷顿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在中低温热源下(200~400℃)加入气体种类及比例、透平入口温度、透平入口压力、分流比、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对循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超临界CO_(2)混合工质再压缩布雷顿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在中低温热源下(200~400℃)加入气体种类及比例、透平入口温度、透平入口压力、分流比、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对循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10%的丙烷、新戊烷、异丁烷、正丁烷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改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在透平入口温度低于260℃时,加入乙烷的循环热效率低于单一工质CO_(2)。随着混合比例、透平入口温度和压力、分流比的增加,系统循环效率也随之提高。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增加,循环效率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合工质 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的特性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智 杜燕 韩中合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91,共5页
通过模拟非共沸混合工质和纯工质在低温烟气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中的特性,考察了不同质量比下的混合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和经济特性,并与纯工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工质在基本ORC系统中的热效率和质量流量介于其组元纯质之间,但在加... 通过模拟非共沸混合工质和纯工质在低温烟气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中的特性,考察了不同质量比下的混合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和经济特性,并与纯工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工质在基本ORC系统中的热效率和质量流量介于其组元纯质之间,但在加装回热器后,部分混合工质的系统热效率优于纯工质,且混合工质较纯工质具有更小的膨胀比和单位功量;含有1种相同组元的二元混合工质,其组元之间临界温度差越大,热力学性能变化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混合工质 低温余热回收系统 有机朗肯循环 质量比 温度滑移 循环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能量回收的有机朗肯循环混合工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仇阳 吕振波 +4 位作者 潘振 李萍 乔伟彪 宗月 陈树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4,共6页
近年来随着低温余热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将LNG冷能和低温余热联合应用的有机朗肯循环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循环工质的选择更是提高系统热力性能的关键。针对循环工质选择的问题,将R236ea、R245fa以及两者按不同质量分数配比得... 近年来随着低温余热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将LNG冷能和低温余热联合应用的有机朗肯循环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循环工质的选择更是提高系统热力性能的关键。针对循环工质选择的问题,将R236ea、R245fa以及两者按不同质量分数配比得到的9种混合工质作为亚临界ORC工质,结合窄点分析方法计算了系统在2种最佳设计工况下的热力学性能及热经济性。结果表明:混合工质R236ea/R245fa(0.9/0.1)和R236ea/R245fa(0.8/0.2)分别是以最佳热和冷回收效率为设计工况标准时的最佳循环工质;2种工况下,混合工质的热经济性均优于纯工质;在混合工质中提高R236ea的比例可以有效降低换热面积,提高系统经济性。为日后将低温余热和LNG冷能联合应用的有机朗肯循环二元混合工质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 LNG 有机朗肯循环 混合工质 热力学 热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曹健 冯新 +3 位作者 吉晓燕 吴惠英 李春丰 陆小华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1,共8页
在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机朗肯循环(ORC)作为一种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否提高ORC循环性能等问题上观点截然相悖。本文从工作原理、循环性能评价、工... 在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机朗肯循环(ORC)作为一种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否提高ORC循环性能等问题上观点截然相悖。本文从工作原理、循环性能评价、工质筛选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对混合工质ORC展开分析及研究,以探究争议的核心及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ORC的争议主要源于缺乏统一的优化及评价基准,普遍采用的以尽可能大的相变温度滑移为约束条件,有可能降低混合工质性能;混合工质的组分调控特性表现出巨大潜力,结合组分调控的工艺设计、相变温度滑移的定量优化、实验及中试是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低温余热 混合工质 工质筛选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工质组分调节的热力循环构建研究进展
6
作者 许伟聪 邓帅 +2 位作者 张建元 陈瑞华 赵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04-4115,共12页
构建先进热力循环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组分调节,有望通过协同提高多个热力过程的性能,实现高效热力循环的构建。循环构建方法是提出先进热力循环的基础,而组分调节技术是先进循环应用的保障,该文从以上... 构建先进热力循环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组分调节,有望通过协同提高多个热力过程的性能,实现高效热力循环的构建。循环构建方法是提出先进热力循环的基础,而组分调节技术是先进循环应用的保障,该文从以上两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循环构建方法中,热力循环三维构建方法提供通过组分调节实现各过程性能提升的思路,超结构构建方法与智能构建方法则可提供解决复杂循环设计与优化问题的途径。未来研究中可将多种构建方法结合,以获得更加有效可行的循环构建方法。在组分调节技术中,T形管与分液冷凝器更易于应用到实际循环中,但是依靠重力和惯性力的被动调节模式也限制了其组分调节范围,精馏塔与水合物可实现工质组分的主动调控,其组分调节能耗与循环能效提升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行综合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循环构建 非共沸混合工质 组分调节 低温热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热能发电技术的热力学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安青松 史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3,92,共6页
中低温热能的发电利用是太阳能、地热能转换利用及工业余热资源回收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热源温度、循环方式及技术特点出发,对典型的几种热功转换循环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且基于热源温度和装机容量的划分归纳出了各个循环适用定位,同时指... 中低温热能的发电利用是太阳能、地热能转换利用及工业余热资源回收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热源温度、循环方式及技术特点出发,对典型的几种热功转换循环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且基于热源温度和装机容量的划分归纳出了各个循环适用定位,同时指出了对于350℃温度以下中低温热能,适合采用ORC和Kalina循环。最后从热力学分析角度,分析了两种循环下不同压力范围下,膨胀机入口温度与循环热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ORC更适合于工业余热、太阳能等中低温热能的转换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能 热力循环 工质 ORC KALINA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质对内置换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解志勇 黄桂冬 +2 位作者 金庆 葛众 袁志鹏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可实现中低温热能的有效利用,但其热利用效率仍可进一步提高,而内置换热器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循环的热利用效率。因此,文章构建了内置换热器ORC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当蒸发温度变化时,R600,R6...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可实现中低温热能的有效利用,但其热利用效率仍可进一步提高,而内置换热器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循环的热利用效率。因此,文章构建了内置换热器ORC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当蒸发温度变化时,R600,R601a,R236ea,R245fa,R245ca,R123,R600a,R114和R142b对内置换热器ORC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内置换热器ORC系统与传统ORC系统的净输出功率和热效率。结果表明:在最优蒸发温度下,采用R236ea的内置换热器ORC系统净输出功率大于其余工质,为32.40 kW,其比第二最大净输出功率R600a系统相对增大1.16%;采用R601a的内置换热器ORC系统的热效率最大。内置换热器ORC系统的最大净输出功率及热效率均较传统ORC系统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工质 低温热能 内置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采用平行流冷凝器的冷藏车中应用新型制冷剂的模拟分析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包涛 黄东 +3 位作者 董玉军 袁秀玲 汪开军 董晓俊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55,共4页
运用分布参数法 ,对目前正广泛使用的环保制冷剂R134a和新型中低温用混合制冷剂R4 0 4A在平行流冷凝器内的换热和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在采用平行流冷凝器的冷藏车运行工况范围内 ,R4 0 4A的传热和流动性能优于R134a ... 运用分布参数法 ,对目前正广泛使用的环保制冷剂R134a和新型中低温用混合制冷剂R4 0 4A在平行流冷凝器内的换热和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在采用平行流冷凝器的冷藏车运行工况范围内 ,R4 0 4A的传热和流动性能优于R134a ,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中低温混合制冷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冷剂 混合制冷工质 R134A 分布参数法 冷凝器 环保制冷剂 平行 新型 低温 流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低温制冷系统设计
10
作者 王红玲 胡万强 丁瑞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60,65,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制冷系统蒸发温度很难达到-100℃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温制冷系统,进行了系统混合工质的配比、热力参数的计算以及主要部件如:压缩机、冷凝器、组合换热器、毛细管的设计与选型,经过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 为了克服传统制冷系统蒸发温度很难达到-100℃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温制冷系统,进行了系统混合工质的配比、热力参数的计算以及主要部件如:压缩机、冷凝器、组合换热器、毛细管的设计与选型,经过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制冷系统 自复叠制冷循环 非共沸混合工质 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余热驱动的ORC-VCR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英洁 赵宗昌 张晓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43,58,共6页
建立低温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耦合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ORC-VCR)模型,为获取最高总系统制冷系数,在固定冷凝器露点温度及发生器和蒸发器泡点温度的条件下,对6种纯工质(R245fa,R227ea,R600,R600a,R1234yf,R134a)及2种非共沸混合工质(... 建立低温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耦合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ORC-VCR)模型,为获取最高总系统制冷系数,在固定冷凝器露点温度及发生器和蒸发器泡点温度的条件下,对6种纯工质(R245fa,R227ea,R600,R600a,R1234yf,R134a)及2种非共沸混合工质(R227ea/R600a,R245fa/R600)的热力循环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及蒸发温度对子系统工质质量流量比及总系统制冷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操作条件下,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总系统制冷系数优于纯工质。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某一组成下,滑移温度和总系统制冷系数均达到最高。在其他温度条件不变时,纯工质及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子系统工质质量流量比及总系统制冷系数均会随着发生温度及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余热 非共沸混合工质 有机朗肯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热力循环 温度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