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适高产型两系杂交水稻“星两优98”的选育及应用
1
作者 姜曙霞 吴佳源 +1 位作者 姜森 郑则顺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星两优98”是湖南年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以两系不育系“星丰S”为母本,自选恢复系“P318”为父本配组而成,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高度抗倒... “星两优98”是湖南年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以两系不育系“星丰S”为母本,自选恢复系“P318”为父本配组而成,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高度抗倒,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其中米质达到了部颁标准三级。2024年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243008)。就“星两优98”的选育过程及该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农艺性状开展研究,并对其栽培、制种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该品种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水稻产业高质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星优98” 高产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机理及两系杂交稻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汪邑晨 朱本顺 +2 位作者 周磊 朱骏 杨仲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3-474,共12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两系法中光/温敏型核不育系遗传资源的发现和选育;总结了植物中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和细胞学机制;并对水稻两系法中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的遗传资源优化及育种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君两优318的选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振斌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2期8-10,共3页
君两优318是利用配合力强、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两系不育系君S作母本,以稻瘟病抗性好、配合力好、米质优的恢复系南恢31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其米质达部颁一等,中抗稻瘟病,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君两... 君两优318是利用配合力强、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两系不育系君S作母本,以稻瘟病抗性好、配合力好、米质优的恢复系南恢31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其米质达部颁一等,中抗稻瘟病,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君两优31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优318 优质 抗稻瘟病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两系杂交稻N两优501的选育与应用
4
作者 吴建文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N两优501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优质不育系N15S与强优恢复系南恢501配组选育出的优质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各地多点试种,表现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中、熟期转色好、米质优、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 N两优501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优质不育系N15S与强优恢复系南恢501配组选育出的优质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各地多点试种,表现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中、熟期转色好、米质优、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2019—2020年参加福建省金泰科企水稻试验联合体中稻组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同步参加生产试验。于202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N优501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遂两优164高产高效制种技术规程
5
作者 纪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2期142-144,共3页
遂两优164是以遂S为母本,明恢164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高产、适应性广,抽穗期耐热性强[1]。2020年,通过福建省审定(闽审稻20200017)和国家审定(国审稻20200022),由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在福建省作中稻和晚稻种... 遂两优164是以遂S为母本,明恢164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高产、适应性广,抽穗期耐热性强[1]。2020年,通过福建省审定(闽审稻20200017)和国家审定(国审稻20200022),由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在福建省作中稻和晚稻种植,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优164 高产高效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郑克武 邹江石 +3 位作者 吕川根 王才林 宗寿余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亚种间杂交稻 产量 产量结构 优培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对籽粒灌浆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张荣珍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96-302,共7页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茎鞘物质转运高峰较籽粒灌浆高峰滞后1~2d,表明茎鞘物质转运与籽粒灌浆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茎鞘物质转运 结实率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优恢复系盐恢888及其系列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特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明法 严国红 +12 位作者 唐红生 王爱民 朱国永 何冲霄 任仲玲 刘凯 张桂云 施伟 万林生 孙红芹 倪正斌 单忠德 姚立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8-935,共8页
种植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育强优恢复系是两系杂交稻的重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盐恢888恢复系及盐582S、盐221S、盐220S和盐161S等4个籼型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以及所配置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为... 种植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育强优恢复系是两系杂交稻的重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盐恢888恢复系及盐582S、盐221S、盐220S和盐161S等4个籼型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以及所配置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恢复系的恢复特性、不育系的不育性以及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结果显示:盐恢888恢复力强,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自然结实率为79.30%~84.80%;4个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是23~24℃,田间稳定不育期45 d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0。育成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明显,区域试验较Ⅱ优084或Ⅱ优838(对照)增产4.22%~7.07%,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5.90%~11.30%;稻米品质均达国标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盐两优1618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对稻瘟病、穗颈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明显优于对照。表明盐恢888是一个配合力高、恢复力强、恢复谱广的强优恢复系,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 盐恢888 杂交稻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步洪 奚岭林 +3 位作者 杨建昌 王志琴 朱庆森 张洪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4,19,共7页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各品种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好,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增加籽粒充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茎鞘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特性 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岳芳 龚克成 +4 位作者 陈留根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王余龙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2,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施用氮肥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峰值黏度时间外,氮处理对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和蒸煮品质性状及RVA谱的其他各项特征值均有显著或极显... 在盆栽条件下,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施用氮肥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峰值黏度时间外,氮处理对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和蒸煮品质性状及RVA谱的其他各项特征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提高氮肥用量或施用保花肥能明显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精米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增加施氮量或施用穗肥可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施氮量或施用基肥使稻米胶稠度变大;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氮肥总体上有使稻米淀粉黏性变小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施氮时期不同施氮量有类似的RVA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杂交稻 品质 淀粉黏滞性谱(RV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及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惠芳 鄂志国 +1 位作者 祁永斌 管耀祖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3-899,共7页
自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农垦58S发现以来,两系杂交稻在我国杂交稻的选育、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 自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农垦58S发现以来,两系杂交稻在我国杂交稻的选育、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以及光敏雄性不育基因、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和反向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两系杂交稻的发展以及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光敏雄性不育 温敏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1 位作者 王璞 陈平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以两系杂交稻培矮6 4S/E32、培两优5 0 0为材料,采用留高桩和节插两种试验方法,对两组合各节位腋芽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中部腋芽较长,齐穗到齐穗后2 0d各节腋芽伸长速度均慢,齐穗后2 0d到成熟期伸长速度均加... 以两系杂交稻培矮6 4S/E32、培两优5 0 0为材料,采用留高桩和节插两种试验方法,对两组合各节位腋芽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中部腋芽较长,齐穗到齐穗后2 0d各节腋芽伸长速度均慢,齐穗后2 0d到成熟期伸长速度均加快,但上位芽更快。(2 )中高节位腋芽对母体营养物质的依赖性较低节位腋芽大,且其营养供应优先于低节位腋芽。(3)母体条件下腋芽再生力强弱,由遗传因素、母茎营养条件及生态条件等共同决定;只有将高桩再生稻试验与节插试验相结合,方可客观评价各节位腋芽决定于遗传因素的再生力强弱。(4)头季稻节间全氮含量与相应节位再生率的关系,齐穗期到齐穗后10d呈显著正相关,齐穗后2 0d和成熟期呈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小;齐穗期节间可溶性糖+淀粉总量高不能提高再生率;齐穗后10d至成熟期,一般节间淀粉含量与再生率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淀粉总量与再生率呈正相关。表明头季稻灌浆前期各节间的全氮含量是决定相应节位腋芽再生率高低的主导因素,而灌浆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以及两者总量高时再生率高,起主导作用的是可溶性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腋芽 母体 离体(节插) 再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两系杂交稻结实期茎鞘贮藏碳水化合物转运的生理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1 位作者 潘晓华 张荣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9-332,共4页
选用三种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灌浆结实期茎、鞘贮藏碳水化合物转运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茎、鞘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转运活跃的特征;淀粉酶活性高有利淀粉降解转运;分枝酶( Q 酶) 可能影响淀粉的降解和转运效率;蔗糖合... 选用三种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灌浆结实期茎、鞘贮藏碳水化合物转运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茎、鞘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转运活跃的特征;淀粉酶活性高有利淀粉降解转运;分枝酶( Q 酶) 可能影响淀粉的降解和转运效率;蔗糖合成酶( S S) 、蔗糖磷酸合成酶( S P S) 对蔗糖含量和转运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茎鞘 碳水化合物 转运 杂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德正 迟伟 +6 位作者 王守海 焦德茂 吴爽 李霞 李成荃 张云华 罗彦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2 30 4S和 2 30 6S杂交后 ,这些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不仅稳定遗传和高水平表达 ,而且表现增穗增产 ,特别当pepc和ppdk基因聚合时 ,与受体相比 ,F1的PEPC活性提高 5 .8~ 18.6倍 ,PPDK活性提高 0 .5~ 1.3倍 ,植株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左右。转育的转基因材料结实率有所降低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光合基因 水稻 转基因育种 特征特性 杂交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正磷酸二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的物质积累与生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选用不同类型二系杂交稻 ,研究籽粒灌浆期间强、弱势粒胚乳中干物质、淀粉的积累动态、可溶性糖含量变化、Q酶、ATP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 ,强势粒前期灌浆生理活性高 ,胚乳中Q酶和ATP酶活性强 ,可溶性糖含量低 ,淀粉积累快。弱势粒生理... 选用不同类型二系杂交稻 ,研究籽粒灌浆期间强、弱势粒胚乳中干物质、淀粉的积累动态、可溶性糖含量变化、Q酶、ATP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 ,强势粒前期灌浆生理活性高 ,胚乳中Q酶和ATP酶活性强 ,可溶性糖含量低 ,淀粉积累快。弱势粒生理活性低 ,前期灌浆处停滞状态 ,在强势粒完成灌浆后 ,弱势粒能否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形成较强的灌浆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生理活性 籽粒灌浆 物质积累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穗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结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次枝梗和中上部二次枝梗上 ,空秕粒分布在中下部二次枝梗上 ;穗颈节上可分配给每朵颖花的韧皮部面积 ,1 2 86S/ 2 41 0 >鄂粳杂一号 >汕优 6 3>两优培特 ;上部二次枝梗上的结实颖花平均占有的韧皮部面积大于下部二次枝梗 ,1 2 86S/ 2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穗部 维管束数 韧皮部面积 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气候风险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殷剑敏 魏丽 王怀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9-477,共9页
通过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的数学定义 ,根据江西省 1 2 5万地形数据和 84个气象台站 40年气候资料 ,在分析气候要素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进行评估 ,找出了最佳制种... 通过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的数学定义 ,根据江西省 1 2 5万地形数据和 84个气象台站 40年气候资料 ,在分析气候要素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进行评估 ,找出了最佳制种地理区域和季节。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制种基地 气候风险评估 地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严钦泉 阳菊华 伏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3-166,共4页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 ,以籼粳程度不同的 4个两用核不育系和 11个优良父本品系为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亲本籼粳程度与杂种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 ,以籼粳程度不同的 4个两用核不育系和 11个优良父本品系为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亲本籼粳程度与杂种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著 ,而亲本籼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亲本籼粳程度 亚种间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软米两系杂交稻云光14号的选育及在毗邻国家的表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久 卢义宣 +3 位作者 徐开荣 刘晓利 吴云龙 奎丽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345-348,共4页
云光14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光敏核不育系(PGMS)蜀光612s与抗寒优质强恢复系云恢808配组而成的软米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7.65—12.35t/hm^2)、米质优(可达国家优质稻谷2级标准)、口感软、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 云光14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光敏核不育系(PGMS)蜀光612s与抗寒优质强恢复系云恢808配组而成的软米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7.65—12.35t/hm^2)、米质优(可达国家优质稻谷2级标准)、口感软、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前期耐低温、后期耐高温、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0年10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10月通过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部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米杂交稻 云光14号 毗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庄宝华 张书标 +1 位作者 章清杞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系数低、净同化率高是其物质高积累的综合生理基础.(2)两优培九源库比不低,单位库容可利用的同化物也不少,但群体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率较低,结实率、产量库充实率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影响增产效果;其主要内在原因可能是,颖花或籽粒生理活性低,接纳灌浆物质的能力不强,致使大量同化物滞留于茎鞘和叶中,不能有效地向经济产量转化,这在育种和栽培中应加以重视.(3)两优培九结实期对源的削弱反应更强烈,这是亚种间杂交稻环境敏感性的一种生理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要加强技术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优培九品种 产量形成 生理特性 干物质积累 源库关 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