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两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的 非线性混合有限元方法
1
作者 刘子平 李俊翔 +2 位作者 刘琦 马强 魏华祎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5-855,共11页
研究了一种描述地质储层中两相流体流动与地应力耦合的非线性模型,推导了以流体饱和度、压力、速度与结构位移为未知量的耦合控制方程,结合混合有限元与标准线弹性有限元,建立了两相流耦合地应力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离散格式,保证了流体... 研究了一种描述地质储层中两相流体流动与地应力耦合的非线性模型,推导了以流体饱和度、压力、速度与结构位移为未知量的耦合控制方程,结合混合有限元与标准线弹性有限元,建立了两相流耦合地应力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离散格式,保证了流体在局部单元中的质量守恒,提出了相应的算法流程。通过对均匀地质区域水驱油模型的数值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给出了带裂缝区域的模拟计算,得到了流体饱和度的高分辨率分布,这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准确捕捉带裂缝非均匀地质区域中流体的复杂物理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裂缝储层 多孔介质 两相流耦合地应力模型 混合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分动器齿轮两相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黎卿 张栋 陈无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1,F0003,共9页
针对分动器齿轮啮合传动中,润滑油运动过程缺乏研究和油压油速等相关参数不确定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分动器齿轮流场三维模型,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应用Fluent UDF命令设定齿轮动网格运动,建立VOF... 针对分动器齿轮啮合传动中,润滑油运动过程缺乏研究和油压油速等相关参数不确定的问题,应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分动器齿轮流场三维模型,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应用Fluent UDF命令设定齿轮动网格运动,建立VOF两相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0~0.5T(小齿轮以400 r/min速度旋转一周耗时为1T)时刻,从动大齿轮旋转带油对啮合区润滑起主要作用、速度流线在啮合区附近出现明显的漩涡现象、啮合齿面间压力值相对较大、两相流模型的改变对齿轮带油润滑效果有较大影响;应用高速摄影技术,对透明分动器壳体内流场流动情况进行观察试验,其油面波动与数值模拟结果作对比,最大误差为12.2%,误差较小,表明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改善分动器齿轮润滑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模型 润滑 相流 流固耦合 分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两相流的稀疏离散相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彬 颜欢 +1 位作者 刘阁 韩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00-3412,共13页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离散相既定轨道模型、随机轨道模型、改进随机轨道模型等模型,并针对离散相和连续相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相应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离散相轨道模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连续相脉动速度进行随机处理提出基于随机Fourier级数描述离散相合力的改进随机轨道模型,从而较好地描述离散相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考虑两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两相流的全耦合振动动力学模型,可全面、系统地描述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的运动特征,为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深入发展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相流 离散相模型 随机轨道模型 稀疏离散相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液两相均相流动模型的小波分析热工计算方法
4
作者 尚智 郭玉君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97-400,共4页
利用小波分析法的多分辨分析特性 ,对汽液两相均相流动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证明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数值计算 汽液相流 流动模型 耦合微分方程组 热工计算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水两相流的注热CO_(2)增产CH_(4)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林峰 杨艳国 +3 位作者 穆永亮 范楠 刘康 姚文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储存和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竞争吸附、温度变化、煤体变形以及水运移的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数据、已有试验以及现有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优势做出具体阐述,随后利用COMSOL开展了CO_(2)−ECB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_(2)可以提升CH_(4)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这表明了注CO_(2)增产的可行性。随着CO_(2)持续注入,储层CH_(4)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注气井附近温度升高,生产井附近温度降低且从注气井到生产井的温度缓慢下降;注气抽采期间,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由于有效应力、基质收缩/膨胀共同作用,储层渗透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越大,CH_(4)产量越低,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小。累计CH_(4)产量最大下降15.19%,忽略煤层中水的影响会高估CH_(4)产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要考虑煤层水的影响;CO_(2)注入温度与注入压力越大,CH_(4)产量越大,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累计CH_(4)产量分别增加13.27%、39.77%,渗透率分别下降20.4%、46.14%,提高CO_(2)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有利于提高CH_(4)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相流 含水饱和度 注入温度 注入压力 渗透率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两相内流场的连续介质-离散颗粒耦合混合模型数值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伟 谢飞 +1 位作者 宁超 苏庆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7-1117,共11页
为解决含Al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问题,采用将颗粒相视为连续介质和离散颗粒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建立起气相与颗粒相的双向耦合混合模型。针对颗粒类型与粒径尺寸的不同,采用拉格朗日法描述大粒径颗粒,平衡欧拉法... 为解决含Al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问题,采用将颗粒相视为连续介质和离散颗粒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建立起气相与颗粒相的双向耦合混合模型。针对颗粒类型与粒径尺寸的不同,采用拉格朗日法描述大粒径颗粒,平衡欧拉法描述小粒径颗粒,克服了现有模型难以全面考虑颗粒尺寸效应而使模拟精度下降的困难,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混合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针对含Al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湍流气粒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粒径尺寸颗粒的分布及其对发动机内流场和结构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大颗粒粒径在跨喷管段变化明显,平均减小30%。粒径40μm以上的颗粒易破碎,且燃烧效率进入平台区,较10μm颗粒下降50%以上,其Al含量均大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拉格朗日法 平衡欧拉法 耦合混合模型 气粒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中两相流体与血管壁间的双向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7
作者 吴闯 木合塔尔·克力木 +1 位作者 杨航 鲁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8-58,共1页
目的利用双向流-耦合数值模拟,分别将血液设置为单相流与两相流,将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来探讨不同血液组分条件下血液动力学的差异性以及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响。方法根据CT图像建立个体化三维动脉瘤实体模型,然后通过双向流-耦合方法获... 目的利用双向流-耦合数值模拟,分别将血液设置为单相流与两相流,将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来探讨不同血液组分条件下血液动力学的差异性以及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响。方法根据CT图像建立个体化三维动脉瘤实体模型,然后通过双向流-耦合方法获取了两相流模型与单相流模型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结果在相同时刻,两相流模型与单相流模型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 双向流 相流模型 相流 双向耦合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球加强模型在CFD-DEM耦合计算中的验证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明 刘巨保 +2 位作者 王雪飞 孙丹丹 岳欠杯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针对CFD-DEM耦合计算中,颗粒计算时间步的选取影响颗粒碰撞计算精度和效率的问题。本文引入插值算法,将动量定理求解颗粒碰撞前后速度进行加权平均;根据弹性理论计算得到颗粒碰撞力,进行动力学方程求解;通过速度收敛准则修正初值速度并... 针对CFD-DEM耦合计算中,颗粒计算时间步的选取影响颗粒碰撞计算精度和效率的问题。本文引入插值算法,将动量定理求解颗粒碰撞前后速度进行加权平均;根据弹性理论计算得到颗粒碰撞力,进行动力学方程求解;通过速度收敛准则修正初值速度并自动调整迭代求解次数,提出一种计算精度不受计算时间步长影响,无需对碰撞过程进行精细描述的高效率和高精度的加强硬球模型。对两个颗粒匀和变速碰撞算例进行数值模拟,碰撞后速度、碰撞力和碰撞时间与理论计算误差小于4%,与采用软球碰撞模型的DEM方法相比,颗粒碰撞计算精度不受计算时间步长影响,计算效率提高36.3%和36.8%。对单个颗粒在静水中沉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步长取10 s~5 s,颗粒与壁面即可得到精确解,计算效率提高33.5%。通过压力损失实验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准确计算颗粒体积分数小于12%条件下两相流的压力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DEM 碰撞模型 相流 耦合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欧阳伟平 张冕 孙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4-472,共9页
多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是目前开采致密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测试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产水量,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井筒流体的流动阻力,加大井筒流体流动对试井解释的影响.为了明确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 多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是目前开采致密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测试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产水量,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井筒流体的流动阻力,加大井筒流体流动对试井解释的影响.为了明确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影响,提高产水致密气压裂水平井的试井解释精度,建立了一种井筒气液两相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的试井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考虑井筒气液两相流的压裂水平井试井理论曲线、压力场分布及裂缝产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试井理论曲线中压力和压力导数值,造成靠近入窗点的压力扩散要快于远离入窗点的压力扩散,引起靠近入窗点的裂缝产量要高于远离入窗点的裂缝产量.现场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不考虑井筒两相流可能会对产水压裂水平井的试井解释结果产生很大误差,主要表现为水平井筒假设为无限大导流能力会使得拟合得到的表皮系数偏大,将测试点视为入窗点会使得拟合得到的原始地层压力偏小.所建立的考虑井筒两相流的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为产水致密气井试井资料的正确解释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流 致密气 压裂水平井 数值试井 耦合模型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气水两相扩散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驰 谢海建 楼章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场内部生物降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和氧气等在非饱和覆盖层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气体在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的一维扩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覆盖层含水量瞬态变化和气体扩散的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场内部生物降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和氧气等在非饱和覆盖层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气体在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的一维扩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覆盖层含水量瞬态变化和气体扩散的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4.3进行求解.其计算结果与前人实验结果能符合得很好.研究结果表明,对典型垃圾填埋场中厚度为1 m的非饱和黏土覆盖层,含水量变化对覆盖层中气体污染物的扩散运移有显著影响.与含水量稳态变化情况相比,20 d到100 d的运移时间内同一覆盖层深度处耦合含水量作用下,气体相对浓度可以相差接近8倍.含水量是气体在非饱和覆盖层中不稳定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扩散 非饱和 填埋场覆盖层 相流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矿井水力压挤中气-水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徐硕 王佰顺 +1 位作者 张翔 杨丁丁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8,42,共4页
结合两淮矿区某矿的实际情况,利用模拟软件,对水力压挤过程中不同注水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多场耦合作用下不同注水压力对煤层水力压挤效果的影响。分析模拟结果得出该矿最优注水压力为11MPa。模拟结果在现场试验中得到验证,说明... 结合两淮矿区某矿的实际情况,利用模拟软件,对水力压挤过程中不同注水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多场耦合作用下不同注水压力对煤层水力压挤效果的影响。分析模拟结果得出该矿最优注水压力为11MPa。模拟结果在现场试验中得到验证,说明模拟结果可以为水力压挤技术参数的优化提供模拟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矿井 水力压挤 相流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FM-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内微气泡破碎合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颂 徐燕燕 +2 位作者 李继香 叶爽 黄伟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082-5093,共12页
了解离心泵内微气泡的发生特性,对于优化现有基于旋转流场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性能、提高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物去除率至关重要。在考虑气泡破碎合并的前提下,通过将双流体模型(TFM)与群体平衡模型(PBM)进行耦合,求解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旋... 了解离心泵内微气泡的发生特性,对于优化现有基于旋转流场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性能、提高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物去除率至关重要。在考虑气泡破碎合并的前提下,通过将双流体模型(TFM)与群体平衡模型(PBM)进行耦合,求解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旋转流场,研究了入口体积气含率(IGVF)、入口气泡尺寸对泵内气泡沿程尺寸变化、出口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并结合Luo等的破碎合并模型分析成因。结果表明,随IGVF增加,叶轮内气体聚集引起局部气含率陡升,气泡由破碎主导转变为合并主导,而后在蜗壳内气含率恢复正常,气泡又变为破碎主导,总体上出口气泡尺寸逐渐增大。另外,入口气泡尺寸对出口气泡尺寸的影响对IGVF敏感,当IGVF较低时,随入口气泡尺寸增大,出口气泡尺寸先增大后减小;而当IGVF较高时,由于泵内气体聚集,入口气泡尺寸的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微气泡 气液相流 TFM-PBM耦合模型 气含率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NS方法的波流耦合数学模型
13
作者 程晗怿 郑金海 张继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7,共4页
基于RANS水动力方程和k-ε双方程紊流模型提出波流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稳定流条件下波浪传播特性。模型采用体积分数法(VOF)捕捉自由液面,在计算区域两端分别给定进口速度和出口压力边界条件来造流,同时使用内部质量源造波法造波。数值模... 基于RANS水动力方程和k-ε双方程紊流模型提出波流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稳定流条件下波浪传播特性。模型采用体积分数法(VOF)捕捉自由液面,在计算区域两端分别给定进口速度和出口压力边界条件来造流,同时使用内部质量源造波法造波。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试验测量数据吻合,表明所建耦合模型可准确模拟波浪与水流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波浪周期和水流速度对规则波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波面线和速度分布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相互作用 耦合数学模型 RANS方法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冷却活塞传热过程的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晓飞 仲蕾 +2 位作者 庞铭 刘长振 王尚学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6-182,共7页
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发动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三维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燃烧计算得到燃气平均温度与平均传热系数,作为燃烧室壁面热边界;活塞及其冷却结构采用流固耦合计算,使用两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与动网格模拟活塞喷油... 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发动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三维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燃烧计算得到燃气平均温度与平均传热系数,作为燃烧室壁面热边界;活塞及其冷却结构采用流固耦合计算,使用两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与动网格模拟活塞喷油冷却过程;通过瞬态传热数值仿真,得到活塞振荡油腔流场云图、油气分布云图、冷却油腔传热系数及活塞温度分布,与标定工况下活塞温度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误差在5%以内,由此说明应用活塞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可以较好模拟柴油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瞬态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活塞 燃烧计算 耦合模型 相流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孔电解加工多物理场耦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明环 章巧芳 彭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4-779,共6页
基于建立的三维多相流模型及间接耦合多物理模型(热电耦合和热流耦合),以螺旋孔电解加工为研究对象,对电解加工间隙中的电场、流场、温度场进行分析,掌握间隙参数变化规律,包括间隙电解液的流速与温度、间隙氢气气泡率分布、材料表面电... 基于建立的三维多相流模型及间接耦合多物理模型(热电耦合和热流耦合),以螺旋孔电解加工为研究对象,对电解加工间隙中的电场、流场、温度场进行分析,掌握间隙参数变化规律,包括间隙电解液的流速与温度、间隙氢气气泡率分布、材料表面电流密度分布等。进而对影响材料去除的主要因素——电导率进行研究,确定了电导率在整个加工间隙内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材料去除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加电解液出口背压以改善工件材料去除的一致性。最后,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螺旋孔电解加工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加工 相流模型 多物理场耦合 内螺旋孔 气液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轮轴向振动条件下高速液力耦合器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华山 陈从平 +3 位作者 赵美云 高振军 余万 张扬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57,F0003,共8页
针对泵轮轴向振动条件下高速液力耦合器特性问题,基于RNG k-ε模型、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两相流模型、动网格技术、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PISO)算法和变时间步长法对液力耦合器... 针对泵轮轴向振动条件下高速液力耦合器特性问题,基于RNG k-ε模型、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两相流模型、动网格技术、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PISO)算法和变时间步长法对液力耦合器泵轮在轴向振动条件下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试验完成对模型的准确性验证。分析液力耦合器流道内部两相流动规律以及受力特性,结果表明:与径向振动相比,相同振幅条件下的轴向振动对循环圆内流量脉动和泵轮、涡轮转矩影响较大;额定转速越高,其泵轮、涡轮转矩脉动幅值、轴向力波动范围越大;振动频率越大,泵轮、涡轮转矩偏差越大;轴向振动幅值越大,泵轮涡轮转矩波动范围越大。从减小转矩波动范围和轴向力的角度控制轴向窜动值不应超过0.04 mm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 可视化 模型 液力耦合 轴向振动 气液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入流固耦合作用的动压径向滑动轴承静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时志能 屈波 +1 位作者 刘定伟 栗文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4,共4页
基于两相流理论,并考虑润滑油与轴瓦的流固耦合作用,计算了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油膜参数。由于两相流模型引入负压对轴承承载的作用,其载荷计算值大于单相流、雷诺方程的求解结果。通过调整轴瓦的弹性模量,揭示了轴瓦材料对轴承压力分布... 基于两相流理论,并考虑润滑油与轴瓦的流固耦合作用,计算了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油膜参数。由于两相流模型引入负压对轴承承载的作用,其载荷计算值大于单相流、雷诺方程的求解结果。通过调整轴瓦的弹性模量,揭示了轴瓦材料对轴承压力分布、载荷、油膜汽化比例的影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轴瓦刚度,能够降低轴承的最大压力,减少轴承变形量,因此轴瓦材料的选择恰当与否,是确保轴承能否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模型 流固耦合 弹性模量 压力分布 汽化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多流动域耦合流场特性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阳 李志鹏 +1 位作者 唐欣怡 孙军红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1-176,共6页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两相介质在多流动域内做着复杂的耦合流动。为掌握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动规律,更好地指导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设计与优化,以YOX500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为研究对象,采用Mixture两相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其在...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两相介质在多流动域内做着复杂的耦合流动。为掌握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动规律,更好地指导限矩型液力偶合器的设计与优化,以YOX500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为研究对象,采用Mixture两相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其在3种典型充液率不同工况下的流场进行瞬态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转速比的升高,偶合器内部流动逐渐由大环流转变为小环流,压力趋于均匀带状分布;同时对其外特性进行计算,模拟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该方法不能直观地体现偶合器转矩的跌落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相流 Mixture模型 耦合流动 瞬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煤层注CO2增抽瓦斯数值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刚 周西华 +2 位作者 魏士平 范超军 李雪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84,共8页
针对低渗透性煤层瓦斯抽采难度大、抽采效率低等问题,基于CO2-CH4多组分气体竞争吸附作用,开展了注CO2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首先,建立了考虑气水两相流与Klinkenberg效应的煤层注CO2促抽瓦斯流固耦合模型,利用COMSOL... 针对低渗透性煤层瓦斯抽采难度大、抽采效率低等问题,基于CO2-CH4多组分气体竞争吸附作用,开展了注CO2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首先,建立了考虑气水两相流与Klinkenberg效应的煤层注CO2促抽瓦斯流固耦合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了煤层注CO2后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和瓦斯抽采率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应用于工程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气水两相流瓦斯抽采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可靠、合理;注入CO2抽采煤层气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均比未注入CO2抽采下降速率快;现场试验后,注气抽采条件下瓦斯抽采浓度平均值是未注气条件下的2.02倍,瓦斯抽采纯量是后者的3倍。煤层注入CO2气体后,瓦斯抽采量增加,显著促进了煤层瓦斯抽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性煤层 煤层注CO2气体 气–水相流 流–固耦合模型 产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