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的毒性效应
1
作者 张鑫 陈章悦 +1 位作者 张秀丽 甄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37,共11页
针对纳米塑料对不同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分析了不同浓度(0.1、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毒性作... 针对纳米塑料对不同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分析了不同浓度(0.1、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10 mg/L的PS-NPs对东海原甲藻的毒性效应大于0.1和1 mg/L的PS-NPs。在细胞层面,PS-NPs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藻细胞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上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增高。在分子层面,经过PS-NPs暴露处理后的东海原甲藻,其核糖体、蛋白酶体和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为了应对氧化应激,过氧化物酶体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同样上调。另外,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导致藻细胞的光捕获能力下降。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评估纳米塑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聚苯乙烯 纳米塑料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作用研究
2
作者 陈怡君 李春乾 +4 位作者 甄毓 杨世民 王建艳 冉祥滨 许博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5,共8页
为探讨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能力,本文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在不同226Ra浓度下以及藻类不同生长阶段,东海原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效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效率... 为探讨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能力,本文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在不同226Ra浓度下以及藻类不同生长阶段,东海原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效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效率随着水体中226R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藻类的不同生长阶段,水体中226Ra的浓度随着藻细胞的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甲藻对水体中226Ra的清除总量逐渐增大,但单位质量甲藻对226Ra的清除效率逐渐降低。226Ra在东海原甲藻藻体和溶液中的固液分配系数与水体中的226Ra活度呈对数关系,即随水体中226Ra活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本研究得到的固液分配系数,重新计算了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与东海海域的海底地下水排放(SGD)通量,其与原通量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40%、29%与26%。可见,由甲藻的生长繁殖导致的颗粒物清除是重要的海洋镭汇,对于应用镭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进行的海洋学示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RA 东海原甲藻 清除作用 海底地下水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和银杏落叶海水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藻效应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卿 沈盎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9,共14页
为寻找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银杏(Ginkgo biloba)落叶作为抑藻制剂材料,探究其常温海水浸提液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化感抑制效果,并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 为寻找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银杏(Ginkgo biloba)落叶作为抑藻制剂材料,探究其常温海水浸提液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化感抑制效果,并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了香樟和银杏海水浸提液中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香樟和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分别为1.23 g·L^(-1)和1.22 g·L^(-1)。高浓度香樟叶浸提液(≥3.0 g·L^(-1))处理72 h时即可使大量东海原甲藻细胞破裂,96 h时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率高于70%,且在第8天仍可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起效快,处理24 h时,高浓度试验组(≥3.0 g·L^(-1))中东海原甲藻基本失去游动能力,处理96 h时,浓度≥2.0 g·L^(-1)的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率均达到了80%以上。另外,从香樟叶浸提液中共分离鉴定出了芳樟醇、橙花叔醇、桉油烯醇和桉叶油醇等可能具有化感作用的萜类物质,从银杏叶浸提液中分离鉴定出了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等可能具有化感作用的黄酮类物质,其中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96 h-EC50为1.25 mg·L^(-1);24 h时,4.0 mg·L^(-1)橙花叔醇即可使大量藻死亡,并使藻细胞丧失游动性;96 h时4.0 mg·L^(-1)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达到了99.55%,所以橙花叔醇是一种有潜力的抑藻活性成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机理及制备复方抑藻剂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银杏 东海原甲藻 化感作用 橙花叔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可降解膦酸酯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藻效应
4
作者 崔玉栋 刘鸿环 陈锦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1,共14页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作为唯一磷源条件下对东海原甲藻进行培养,对其中的共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得到5种细菌。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株尹氏菌属细菌Yooniasp.PD-AEP-1中存在两种C-P裂解酶途径。通过藻菌共培养实验对菌株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将藻细胞处理至磷饥饿状态之后,同时加入2-AEP与PD-AEP-1悬液,与只加2-AEP或只加细菌悬液的条件相比,藻细胞生长速率和体系内磷酸盐浓度显著升高,同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非光化学淬灭值则明显降低,表明PD-AEP-1具备将2-AEP降解为磷酸盐的能力,进而缓解了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磷限制状态,有效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该研究表明,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在降解膦酸酯从而为藻细胞提供磷源方面扮演着一定角色,这一过程很可能有助于东海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凸显了海洋生态系统中藻-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酸酯 东海原甲藻 共生细菌 促藻效应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嵊泗海域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边佳胤 李晓钰 崔晨曦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96-302,326,共8页
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是东海长江口海域常见赤潮藻类,2020—2022年以舟山嵊泗海域为调查对象,研究了该片海域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环境因子(pH、盐度、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浑浊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 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是东海长江口海域常见赤潮藻类,2020—2022年以舟山嵊泗海域为调查对象,研究了该片海域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环境因子(pH、盐度、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浑浊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在2020年月均密度最高;中肋骨条藻主要集中于S5号站位,密度远高于其他采样点。经过主成分分析,除5月份以外,2022年样品表现为盐度越大叶绿素a浓度越低;相关性分析时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与硝酸盐—氮呈正相关关系;中肋骨条藻与亚硝酸盐—氮、氨—氮、叶绿素a、水温、pH呈较强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 嵊泗 东海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东海原甲藻间的营养竞争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善东 俞志明 +2 位作者 宋秀贤 宋飞 王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76-2680,共5页
生物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赤潮防治方法,因为其作用的专一性及较少的负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了龙须菜(G racilaria lem aneif orm is)与东海原甲藻(P rorocentrum d ongha iense)之间营养盐NO3-、PO43-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 生物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赤潮防治方法,因为其作用的专一性及较少的负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了龙须菜(G racilaria lem aneif orm is)与东海原甲藻(P rorocentrum d ongha iense)之间营养盐NO3-、PO43-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快速吸收利用,使得共培养体系中营养盐迅速降低,最终导致东海原甲藻消亡,而东海原甲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在营养盐充分的条件下,1g鲜重的龙须菜对NO3-的吸收能力相当于6.0×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对PO43-的吸收相当于2.4×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相对于东海原甲藻,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更具有优势。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东海原甲藻 富营养化 营养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宝玉 王广策 +5 位作者 张炎 韩笑天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片段 (含5 8S区 )为 631bp ,东海原甲藻的 (含 5 8S区 )为 5 5 2bp ;东海原甲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微小原甲藻相似程度较高 ,与甲藻属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较低 ;本文研究的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序列与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都较低并且在进化树上距离也较远。用ITS1或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用ITS + 5 8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海洋甲藻 ITS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邓光 耿亚洪 +4 位作者 胡鸿钧 齐雨藻 吕颂辉 李中奎 李夜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4-39,共6页
利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值和光照强度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东海原甲藻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30℃,最适温度22~28℃,低于9℃和高于33℃,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宜的盐... 利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值和光照强度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东海原甲藻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30℃,最适温度22~28℃,低于9℃和高于33℃,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2~35,最适盐度28~30;适宜的pH范围较小,为6.0~9.0,最适pH值范围7.5~8.5,与所生活的海洋环境一致,pH高于9.5,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pH10.0可致死全部细胞;光饱和点在600μmol/(m^2·s)附近,在更高光强下没有发生光抑制。测定的对光合作用适宜的条件和最适条件与他人培养试验结果一致,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现场的生态调查结果吻合。表明通过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对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的响应,可以掌握藻类生长繁殖对主要生态因子的要求以及对这些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了解赤潮藻的生理生态特性是认识赤潮发生机理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为认识赤潮发生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光合作用 温度 盐度 pH值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龚良玉 李雁宾 +3 位作者 王修林 梁生康 祝陈坚 韩秀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2-696,共5页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更为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鼠李糖脂对绿藻生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在低浓度下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也很弱,鼠李糖脂的浓度增至5.0mg/L 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长抑制 杀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Pb、Zn和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1 位作者 孙百晔 苏荣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4-268,共5页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重金属离子与生物活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是造成2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原因.建立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获得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4.1,45.2,131.7,138.9μg/L.2003年5月调查海区溶解态Cu、Pb、Zn、Cd浓度范围分别为1.0~5.8,0.10~0.57,3.8~7.5,0.01~0.05μg/L,Cu浓度超过其NDEC的面积达49%,估计造成东海原甲藻生物量降低5%,浓度最高的海区降低24%,Pb、Zn、Cd等对东海原甲藻的NDEC高于调查海区的浓度,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态毒性效应 模型 东海原甲藻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罗立明 胡鸿钧 +4 位作者 李夜光 齐雨藻 吕颂辉 耿亚红 邓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子数据,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的具齿原甲藻应为同一个种.从基因库获取原甲藻的另外3个种nrD-NA ITS序列和8个种的18S序列,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8S序列用于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过于保守,而nrDNA ITS更适合于该种属界定的分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具齿甲藻 NRDNA ITS NRDNA 18S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干粉末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克生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秀荣 高嵩 +2 位作者 侯俊妮 李鸿妹 石晓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417-7429,共13页
研究不同溶剂的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液对两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浒苔提取物中确实含有可以影响赤潮藻类生长的克生物质,克生作用具有较明显的浓度效应,低浓度时可能会表现为一定的促进生长的作... 研究不同溶剂的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液对两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浒苔提取物中确实含有可以影响赤潮藻类生长的克生物质,克生作用具有较明显的浓度效应,低浓度时可能会表现为一定的促进生长的作用,浓度较高时表现为抑制作用,添加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即"低促高抑"的特点,这与浒苔提取物对其他微藻的作用相似。其中,蒸馏水提取物对这两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小于有机溶剂提取物,有机溶剂中,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这两种赤潮藻的克生效果最好,正己烷相对较差。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以初步推断最有效的克生物质应为具有相对较高的极性的有机物。两种赤潮藻对克生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东海原甲藻对克生物质的敏感性高于中肋骨条藻。蒸馏水、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的浒苔干粉末提取物影响东海原甲藻生长的致死作用阈值浓度分别为5.00、0.50、0.50、0.63 g/L(相当于浒苔新鲜藻体浓度为22.00、2.20、2.20、2.75 g湿重/L);影响中肋骨条藻生长的致死作用阈值浓度则分别为20.00、1.25、1.25、2.50 g/L(相当于新鲜藻体浓度为88.00、5.50、5.50、11.00 g湿重/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克生作用 东海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生长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限制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分泌铁载体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颜萍 何鹰 +4 位作者 郑晓玲 陈发荣 李瑞香 Lee Frank S C 王小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788-2791,共4页
在铁限制条件下,进行东海原甲藻分泌铁载体的动态研究。对藻类在富铁与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生长过程中分泌铁载体的情况以及海藻接种量对铁载体分泌的影响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远不如在富铁条件下;... 在铁限制条件下,进行东海原甲藻分泌铁载体的动态研究。对藻类在富铁与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生长过程中分泌铁载体的情况以及海藻接种量对铁载体分泌的影响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远不如在富铁条件下;随着藻类的生长,分泌铁载体不断增多,达指数生长期时,其分泌量也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藻类的生长和铁载体分泌都呈现下降趋势;高接种量东海原甲藻能分泌较多的铁载体,并在较短时间到达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载体 铁限制 CAS实验 东海原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翰林 吕颂辉 +1 位作者 张传松 朱德弟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26-230,共5页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122.94°E,30°N的rb12A站;中层东海原甲藻变化范围为1.0×103~5.32×106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rf40站。从水平分布看,东海原甲藻呈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看,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大量增殖后上升到表层,爆发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赤潮 东海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德弟 陆斗定 +1 位作者 王云峰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9,共9页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站位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海区2005年春初的温度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阐明了2005年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物理环境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3月浙江近海水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低,且这种情况在近岸区更为明显;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春初(4月初)浙江近海水温偏低,2005年和2004年的这种水温差异在近岸和中上层的低盐水里最为明显,而在远岸和下层的高盐水水温差异则相对要小;近岸低盐水最低温度2005年比2004年低约2.6℃;2005年1—3月浙江近海特殊的气象条件(10 a中最低的气温和强劲的偏北大风)和2004/2005年冬季较弱的台湾暖流是形成4月初浙江近海低温特征的主要原因;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初浙江近水温偏低很可能是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 低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洁生 谢瑾 +1 位作者 杨维东 李丽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7-212,共6页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了在N、P限制及正常营养盐条件下(又称富营养)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不同营养盐条件下...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了在N、P限制及正常营养盐条件下(又称富营养)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两种藻共培养时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半连续培养时,营养盐限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N限制下,5 d后东海原甲藻藻密度显著低于未加滤液的对照组,藻密度为1.02×107 cells L-1,对照组为1.7×107 cells L-1;P限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 d后藻密度为1.44×107 cells L-1;富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共培养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N、P限制下,4 d后东海原甲藻全部死亡,且聚集成团形成沉淀;富营养条件下,仍有少量东海原甲藻存活(藻密度3.3×104 cells L-1)。这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一定的化感作用。营养盐限制可促进塔玛亚历山大藻化感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化感作用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抑制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东海原甲藻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眼莲根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洁生 杨维东 陈芝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7,共5页
观察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根粉末及丙酮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比较分析根系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成分抑藻效果,探讨凤眼莲根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基础。结果显示,1.5g.L-1以... 观察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根粉末及丙酮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影响,比较分析根系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成分抑藻效果,探讨凤眼莲根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基础。结果显示,1.5g.L-1以上的凤眼莲根粉末可完全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实际浓度0.019g.L-1的凤眼莲根丙酮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可产生50%的抑制率。N-苯基-2-萘胺浓度为1mg.L-1时,第6天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超过60%。浓度50μl.L-1时,亚油酸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超过8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显示,凤眼莲根丙酮提取物中含有一定量的亚油酸和N-苯基-2-萘胺,同时还有大量的长链脂肪酸如十六酸、9-十六碳烯酸等。结果表明,凤眼莲根可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N-苯基-2-萘胺、亚油酸可能是凤眼莲根抑藻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N-苯基-2-萘胺 亚油酸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种群增长过程与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由希华 王宗灵 +4 位作者 郝彦菊 李瑞香 朱明远 石晓勇 喻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4-510,共7页
针对我国东海2种重要赤潮肇事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种群增长过程和种间竞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不同氮磷比对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种群增长过程没... 针对我国东海2种重要赤潮肇事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种群增长过程和种间竞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不同氮磷比对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种群增长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其最终的细胞密度;在混合培养时,营养盐组成比例不同对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间竞争过程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其最后竞争结果。竞争物种的细胞起始密度对种间竞争结果有明显的影响,P.donghaiense和A.tamarense的接种细胞密度比为2 000∶100和2 000∶200时,东海原甲藻占优势;当接种细胞密度比为4 000∶400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种间竞争 东海原甲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对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英 吕颂辉 +1 位作者 徐宁 谢隆初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314-317,321,共5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以NaNO3作为唯一氮源,固定初始氮浓度为40μmol.L-1,设置六个初始磷浓度梯度:0.1μmol.L-1、0.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对比研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采用单因子实验,以NaNO3作为唯一氮源,固定初始氮浓度为40μmol.L-1,设置六个初始磷浓度梯度:0.1μmol.L-1、0.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对比研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4种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及其这4种不同磷源对东海原甲藻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既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无机磷——磷酸二氢钠(NaH2PO4),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利用3种小分子有机磷: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D-葡萄糖-6-磷酸钠(G-6-P)和甘油磷酸钠(G-P);东海原甲藻在以NaH2PO4、G-6-P和ATP分别作为磷源时的最大比生长率(μmax)值相差不大,3种磷源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基本相近;但是以G-P作为磷源时则明显有最低的μmax值,其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最低。东海原甲藻对这4种磷源的利用特征说明:长江口自然海水中与三种小分子有机磷结构相似的溶解有机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东海原甲藻赤潮的爆发和维持提供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比生长率 半饱和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DH-e代谢产物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韩光耀 谢丽玲 +3 位作者 毕潇 吴培枫 周亮 朱炎坤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从浙江沿海地区赤潮多发区分离获得一株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细菌DH-e,研究该菌的溶藻作用方式和对东海原甲藻的生理功能与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其溶藻作用方式为间接溶藻,溶藻效应呈现出作用... 从浙江沿海地区赤潮多发区分离获得一株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细菌DH-e,研究该菌的溶藻作用方式和对东海原甲藻的生理功能与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其溶藻作用方式为间接溶藻,溶藻效应呈现出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浓度0.5%~2.0%,时间为32 h时,溶藻率均达80%以上,具有短期高效的溶藻效应;溶藻活性物质分子量小于2 k Da,具有耐低高温、强酸碱的特性;代谢产物对叶绿素a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分解,并改变胞内总糖含量,影响生理代谢活性;SEM与AO/EB双染检测发现溶藻活性物质能够破坏藻细胞膜完整性,显著改变藻细胞内部结构,造成内容物大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溶藻细菌 东海原甲藻 溶藻作用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