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产丁醇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郭亭 孙佰军 +3 位作者 梁达奉 何冰芳 姜岷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蔗糖为底物时,丁醇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丁醇产量可达12 g/L;木糖、混合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在10 g/L左右;只有丙酮丁醇梭菌I4-28能利用玉米芯酸解糖液发酵产丁醇,丁醇产量为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C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米慧芝 杨登峰 +2 位作者 关妮 苏海锋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278-282,288,共6页
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设计法优化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甘蔗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发酵条件的最优组合为(NH4)2HPO4的添加量为0.3%,H2NCONH2的添加量为0.1%、Na2HPO4的添加量为0.5%,KH2PO4的添加量为0.5%,L-半胱氨... 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设计法优化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甘蔗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发酵条件的最优组合为(NH4)2HPO4的添加量为0.3%,H2NCONH2的添加量为0.1%、Na2HPO4的添加量为0.5%,KH2PO4的添加量为0.5%,L-半胱氨酸盐酸盐-水物的添加量为0.025%,蛋白胨的添加量为0.9%,NaH2PO4的添加量为0.1%,优化后发酵的丁醇产量为11.0536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3.58%。这对糖蜜多途径综合利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甘蔗糖蜜 丁醇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丁醇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晓建 张霞 常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2,共6页
以丙酮丁醇梭菌为发酵用菌株发酵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酶解上清液生产丁醇,研究了酶解上清液浓度、初始pH值以及菌液接种量对丁醇产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营养元素的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酶... 以丙酮丁醇梭菌为发酵用菌株发酵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酶解上清液生产丁醇,研究了酶解上清液浓度、初始pH值以及菌液接种量对丁醇产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营养元素的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酶解上清液生产丁醇的最佳条件下(上清液糖浓度57.5g/L、初始pH值6.3,菌液接种量6%,发酵温度37℃,营养元素酵母膏、乙酸铵、磷酸二氢钾、烟酰胺添加量分别为0.8、6.0、0.5、0.25 g/L),丁醇产量达9.726 g/L;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酶解液中有抑制产生溶剂的物质,少量烟酰胺能有效促进丁醇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发酵 水蒸气爆破玉米秸秆 酶解液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R基因的敲除对丙酮丁醇梭菌摇瓶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裴建新 庞浩 +4 位作者 左文朴 林丽华 郭媛 严少敏 黄日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对分子氧的耐受能力,降低厌氧发酵环境,构建了超氧化物阻遏蛋白(PERR)基因敲除的工程菌株。应用Ⅱ组内含子敲除系统,PCR克隆perR-Targetron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敲除质粒pSYperR,电转化丙酮丁醇梭菌C.acetobutylicum ...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对分子氧的耐受能力,降低厌氧发酵环境,构建了超氧化物阻遏蛋白(PERR)基因敲除的工程菌株。应用Ⅱ组内含子敲除系统,PCR克隆perR-Targetron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敲除质粒pSYperR,电转化丙酮丁醇梭菌C.acetobutylicum ATCC 824,PCR筛选验证获得突变菌株C.acetobutylicum ATCC 824-ΔperR,采用摇瓶发酵对其突变菌株进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静止状态发酵丁醇C.acetobutylicum ATCC824-ΔperR比C.acetobutylicum ATCC 824丁醇产量提高7.89%,摇床转速为200 r/min时,C.acetobutylicum ATCC824-ΔperR的丁醇产量是C.acetobutylicum ATCC 824的3.34倍。研究表明,通过Ⅱ组内含子敲除系统,构建的C.acetobutylicum ATCC824-ΔperR在发酵过程中降低了氧分子的伤害,不需要严格的厌氧条件,从而降低发酵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Ⅱ组内含子 丁醇 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高耐丁醇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毛绍名 章怀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3-107,111,共6页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酮丁醇梭菌突变株M6,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C.acetobutylicum DSM 1731和突变株M6在不同丁醇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特性,发现突变株M6比野生型菌株具有更好的抵抗丁醇胁迫能力;进行控制pH的分批发酵研究发现,突变株M6的溶剂总产量提高了21.3%,其中丁醇和丙酮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0.4%和8.3%。表明能够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将C.acetobutylicum高耐受丁醇和高产丁醇的性能集中于同一菌株,这为选育既耐受较高浓度的丁醇又高产丁醇的工业化C.acetobutylicum菌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突变株 丁醇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小麦麸皮生产丁醇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莉 史吉平 +4 位作者 孙俊松 王建平 林增祥 沈兆兵 姜标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8期32-35,共4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8016发酵小麦麸皮或麸皮混合其他非粮淀粉质原料生产丁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糖浓度为55g/L时,以纯麸皮为底物,发酵终点总溶剂达到21.43g/L,丁醇13.08g/L,糖醇转化率39.57%;以... 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8016发酵小麦麸皮或麸皮混合其他非粮淀粉质原料生产丁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糖浓度为55g/L时,以纯麸皮为底物,发酵终点总溶剂达到21.43g/L,丁醇13.08g/L,糖醇转化率39.57%;以麸皮混合红薯、木薯为底物,发酵终点总溶剂达到22.37g/L,丁醇13.24g/L,糖醇转化率为39.95%,均能达到传统玉米醪发酵丁醇水平。证明小麦麸皮作为一种粮食加工废弃物完全可以替代粮食用于丙酮丁醇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麸皮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发酵 非粮淀粉质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伟佳 陈春燕 +4 位作者 崔海娣 张俊青 应超 肖泽仪 汤晓玉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P2培养基为基础组分,分别通过改变初始葡萄糖浓度、初始酵母膏浓度以及初始pH值,研究这3个单因素对丁醇发酵的影响,确定了培养基的较佳条件:初始葡萄糖浓度60g/L、初始酵母膏浓度3g/L、初始pH值6.8。此外,采取接种量5%、发酵温度37℃... 以P2培养基为基础组分,分别通过改变初始葡萄糖浓度、初始酵母膏浓度以及初始pH值,研究这3个单因素对丁醇发酵的影响,确定了培养基的较佳条件:初始葡萄糖浓度60g/L、初始酵母膏浓度3g/L、初始pH值6.8。此外,采取接种量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72h,可使总溶剂浓度(丁醇、丙酮、乙醇)达到13.52g/L,其中丁醇、丙酮、乙醇浓度分别为8.83g/L、3.90g/L和0.79g/L,丁醇比例为65.31%。糖丁醇转化率为21.1%(平均值),糖总溶剂转化率为31.3%(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发酵 条件优化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丙酮丁醇梭菌的诱变筛选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凯 李云 +1 位作者 田沈 杨秀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使用亚硝基胍对实验室保藏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进行诱变,并结合外源添加丁醇的平板培养基对诱变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丁醇菌株。以60g/L葡萄糖为底物,37℃,发酵60h,该菌株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分别比对照菌株提高... 使用亚硝基胍对实验室保藏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进行诱变,并结合外源添加丁醇的平板培养基对诱变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丁醇菌株。以60g/L葡萄糖为底物,37℃,发酵60h,该菌株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分别比对照菌株提高了39.3%和48.4%。为了使溶剂产量最大化,针对不同底物浓度对溶剂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在利用80g/L葡萄糖为底物,发酵70h,得到最大总溶剂产量23.47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NTG诱变 丁醇耐受 高底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代谢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方雪 刘刚 +1 位作者 邢苗 王绍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5,共7页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可以利用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纤维二糖等多种底物,发酵糖获得丙酮、丁醇、乙醇等产物,是一种优良的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发酵菌种。为获得具有更优良发酵性能的木质纤维素发酵菌株,使用代谢...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可以利用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纤维二糖等多种底物,发酵糖获得丙酮、丁醇、乙醇等产物,是一种优良的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发酵菌种。为获得具有更优良发酵性能的木质纤维素发酵菌株,使用代谢工程技术对丙酮丁醇梭菌进行改造。将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基因(thl)的启动子和末端两个同源片段以及醛/醇脱氢酶基因(adhE)的开放阅读框连接到pUC18上,构建成整合型质粒pTAEE,电转化丙酮丁醇梭菌后在红霉素抗性平板筛选转化子。通过PCR扩增及产物序列分析表明,质粒pTAEE中的adhE基因以单交换的方式整合到转化子基因组中,增强adhE的表达。重组菌T4的乙醇得率为2.3%,比野生菌提高了15%,乙醇浓度为0.39 g/L,与野生菌相当;丁醇得率为41.6%,比野生菌提高了69%,丁醇浓度为6.9g/L,比野生菌提高了41%,获得了发酵性能更高的丙酮丁醇梭菌代谢工程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代谢工程 整合型质粒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ART18发酵葛渣水解液生产丁醇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汉广 周秋香 +3 位作者 李志敏 吴雅晴 马星星 张庆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1期302-305,共4页
为降低传统丙酮丁醇发酵成本,以葛渣为原料进行丙酮丁醇发酵。通过研究葛渣经酸水解后残渣的有无、发酵温度、p H值调节剂的种类和含量以及活性炭的添加量等对发酵的影响,以期提高丁醇的生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上述试验条件进行... 为降低传统丙酮丁醇发酵成本,以葛渣为原料进行丙酮丁醇发酵。通过研究葛渣经酸水解后残渣的有无、发酵温度、p H值调节剂的种类和含量以及活性炭的添加量等对发酵的影响,以期提高丁醇的生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上述试验条件进行优化,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均有较大提高,且最优的发酵温度、p H值调节剂含量及活性炭添加量分别为37℃、4. 0 g/L和3%,在最优条件下丁醇、总溶剂产量分别为7. 50、12. 98 g/L。当将上述试验结果在5 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时,丁醇产量、丁醇生产强度、总溶剂的生产强度分别达到7. 30、0. 08、0. 13 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渣 丙酮丁醇梭菌 丙酮丁醇发酵 丁醇 生产强度 优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的基因编辑工具及代谢工程改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闯 杜广庆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丙酮丁醇梭菌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生产菌,受到各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丙酮丁醇梭菌(ABE)发酵生产丁醇,由于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适用于丙酮丁醇的基因编辑工具不断... 丙酮丁醇梭菌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生产菌,受到各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丙酮丁醇梭菌(ABE)发酵生产丁醇,由于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适用于丙酮丁醇的基因编辑工具不断发展并应用于提高菌株的发酵性能。本文对丙酮丁醇梭菌基因编辑工具和代谢工程改造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基因编辑 ABE发酵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离子电泳法定量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佳懿 汪彤丹 康经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8-661,共4页
建立了一种用于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3种有机酸(乳酸、乙酸、正丁酸)浓度变化的毛细管离子电泳方法。该方法以对甲氧基苯甲酸为电泳缓冲液,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电渗流改性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方式测定发酵过程... 建立了一种用于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3种有机酸(乳酸、乙酸、正丁酸)浓度变化的毛细管离子电泳方法。该方法以对甲氧基苯甲酸为电泳缓冲液,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电渗流改性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方式测定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发酵液经过简单的离心处理后,上清液稀释后直接进样分析。考察了电泳操作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分离条件为10mmol/L对甲氧基苯甲酸(pH5.8)、0.15mmol/LCTAC。该方法测定乳酸、乙酸和正丁酸的定量限分别为1.22,0.38和0.58mg/L;完成一次分析只需要5min,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丙酮丁醇梭菌的代谢流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离子电泳法 有机酸 丙酮丁醇梭菌 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生物膜结构与组成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静 庄伟 +1 位作者 吴菁岚 应汉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丙酮丁醇梭菌在固定化连续发酵中可固定到纤维载体上形成生物膜(BF),开展BF的结构与组成分析工作是将BF应用于发酵,进一步提高发酵性能的基础。结合电子显微分析,发现丙酮丁醇梭菌细胞黏附、聚集、堆积,被分泌的胞外基质(EPS)包裹形成... 丙酮丁醇梭菌在固定化连续发酵中可固定到纤维载体上形成生物膜(BF),开展BF的结构与组成分析工作是将BF应用于发酵,进一步提高发酵性能的基础。结合电子显微分析,发现丙酮丁醇梭菌细胞黏附、聚集、堆积,被分泌的胞外基质(EPS)包裹形成一个三维网状结构。经酶降解,发现BF由细胞和EPS组成,EPS中含有胞外蛋白、多糖、核酸和脂类等物质,多糖为主要网络结构支撑。结合细胞数目与细胞干重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的假设,发现BF中微生物细胞含量为2.26%~3.38%;对EPS组成进行特异性生物或化学方法处理,测得胞外多糖在BF干重中含量最高,约达36.09%,蛋白、核酸和脂类含量分别约占23.86%、4.05%和1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胞外基质 丙酮丁醇梭菌 电子显微分析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忠娣 潘丽军 杨培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778-14781,14796,共5页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溶剂产量10.39 g/L,丁醇产量6.55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6.48%和20.62%。对M-31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初始水解糖浓度为80 g/L,(NH4)2SO43 g/L,KH2PO40.6 g/L,MgSO4.7H2O 0.4 g/L,FeSO4.7H2O 15 mg/L,并选择亚硫酸盐法对秸秆水解液进行脱毒,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5.19和8.27 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5.39%和55.74%。[结论]得到的高产突变株较出发菌株丁醇产量更高、更适合于生物质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磺酸乙酯 复合诱变 丁醇 玉米秸秆水解液 丙酮丁醇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复合诱变及发酵废弃物原料产生物丁醇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碧飞 袁丽霞 +4 位作者 陈祥松 孙立洁 朱微微 吴金勇 刘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研究可替代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 [目的]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研究可替代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UM-80,采用不同的废弃原料考察该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并筛选出合适的性价比高的培养基。[结果]突变株UM-80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9.04、17.95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12%、4.12%。单独的蕨根是较好的丁醇发酵原料,当蕨根醪质量分数为15%时发酵液中丁醇浓度最高为5.50 g/L。当高山被孢霉与蕨根共同发酵时发酵液中丁醇最高产量为6.50 g/L。[结论]蕨根与高山被孢霉的复合培养基是较好的生物丁醇发酵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复合诱变 废弃物原料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丙酮丁醇梭菌ATCC824不同产物阶段膜蛋白质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雪 尉捷 +1 位作者 张亚兰 王雪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22-26,共5页
建立丙酮丁醇梭菌在产酸阶段和产有机溶剂阶段的膜蛋白质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了该菌在产酸阶段和产有机溶剂阶段的膜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后,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不同生长阶段膜蛋白质组存在明显差异,经质... 建立丙酮丁醇梭菌在产酸阶段和产有机溶剂阶段的膜蛋白质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了该菌在产酸阶段和产有机溶剂阶段的膜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后,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不同生长阶段膜蛋白质组存在明显差异,经质谱鉴定发现9个差异蛋白质,其中3个在产酸阶段高表达,6个在产有机溶剂阶段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大部分蛋白含有明确的膜定位信息。产酸阶段高表达蛋白多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而产有机溶剂阶段高表达蛋白功能分布相对复杂。丙酮丁醇梭菌在不同产物阶段的差异膜蛋白被成功鉴定,它们可能在不同产物阶段的转换和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双向电泳 膜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丙酮丁醇梭菌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存胜 王文娟 康欣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0,42,共5页
介绍了丙酮丁醇梭菌选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丙酮丁醇菌快速筛选和改良方法。丁醇菌筛选方法主要为溴甲酚绿和美蓝褪色法、丁醇胁迫驯化和复合筛选法等。改良方法主要涉及物理诱变方法(紫外、室温等离子体、离子束注入等)、化学诱变方法、... 介绍了丙酮丁醇梭菌选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丙酮丁醇菌快速筛选和改良方法。丁醇菌筛选方法主要为溴甲酚绿和美蓝褪色法、丁醇胁迫驯化和复合筛选法等。改良方法主要涉及物理诱变方法(紫外、室温等离子体、离子束注入等)、化学诱变方法、复合诱变法和基因工程法等。对比不同改良方法,复合诱变所得菌株性能更具优越性,是今后丁醇菌改良的应用趋势。基因工程法以高效表达、显著提高丁醇产量的特点占有一定优势,是现代及未来菌株改造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选育 种改良 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钙离子结合蛋白多样性研究
18
作者 董雨衡 毛国涛 +3 位作者 谢慧 张宏森 王风芹 宋安东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4-261,共8页
为了探讨钙离子对产溶剂梭菌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钙离子结合蛋白(calcium binding proteins,CaBPs)。利用EF手型(EF-hand)、希腊钥匙(Greek ... 为了探讨钙离子对产溶剂梭菌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钙离子结合蛋白(calcium binding proteins,CaBPs)。利用EF手型(EF-hand)、希腊钥匙(Greek key)、β桶状结构(β-roll)、免疫球蛋白质类似蛋白质(Big-like)结构域基序预测丙酮丁醇梭菌蛋白质组中含有钙离子结合区域的蛋白质,建立本地BLAST数据库,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分析所预测到的蛋白质。研究最终预测出228个含有相关位点的蛋白质,利用GO注释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代谢过程对蛋白质进行了功能分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该类蛋白质主要参与代谢途径、生物抗性基因合成、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蛋白质组 钙离子结合蛋白 生物信息学 结构域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中丁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超 谢达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18-20,25,共4页
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中丁醇代谢途径相关的关键酶之一依赖NADH的丁醇脱氢酶(Butanol Dehydrogenase,BDH)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酶液经过两次饱和度为20%和60%的硫酸铵沉淀和Sepha... 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中丁醇代谢途径相关的关键酶之一依赖NADH的丁醇脱氢酶(Butanol Dehydrogenase,BDH)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酶液经过两次饱和度为20%和60%的硫酸铵沉淀和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丁醇脱氢酶的纯化倍数提高至12.7倍,回收率为28.9%。丁醇脱氢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是35℃,最适pH是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脱氢酶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添少量电子受体强化丙丁梭菌丙酮-丁醇-乙醇发酵的丁醇合成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方 王浩 +3 位作者 许萌 丁健 罗洪镇 史仲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40-1948,共9页
强化利用丙丁梭菌发酵生产丁醇的主要方法有:添加电子载体强化NADH再生速率、通CO气体抑制氢化酶活性、外添少量丁酸等。但是,上述方法存在着总溶剂产量低、精制成本高、辅料价格昂贵等缺点。本研究通过向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液添... 强化利用丙丁梭菌发酵生产丁醇的主要方法有:添加电子载体强化NADH再生速率、通CO气体抑制氢化酶活性、外添少量丁酸等。但是,上述方法存在着总溶剂产量低、精制成本高、辅料价格昂贵等缺点。本研究通过向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液添加少量电子受体(Na_2SO_4/CaSO_4,2g/L),使得梭菌胞内的电子穿梭传递系统的电子流和质子流发生改变,较多电子e~–和质子H^+走向NADH合成途径,有利于丁醇合成;电子受体添加还可以促进对梭菌生存/丁醇合成的"有益"氨基酸、特别是缬氨酸的胞内积累/分泌,进一步强化了丁醇生产。在7L罐规模的发酵条件下、添加2g/L的电子受体Na_2SO_4,ABE发酵的丁醇浓度达到12.96g/L的最高水平,丁醇/丙酮比也有提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5%和10%。添加Na_2SO_4等廉价电子受体提高了ABE发酵中的丁醇浓度,虽然提高幅度有限,但却可为利用发酵工程技术提高丁醇浓度和丁醇/丙酮比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乙醇发酵 丙酮丁醇梭菌 电子受体 电子/质子迁移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