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宋继淳 梁健 +2 位作者 施土河 黄宏宇 岑怡彪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8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UIF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9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U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B组采...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UIF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9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U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B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C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对比三组的手术情况、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出血量均明显少于A组和C组(P<0.05)。下地负重站立以C组最早,B组次之,A组最迟(P<0.05)。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C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最高,B组次之,A组均最低(P<0.05)。结论THA能提前UIFF患者的下地负重站立时间、加快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PFNA则具有手术时间短和术中显性出血量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2
作者 韩双杨 赵李奔 陆泉秀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10期59-65,72,共8页
目的构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1例,失访3例,问卷调查不合格6例,最终纳入352例... 目的构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1例,失访3例,问卷调查不合格6例,最终纳入352例。根据术后康复情况分为康复良好组(n=276)与康复不佳组(n=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不佳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予以评价。结果年龄、骨质疏松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延迟负重、恐动症、术后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水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低水平是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不佳的危险因素,而24 h内急诊手术、功能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是其保护因素(P<0.05,P<0.01)。据此构建预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不佳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准确度较高,预测效能、临床效用良好。结论影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因素较多,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准确度以及良好的预测价值、临床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髓内钉 康复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梁 季烈峰 曹浙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经皮加压钢板。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个月,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经皮加压钢板相比,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改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皮加压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丁华 章洪喜 +3 位作者 袁即山 汪雷 刘涛 嵇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 半髋置换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5
作者 谢晓敏 陈宇飞 +2 位作者 周晓庆 贾斌 苟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于术后1年随访,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死亡病例。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负重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术后愈合较慢,且钢板较易断板;B组愈合良好,正位片显示患侧骨折无移位。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临床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DHS内固定过度滑动的预防 被引量:5
6
作者 蔡贤华 徐峰 +3 位作者 刘曦明 尹成忠 王庆 时宏富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11期688-689,共2页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不稳定型骨折 DHS内固定 过度滑动 预防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天照 覃睿铭 蔡迎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3期51-53,共3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3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组),33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3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组),33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关节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下地时间早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3个月,关节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关节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均适用于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更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及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志彬 徐硕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8期203-204,共2页
目的评价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评定亚洲型PFNA在不稳定型股骨... 目的评价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评定亚洲型PFNA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4.3±0.8)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05.4±0.2)mL,随访时间为2~17个月,1例患者于随访时间范围因心衰死亡,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60例患者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1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1.3±11.4)分。结论亚洲型PFNA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尤其适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短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泮宸帅 朱贤平 滕晓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预后及其适应证.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对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行置换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髋部X线,并以髋关节Harris...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预后及其适应证.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对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行置换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髋部X线,并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置换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随访时间均>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评分分别为:77.8±7.8(65~91),78.0±7.6(60~92),78.4±7.0(64~90),78.8±7.6(60~9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肯定,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且病例数及随访时间仍较少,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不稳定型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燕峰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4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霍州煤电总医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 目的:分析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霍州煤电总医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其中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的70例患者作为Ⅰ组,将其中接受PFNA内固定术的80例患者作为Ⅱ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在术后3个月,Ⅱ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Ⅰ组患者,P<0.05;在术后1年,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相比,P>0.05;Ⅱ组患者手术的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均短于Ⅰ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Ⅰ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Ⅰ组患者,P<0.05。结论: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骨折处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11
作者 方晶晶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3期2351-2352,共2页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ATB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ATB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PFNA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ATBA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Harris评分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住院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00%)高于A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与A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BA可加快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但其手术创伤较大,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红旗 张保 叶猛 《安徽医学》 2015年第9期1114-1115,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79例,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ⅡA 26例,ⅡB29例,Ⅲ20例,Ⅳ4例。...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79例,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ⅡA 26例,ⅡB29例,Ⅲ20例,Ⅳ4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3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3例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Harris评分:优56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为93.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用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洋 刘春 +1 位作者 唐春江 胡财杰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5期109-110,共2页
目的 :探讨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使用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 目的 :探讨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使用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使用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然后观察这些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切口愈合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使用改良的Harris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的效果。结果 :这些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79±11)min,其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00±50)ml。这些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无患者死亡。这些患者的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或下沉、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这些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9.6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使用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显著,其术后身体恢复的速度快,肢体功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永茂 谢纪宝 +2 位作者 柴充 徐秀成 张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3期73-75,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DHS组(46例)、PFN组(30例)。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型:IA型20例,lB型21例,Ⅱ型19例,Ⅲ...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DHS组(46例)、PFN组(30例)。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型:IA型20例,lB型21例,Ⅱ型19例,Ⅲ型16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前情况、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患者术后获得7~22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有限负重时间PFN组较DHS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并症9例,其中DHS组6例,PFN组3例,PFN组Harri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治疗方法 股骨转子不稳定型骨折 疗效 Harris评分 骨折愈合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