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BCT评价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邓婕 钟晓波 +1 位作者 万朝霞 何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牙本质、髓腔高度、髓底、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的厚度。结果 各年龄段的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的牙釉质厚度、牙本质厚度、髓腔高度、髓底厚度和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牙釉质 牙本质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喻刚 叶玲 黄定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及根管治疗情况。方法临床收集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完整病例,包括病历记录和术前、术中、术后X线片,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治疗情况。结果在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及根管治疗情况。方法临床收集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完整病例,包括病历记录和术前、术中、术后X线片,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治疗情况。结果在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远舌根的发生率为26.98%(102/378),男、女患者和左、右侧远舌根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根管治疗中,远舌根根管器械分离、侧穿和欠填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根管(P<0.05)。结论远舌根在下颌第一恒磨牙中的发生率较高,发生器械分离、根管侧穿以及欠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根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远舌根 根管 根管治疗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融合根伴C形根管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俊 刘青梅 程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3-264,共2页
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通常为2~3根伴2-4个根管,融合根伴C形根管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双侧均为融合根伴C型根管的下颌第一恒磨牙患者。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融合根 C形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B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晨 李彦青 +2 位作者 王汝卉 杨勇 刘佼佼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9-813,共5页
目的:采用CBCT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MFM)近中中央根管(MMC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401例患者的802颗MFM,对存在MMCs的MFM近中根管系统分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近颊(MB)与近舌(ML)根管之间是否存在根管峡区(RCIs)、MB... 目的:采用CBCT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MFM)近中中央根管(MMC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401例患者的802颗MFM,对存在MMCs的MFM近中根管系统分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近颊(MB)与近舌(ML)根管之间是否存在根管峡区(RCIs)、MB与ML根管口之间距离以及根分叉下方1.5 mm处MMCs远中壁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管系统分型中,TypeⅪ(3-2)型占66.40%,TypeⅨ(3-1)型占29.00%,TypeⅧ(3-3)型占4.60%;MMCs发生率在≤40岁组为18.60%,>40岁组为7.50%(P<0.05);RCIs发生率为40.52%,有MMCs组为71.31%,无MMCs组为35.00%(P<0.05);有、无MMCs的MFM的MB-ML根管口之间距离分别为(2.97±0.85)和(3.52±0.11)mm(P<0.05);性别及牙位对MMCs发生率无影响;根分叉下方1.5 mm处MMCs远中壁厚度的平均值为(1.61±0.14)mm。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大多以融合形式存在。MMCs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随MB-ML根管口之间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并且与RCIs的存在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下颌第一恒磨牙(MFM) 近中中央根管(MMCs)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锥形束 CT 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明霞 王光平 杨江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分析青少年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收集2012-07~12拍摄 CBCT 的183例12~16岁青少年患者的366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形束 CT 影像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观察牙位及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分析青少年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收集2012-07~12拍摄 CBCT 的183例12~16岁青少年患者的366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形束 CT 影像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观察牙位及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利用 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数目的性别差异和左右侧差异。结果:纳入研究的366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近中单根者365颗,远中单根者282颗(77.05%),双根者83颗(22.68%),1颗牙为 C 形根。近中单根双根管者356颗(97.27%),单根一根管者9颗(2.46%);远中单根一根管者229颗(62.57%),单根双根管者53颗(14.48%),双根各一根管者83颗(22.68%);C 形根3根管者1颗(0.27%)。牙根及根管数目在男女之间与左右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以双根居多,牙根变异主要发生在远中根,远中舌根的发生率较高;性别间与左右侧牙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牙根 根管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及牙本质厚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彦 牛忠英 +4 位作者 王睿 闫澍 张建中 汤楚华 师苏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牙齿中轴线上髓室的高度和牙本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高度:男性(0.85±0.54)mm、女性(0.79±0.51)mm;髓室顶牙本质厚度:男性(3.60±0.49)mm,女性(3.50±0.49)mm;髓室底牙本质厚度:男性(2.57±0.52)mm,女性(2.49±0.51)mm,随年龄增长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加,与年龄有相关关系(P<0.05),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大速率明显高于髓室顶(P<0.05),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大,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加较髓室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下颌第一恒磨牙 髓室 牙本质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检出率及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检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孙银珑 楚金普 +2 位作者 闫波 徐力 姜文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9-562,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以及根管系统和髓室底的解剖特点。方法:利用按照纳入标准取得的180例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观察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的发生率(包括个体发生率、牙齿发生率)及左右对称...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以及根管系统和髓室底的解剖特点。方法:利用按照纳入标准取得的180例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观察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的发生率(包括个体发生率、牙齿发生率)及左右对称率。然后筛选出具有四根管的下颌第一恒磨牙,根据牙根数目不同分为三根型组和两根型组,每组随机抽取25例样本,利用Kodak Dental 6.12.10软件对图像进行重建,对两组的根管系统进行分型,观察根管口水平的髓室横断面,测量2组根管口水平近颊至近舌、近颊至远颊、远舌至远颊、远舌至近舌根管口的距离。结果: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的牙齿发生率和个体发生率分别为45.1%(119/264牙)和43.3%(78/180人)。男性组左右相关系数为0.635,女性组为0.574。近中根以2-2-2型根管为主,在三根型组发生率为68.0%(17/25),两根型组为76.0%(19/25);1-1-1型根管常见于三根型的远颊根、远舌根,发生率均为100.0%(25/25)。两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比较常见的为2-2-2型和2-2-1型,发生率依次是32.0%(8/25)、28.0%(7/25)。远颊与远舌根管口的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01)。结论:CBCT成像可以反映下颌第一恒磨牙四根管的解剖形态,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治疗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第一恒磨牙 根管解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顾永春 倪龙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作用。方法:从临床采集29个拔除的3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X线数字化成像系统拍摄牙齿的颊舌向正位投照片、近远中向邻位片、近中20°及远中20°偏位投照片。以远舌根根尖... 目的:探讨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作用。方法:从临床采集29个拔除的3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X线数字化成像系统拍摄牙齿的颊舌向正位投照片、近远中向邻位片、近中20°及远中20°偏位投照片。以远舌根根尖是否被远颊根影像阻挡为标准,判断不同X线投照角度及投照组合对远舌根的显示效果。结果:远中20°偏位片显示远舌根的效果最佳,显示比例高达89.7%;近中20°偏位片显示比例为27.6%;正位投照片对远舌根显示比例最低,仅为17.2%。同时拍摄近中及远中20°偏位投照片,远舌根的显示比例可以达到100%。结论:临床上,远中20°偏位X线牙片对远舌根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远舌根 X线投照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定位的锥体束CT分析
9
作者 黄云生 孙凯瑞 +3 位作者 姜刘鎏 周鹏 陈圣焱 魏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4-290,共7页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数据。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管数目,测量各根管口间的距离(近中颊侧根管口MBO、近中舌侧根管口MLO、远中颊侧根管口DBO、远中舌侧根管口DLO)和形成的角度(MBO-DBO连线与MBO-MLO连线的夹角∠DBML、MBO-DBO连线与MBO-DLO连线的夹角∠DBDL)。通过ROC曲线筛选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最佳诊断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对远中舌侧根管口及其他各根管口间形成的角度、距离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位远中舌侧根管口。结果:共获取300例患者572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远中出现双根管共213例,比例为37.2%。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管分组在性别、年龄、左右侧牙位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0.05)。∠DBML为判断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远中舌侧根管口的最佳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其诊断的临界值为72.143°。∠DBDL和∠DBML比值为0.551;MBO-DLO和MLO-DBO比值为1.03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恒磨牙∠DBML为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诊断指标。∠DBML和∠DBDL角度和MBO-DLO和MLO-DBO距离比例关系可为临床上定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远中舌侧根管 CBCT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双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外形解剖数据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方玉 柳蓉蓉 +4 位作者 王丽丽 朱祥奎 迟江蓬 刘玲玲 刘树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利用CBCT测量青少年双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PMFMs)牙根外形解剖数据,为根分叉病变的预防、牙周炎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359颗双根型PMFMs的CBCT影像学资料,测量根柱长度、CEJ根方2 mm处的根柱凹陷程... 目的:利用CBCT测量青少年双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PMFMs)牙根外形解剖数据,为根分叉病变的预防、牙周炎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359颗双根型PMFMs的CBCT影像学资料,测量根柱长度、CEJ根方2 mm处的根柱凹陷程度、根分叉穹窿顶点下2 mm处的根分叉宽度和根面凹陷程度。结果:颊侧根柱短(P<0.05);在根分叉穹窿顶点下2 mm处颊侧根分叉大,近中根根面凹陷更深更显著(P<0.05);在CEJ根方2 mm处颊侧的根柱凹陷宽而深(P<0.05)。结论:在牙周检查和治疗双根型PMFMs时要关注牙根的表面凹陷,发生早期根分叉病变可从颊侧分叉进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第一恒磨牙 根分叉 根柱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恒磨牙C形根管2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迪 张进 +1 位作者 王伟 辛秉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79,共4页
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样,其中C形根管较为少见。本文报道2种不同类型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形根管病例。病例1,一个完整C形融合牙根,根管特点为近中舌侧位置一个根管,C形态的峡部及远中位置融合为一个根管。病例2,颊侧一个C形态融... 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样,其中C形根管较为少见。本文报道2种不同类型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形根管病例。病例1,一个完整C形融合牙根,根管特点为近中舌侧位置一个根管,C形态的峡部及远中位置融合为一个根管。病例2,颊侧一个C形态融合牙根和远中舌侧一个独立牙根,根管特点为颊侧C形态区域为Ⅱ-Ⅰ型根管和一个独立的远中舌侧根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C形根管 根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文智 冯达兴 +1 位作者 陈垂壮 周丽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20-425,共6页
目的评估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s)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032例患者的19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的影像资料,观察其近中根管的形态特点,统计MMCs的发生率,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 目的评估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s)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032例患者的19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的影像资料,观察其近中根管的形态特点,统计MMCs的发生率,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居住环境、牙位、近颊(MB)-近舌(ML)根管口间距、根管峡区(RCIs)等信息,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MMCs发生率为22.3%,以附加型(3-2)为主(63.8%),RCIs发生率为5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2.667,95%CI:1.185~6.004),居住城市(OR=1.456,95%CI:1.036~2.048),合并RCIs(OR=3.808,95%CI:1.353~10.718),MB-ML根管口间距<3 mm(OR=3.374,95%CI:1.168~9.741),均是第一恒磨牙发生MM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海口地区第一恒磨牙MMCs发生率较高。年龄≤40岁、居住城市、合并RCIs、MB-ML根管口间距<3 mm均是第一恒磨牙发生MMC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近中中央根管 锥形束CT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第一恒磨牙根尖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唯 雷蕾 +3 位作者 谢蟪旭 柳茜 王思 王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为更好地利用猪颌来训练口腔医学生掌握根尖外科手术的方法,研究猪第一恒磨牙根尖定位的解剖学特点,为实验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第一恒磨牙都已完全萌出、恒牙列完整的48个猪一侧下颌作为实验对象,用游标卡尺测量猪第一恒磨牙全长... 目的为更好地利用猪颌来训练口腔医学生掌握根尖外科手术的方法,研究猪第一恒磨牙根尖定位的解剖学特点,为实验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第一恒磨牙都已完全萌出、恒牙列完整的48个猪一侧下颌作为实验对象,用游标卡尺测量猪第一恒磨牙全长(根尖在术区骨面的投影位置至牙尖的距离)、根尖至术区侧的距离、近远中径、颊舌径和临床牙冠长度,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结果猪第一恒磨牙全长平均值为27.98mm。根尖至术区侧的距离平均值为4.53mm。对同一颗牙的近远中径、颊舌径和全长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颗牙的临床牙冠长度与全长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对同一颗牙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与根尖至术区侧的垂直距离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其方程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利用猪颌作为模型进行根尖外科手术实验中,可根据牙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参考本研究计算出的猪第一恒磨牙全长的平均值,粗略估计根尖在术区骨面投影龈向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根尖外科手术实验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