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肌上皮细胞瘤
1
作者 王雷 高天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62-764,共3页
报告1例皮肤肌上皮细胞瘤。患儿女,12岁。鼻部丘疹2年,偶尔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边界光滑的黏液性结节。增生的肿瘤细胞散在分布或呈细条索状,部分细胞呈典型的浆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 报告1例皮肤肌上皮细胞瘤。患儿女,12岁。鼻部丘疹2年,偶尔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边界光滑的黏液性结节。增生的肿瘤细胞散在分布或呈细条索状,部分细胞呈典型的浆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1(AE1)/AE3、Cam5.2、细胞角蛋白7、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和癌胚抗原均阴性。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诊断为皮肤肌上皮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慧媛 丁莹莹 +5 位作者 孙华 廖承德 徐唯 赵升 汪春 谢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221-2225,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后再行PET/CT检查,病例资料完整。结果 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后再行PET/CT检查,病例资料完整。结果 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10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5 cm,最小者直径约1.8 cm,平均5.7 cm。CT平扫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向心性不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内可见分隔,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呈等或稍低密度影。MRI平扫示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较大病灶信号不均匀,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D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特征与CT类似。PET/CT检查所见,直径>3.0 cm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或不均匀浓聚,SUV值最大为12.2,最小为3.6,平均值为5.7;直径<3.0 cm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轻度浓聚,SUV值最高为4.7,平均为2.9;仅1例直径约1.8 cm的病灶表现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与正常肝组织放射性摄取相同;延迟1 hPET/CT显像示,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T/CT显像检查具有特征性,与常规影像检查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细胞瘤 肝脏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何银环 汪小霞 +3 位作者 叶胜兵 程平 饶秋 鲍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探讨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原位杂交、Ig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 目的探讨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原位杂交、Ig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MEITL患者年龄28~71岁,中位年龄53岁;发病部位:小肠9例,结肠2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镜下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形态单一,小-中等大小,核圆形深染,胞质淡染或透明,染色质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周边黏膜绒毛萎缩,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部分具有亲上皮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CD8、CD43、CD56、Gran B和TIA-1均阳性,CD4、CD5、perforin、CD20、CD79α均阴性,其中2例CD20、CD79α散在异常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9例TCR重排检测均阳性,7例Ig基因重排均阴性。结论MEITL是罕见的肠道高度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活检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原位杂交和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 肠道单形性亲上皮性T细胞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T细胞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趋上皮型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分析
4
作者 刘琪 李玥 +4 位作者 高锋 王超 黄鑫 罗雪妍 郝春晖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7期47-50,共4页
犬趋上皮型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致命的皮肤肿瘤,其临床表现与非趋上皮淋巴瘤等相似,临床检查时需进行鉴别诊断。一英国斗牛犬表现为多发性粉红色皮肤肿物,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物以大、小淋巴细胞为主,组织病理学符合趋上皮型淋巴... 犬趋上皮型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致命的皮肤肿瘤,其临床表现与非趋上皮淋巴瘤等相似,临床检查时需进行鉴别诊断。一英国斗牛犬表现为多发性粉红色皮肤肿物,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物以大、小淋巴细胞为主,组织病理学符合趋上皮型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提示T细胞单克隆增殖,结合影像学确诊为犬趋上皮型T细胞淋巴瘤。患犬接受4次洛莫司汀化疗后发生重度贫血,最终死亡。文章详细报道该例犬趋上皮型T细胞淋巴瘤的诊疗经过,以期为相关疾病提供临床诊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型T细胞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上皮瘤细胞两种转染试剂的条件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尚琪 徐梓明 +3 位作者 赵然 孙晓晴 张研 李炯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3,共12页
鲤上皮瘤细胞是常用的鱼类细胞系,广泛使用在各种病毒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时,转染试剂和DNA的剂量以及取样时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该问题,选取两种常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鲤上皮瘤细胞是常用的鱼类细胞系,广泛使用在各种病毒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时,转染试剂和DNA的剂量以及取样时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该问题,选取两种常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和FuGENE®HD,分别对荧光蛋白标记的多种质粒进行多配组转染试验,多温度、多时间节点追踪记录转染效率。28℃,以35 mm培养皿铺板,16μL Lipofectamine®2000和4μg DNA在转染后48 h达到最高转染效率(5.92±0.52)%;12μL FuGENE®HD和4μg DNA在转染72 h后转染效率达到(9.81±0.33)%。为验证该条件,构建一个鲤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蛋白α(PPARα)的EGFP标签载体,该载体利用两种转染试剂分别获得了约4%和约8%的转染效率。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转录因子对下游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虽然两种转染试剂本身可导致下游基因的上调,但与空载质粒组相比,两种转染试剂高表达转录因子均对下游靶基因产生了转录激活效应。本试验获得了常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和FuGENE®HD在鲤上皮瘤细胞细胞转染时的最适转染试剂和DNA剂量和最优取样时间,并在一转录调控实例中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为后续充分利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种质资源育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细胞转染效率 高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娜娜 徐青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建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及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MR表现。患者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1.5T M...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及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MR表现。患者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1.5T 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女性,10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10例单发病灶分别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尾状叶1例。肿瘤境界清楚,椭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或浅分叶状;单发者直径约2.0-9.5 cm,多发者直径约1.0-5.3 cm。9例可见瘤体内含有脂肪成分,4例未见明显脂肪成分。CT平扫呈等低密度,脂肪组织轻中度强化,除脂肪外实质成分增强后动静脉期呈明显持续强化,瘤体内见迂曲血管影,延迟后肿瘤呈稍低密度。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高信号,增强特征较CT类似。结论:含脂肪及血管结构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一定的特征性CT影像表现;未见明显脂肪成分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管周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亚男 陈晓曦 +3 位作者 钱堃 曾珍 王星宇 张体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71-1671,共1页
图1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A.CT平扫见肝左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团块,内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B.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纡曲的血管影;C.CT增强扫描静脉期肿块强化减弱;D.病理图(HE,×100)患儿男,12岁,因“发现上腹... 图1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A.CT平扫见肝左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团块,内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B.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纡曲的血管影;C.CT增强扫描静脉期肿块强化减弱;D.病理图(HE,×100)患儿男,12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5个月”就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局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铁蛋白稍增高(343.2μg/L),AFP(-)。CT检查:平扫见肝左叶约90 mm×93 mm×72 mm混杂密度团块,内见点状钙化(图1A);增强扫描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图1B),静脉期强化减弱(图1C)。CT提示:肝脏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或肉瘤可能性大。行肝脏肿块切除+胆囊切除+肝脏活检术,术中见质地较软的肿块横跨于肝左、右叶及肝门部,部分在肝外,表面覆盖假性包膜,血供丰富,通过多支血管与肝脏相连接。免疫组化:Melanpma(HMB45)(+),Ki-67(2%+),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CD56(+)。术后病理诊断(图1D):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讨论 PEComa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好发于肾脏、子宫,多见于成年女性,多通过体检发现或因肿物过大出现压迫症状而就诊。大部分肝脏PEComa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表现为恶性者罕见;本例为儿童恶性肝脏PEComa,更为罕见。病理学上PEComa由单形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构成,包括平滑肌、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也可以其中一种成分为主;免疫组化示肌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黑色素生成标志物(melanA)阳性对诊断最具意义。肝脏PEComa的CT表现为类圆形低或稍低密度肿块,内含多种成分时如脂肪、出血等可表现密度不均,罕见钙化,本例肿块内见点状钙化;增强CT肿块可见“快进快出”或“渐进性”强化,典型者肿块内或边缘见粗大强化血管影。本例为儿童,且肿块内未见脂肪成分,主要需与肝母细胞瘤相鉴别,后者肿块较大,恶性程度高,可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广泛转移,且AFP水平多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卢旺 张睿 +2 位作者 姜红丽 胡玉琳 辛桂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30-1331,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8年,加重伴肝区疼痛1周"于2013年12月24日入本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于本院二部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间断口服多种中药治疗,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病情间断反复,...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8年,加重伴肝区疼痛1周"于2013年12月24日入本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于本院二部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间断口服多种中药治疗,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病情间断反复,1周前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并伴肝区疼痛,且近期体质量明显下降,就诊于本院二部,肝脏彩超及CT三期增强均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入本科。既往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6例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江泽 谢欢 刘四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5-676,共2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由Bonetti等[1]于1991年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首次报道并命名,指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来源的间叶组织肿瘤,该肿瘤发生于肝脏罕见。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由Bonetti等[1]于1991年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首次报道并命名,指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来源的间叶组织肿瘤,该肿瘤发生于肝脏罕见。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肝脏PE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纵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颖 黄海欣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pithelioidcelltumor.PEComa)是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其次是肾脏,此外,国内外有少量报道发生于肝脏及膀胱。纵隔发生该肿瘤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有关该肿瘤诊治的报道极...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pithelioidcelltumor.PEComa)是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其次是肾脏,此外,国内外有少量报道发生于肝脏及膀胱。纵隔发生该肿瘤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有关该肿瘤诊治的报道极少,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纵隔PEComa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血管周上皮细胞 病理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多期扫描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祝因苏 李丹燕 +1 位作者 李红霞 朱晓梅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 血管周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MRI表现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芝兰 康振 肖恩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0-1220,共1页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就诊。MR检查:肝右叶前下段可见约7.5cm×8.2cm类圆形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B),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1D),病灶...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就诊。MR检查:肝右叶前下段可见约7.5cm×8.2cm类圆形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B),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1D),病灶内可见血管分支影,延迟期强化与正常肝实质类似(图1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血管周上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报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芳 刘英辉 +2 位作者 李秀平 刘金星 李兵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7-307,共1页
关键词 黑便 上腹胀痛 食欲不振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患者 抗痨治疗 肝脏 进行性 尿黄 全身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帆 焦南林 +2 位作者 张伟 曹明 赵国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E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肠系膜EIM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E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肠系膜EIM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以及治疗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疏密不等,部分呈片状或弥散,间质明显黏液样变性,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少数为梭形,胞质丰富,嗜双色性,呈上皮样,染色质空泡状,见明显大核仁,核分裂象罕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ALK、desmin、vimentin、CD30和D2-40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30%,CK(AE1/AE3)、EMA、CD117、DOG1、CD34、SMA、S-100蛋白、HMB-45、CAM5.2、CD31、BCL-2、CD99、Calretinin、FⅧRAg和HBME-1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结论 EIMT是一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罕见组织学类型,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特别是ALK在核膜和胞质阳性,分子遗传学改变将为靶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肿 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 组织学 免疫表型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头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术后肺转移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颖 谢晓华 李朝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5-615,共1页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肺转移 术后 肱骨头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同时累及肝脏与肺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永丽 古丽米拉·巴巴什 杨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5-578,585,共5页
目的总结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同时累及肝脏与肺的影像学征象。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5月—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EHE同时累及肝脏与肺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分析病变分... 目的总结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同时累及肝脏与肺的影像学征象。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5月—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EHE同时累及肝脏与肺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分析病变分布、数目、大小及形态、病变密度/信号、强化特点及其他侵犯情况。结果9例EHE均可见双肺多发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离散分布,胸膜下结节多见,可见长索条牵拉胸膜,9例EHE结节直径2~10 mm。肝左叶单发病灶1例,肝脏左、右叶多发病灶8例。除1例双肺、肝脏弥漫钙化病变外,8例共检出156个肝脏病灶,其中肝周病灶129个(距离肝包膜<2 cm)。肝内11个病灶最大径≥30 mm,145个病灶最大径<30 mm。9例肝内病变多为结节状,7例合并匍匐状生长,9例出现包膜凹陷征。肺内结节多为实性灶,6例合并钙化。6例行腹部CT肝内病灶平扫均呈低密度,5例合并钙化;4例行腹部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出现晕征。病变表现为均匀强化、环形强化、云絮状强化,且均呈渐进性强化。3例使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病变在肝胆期呈持续强化,部分病变中心可见延迟强化。9例患者中,8例出现贴边血管征,7例出现血管漂浮征,4例出现棒棒糖征。结论EHE累及肝脏及双肺时,病灶的共同影像学征象为多发、体积较小,较大者可融合匍匐生长,常合并钙化,位于器官外周,牵拉器官包膜,渐进性强化,血管漂浮征及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肺肿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组织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红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1,共2页
患者男性,40岁,左背部包块2年,渐增大,可活动,术中见肿瘤血管丰富。切除肿块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灰黄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3.5 cm×2.5 cm×2.0 cm大小,表面附皮瓣,稍隆起,肿块位于真皮及皮下,大部分在皮下,底部... 患者男性,40岁,左背部包块2年,渐增大,可活动,术中见肿瘤血管丰富。切除肿块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灰黄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3.5 cm×2.5 cm×2.0 cm大小,表面附皮瓣,稍隆起,肿块位于真皮及皮下,大部分在皮下,底部见包膜,包块上面与真皮界限不清,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实质性,局部出血(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组织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18
作者 张红燕 胡培珠 +2 位作者 崔黎 武笑宇 张文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GB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E-GB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6例E-GBM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青年人多见。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成片生长,黏附性较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胞质丰富、嗜酸性,泡状核,有明显的核仁,核分裂易见;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16例GFAP均阳性,部分为弥漫阳性,部分局灶阳性;16例S-100和vimentin均强阳性;Oligo-2阳性(15/16),部分病例为灶阳性或少量肿瘤细胞阳性;EMA(6/16)、CK(AE1/AE3)(1/16)灶阳性;ATRX、INI-1和BRG-1均阳性;desmin、Myogenin、MyoD1、HMB45、Melan-A、SSTR2和IDH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60%。分子检测显示:16例中13例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未检测到IDH1基因R132位点及IDH2基因R172位点突变,均未发现EGFR基因扩增;其中10例同时检测了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均未发现突变。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6例死亡,8例存活,总生存时间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E-GB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联合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手段,形态学上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其他类型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癌及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 组织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19
作者 申丽 姚敏 张锦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6-947,共2页
患者女性,63岁,头部隐痛不适20余年,未明显加重;半年前患者无意发现左侧颞顶部有一肿块突出头皮,8cm×8cm大小,触之略痛,无红肿胀痛、无破溃流脓,
关键词 骨肿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巨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20
作者 姜辉 刘禄明 李炎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4期363-363,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尿频、尿痛、夜尿增多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痛,为排尿终末痛,并伴排尿不畅感,夜尿增多(3~4次/夜). 查体:下腹部稍膨隆,下腹部偏右侧可扪及-约10cm×8cm质中包块,无压痛,边界不清,不活动.B超检... 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尿频、尿痛、夜尿增多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痛,为排尿终末痛,并伴排尿不畅感,夜尿增多(3~4次/夜). 查体:下腹部稍膨隆,下腹部偏右侧可扪及-约10cm×8cm质中包块,无压痛,边界不清,不活动.B超检查:膀胱右侧可探及15.7cm×7.3cm×10.6cm大小的不均质回声团块,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提示"盆腔实性占位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巨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