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伴MYC、BCL2、BCL6基因重排的DLBCL/HGBL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晶
何雅琪
+5 位作者
薛田
柏乾明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9-817,共9页
背景与目的:伴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DLBCL/HGBL)又称三重打击淋巴瘤(triple-hit lymphoma,THL),其发病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人...
背景与目的:伴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DLBCL/HGBL)又称三重打击淋巴瘤(triple-hit lymphoma,THL),其发病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人们对其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T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6年6月—2021年12月诊断的THL病例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免疫表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采用EB病毒编码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判断EB病毒的感染状态。结果:10例THL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4岁(43~80岁)。其中2例发生在淋巴结,6例发生在结外器官,其余2例结内外均受累。临床分期Ⅲ/Ⅳ期4例(40%),Ⅰ/Ⅱ期6例(60%)。40%(4/10)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分。50%(4/8)的患者有骨髓侵犯。2例(20%)有B症状。40%(4/10)的患者有乙肝病毒既往感染史。显微镜下观察5例呈非特指DLBCL(DLBCL,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形态,2例兼具DLBCL与伯基特淋巴瘤特征,1例呈母细胞样形态,其余2例因组织挤压严重无法准确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80%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型,20%为非GCB(non-GCB)型;78%(7/9)为MYC/BCL2双表达,BCL6阳性率为80%,Ki-67增殖指数均≥80%。FISH检测显示,10例均同时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EBER原位杂交均呈阴性。除1例手术切除病灶后未化疗外,9例均接受系统治疗。10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2.0~5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8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68.6%,其中Ⅰ/Ⅱ期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100%,Ⅲ/Ⅳ期患者为25%。结论:THL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结外器官受累更常见,是一组形态学表现多样、以GCB型为主并常伴有MYC/BCL2双表达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患者中临床分期Ⅰ/Ⅱ期占多数且预后较好,因此及早甄别THL对于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
瘤
/高级别B细胞
淋巴
瘤
三重打击淋巴瘤
基因
重
排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表型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伴MYC、BCL2、BCL6基因重排的DLBCL/HGBL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晶
何雅琪
薛田
柏乾明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出处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9-817,共9页
文摘
背景与目的:伴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DLBCL/HGBL)又称三重打击淋巴瘤(triple-hit lymphoma,THL),其发病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人们对其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T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6年6月—2021年12月诊断的THL病例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免疫表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采用EB病毒编码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判断EB病毒的感染状态。结果:10例THL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4岁(43~80岁)。其中2例发生在淋巴结,6例发生在结外器官,其余2例结内外均受累。临床分期Ⅲ/Ⅳ期4例(40%),Ⅰ/Ⅱ期6例(60%)。40%(4/10)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分。50%(4/8)的患者有骨髓侵犯。2例(20%)有B症状。40%(4/10)的患者有乙肝病毒既往感染史。显微镜下观察5例呈非特指DLBCL(DLBCL,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形态,2例兼具DLBCL与伯基特淋巴瘤特征,1例呈母细胞样形态,其余2例因组织挤压严重无法准确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80%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型,20%为非GCB(non-GCB)型;78%(7/9)为MYC/BCL2双表达,BCL6阳性率为80%,Ki-67增殖指数均≥80%。FISH检测显示,10例均同时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EBER原位杂交均呈阴性。除1例手术切除病灶后未化疗外,9例均接受系统治疗。10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2.0~5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8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68.6%,其中Ⅰ/Ⅱ期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100%,Ⅲ/Ⅳ期患者为25%。结论:THL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结外器官受累更常见,是一组形态学表现多样、以GCB型为主并常伴有MYC/BCL2双表达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患者中临床分期Ⅰ/Ⅱ期占多数且预后较好,因此及早甄别THL对于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
瘤
/高级别B细胞
淋巴
瘤
三重打击淋巴瘤
基因
重
排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表型
生存
Keyword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
Triple-hit lymphoma
Gene rearrangem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mmunophenotype
Survive
分类号
R733.4 [医药卫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伴MYC、BCL2、BCL6基因重排的DLBCL/HGBL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魏晶
何雅琪
薛田
柏乾明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