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除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BmTRPA1)基因后家蚕蛹脑-咽下神经节复合体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作者 白新宇 冯嘉伟 +3 位作者 张明蔚 包玫 邢东旭 杨婉莹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5-595,共11页
【目的】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卵在25℃下催青时,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被激活,随后可能激活一条与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 DH)释放相关的未知信号通路。本研究旨在研究家蚕BmTRPA1调控DH分泌的分子机制,以及BmTRPA1与GAB... 【目的】二化性家蚕Bombyx mori卵在25℃下催青时,热敏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被激活,随后可能激活一条与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 DH)释放相关的未知信号通路。本研究旨在研究家蚕BmTRPA1调控DH分泌的分子机制,以及BmTRPA1与GABAergic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利用CRISPR/Cas9敲除25℃下催青的家蚕BmTRPA1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野生型(WT)和BmTRPA1^(-/-)突变型家蚕在蛹期第3天脑-咽下神经节(brain-suboesophagealganglion, Br-SG)复合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和特异表达基因分别进行GO分类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qRT-PCR检测6个差异表达基因、调控GABAergic信号通路10个关键基因和神经肽基因K5的相对表达量。【结果】WT的Br-SG复合体中有13 039个基因表达,BmTRPA1^(-/-)Br-SG复合体中有12 937个基因表达,其中12 484个基因在WT和BmTRPA1^(-/-)Br-SG复合体中共表达,有555个基因在WT中Br-SG复合体特异表达,453个基因在BmTRPA1^(-/-)Br-SG复合体中特异表达;相比于WT Br-SG复合体,BmTRPA1^(-/-)Br-SG复合体有32个基因表达上调,13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正反馈调节过程、代谢、应激和细胞调控等关键生命活动过程,其中富集于蛋白质转运过程与内分泌的差异表达蛋白GAT属于质膜GABA转运蛋白,是调控家蚕DH释放的关键蛋白。qRT-PCR检测结果显示,GAT和K5在BmTRPA1^(-/-)Br-SG复合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与WT Br-SG复合体中的相比显著下调。【结论】本研究在组学水平上证明,敲除TRPA1将降低GAT的表达,从而调控GABAergic信号通路,减少DH释放。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索家蚕响应环境温度诱导滞育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靶标蛋白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滞育 瞬时受电位锚蛋白 转录组 -咽下神经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MND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结论TCR能够可靠测定,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反射 运动神经元病 球部损害 诊断 肌电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武 梁维邦 +1 位作者 倪红斌 陈维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合体组,n=13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非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非复合体组,n=25例)采用直接旷置小... 目的:探讨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合体组,n=13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非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非复合体组,n=25例)采用直接旷置小脑上动脉进行治疗。两组术后2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复合体组术后2月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效1例;而非复合体组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0例。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低于非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低,其特殊的压迫类型或许是疗效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椎动脉复合 微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7-398,共2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反射 多发性硬化 诊断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吴昊森 周非非 +4 位作者 陈欣 张凤山 潘胜发 王少波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 术后神经功能恶化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Pre-Btzinger复合体5-羟色胺样阳性神经纤维与神经激肽1受体样阳性神经元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晓燕 刘津平 +1 位作者 刘莹莹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266,共5页
位于新生和成年哺乳动物延髓腹外侧区的Pre-Bo¨tzinger复合体(pre-Bo¨tzinger complex,PBC)被认为是呼吸节律产生中枢,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receptor,NK1R)是PBC神经元的主要标记物。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位于新生和成年哺乳动物延髓腹外侧区的Pre-Bo¨tzinger复合体(pre-Bo¨tzinger complex,PBC)被认为是呼吸节律产生中枢,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receptor,NK1R)是PBC神经元的主要标记物。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或seroto-nin)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可通过其受体调节呼吸中枢的节律性变化。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PBC内5-HT样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NK1R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或NK1R免疫阴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旨在为5-HT参与PBC神经元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正常大鼠PBC内可观察到一定数量的5-HT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且有少量的阳性纤维和终末与PBC内NK1R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可进一步观察到:5-HT样阳性纤维终末可与NK1R样阳性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直接接触,但未观察到典型的突触联系。5-HT样阳性纤维终末可与NK1R免疫阴性的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本实验结果提示:5-HT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调节PBC内NK1R样阳性神经元的活动,以实现对中枢呼吸节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Bǒtzinger复合 5-羟色胺 神经激肽1受 呼吸节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V_1与C_(2-3)后内侧支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5
7
作者 郑春英 陈日 +2 位作者 施小妹 傅少雄 刘荣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第一支(V1)联合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名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V1脉冲射频组(V组,n=15)和C2-3后内侧支联合V1脉冲射频组(C组,n=15)。比... 目的:评价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第一支(V1)联合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名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V1脉冲射频组(V组,n=15)和C2-3后内侧支联合V1脉冲射频组(C组,n=15)。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7、14天、1、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治疗的副作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7、14天及1个月的曲马多日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第1天,C组VAS值及曲马多日用量均明显低于V组(P<0.05);但随后各时点两组VAS值、曲马多日用量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额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联合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可增强即时V1的射频镇痛效果,但远期疗效无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 脉冲射频 神经后内侧支 三叉神经-颈神经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迷路切除术后GABAA受体α3亚型在大鼠前庭神经核中的表达
8
作者 刘珺 孔维佳 刘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目的观察单侧迷路切除术后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GABAA受体α3亚型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迷路破坏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前者破坏单侧迷路,对照组手术方式相同但保持迷路完好。单侧迷路切除术后,通过免疫组织... 目的观察单侧迷路切除术后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GABAA受体α3亚型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迷路破坏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前者破坏单侧迷路,对照组手术方式相同但保持迷路完好。单侧迷路切除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不同存活时间(术后1 d、3 d、7 d)组动物前庭神经复合体内γ-氨基丁酸A受体α3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1 d、3 d、7 d组两侧比较及术后1 d、3 d、7 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前庭代偿的早期,前庭神经复合体内γ-氨基丁酸A受体α3亚型表达的变化极可能没有涉及前庭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复合 前庭代偿 Γ-氨基丁酸A受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神经功能恶化率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石磊 孙臻川 +3 位作者 袁笑秋 缪锦浩 陈字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2-879,887,共9页
目的:比较颈椎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性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ACA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 目的:比较颈椎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性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ACA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及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颈前路手术治疗的72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侵占率≥50%)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采用ACAF治疗(ACAF组),37例采用ACCF治疗(ACCF组),术后随访6~12个月.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后2周内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原因及预后,术前、术后2周内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同时在术前和末次访时的颈椎CT和MRI检查图片上观察骨化物类型,测量椎管侵占率、椎管最狭窄处的减压宽度、椎管面积及脊髓前后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比、随访时间、骨化物类型、术前椎管侵占率、椎管面积、脊髓前后径、JOA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内,ACCF组有10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7.0%,其中6例系术中损伤脊髓,2例为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2例为骨化物残留;ACAF组2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5.7%,均因骨化物残留所致.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AF组减压宽度大于ACCF组(18.5±2.5mm vs 16.9±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及脊髓前后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31.2mm^(2) vs 142.1±22.3mm^(2),P>0.05;5.5±0.5mm vs 5.2±1.4mm,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CAF组JOA评分改善率大于ACCF组[(79.5±8.7)%vs(68.9±20.3)%,P<0.05].结论:相较于ACCF,ACAF治疗严重颈椎OPLL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降低了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率;但在开展ACAF早期仍存在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骨化物复合可控前移融合术 前路椎次全切除术 疗效 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的免疫逃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连葆强 康德智 苏东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808-810,共3页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免疫逃逸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FAS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斑厚度探讨AMD中医病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丽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8-549,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AMD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探讨痰瘀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AMD患者33例39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0例12眼,利用OCT测量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体及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对AMD患... 目的:通过分析AMD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探讨痰瘀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AMD患者33例39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0例12眼,利用OCT测量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体及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对AMD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论:通过对AMD患者的黄斑厚度的病机分析,证实了痰瘀在AM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治疗原则的确立及其遣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将RNL厚度作为中医对AMD辨证施治的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 神经上皮层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动物的牙齿具有双上皮起源
12
作者 谢蟪旭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721-721,共1页
通常认为,脊椎动物的牙齿是外胚层内陷、由形成釉质上皮的外胚层和形成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神经嵴(源于间充质)发育而成。有些脊椎动物的牙齿在口腔和咽腔中发育,口咽膜在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当口咽膜破裂时,来源不同的上皮细胞最... 通常认为,脊椎动物的牙齿是外胚层内陷、由形成釉质上皮的外胚层和形成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神经嵴(源于间充质)发育而成。有些脊椎动物的牙齿在口腔和咽腔中发育,口咽膜在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当口咽膜破裂时,来源不同的上皮细胞最终的分化结果却鲜为人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上皮细胞 牙齿 牙本质-牙髓复合 外胚层 间充质 神经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