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论《长明灯》的空间形式与意义生成 |
陈国恩
吴翔宇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
2
|
重论启蒙视野下的《长明灯》 |
陈绪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
3
|
鲁迅的《长明灯》与V.M.迦尔洵的《红花》两部短篇小说的文学比较观 |
马利安.高利克
伯拉第斯拉瓦
丁松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3 |
3
|
|
|
4
|
是谁得到了大房子?——《长明灯》的常识化解读 |
段从学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5
|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叙述视角与虚构心智——以《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为例 |
杨欣然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
6
|
鲁迅的《长明灯》与爱罗先珂的作品——介绍王藤贵正的比较研究 |
陈福康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1
|
|
|
7
|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
王敬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1
|
|
|
8
|
为埋葬封建制度而斗争——《长明灯》思想试析 |
刘扬体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0 |
|
|
9
|
《长明灯》与《红花》之比较 |
高庆明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3 |
0 |
|
|
10
|
性别文化批判与“忏悔”——鲁迅小说女性主题,兼及“五四”女性文学 |
乐铄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
11
|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疯子”意象及其当代文化象征 |
王世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
12
|
论鲁迅小说的外聚焦叙事 |
谭君强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
|
|
|
13
|
鲁迅创作中儿童问题的叙述研究 |
刘志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
14
|
论《呐喊》、《彷徨》中的少年儿童 |
曹年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
15
|
冷月下的凝视──鲁迅视觉经验心理无意识探微 |
姚新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3
|
|
|
16
|
鲁迅先生的小说 |
孙伏园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2
|
|
|
17
|
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 |
王学谦
张福贵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
18
|
关注生存的小说创作——《呐喊》、《彷徨》的另一种阐释 |
李丹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
19
|
略论鲁迅小说中的“组”“群”现象 |
宋桂珍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
20
|
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呐喊》、《彷惶》的风格 |
黄新康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